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15日08: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讓貧困群眾穩定脫貧、逐步致富,為貧困地區找到更多脫貧致富的光源,是扶貧干部新時代的歷史使命
幾年前,我還在“留在北上廣”和“基層放光芒”中猶豫不決。讀過《擺脫貧困》一書后,我深受啟發。我的家鄉在鄂西遠安,那裡正在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讓家鄉早日摘掉貧困縣的帽子,不正是我求學的初心、進步的動力嗎?於是,我選擇回到起點、來到基層,希望為家鄉貢獻一些光和熱。
脫貧致富,宏觀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很重要,然而我的大學專業是法律,而扶貧實踐性極強,知與行的落差,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在具體工作中顯現了出來。為此我購買了大量專業書籍,結合工作實踐開展學習。經過長時間的摸索,終於在貧瘠土地上找到了產業發展的“光源”:遠安山遠地偏、交通不便,這是劣勢,但同時也有特產豐富、山清水秀的優勢,我們何不揚長避短,擦亮水蜜桃、油用牡丹和食用菌等“閃光點”?經過努力,目前這些產業已經在家鄉的山水間蓬勃生長,成為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有了光源,光照得亮不亮、遠不遠是個考驗。工作中發現,基層干部的作風好壞,關系到群眾直接感受、扶貧工作成效。求學時見慣了大城市的高樓大廈,一條扶貧的“下鄉路”常常走得滿腳泥。為了准確掌握貧困戶的基本情況和所思所盼,我有空就去扶貧對象家裡走走、聊聊,希望能讓枯燥的數字變為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功夫不負有心人。當聽到包保貧困戶嫘祖鎮窯河村王大爹含淚喊出“感謝黨恩,感謝政府”,當看到村民為工作隊端來一碗碗清茶,當深夜離鄉時一戶戶人家打開家門,讓燈光照亮我們返程的路……我慢慢懂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用好作風換來群眾的真情實意,這樣的回饋最暖心。
要讓光源穩定、持續,還得涵養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走訪時發現,如果扶貧對象凡事“等靠要”、坐著“享清福”,就難以取得持續性效果,即使一度脫貧也容易返貧。基於這樣的情況,縣委縣政府把整體脫貧和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起來,立足全縣“一主三特”產業布局和全域旅游等第三產業優勢,落實扶貧項目,籌措滾動資金,實行精准到戶,培育持續增收主導產業,真正讓群眾致富有門路、生活有保障、脫貧可持續。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對脫貧攻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必須真抓實干、埋頭苦干。這是對脫貧攻堅工作的要求,也是對我們扶貧干部精神狀態的砥礪。發生在家鄉的脫貧故事表明,隻有保持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扎實的工作作風,才能確保脫貧成效真正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時間和歷史檢驗﹔隻有堅定信心、頑強奮斗,扎扎實實把各項攻堅舉措落到實處,才能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讓貧困群眾穩定脫貧、逐步致富,為貧困地區找到更多脫貧致富的光源,是扶貧干部新時代的歷史使命,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應有之義。
(作者 郭莎莎 為湖北省遠安縣委組織部干部)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15日 05 版)
相關專題 |
· 縣區干部談黨建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