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14日08:56 來源:光明日報
今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當聽到全國人大代表張淑琴談及讓紅色基因注入血脈代代相傳的話題時,他強調:“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經歷了多少坎坷,創造了多少奇跡,要讓后代牢記,我們要不忘初心,永遠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臨沂作為沂蒙精神的發祥地,具有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優勢。從“一門三英烈”參軍支前的故事到“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的厲家寨,再到“兩個肩膀一雙手,敢叫日月換新天”的九間棚,沂蒙人民在歷史的激蕩、歲月的洗禮中鑄就了“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精神脊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步入新時代,如何實現全面小康、如何推動鄉村振興、如何貫徹新發展理念等問題,是擺在沂蒙人民面前的一系列“考題”,答好時代賦予的這份“試卷”,必須傳承紅色基因,發揮沂蒙精神的最大優勢,為奪取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筑牢理想信念之魂,答好“政治基礎題”
“父送子”“妻送郎”“誰第一個報名參軍,俺就嫁給誰”,不是一種口號,而是一種信仰、一種信念,是沂蒙精神的靈魂所在,也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在山東臨沂,當時420萬人口中有120萬人次擁軍支前,21.4萬人參軍,10.5萬人獻出寶貴生命。沂蒙人民就是憑著對共產黨的堅定信仰,對共產黨一定會帶領貧苦人民走向光明的不變信念,無懼生死、心無旁騖聽黨話、跟黨走,創造了“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的“烽火傳奇”,創造了“用小推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的歷史佳話。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創造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是一項空前艱巨的宏圖偉業。隻要我們堅定理想信念,拿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決心和毅力,就沒有趟不過的河,也沒有越不過的坎。這需要老區人民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紅色基因注入血脈、融入靈魂,傳承和弘揚好“聽黨話、跟黨走”的沂蒙精神,筑牢政治靈魂和精神之柱,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緊密地團結和凝聚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齊心協力推動中華巨輪沿著正確的方向劈波斬浪、砥礪奮進。
勇擔歷史使命之責,答好“時代必答題”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在革命戰爭年代,抵御侵略者的入侵、推翻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是那個時代賦予人民的“必答題”。面對日軍侵略、國家飄搖、民族存亡,沂蒙人民沒有退縮,更沒有置身事外,而是挺起脊梁,用果敢堅毅、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投入到革命中去,涌現出“抗日楷模村”淵子崖、用乳汁救助傷員的“紅嫂”、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和先進群體,鑄就了“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塊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個娃,送去上戰場”的革命意志。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大為我們擘畫了“美好生活”的宏偉藍圖,對“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實現進行了戰略謀劃。這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新使命,也是做好“新時代答卷”的“必答題”。
“水有源,故其流不窮﹔木有根,故其生不窮。”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締造者,是水之源、木之根。千萬沂蒙兒女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更要繼續發揚“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的精神,凝聚沂蒙力量,貢獻沂蒙智慧,傳承沂蒙情懷,以舍我其誰的歷史使命感,肩負起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歷史責任,堅持久久為功,步步為營,聚合人民群眾千萬輛“小推車”的磅礡力量,推出新時代長征路上的偉大勝利,書寫屬於我們這一代的精彩“答卷”。
樹立“走在前列”之志,答好“自主創新題”
老區的人說,沂蒙山就是一座人民精神鑄就的山,是沂蒙人民的精神脊梁。深厚的文化底蘊鑄就了沂蒙人民不屈不撓、敢於斗爭、不甘落后的品格。革命戰爭年代,為了尋求出路和自由,沂蒙人民跟著共產黨鬧革命,翻身當了主人﹔改革開放猶如春風吹遍了沂蒙大地,不甘平庸、敢闖敢試的沂蒙人民,從最初的“一窮二白”“摸著石頭過河”,開辟出“物流興市”的道路,建成了商賈雲集的“物流之都”。面對時代給出的機遇和挑戰,面對自由發揮、廣開思維的“創新題”,沂蒙人民從沒猶豫、從沒止步,主動搶抓機遇,迎接挑戰,加快老區跨越發展的步伐。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臨沂時,提出了“努力在推動科學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進程中走在前列”的殷切期望。在這樣一個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時代裡,作為老區人民,就要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沖破思想觀念障礙,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始終保持敢為人先、開拓創新的勁頭,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韌勁和敢作敢為的魄力,積極迎接新挑戰,開辟新天地,創造新業績,為社會提供更多的“臨沂方案”、打造更多的“沂蒙樣板”。
(作者:王京凱,系山東省臨沭縣委常委、組織部長)
相關專題 |
· 縣區干部談黨建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