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四川

四川大邑:“三去一改”把黨群中心建成社區居民溫馨的“家”

2018年06月04日13:3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本應是社區黨員的活動陣地、是向社區居民提供優質服務的“總部”。但是目前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行政化、辦公化、形式化”、老百姓不願進入等問題日益突出。針對這些問題,大邑縣以開展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治理集中攻堅行動為契機,以“精准化收集需求、溫馨化建設‘家園’、專業化提供服務”等措施,積極推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三去一改”(即去行政化、去辦公化、去形式化和親民化改造),把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建設成提供政策咨詢服務、培訓學習服務、文體活動服務、醫療衛生服務、政務服務、“雙創”服務、信息服務、志願服務等多項便民服務的社區群眾的溫馨“家園”。

精准收集需求 科學規劃功能布局

為克服“傳統”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功能布局與居民需求脫節、使用率低、沒有充分發揮服務作用等問題,大邑縣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規劃改造過程充分吸納社區居民需求,在社區黨組織的領導下,依托社區居委會、議事會、業委會等自治組織骨干和廣大黨員,採取上門入戶、壩壩會、“線上聽音”等方式收集居民意見和需求﹔將居民意見和需求進行梳理分析,歸類編制服務項目,建立服務項目清單﹔充分對接縣級部門下沉社區服務項目和駐區單位資源,落實項目主體﹔再根據需求落實項目,科學規劃調整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整體功能布局,形成完整、精准的居民需求“收集、分析、對接、解決”機制鏈,把“回應群眾需求、可進入可參與”作為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建設的前提,為調整、優化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功能布局提供科學依據。晉原街道芙蓉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根據居民需求設立的“4·30”空間,每日下午放學后,小孩子們都習慣被爺爺奶奶送到這裡,等待父母下班。社區群眾紛紛贊道,“現在這裡有我們老年人休息的地方,有娃娃耍的、學的地方,社區考慮得很周到啊!”

融入“家”的理念 服務中心處處溫馨

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作為社區黨員群眾共同的“家”,更應該帶給社區居民“家”的感覺。而“傳統”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往往存在設施“生冷硬”、環境“衙門”化等問題,社區居民走不進來,服務中心失去了服務群眾的屬性。為解決這個問題,大邑縣把“家”的理念融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三去一改”建設,以“家”的標准衡量黨群服務中心建設質效。

用“家”居服務的方式改造公共服務平台,拆掉傳統的冷冰冰的服務窗口櫃台,改為心貼心、零距離、充滿溫情的交流互動式平台服務。社區“兩委”干部不再有專門的辦公用房“辦公”,而是在開放式的活動環境中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讓社區居民有進入“家”的自由感和歸屬感。用“家”居文化理念調整功能區域細節,文體活動區、閱讀空間等區域的圓形桌椅、舒適沙發、美觀的圖書報刊欄、社區居民自己制作的手工藝擺件等家居型家具擺放,給人“家”一般的溫馨感覺。通過“家”的概念植入,社區居民對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感受有了質的改觀,更願意走進服務中心,參與中心各類生活服務、文化體育項目。青霞鎮分水社區的幸福公社居民小區,充分整合社區資源建成“幸福講堂”,來這裡參加親子活動、市民夜校學習、幸福壩壩宴、“雙創”講座等活動的居民越來越多了。社區居民紛紛表示,“在這裡,我們在和諧、溫馨、舒適的氛圍中,既有行業精英講授,又有相互之間的交流互動,我們高效地學到了新知識、新技能和文明新風,不僅能很好地創業,還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了!”

專業化優服務 社區營造務實高效

傳統的依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總部”而開展的社區營造,從管理到運營,主要依靠社區“兩委”干部。社區“兩委”干部屬於典型的“萬精油”干部,什麼都懂一點,又什麼都不“精”,專業化、職業化程度低,社區營造中,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方面容易流於形式化、標牌化。為此,大邑縣堅持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做,積極引入樞紐型社會組織,孵化培育社會組織、社會企業和自組織,指導社會組織、社會企業、自組織開展專業的社區營造活動,為社區居民提供專業化、親民化服務,並定期開展需求調研,及時調整優化服務項目、服務內容,確保服務項目運營優質、高效,接地氣、受歡迎。目前,大邑縣已引入15家樞紐性社會組織,孵化專業化社會組織和社會企業75家、自組織329家,“天空農場”、“可食地景”、“智慧家園”、“小鬼當家”等鮮活、高品質的服務項目紛紛在社區落地,受到了社區居民的廣泛歡迎。

(中共大邑縣委組織部 胡騰蛟)

(責編:高巍、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