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底色——追記共產黨員、北京衛戍區某干休所離休干部周智夫

任珊

2018年04月26日09:24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底 色

▲周智夫年輕時的老照片。記者 和冠欣攝

▲周智夫生前喜歡讀報,讀報時還經常做筆記。記者 和冠欣攝

▲周智夫生前所使用的書桌。記者 和冠欣攝

陽光下,一枚枚軍功章熠熠生輝。周智夫生前睡過的床上,整齊擺放著一套綠色的馬褲呢老式軍裝。二女兒周衛平抻平軍服,“這是爸爸最愛的衣服,穿了30多年,縫縫補補了許多次。”歲月流逝,黯淡了軍裝的綠色,卻厚重了一位老兵不忘初心以身許黨的底色。

3月28日早上6時許,周智夫因病去世,他平凡而忠誠的一生定格在了94歲。這一個月,周衛平認真研讀父親遺留下來的文字資料,如今,再看這身軍裝和軍功章,她似乎理解了父親,也讀懂了一位老黨員、一位老兵的精神世界。

“我想交一次特別的黨費”

北京衛戍區某干休所周智夫的家裡,至今仍用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立櫃、木床和折疊飯桌,簡單朴素的家具和陳設,默默講述著這家主人的朴素勤儉。而就是這樣一位老人,在人生走向歸途的時候,一次性向黨組織交納了12萬元大額黨費。

晚年的周智夫百病纏身,胃下垂、冠心病、雙耳聽力下降,加上身患骨質疏鬆,站立稍久、走路略急、用力微猛就會骨折,2016年以來,一年中有七八個月隻能躺在床上靜養治療。

“我要交黨費。”去年7月的一天,周智夫把周衛平叫到病床邊。女兒很詫異,“爸,您不是一直在交嗎?”“我想交一次特別的黨費。我下輩子還要做黨的人。我時間不多了,也做不了什麼事,隻能交點黨費。”

“他問我咱還有多少錢,我說別管多少錢,我夠生活的,你自己怎麼想就去做。”老伴兒婁淑珍支持周智夫的決定,她知道,他這個念頭由來已久。

1924年,周智夫出生在蘇北革命老區,年輕時目睹了日本鬼子燒殺搶掠的悲慘景象,也見証了新四軍浴血奮戰打鬼子的英勇壯舉。1943年,年僅19歲的他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在第二年參軍走上了革命道路。

一次戰斗中,身為連隊指導員的周智夫被敵人的子彈打中左肩窩、貫通右肺,戰友們一邊與敵人殊死戰斗,一邊用擔架抬著他轉移,先后7次輾轉治療。在極端簡陋的醫療條件下,他幸運地撿回一條命,但右側第六根肋骨被摘除,右肺葉切除近三分之二,落下三級甲等傷殘。

“他總是念叨,當時戰爭環境那麼惡劣,黨和隊友沒有丟下他。他這條命是黨給的,沒有黨就沒有我們這一家子。”婁淑珍說。

不忘初心,報答黨的救命之恩,成為了周智夫交納大額黨費的初衷。去年11月,交黨費寫進了周智夫的補充遺囑。肺部感染住進重症監護室的他,昏迷中醒來第一句話就是:“我的事辦了嗎?”

今年1月18日,周衛平和姐姐代表父親,把12萬元黨費鄭重交到中共中央組織部。1月20日,周衛平貼在父親耳邊說已經把事辦完,戴著氧氣面罩的周智夫,顫抖著雙手接過黨費繳納收據,緊緊地按在胸口,頓時熱淚盈眶,他給女兒伸出了大拇指。“他還舉起手跟我擊掌,以前他從沒有這些動作,我知道他高興。”周衛平說。

最后一次上黨課

周智夫的臥室裡,映入眼帘的是窗台上的書籍、報紙,兩個發黃的本子上記滿了密密麻麻的學習心得,旁邊還有一個放大鏡。

“放大鏡、助聽器、筆記本,是老周學習的‘三件寶’。”婁淑珍說,為了聽廣播、上課學習,一向節儉的老周專門花一萬多元配了助聽器。每次干休所的通播系統一響,他總會示意家人安靜下來,把手攏在耳邊凝神細聽,生怕漏一個字。有了體會、遇到金句,他就記到筆記本上。

在周智夫的心中,黨的創新理論就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槍林彈雨的戰爭年代,輾轉南北的工作歷程,以及30多年的離休生活中,他始終熱愛學習,抓緊一切時間讀書看報、研讀理論。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周智夫作為第二炮兵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代表到北京開會,受到了毛主席的親切接見。周衛平還記得父親回到雲南時,“老百姓敲鑼打鼓,我在人群中看見父親戴著大紅花。”

“那時學習忙,老周卻樂此不疲。凡是所裡集中學習都積極參加,總是提前到場、坐在前排,還經常把文件要過去學。”干休所第一任政委朱南璋依然清晰記得30多年前的場景,那一年整黨整風的學習持續了兩三個月,周智夫一次課也沒落過。

活到老、學到老。這幾年,周智夫身體上的病痛並沒有阻擋他學習的熱情,“我雖然走不動了,但還是想去聽聽黨的聲音,受受黨的教育。”凡是所裡集中理論學習,他一次不落,勾著腰、拄著拐杖,有時讓家人推輪椅送他到學習室,從來不遲到。年齡大了,聽力越發不好,他就挑第一排離講台最近的那個位置坐下。

2016年5月的一天,“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黨課輔導在干休所舉行,上完課所有人都回去了,政委姜東軍發現,坐在第一排的周智夫一直沒有離開,便上去問他:“周老,已經下課了,您為什麼還不回去?”

周智夫說話已經有些吃力,“姜政委,我感覺身體越來越支撐不住了,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上黨課,今天特地留下來向你請假。”那一刻,姜東軍被這位老黨員的至純黨性深深感動。

黨的十九大開幕那天,周智夫很想看看大會的盛況。那時他已經臥病在床,就讓家人把他抬到客廳,從頭到尾聆聽了總書記所作的報告。第二天又拿著放大鏡反復研讀十九大報告全文,還將報紙送給子女:“你們傳閱一下,要認真學習。”

“三多三少”的規矩

多為組織著想、多替組織分憂、多給組織添彩,少向組織提要求、少對組織講條件、少給組織添麻煩,這個“三多三少”原則,是周智夫給自己定下的規矩。

干了一輩子革命工作的周智夫經歷10余次部隊整編、4次跨省搬家、20多次變換崗位。但無論怎樣變,遵守黨的紀律,堅守黨員底線的信條卻從未發生過動搖。

周智夫對自己嚴,對家人也不含糊,甚至有些讓人覺得無情。上世紀七十年代,周智夫調任北京,任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七院軍管會副主任,這個時期,幾個子女正值就業的年紀。身居要職的他卻沒有為子女跟別人打過一聲招呼。

“曾經我要求過幾次,我說,爸,以您這個資歷的話,完全可以去個函打個電話,可以很快地把我調到跟你們一起。”大女兒周雪文當時一度不理解父親。

“她爸就說,這麼大了,跟著爹媽干什麼。飯要自己吃,路要自己走,這樣才有意義。”婁淑珍記得,二兒子周衛民從部隊轉業本可以回到北京,老周也不願意叫他回來。

甚至在周衛平心中,父親也有一點“窩囊”。

“我們姊妹5個,都沒有沾過父親的光。”初中畢業時,周衛平看到不少同學參了軍,也想讓父親安排自己當兵,但父親不僅不願說情,還讓她下鄉插隊鍛煉。插隊兩年多,滿以為父親會幫自己安排個好歸宿,但希望再次成為泡影,最后,周衛平自己在海澱區百貨公司找了份工作。“這也導致我很要強,父親不幫我,我就自己努力。”

2012年暑假,周智夫的大孫女帶著孩子來北京看望他,期間孩子發燒急需到醫院。孫女請爺爺要公車送被回絕,便私自以爺爺的名義向所裡要了車。周智夫知道后嚴厲地批評:“我們家從沒因私事用過公車,你這樣做壞了規矩,以后不能這樣子,否則就別來了。”

但孩子眼中窩囊的父親,在外人眼裡卻是充滿了無私,他多次將本已分配給他的住房讓給急需的同事,離休時進了干休所,他還主動選擇了別人挑剩的一套。

“不要留骨灰和骨灰盒,讓它隨著煙霧空氣飛向祖國空中,再落入祖國大地,為發展農業再盡微薄能量。”臨終前,周智夫這樣跟家人交代。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