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山西

田野上盛開希望之花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之做好“三農”工作篇

2018年06月25日08:44    來源:山西日報

原標題:【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田野上盛開希望之花

初夏時節,河東大地麥浪翻滾。

6月5日,在運城市鹽湖區東郭鎮下段村記者看到,村庄兩邊的麥地裡,金黃的麥子隨風起伏,遠遠近近幾台收割機在麥地往來穿梭,空氣中彌漫著麥草特有的清香味兒。這些天,運城市的許多村庄和下段村一樣,收割機的轟鳴聲、老百姓的歡笑聲繪成了一幅幅喜悅的麥收圖。

“三農”工作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年來,我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村各項改革,推動全省功能農業、有機旱作農業實現新突破,農民增收增添新動力,鄉村振興邁出新步伐。

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打好特色優勢牌

6月的塞外,陽光明亮而熱烈。紫荊山腳下,3600畝的苜蓿一望無際。朔州市畜牧獸醫中心主任蘭世和告訴記者,朔州是全國唯一“糧改飼”試點市,今年種草面積將達到85萬畝,糧經飼的比例優化為44:22:34。事實上,“糧改飼”對於朔州來說,改變的不僅是種植結構,更是全產業鏈的優化和調整。

一年來,我省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山西的現代農業發展,要打好特色優勢牌”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資源稟賦,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實施特色農業提質增效工程,持續優化區域布局、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啟動創建6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20個現代農業產業園,著力打造畜牧、雜糧、蔬菜、干鮮果等特色產業,全面構建現代特色優勢產業體系。

忻州市是我省雜糧種植面積最大的產區。6月8日,在忻州市“中國雜糧之都”產業融合園區建設籌備處,記者遇到了副市長裴峰,“忻州作為我省首批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規劃布局了紅芸豆、糜黍雜豆、雜交谷子、藜麥等14個優勢區及主產地,眼下正在推進創建國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國家雜糧產地交易市場。”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長邵林生告訴記者,省農科院正在與忻州市合作共建山西雜糧研究中心,將在品種選育、農機農藝、有機旱作技術集成等方面提升雜糧產業發展水平。

特色農業發展勢頭正勁,數字最有說服力。2017年,我省特色農業產值佔比提升至75%,特色農產品出口產值同比增長36.7%﹔農產品安全檢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功能食品相關產業生產總值約100億元,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同比增長7%﹔“三品一標”獲証產品數量增長36.6%,創歷史最高水平﹔嵐縣馬鈴薯、沁州黃小米、大同黃花闖入全國區域公用品牌百強。

“有機旱作是山西農業的一大傳統技術特色。要堅持走有機旱作農業的路子,完善有機旱作農業技術體系,使有機旱作農業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的重要品牌。”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在我省視察時為山西現代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一年來,我省出台了《加快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和《2018年行動計劃》,劃定了首批有機旱作農業示范縣和封閉示范區,整建制推進長治市和婁煩、山陰、神池、興縣、陵川5個縣以及30個有機旱作封閉示范片建設。呂梁、忻州、大同、朔州、臨汾、晉城等市已經出台有機旱作農業實施意見。當前,全省正在謀劃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農水集約增效、旱作良種攻關、農技集成創新、農機配套融合、綠色循環發展六大工程,探索具有山西特色的有機旱作技術體系。大力發展有機旱作農業,全面進軍功能農業,打造特色農業強省的山西現代特色農業發展之路正式開啟。

山西農谷“一城三園”目標基本實現,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農業部數字農業試點落戶農谷﹔雁門關農牧交錯帶示范區一批肉羊、奶牛等產業集聚區和標准化養殖場建成,牛羊草食畜養殖量佔到全省60%以上﹔山西省農產品出口服務中心正式挂牌,運城農產品出口檢驗檢疫平台建成,創建20個國家級和16個省級出口農產品安全示范區,運城和臨汾水果出口量同比增長79%,佔全省水果出口量的88%……這一切意味著山西農谷、雁門關農牧交錯帶示范區和運城農產品出口平台三大省級戰略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動能的步伐正在加快。

實踐証明,山西現代農業的出路不在大而在特,不在規模而在功能的理念,正在讓山西農業的劣勢轉變為獨特的發展優勢。

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抓手,多途徑增加農民收入

統計部門數字顯示,2017年我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0%,高出城鎮居民收入增幅0.5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8.3%,高於GDP和城鎮居民收入增速2.1和0.3個百分點。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11.7%,增速居中部六省首位。

成績來之不易。

號稱“老晉城民俗印象基地,新晉城美食旅游地標”的司徒小鎮近年來聲名鵲起,小鎮通過農業與現代服務業、旅游文化產業等融合發展,以鐵文化、創意農業、山西民俗等主題活動帶動了司徒村及周邊村民695人就業,人均年收入2萬余元。

張世英是陽曲縣泥屯鎮鬆樹村村民,村集體今年流轉土地2600畝發展果樹搞採摘,他家以前種玉米的20畝地全部栽了櫻桃:“以前種玉米收入也就萬把塊,現在光承包費就6000元,過兩年櫻桃樹種好了在家門口就能賺錢。”而對於太原市晉源區寺底村村民趙濤來說完全是脫胎換骨,這個曾經圍著鍋台轉的家庭婦女如今成了梅芝園藝公司花卉種植基地的員工,月收入3000多元。

城郊農業、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的蓬勃興起,拓展了農民增收渠道。去年10月,我省出台了《關於壯大新產業新業態加快城郊農業發展的意見》,拿出1.5億元支持城郊農業結構調整領域的基礎設施重點項目建設,著力打造一批城郊農業快速發展先行區、示范區,構建生態休閑農業產業帶、現代都市休閑農業圈。運城花海、陽城農業嘉年華、嵐縣土豆節等一批鄉村旅游品牌風起雲涌,去年全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年收入達300億元,同比增長30%。

“今天和家政公司簽訂了就業合同,馬上就要去北京就業了,工資每月3500元到4000元。”6月10日,39歲的天鎮縣逯家灣鎮磚窯村婦女李改鮮參加完母嬰培訓后,與北京管家家政公司簽訂就業合同。與李改鮮一同簽約的還有24名學員。北京管家家政公司負責人表示,他們看中的就是“天鎮保姆”這個品牌。

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越來越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去年培育各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6.5萬人次,組織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培訓42.95萬人、建檔立卡貧困農村勞動力免費職業技能培訓6.9萬人。今年全民技能提升工程開始實施,目前8.44萬進城務工人員接受就業技能培訓,3720人實現就業。“天鎮保姆”“呂梁山護工”等特色勞務品牌為越來越多的農民賺回了豐厚的收入。統計數字顯示,今年一季度,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佔到可支配收入的50.9%。

與此同時,強農惠農政策和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農村各項改革穩步推進,隨著《山西省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關於完善支持政策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措施的落地,全省農民收入穩定向好。

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重點,建設美麗新家園

初夏的風,湛藍的天,滿眼的綠。

曲沃縣史村鎮西海村,綠樹紅蓮,菜香滿園。這幾年西海村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舍得投入,全村大街小巷全部硬化,降氟改水工程讓自來水管直接安裝到戶,“生活真是大變樣!”成為村民們由衷的贊嘆。

和西海村一樣,越來越多的農村改變了模樣。我省出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進一步向農村延伸,農村環境面貌煥然一新,農村居民有了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去年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行動3個月共投入各類資金87.4億元,拆除違建22.6萬處,全省61%的行政村實施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行動,80%的行政村實現垃圾定點收集,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到70%以上,比國家要求高出10個百分點。20萬戶農村飲水安全得到鞏固提升,595個村氣化和2.5萬座衛生廁所完成改造……

鄉村環境整治行動順應了廣大農民群眾追求幸福生活的殷切期盼,喚起了廣大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內生動力。

陽泉市郊區楊家庄村民王新民可自豪了:“我們村的人現在把瓜皮、菜葉、樹枝變成有機肥料還田,酒瓶、鐵皮、廢紙箱賣給收購站,城裡都難實施的垃圾分類,現在在我們這兒家家都做起來了。”運城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站站長藏延生深有感觸:“現在的農村,亂扔垃圾的少了,主動清掃街道的多了,生態環保意識越來越深入人心。”

留住鄉土味道,感受鄉村美好。讓農村人居環境“望得見山,看得見水”,關系到農民群眾的切身福祉和農村社會的文明和諧。

大同市涌現出一批特色鮮明的生態休閑、歷史文化名村,晉城市去年建成6個省級、20個市級美麗宜居示范村和2個集中連片示范區……省農業廳人居處處長岳繼和告訴記者,他們正在起草《山西省美麗宜居鄉村建設規范》,建立山西美麗宜居鄉村標准。堅持典型打造與集中連片創建、整縣推進相結合,形成了省市縣三級聯創的良好局面,宜居示范村示范引領作用正在顯現。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在三晉大地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干部隊伍迅速成長,“加強作風建設,做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優秀干部”專項活動進一步提升了基層干部的工作能力,農村本土人才回歸工程吸引了一大批晉商晉才返鄉創業回報家鄉,省市縣選派近萬名優秀干部赴鄉鎮挂職……剛剛參加了為期一個月的“三農”領域“沉下去、實調研、真服務”活動的臨縣大禹鄉府底村第一書記賈彬良說出了大多數農業干部的心裡話:“農村是一片廣闊的天地。隻要扑下身子真正為農民著想,解農民所難,就一定會大有作為,也一定會得到農民群眾的信任。”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十九大報告吹響了鄉村振興的號角,“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擘畫了“三農”的美好未來。眼下,我省《關於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已經出台,“三農”發展新的生長力正孕育而出。相信不久的將來,在這片生機勃勃的黃土高原上,農業更綠,農民更富,農村更美。(記者 康梅薌)

(責編:邱王紫藤、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