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不忘初心 以身許黨——追記北京衛戍區某干休所離休干部周智夫

記者  蘇銀成

2018年04月26日07: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周智夫生前在干休所小花園中閱讀報紙。
  姜東軍攝(新華社發)

篤定的信仰

“這輩子一直跟黨走,下輩子還做黨的人”

1924年11月,周智夫出生在江蘇睢寧一個窮苦家庭。19歲入黨,20歲入伍,他先后參加江蘇睢寧縣高作鎮、安徽靈璧縣后馬家等10余次戰斗,因戰負傷被評定為三等甲級傷殘軍人。1955年被授予解放獎章、獨立自由獎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勛榮譽章,2015年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

當周智夫的二女兒周衛平從一個白色衣櫃裡取出這些証章時,媽媽婁淑珍端詳著、撫摸著,眼眶裡浸滿淚水:“這些証章可是你爸爸留給咱家的珍貴遺產啊。”

晚年的周智夫百病纏身,胃下垂、冠心病、雙耳聽力下降……他深感自己時日不多,迫切要完成一件大事。

“我要交黨費。”去年7月的一天,周智夫把一直照顧自己飲食起居的周衛平拉到病床邊鄭重地說。女兒很驚詫:“爸,你不是每月都交嗎?”

“我想交一次特別的黨費。”周智夫的話並沒有讓家人感到意外,他萌生這樣的念頭由來已久。“爸爸每每想起那些犧牲的戰友,想起黨和軍隊的恩情,眼裡總是飽含淚花。”周衛平說。

因嚴重肺部感染住進重症監護室的周智夫,從昏迷中醒來就問周衛平:“我的事辦了嗎?”

透過期盼的目光,周衛平讀懂了父親發自內心的夙願。2018年1月18日,二女兒周衛平、三女兒周衛華代表父親,跟部隊領導一起把12萬元大額黨費鄭重交到中央組織部。

相交50多年的戰友們聽說這件事,驚訝之余都心生敬意:老周一輩子省吃儉用,家裡的日子過得緊巴巴,卻做了這樣的大事,真了不起!

了解周智夫的人都知道,他左肩窩裡有一個彈孔,右肋處深深凹陷,一道約10厘米長的傷疤跟了他一輩子。周衛平說:“這是戰爭年代留在父親身上的永久記憶。”

1946年4月,他任新四軍淮北七分區獨立四團二營四連支部書記,在安徽濠城外阻擊國民黨軍隊搶糧的戰斗中,一顆子彈打中他的左肩窩,貫通右肺,又打進一位戰友的小腿。

戰友們冒著槍林彈雨、抬著擔架,把周智夫送到后方醫院,又7次帶他轉院治療。在當時極端簡陋的醫療條件下,他幸運地撿回一條命,但右側第六根肋骨摘除,右肺葉切除近2/3,落下三等甲級傷殘。

“我活下來了,可那個戰友卻因為截肢傷口感染犧牲了。很多戰友也在戰斗中犧牲了。”真正讓周智夫一生銘記的並非自己的戰傷,而是戰友的犧牲。

一想起這些,周智夫總是老淚縱橫:“當年戰爭環境那麼惡劣,黨始終沒有丟下我,我現在這條命是黨給的,沒有黨就沒有我們這一家子。我這輩子一直跟黨走,下輩子還做黨的人。”

“房間不打掃就會落滿灰塵,思想不經常打掃容易長毛。”周智夫常說。離休后,每次參加組織生活,從個人思想、學習情況到家庭生活,他都如實報告,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決不當“兩面人”。

“放大鏡、助聽器、筆記本是老周學習的‘三件寶’。”老伴兒婁淑珍說。槍林彈雨的戰爭年代、輾轉南北的工作生涯,以及離休后的30多年,他始終熱愛學習,抓緊一切時間讀書看報、研讀理論。上世紀70年代末,他還作為第二炮兵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代表到北京開會,受到了毛主席親切接見。

他在身體每況愈下時仍不忘學習黨的創新理論。他常說:“我走不動了,才更渴望聽聽黨的聲音。”

黨的十九大召開后,周智夫把報告原文一字一句看了好幾遍。他在學習心得中寫道:“熱烈祝賀習近平同志再次當選為黨的總書記和中央軍委主席,祝賀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這必將使我們的黨和國家有更大更快的發展!”

至誠的底色

“革命軍人四海為家,黨叫干啥就干啥”

位於海澱區清河某干休所周智夫的家,是2008年搬進來的,盡管面積沒有完全達標,他卻很滿足。

據干休所第一任政委朱南璋回憶,1984年干休所組建之初,由於配套設施不完善,一些同志不願搬。

“我先搬!”周智夫第一個站出來:“組織分配的住房,每一平方米都飽含黨的關懷。”他還勸說大家要感恩組織、服從安排。

一樓衛生條件差、採光效果不好,很多人都不願意要。朱南璋找到周智夫,他二話沒說就領取了一樓的鑰匙。

眼看就要搬家了,朱政委又面帶難色找周智夫商量:“老周啊,二樓有位老同志腿腳不方便,你看……”明白了朱政委的意思后,周智夫爽快地交換了鑰匙。

“革命戰士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從東北到華東、從華東到西南、從西南到華北,周智夫4次跨省調動,經歷10余次部隊整編、20多次崗位變換,始終立身為旗、率先垂范。

有人說他傻,周智夫卻說:“革命軍人四海為家,黨叫干啥就干啥。”

1945年,時任指導員的周智夫跟隨部隊一起攻打高作鎮。戰斗結束后,組織決定將他所在的五連與六連合並,並任命他當連隊書記官,負責副職工作,他愉快接受﹔皂河打下后,上級調他去地方區隊,由前方到后方,他堅決服從。

1957年初,一紙命令,周智夫調往新組建的重慶炮校工作。第二天他帶著妻子和4個未成年的孩子,拎著兩個竹編箱就出發了。

“過來就是干事的!”在重慶炮校工作期間,周智夫先后擔任助理員、干部科副科長、科長等職務,每個崗位都干得非常出色。

原以為可以在重慶安家落戶,讓他始料未及的是,1968年6月,周智夫接到去第二炮兵某基地醫院任職的命令,一家人又從重慶趕赴雲南建水。

家越搬越遠,條件越搬越差。由於住房緊張,全家人借住在當地老鄉家一間廢棄房子裡,生活十分艱苦。家人有時也抱怨,而周智夫心裡很清楚:“現在全國都在搞建設,到哪裡都是組織的安排,我是黨員就要聽黨的話。”

隨著職務的提升,周智夫給自己定下了為組織多著想、多分憂、多添彩,對組織少提要求、少講條件、少添麻煩的“三多三少”原則。

即使對待家人,也從不破例。二女兒周衛平乖巧伶俐,周智夫對她疼愛有加。初中畢業時,周衛平看到不少同學都參了軍,也想讓時任軍管會副主任的父親安排自己當兵。

“組織把我放到這個位置,是要我多作貢獻的,而不是為自己辦私事的。”沒想到父親不僅不願說情,還讓女兒下鄉插隊。

插隊兩年多,以為父親會幫自己安排個好歸宿,希望卻再次化為泡影。最后,周衛平自己在海澱區百貨公司找了份工作。

“我們姐弟5個都沒沾過父親的光!”周衛平說。

“終於又回家了,有組織的人真幸福啊!”離休后兩年才搬進干休所的周智夫是這樣樂觀豁達。

在周智夫心中,真理能夠武裝思想、指引理想、堅定信仰,黨的創新理論就是真理,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

2016年5月的一天,參加“兩學一做”集中學習,周智夫像往常一樣坐在第一排認真聽課,只是身體比以前佝僂得更低。

“周老,已經下課了,我送您回去吧。”輔導結束后,所政委姜東軍發現周智夫並未離開,便走上前關切地問。

“姜政委,我感覺身體越來越支撐不住了,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參加黨課學習。”周智夫吃力地說,“今天特地向你請假,以后我恐怕不能聽黨課了。”姜東軍說:“他把參加組織生活看得比啥都重啊。”

朴素的情懷

“如果再打起仗來,我還要上戰場!”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周智夫曾為建立和建設新中國立過汗馬功勞,時值暮年,他的家國情懷愈發強烈。

2017年6月,三女兒周衛華隨團到香港旅游,給父親帶了不少禮物。唯獨一款紀念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的紫荊花音樂盒,讓周智夫愛不釋手。

這個價值20元的音樂盒,打開后可以播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周智夫一有空就打開收聽,長時間沉浸在那熟悉的旋律中,回憶炮火連天的崢嶸歲月,感慨祖國的蒸蒸日上。

干休所衛生所所長張杰軍清楚地記得,一天巡診時,周智夫正因腰椎骨折在家靜養。當電視裡播發周邊某國挑起事端的新聞時,周老拉住他的手說:“我們的領土絕對不能被別人佔了。為了捍衛祖國領土,許多戰友犧牲了,他們都很年輕,有的還沒成家呀。隻要祖國需要,我還要上戰場,你們年輕人也要主動請戰。”

周智夫越說越激動,“祖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一定要守好!”

以“天下雖安、忘戰必危”警示后人,這就是一個老兵對犧牲戰友和革命先烈的庄嚴承諾,更是對革命事業的無比堅定,對習主席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的無比信賴擁戴,對中國夢、強軍夢的殷切期盼。

鐘情國歌、珍愛國旗,早已埋藏在周智夫心底。20年前的國慶節,他一家人到天安門游玩,廣場工作人員免費發給他們兩面小國旗。至今,這兩面國旗仍完好無損地擺放在客廳裡。

上個世紀70年代,南部邊境發生戰事。小兒子周衛民服役期滿,已接到退伍命令。周智夫知道后,要求他留隊待命,隨時准備報效祖國。

周衛民當天找到領導,申請推遲退伍。得知輪不到所在部隊上前線時,才返回江蘇老家。

周智夫戎馬一生,對軍裝情有獨鐘。凡遇隆重場合,都會穿著熨得筆挺的軍裝。周老去世后,在他床上,一套穿了30余載的軍裝,還整潔地擺放著。歲月流逝,軍裝顏色變淡了,軍人底色卻厚重了。

念黨情、報黨恩、跟黨走,是周智夫的紅色家風之魂,也是他傳家的精神命脈。當得知曾外孫潘怡霖要到美國讀書時,他再三叮囑:“你的根在中國,學成后一定要報效國家啊。”

純正的家風

“不留金、不留銀,隻給后代留精神”

敲開周智夫家的門,周老96歲的妻子婁淑珍接待了我們。她與周智夫相濡以沫77年,回首往事歷歷在目。“老周常說,不留金、不留銀,隻給后代留精神!他一輩子沒給兒孫掙得什麼金銀財產,卻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翻看干休所制作的《周智夫四世同堂圖》,慈祥和藹、精神矍鑠的老太太自豪地介紹,老周特別重視家風家教,兒孫后代共有34人,11人是黨員,雖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卻都像他一樣,干淨做人、勤奮做事、簡朴生活。

黨的恩情重於天!周智夫是從苦日子熬過來、“鬼門關”闖過來的人,深知沒有共產黨就沒有全家人,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做人決不能忘恩負義,做有損黨的形象和利益的事。

建功不貪功,有功不居功。即便離休后,周智夫也從未向組織張過口、伸過手,對自身要求有“三個不超標”,即住房、用藥、用車不超標。

離休多年,他一直住著90平方米的公寓房,直到2008年才搬入102平方米的經適房。

在用車上要求更嚴。2012年暑假,周智夫的大孫女帶著孩子來北京看望他,其間小孩感冒發燒急需到醫院治療,孫女瞞著爺爺向所裡要了輛車。周智夫知道后非常生氣:“我們家從沒因私事用過公車,以后不能這樣子,否則就別再來看我了。”

遲暮之年,周智夫落實待遇標准更加嚴格。他近年的醫藥費統籌年標准是2.8萬元,但每年實際藥費連一半都沒用到。他常說:“待遇是組織給的,有標准也要省著用。”

2014年7月,周智夫的骨質疏鬆病情加重,接連發生兩次壓縮性腰椎骨折。按照醫囑,衛生所購買了阿侖磷酸鈉、鲑魚降鈣素噴鼻劑兩種進口藥。見藥品的外包裝跟以前的不一樣,周智夫非要問個究竟,得知“這是治療用藥,符合規定”后才放心使用。

周智夫任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七院軍管會副主任期間,一名廣東籍職工的愛人不幸患上癌症。他特事特辦,特批其調到廣東工作,方便照顧愛人。這位職工心存感激,拎著一小袋花生和10斤全國糧票敲開周智夫的家門,放下東西就跑了。當天晚上,周智夫得知此事,立即拉下臉,一反常態地批評了妻子,直接把東西退了回去。

“公家的便宜,丁點不能佔!”周智夫自己清正廉潔,也經常提醒家人。執行家規,周智夫近乎苛刻。

周智夫和大女兒周雪文都患有心臟病,隨身備用速效救心丸。每次大女兒從重慶來北京看望他,為了防止藥品混用,他都讓女兒在藥瓶上貼上名簽。面對不解,周智夫說,他的藥是公費保障的,可不能“一人公費醫療,全家免費吃藥”。

翻開周智夫的補充遺囑:“牢記入黨和從軍的初心,報黨恩!所以有今天完全是黨給的,應當知恩,當涌泉相報”。

八寶山送行儀式上,周智夫的遺體靜臥在鮮花翠柏叢中。哀樂低回,吟誦著他不平凡的過往﹔哽咽陣陣,轉化為人們振興中華的不竭力量。

《 人民日報 》( 2018年04月26日 09 版)

(責編:程宏毅、楊麗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