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湖南:“精准扶貧”助貧困群眾“精准脫貧”

2018年05月18日08:1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湖南:“精准扶貧”助貧困群眾“精准脫貧”

編者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庄嚴承諾。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實現全面小康,全部脫貧是最“硬”的指標。而精准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精准脫貧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精准扶貧”。四年多來,湖南省堅決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關於精准扶貧、精准脫貧重要思想,始終以脫貧攻堅統攬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各族干部群眾凝心聚力、攻堅克難,全力推進扶貧脫貧工作,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新做法新經驗。近日,光明日報調研組深入湘西自治州吉首、花垣、鳳凰、保靖、永順,張家界市桑植、武陵源、永定、慈利等地,就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情況進行了調研。

五月的湘西,煙雨朦朧。純淨自然的鄉土,古朴靜謐的村落,如同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令人心向神往。

從十八洞到梭子丘,從武陵源到臘爾山,從偏遠苗寨到繁華古鎮……調研組深切感到,脫貧攻堅的熱潮正在湘西大地上奔涌。四年多來,湖南省緊扣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層層壓實責任,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協同協作,探索出了“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的“四跟四走”產業扶貧發展新路子,形成了“無抵押、無擔保、基准利率”小額信貸等新模式,有效帶動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至2017年年底,湖南省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700萬減少到216萬,貧困發生率由11.9%下降到3.86%。

1、機制創新壓實精准扶貧主體責任

位於武陵山山脈中段的花垣縣岩鑼村,是湘西深度貧困苗族村,屬高山溶洞地貌,人均水田佔有量不足0.7畝,老百姓“靠天吃飯”,貧困發生率為29.7%。走進村子時,調研組恰好碰到省委組織部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畢棟梁在和村民們商討西瓜種植,盡管來到村裡才兩個多月,他已經學會了用簡單的苗語和群眾交流。畢棟梁說:“平時吃住都在村裡,工作滿3年后再離開。”

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湘西州黨委書記葉紅專介紹,湖南對全省駐村幫扶工作進行統一部署,目前湘西州有61支省直駐村扶貧工作隊,駐村時間為3年,要求“不脫貧、不撤隊”。據統計,至2017年年底,省市縣鄉向8000個貧困村(並村后6923個)派出工作隊開展幫扶,全省63萬多名黨員干部結對幫扶全省所有貧困戶,實現了貧困村、貧困群眾的全覆蓋。

調研組了解到,圍繞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湖南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構建了包括責任、措施、投入、動員、監督、考核在內的脫貧攻堅政策支撐體系,38個行業部門分工負責、一體聯動,14個市州與省裡簽訂了脫貧攻堅責任狀,市縣鄉村也參照省裡做法,層層簽訂責任狀,逐級明確任務,壓實了“挂包幫”定點扶貧領導責任、“挂包幫”定點扶貧單位責任、包村單位牽頭責任、駐村工作隊職責、幫扶干部責任。

圍繞“挂包幫”,湘西、張家界等地制定出台了相關細則和管理辦法,明確了市、縣級領導幫扶地方的數量、走訪次數以及各工作隊的駐村時間,完善考核制度,加大考核力度。湘西州駐村扶貧工作管理辦法規定,州縣市級領導每年深入所包鄉鎮不少於6次,工作隊員每月駐村、宿村不少於20天、10晚,每月上門走訪貧困戶不少於40戶,全州共有駐村工作隊5905個,有5萬多名黨員干部結對幫扶19萬建檔立卡貧困戶。張家界市完善了駐村工作制度和考核制度,將脫貧攻堅相關責任和26項量化指標、7項非量化目標任務壓實到各級各部門,細化到具體項目,全市共有駐村工作隊358支,3.5萬名黨員干部結對幫扶7.6萬建檔立卡貧困戶。

據了解,湖南還出台了建檔立卡動態調整工作方案和動態管理辦法,不斷完善貧困戶精准識別、貧困戶精准退出等機制,進一步嚴格標准和程序,有效壓實了省市縣鄉村各級負責人特別是主要負責人的脫貧驗收責任,堅決杜絕“數字脫貧”“虛假脫貧”“被脫貧”。省裡組織扶貧、審計、統計、民政、殘聯、移民等部門對全省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拉網式核查比對,53萬名干部逐村逐戶全覆蓋摸排甄別,至2017年年底,全省共清退識別不准對象86.46萬人。

同時,省裡還建立常態化督查巡查機制,由省領導牽頭、40多個省直部門參與,統籌對貧困縣開展定點定人督查巡查。運用“互聯網+監督”平台和12317扶貧監督舉報電話,安排專人核查處置涉貧信訪舉報問題,強化扶貧政策落地監管。深入開展扶貧領域“雁過拔毛”式腐敗問題專項整治,推進扶貧領域警示教育,對51個貧困縣實行扶貧審計“全覆蓋”,省紀委挂牌督辦100件扶貧領域腐敗問題線索,從嚴查處套取挪用扶貧資金、優親厚友等違法違紀問題,斬斷了伸向扶貧資金的“黑手”。

2、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詩情畫意的布景舞美,如泣如訴的桑植民歌,浪漫淒美的愛情故事……張家界天門山大峽谷實景音樂劇《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以獨特的藝術魅力,贏得了觀眾的廣泛好評。

而在舞台上演出的500多名演員中,80%以上是張家界旅游學校的在校學生,共有1200多名貧困學生因演出受益。“學校書費、住宿費都免了,每年還補助2400元的生活費。”張家界旅游學校學生陳雙艷說,“參加演出每年大約有18000塊錢的收入,不僅不用向家裡要錢,有時還能補貼家裡。”

“教育可以讓貧困家庭的孩子掌握知識、改變命運,是最有效、最根本的精准扶貧。”張家界市委書記虢正貴說。

調研組了解到,張家界、湘西等地建立健全了自學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貧困學生就讀資助制度。據統計,2013年至2017年年底,湖南省共發放各類資助金197億多元,資助學生1859萬多人次﹔實施“雨露計劃”,提高補助標准,幫助5萬多名貧困學生接受職業學歷教育。

同時,湖南省及地方還實施了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寄宿制學校建設等重點工程,通過農村教師公費定向培養、特崗計劃、教師培訓、鄉村教師工作津貼等措施,先后為農村學校輸送了1.4萬多名優秀教師,有效提升了貧困地區的教育教學質量。

寬敞明亮的教室、嶄新的現代化多功能廳、整潔的學生宿舍……如今在鳳凰縣、花垣縣等地,最漂亮的建筑在學校,最美的風景是校園。據統計,至2017年年底,全省共投入218.8億元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建成了合格學校1.3萬多所,其中支持貧困縣建設了40所“芙蓉學校”,優先招收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

在鳳凰縣調研時,十九大代表、縣委書記顏長文介紹,該縣民族村寨位置偏遠,以前交通不便,許多村小、教學點,教師們不願意去,大多是靠“下命令”。為提升貧困鄉村的教學質量,鳳凰縣率先出台了農村教師津補貼等相關政策,像在臘爾山等高寒山區的鄉鎮學校、村小任教的教師每月補助最高可達1700元,部分教齡長的村小教師年收入10萬多元。“現在待遇高了,當老師很火的,找媳婦都成了‘香餑餑’。”鳳凰縣臘爾山希望小學校長麻青雲說。

據了解,湘西州目前有719名教師下鄉支教,基本上解決了貧困鄉村學校師資不足的問題,支教老師大多數都是年輕人,他們的激情和活力也改變了農村學校的風貌。同時,全州有1181所學校接入寬帶,覆蓋率達90.77%,並在國內率先推出了網絡共享“異步雙師課堂”,由州內優秀教師因地制宜為偏遠農村學校設計課程,使偏遠農村學校享受到了教育信息化帶來的“福利”。

3、金融輸血為貧困群眾注入脫貧活力

吉首市隘口村,曾經是貧困村,也是典型的“空殼村”。調研組了解到,在村支書向天順的帶領下,村裡目前發展有茶園1.5萬畝,2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用130萬元小額信貸資金入股村裡的合作社后,於去年成功脫貧。

5萬元以下、3年期以內,免抵押、免擔保,利率優惠,扶貧資金貼息,縣級建立風險補償金……這種扶貧小額貸款,是湖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量身定制的特殊金融產品,目前已為全省建檔立卡貧困戶評級授信。“根據指標對貧困戶打分並劃為4個等級,確保85%的貧困農戶能夠獲得1萬至5萬元的小額貸款,大大縮減了貸款時間,便利了群眾。”湘西州副州長何益群說。

據了解,湖南推動金融組織、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創新,還探索建立了小額信貸風險化解機制,以小額信用貸款解決貧困農戶產業發展資金困難。比如,省農行推出“政策性擔保公司+農戶貸款”“政府風險補償基金+農戶貸款”和惠農扶貧貸、油茶貸、煙葉貸和茶葉貸等產品和服務﹔省郵儲銀行推出精准扶貧“財銀保”、黃金茶小額貸款等產品。至2017年年底,全省共發放扶貧小額信貸181億元,帶動了46萬貧困農戶155萬余貧困人口脫貧。

同時,湖南還推出多個金融創新試點和模式,在桑植縣創建金融精准扶貧示范區,在麻陽苗族自治縣探索村級扶貧貸款擔保模式,在芷江侗族自治縣推行扶貧農業企業擔保模式,在沅陵縣推進全國農村金融試點。至2017年年底,全省金融精准扶貧貸款余額1300多億元,同比增長54%,較同期各項貸款平均增速高出41個百分點。

為解決貧困群眾因病、因災致貧返貧問題,省扶貧辦聯合省保監局,依托中國人壽、人保財險、太平洋壽險等保險公司,創新推出了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量身定制的“扶貧特惠保”,包括貧困家庭綜合保險、借款人意外保險、精准扶貧特色農業保險。據了解,保靖、慈利等地已將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扶貧特惠保險”,覆蓋面達100%。華容縣還創建了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及其他職能部門兜底的健康扶貧保障體系,確保貧困人口醫療保險覆蓋率100%。

在項目資金上,湖南協調行業部門調整完善相關政策,整合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及各項涉農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有效推進了村級道路、飲水安全、危房改造、教育和衛生扶貧等重點項目建設。至2017年年底,全省共向貧困地區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10多億元,農村公路建設累計完工裡程8643公裡,解決了150多萬貧困人口的吃水問題,改造了1788個貧困村電網。

4、產業造血助貧困群眾精准脫貧

武陵源、德夯苗寨、鳳凰古城、沱江吊腳樓……奇絕秀美的自然山水,原汁原味的民族風情,構成了湘西地區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

依托這些得天獨厚的資源,張家界、湘西把發展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張家界圍繞發展全域旅游,探索“旅游+”精准扶貧模式,有效帶動了貧困群眾脫貧,2017年全市旅游業總收入623億元,旅游扶貧脫貧1.96萬人。湘西州在做強鳳凰古城旅游品牌的同時,積極推進土家探秘和神秘苗鄉兩條旅游精品線,2017年全州實現旅游收入325億元,帶動4萬多貧困戶脫貧。

在花垣縣十八洞村,調研組看到,進村的道路兩旁停滿了車輛,游客絡繹不絕,農家樂生意火爆。在“幸福人家”農家樂,50多位游客正在體驗苗家“長桌宴”。70多歲的農家樂主人楊東仕說:“十八洞村的旅游越來越火,現在游客還是少的,到周末游客多的時候,每天能收入1000多元。”據了解,除鄉村旅游,十八洞村還發展了獼猴桃種植、黃牛養殖、苗繡加工等產業,村集體與湖南步步高集團合作,投資3000多萬元發展“十八洞山泉水”品牌,村集體每年保底分紅50萬元。

在鳳凰縣菖蒲塘村,千畝連片的棚架下,毛茸茸的紅心獼猴桃已經開始挂果。獼猴桃園、葡萄園、柚子園……富有特色的農業產業園,層層疊疊,布滿山頭。菖蒲塘村原黨支部書記王安全介紹,村裡目前種植了獼猴桃2360畝、柚子1063畝、椪柑1911畝,人均種植水果面積1.2畝,90%的果農年收入在3萬元以上,老百姓在漫山遍野的種植中收獲了“甜蜜”。

張家界莓茶、武陵源土家織錦、吉首黃金茶、永順獼猴桃、會同魔芋、炎陵黃桃、臨武鴨……湖南各地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精准,瞄准市場,許多地方發展了“一縣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調研組了解到,省裡統籌規劃打造了優質糧油、特色蔬菜、優質水果、品牌茶葉、特色養殖、道地藥材、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等9個扶貧產業集群。2014至2017年年底,湖南省共投入財政扶貧資金約17億元,整合其他資金70億元以上,實施重點產業扶貧項目380余個,引導近千家企業和合作社參與,直接帶動8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穩定增收脫貧。

為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湖南各地依托“互聯網+”精准扶貧模式,積極開展電商扶貧專項行動,推動成立產業扶貧電商聯盟,探索形成了統一地域品牌、包裝設計、質量標准、郵資優惠、電商補貼的電商模式。目前,省裡“寬帶鄉村”“電信普遍服務”試點覆蓋6924個貧困村,51個貧困縣中已有25個成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區,參與電商扶貧考核的110個縣市區均建立了縣級電商服務中心,並在貧困村建成電商服務站4200個,覆蓋率60%。2017年,全省貧困縣農村電商交易額達500多億元。

5、關於湖南精准扶貧的思考

湖南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通過教育、金融、產業等精准扶貧方式,有效帶動了貧困群眾精准脫貧,其探索和實踐值得思考和借鑒。

——精准扶貧貴在責任落實。當前,脫貧攻堅已進入啃硬骨頭的沖刺階段,剩余貧困人口致貧原因更為復雜,攻堅任務更加艱巨。湖南在推進精准扶貧、精准脫貧過程中,縱向上形成了省市縣鄉村層層抓落實的體系,橫向上形成了各部門協同協作、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層層壓實了主體責任。各級干部群眾隻有把脫貧攻堅的責任扛在肩上、抓在手裡,人人在心裡簽下“軍令狀”“責任書”,切實為群眾解決資金難題和發展瓶頸問題,才能讓精准扶貧政策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確保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貧。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調研組發現,湘西州等地建立的全領域、全學段、全覆蓋的教育精准扶貧體系,讓貧困戶子女上得起學,而且能上好學校、順利就業,對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發揮了重要作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湖南各地還通過科技特派員、職業教育“培訓包”等方式,讓貧困群眾獲得了科技知識,提升了脫貧致富的能力。

——金融是精准扶貧的“源頭活水”。精准扶貧、精准脫貧,離不開金融的支持。而金融扶貧必須對症下藥,精准分配有限的資金資源。湖南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整合利用各項財政資金,創新扶貧金融產品,不斷完善扶貧貸款的擔保、風險分散和補償政策,打出了金融政策、財政政策、扶貧政策相融合的“組合拳”,精准地滿足建檔立卡貧困戶生產、創業、就業、搬遷安置等各類資金需求。

——發展產業是精准扶貧的關鍵。發展產業,才能真正幫助貧困群眾甩掉“窮帽子”、拔去“窮根子”。湖南因地制宜發展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區域特色產業,探索形成了“四跟四走”的產業扶貧新模式,通過發展旅游業、特色農業、勞務協作轉移就業、開辦扶貧車間等方式,確保了貧困群眾真脫貧、脫真貧、不返貧。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龍軍、沈耀峰、張銳、蘭亞妮、唐湘岳、田勇)

(責編:宋鶴立、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