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搞好調研要有硬功夫

2018年05月23日09:25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搞好調研要有硬功夫

我們常說,調研離不開良好的作風。事實上,要取得調研成效,不僅要有好作風,還要有硬功夫。

毛澤東同志說過:“凡是憂愁沒有辦法的時候,就去調查研究,一經調查研究,辦法就出來了,問題就解決了。”表面上看,調查研究很輕鬆,但如果沒有較強的調研能力,辦法就找不出來,問題也解決不了。

據報道,曾有一位廳長下基層調研,問了群眾“家裡幾口人”“收入怎麼樣”“有沒有什麼困難”等幾個簡單問題后,就不知道如何繼續交流下去。類似這樣的人,曾被批評為:與新社會群體說話,說不上去﹔與困難群眾說話,說不下去﹔與青年學生說話,說不進去﹔與老同志說話,給頂了回去。如此“不會說話”,折射出的正是“能力不足”問題。讓這樣的領導干部下去調研,又如何能取得良好成效?

調研,從來就是一個看能力、見功夫的活兒。它決不是“風風光光下去”那麼簡單,也不是粗粗聽聽匯報、開開座談會就能有所斬獲。調研首先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一般來說,調研的對象有職位比自己高的,也有共產黨員、青年學生、普通群眾等,這些人的知識背景、思想觀念、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引導他們說真話、道實情、交心底,決不是輕而易舉的。“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調研對象不同,談話了解的形式、內容也應不同。如果都是一個腔調,就會產生溝通障礙,難以發現原生態線索、掌握第一手資料,也很難作出科學的決策,難有正確的貫徹落實。

事物是復雜的。到一線調研,必須對事物進行分析、比較、綜合。因此,好的調研,除了具備溝通能力,還要有觀察能力,沒有一雙“火眼金睛”也不行。很多場景,是真實的,還是包裝的﹔是提前准備的,還是保持素面的,都需要通過觀察得知。毛澤東在尋烏調查中,曾問身邊工作人員:“你們講一講,尋烏做生意的中間,哪一類最多?”有人能回答。再問:“尋烏哪幾家豆腐做得最好,最容易賣掉?又有哪幾家水酒做得最好?”這下就沒有人回答上來了。於是,毛澤東把自己調查的結果告訴了大家,並說:“到一個地方做調查研究是好的,但調查要深入細致,走馬觀花,到處隻問一下,是了解不到問題的深處的。”可以說,隻有具備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才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真章真經,獲得利於決策和貫徹落實的真知灼見。

有人說,今天,是一個用數據驅動、靠智能演進的時代。領導干部下基層調研,不僅要面對不同的社會群體,還要面對各種高新技術、創新產品。領導干部隻有具備創新精神、科技素養,才能從調研中發現什麼能成為領跑者、什麼能引發技術革新。否則,把過時的東西當作寶貝,把模仿的東西當作創新,一旦作出錯誤判斷,靠什麼引領時代潮流?又怎能把創新的引擎全速驅動起來?

如果說前期一線調研需要過硬能力,那麼后期調研成果的歸納梳理也見功夫、見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衡量調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調查研究的規模有多大、時間有多長,也不是光看調研報告寫得怎麼樣,關鍵要看調查研究的實效,看調研成果的運用,看能不能把問題解決好。”調研成果的整理,就是把點上的變成面上的,把零散的變成系統的,把定量的變成定性的,從中發現事物的典型特征、普遍規律、發展趨勢,等等,從而為科學決策、正確施政、全面發展提供重要依據。如果沒有一定的辯証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戰略判斷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就難以寫出好的調研報告,也不會有調研成果的高效利用。

“政善治,事善能。”搞調研要有硬功夫,不能擺花架子。特別是進入新時代,很多事物錯綜復雜,要想“按准地球的脈搏”,從端倪中發現趨勢,從青萍中發現風向,不僅需要政治過硬,還需要本領高強。領導干部隻有平時注重全面鍛煉能力素質,調研前做細功課、下足功夫,才能確保調研取得有益的啟示、科學的辦法、絕佳的經驗。倘若沒有能力,即使一趟趟下基層,到頭來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桑林峰)

(責編:謝倩、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