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交流·體會

堅持黨建引領 聚力“紅色三鄉” 推進鄉村振興

中共武漢市蔡甸區委常委、區委組織部部長 曾昳軍

2018年05月25日09:1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武漢市蔡甸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大力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和能力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聚力推進“紅色三鄉工程”。

一、提高政治站位,堅持黨建引領

區委堅持把“紅色三鄉工程”推進鄉村振興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凝神聚力,全面加強黨的領導。

一是壓實政治引領責任。區委確立“紅色三鄉、綠色發展”發展戰略,把“紅色三鄉工程”納入區委重點工作,構建區、街鄉、村三級黨組織上下聯動的黨建責任體系,建立區、街鄉、村三級推進“紅色三鄉工程”的任務清單、項目清單和責任清單,嚴格檢查落實,嚴肅考核問責。

二是明晰“紅色三鄉”路徑 。以問題為導向,深入調查摸底,組織“紅色三鄉”大調研,針對性地提出全區推進“紅色三鄉工程”引領鄉村振興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推進路徑、保障措施等。按照市委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要求,以省級“企業興鄉、能人回鄉、市民下鄉”典范花博匯和全國文明村、全省村級黨組織“十面紅旗”星光村為樣板,大力探索、推進“紅色三鄉工程”。積極引導街鄉村探索新路徑、摸索新經驗,為全區整體推進“紅色三鄉”提供可資借鑒的樣板。

三是建立制度保障體系。建立清單全程管。對照“紅色三鄉工程”項目清單,重點抓項目管理、抓過程管控、抓全程督辦上,指導村書記對照清單抓推進,整合資源抓試點,強化責任抓落實,有效推動“紅色三鄉工程”重點任務落地生根。“一定雙評”全程考。將“紅色三鄉工程”推進情況納入“一定雙評”考核范疇,納入村書記履職承諾,每月普查、每季抽查、半年嚴考、年終嚴評,考評結果與績效發放、評先激勵挂鉤,把“抓書記”變成“書記抓”,倒逼履行“第一責任”。創先爭優全程評。結合“星級爭創”,把“紅色三鄉工程”推進情況納入全域開展的農村黨建“四互”(互評互比互學互促)評比活動,每季度對314個農村基層支部進行交叉互查、排名通報,強化“政治體檢”。納入村“支部主題黨日”討論和議事內容,納入黨員群眾監督評議范疇,把支部推向前沿,把書記推向前台,傳導工作壓力,倒逼創先爭優。

二、凝聚三股力量,助推企業興鄉

以黨建為統領,匯聚區、街、村三級力量,不斷增強黨組織的服務功能和服務能力,引進企業興鄉,助推產村融合發展。

一是發揮區街聯動“合力”。區委建立區領導“五個一”聯系制度,明確每名區領導聯系一個街鄉、一個“紅色三鄉”示范村和一個黨員示范戶,幫助村裡引進一個產業項目,引進一名回鄉能人。截至目前,全區“紅色三鄉工程”共引進民宿、文創、網紅、電商、旅游等新型經營主體100余家,吸納社會總投資達15.6億元,帶動農民就業5000多人。

二是發揮村企聯建“動力”。按照地域相鄰、產業相近的原則,指導成立3家農業產業園區域綜合黨委,由街黨工委班子成員為書記、所屬各村黨組織書記、企業負責人兼任副書記,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引領功能與協調作用,整合政策、人才、項目、資金、土地、科技等各項資源,推動黨組織和企業優勢互補,實現企業發展和農民致富的互利雙贏。全面推進“第一書記工程”,選配408名黨員干部、企業家作為“能人助手”,到村擔任“第一書記”“發展顧問”,充分發揮他們的資源、信息、人脈和資金優勢,幫助建立村級主導產業327個,有力推動強村富民,有效激活發展潛力。

三是發揮部門聯結“推力”。樹立“痛點思維”方式,精准對接群眾需求,提供“紅色代辦”服務。堅持“有困難找黨員、有需求找干部”,圍繞下鄉企業發展需求,相關部門通過設立黨員先鋒崗、開辟黨員責任區、成立黨員志願服務隊等方式,為企業辦理各項注冊、行政審批“跑腿引路”。將政務服務體系延伸到街道政務服務中心和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建立農村“三鄉工程服務站”,為企業提供高效優質的行政審批代辦服務。落實“三個直通車”制度。做到黨群干群“信息直通、訴求直通、服務直通”,暢通聯系服務群眾渠道,受到群眾廣泛歡迎。

三、暢通三個渠道,集聚人力資源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通過組織培養、政策吸引、鄉情感召等渠道,選優、配強、管嚴村支部書記,吸引、集聚、用好帶頭人,激發能人頭雁示范效應。

一是組織培養頭雁。以村“兩委”換屆契機,推薦能人為村“兩委”人選。全區先后召回408名回鄉“能人”擔任村干部,全區能人頭雁的比例已達40%。注重在青年農民、返鄉創業大中專畢業生、回鄉能人、下鄉市民中發展黨員,不斷優化農村黨員結構。組織176名紅色三鄉示范村支部書記赴江浙等經濟發達地區鄉鎮,學習基層黨建、鄉村治理、生態發展先進經驗,開拓視野﹔組織288名村書記到“紅旗渠”現地教學,實現培訓全覆蓋﹔立足本土“傳幫帶”,組織4個革命老區街鄉的76名村書記,到星光村代職輪訓,錘煉黨性,提升本領。

二是政策吸引人才。區委堅持用“真金白銀”的政策“窪地”打造招商引才“高地”。落實市委、市政府鼓勵市民下鄉“黃金20條”、促進市民下鄉與脫貧攻堅相結合的“鑽石10條”等政策。整合區財政、農業、水務、水產、農機、科技、經管等10個涉農部門資源,制發《蔡甸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同步制定配套政策。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對農村集體產權制改革的領導和主導作用,變農民為股民,變資源為資產,全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蔡甸版”在全國交流經驗。

三是鄉情感召能人。區委主要負責人帶隊赴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登門拜訪能人,召開能人回鄉懇談會,大力宣傳“能人回鄉”的經驗做法、典型人物和先進事跡,鼓勵引導能人回鄉反哺家鄉建設。組織部門、街鄉、村“兩委”干部進村入戶走訪,對本村籍貫的退休黨政干部、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等在外能人進行全面調查摸底。同時,通過大數據摸排收集,建立“鄉土能人信息庫”,全區入庫能人共852名。

四、堅持四治並舉,優化鄉村治理

堅持自治、法治、德治、共治相結合,注重發揮城鄉黨員在農村社會治理中的示范帶動作用,良好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已吸引745名市民下鄉休閑居住、創業創新。

一是創新鄉村自治。堅持運用“四民工作法”妥善處理基層事務,健全村民議事會制度,涉及群眾切身利益或村庄公益建設等大事,都先由村民提出議案,提交村民代表研究,然后再由黨員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建立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形成村黨組織領導、村委會決策、村務監督委員會監督,三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新型村級治理機制。在“紅色三鄉”示范村試點推行黨建網、綜治網、服務網“三網融合”,實現黨建引領網格化社會治理全覆蓋,將黨員“網格員”變為統一管理、一員多用的“綜合網格員”,利用微信群、手機APP將群眾匯聚到指尖,實現組織全覆蓋、訴求全收集、問題全解決。

二是完善鄉村法治。開展“送法下鄉”活動,採取法律漫畫、法制小品等形式,重點對征地拆遷、婚姻家庭、宅基地糾紛、防盜防騙等普法知識進行宣講,增強村民法律意識。鼓勵下鄉市民中的法律工作者,通過法律手段幫助群眾化解矛盾、維護權益。在黨員干部中廣泛開展“走訪”“下訪”活動,不定期派出聯合工作組到信訪“重點戶”家中,面對面了解情況、宣傳政策、收集訴求。

三是提升鄉村德治。以文養德。創辦“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道德講堂”,300多名包村干部、下鄉黨員、回鄉能人,先后為村民講黨課、國學和傳統文化等,受到廣泛歡迎。建設文化陣地,大金灣黨建文化廣場、紅色驛站等均成為黨員群眾接受精神洗禮、開展支部主題黨日等活動的重要基地。以規促德。由村黨組織牽頭制定村規民約,強化規范約束。百姓公約、“章”口就來等村規民約不僅膾炙人口,更是可學、可考、可評的道德標准。以評立德。開展評選表彰,選樹道德標杆,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村民。每年開展“優秀村干部”“優秀黨員”“好丈夫”“好媳婦”“好婆婆”等評選活動,用身邊的典型來教育和引導身邊人。

四是構建鄉村共治。在村黨組織的統一領導下,凝聚駐村單位、社會化合作組織等力量,通過大事共議、實事共做、難事共解,實現共駐共建、互聯互通。整合各企業、結對單位、回鄉能人、下鄉市民、志願團隊、第一書記的可供資源和服務,將需求清單和資源清單有效對接,形成項目清單,實施項目化管理。村黨支部和項目黨支部捆綁一起,加強組織聯建、活動聯誼、黨員聯管、要事聯商、服務聯動、成果共享,打造出組織強、產業興、村庄美、農民富,“可復制可推廣”的“紅色三鄉”樣板。

(責編:高巍、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