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把事做到村民心坎上

——中聯部駐河北行唐縣東井底村第一書記李雙伍扶貧工作記

2018年04月17日08:2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把事做到村民心坎上

聽到組織有意安排他去河北省行唐縣東井底村任第一書記時,已擔任幾年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理論處處長的李雙伍雖然同意了,但心情很復雜。

出生在農村,奮斗了將近三十年,再次回到農村,李雙伍感到自己仿佛回到了起點。與此同時,如今的農村又讓他感到陌生。“貧困村有多艱苦?扶貧的任務有多艱巨?第一書記不是輔助工作,而要為一村人的生老病死負責,壓力很大。”他在自己的筆記中寫下這些矛盾的心情。

缺水,更缺先進理念

李雙伍沒有多少時間平復心情。

缺水。缺水!

缺水嚴重制約著東井底村的發展。找水是李雙伍的首要任務。

“縣裡交通局、農業局、民政局、水利局……領導都不認識我,我就去自報家門,利用一切開會、活動的機會,讓有關的領導了解村裡正在開展的項目、需要的幫助。”李雙伍說。

“行唐縣的工作重點就是脫貧攻堅。”行唐縣委書記楊立中說。他三次到東井底村調研,縣裡一半以上領導都曾實地考察。借著政策支持,李雙伍帶駐村工作組爭取到了4000萬財政撥款,從縣裡最大的水庫引入水源,修建了口東水庫,打了5口井,建了2個水壩,4個蓄水池。開渠鑿井的腳步在繼續。

比解決水源問題更需要時間的是克服理念落后、人心渙散的問題。

村兩委一共8名干部,兩位已72歲,最年輕的也50多歲了。“平時主要負責給村民傳達一下新政策,完成鄉裡派下來的任務,再就是辦辦村民的雜事。”村支書趙合平說。

但是村兩委是帶動村子發展最重要的基層組織,村干部沒有招商引資的想法,沒有為村民謀福利的理念,怎麼脫貧?

村干部的工作開展不利,村民更沒有積極性。東井底村2400多人,共26位村民代表,92名黨員,其中常住村中的有40多名。李雙伍發現開黨員代表大會、村民代表大會,來的人寥寥無幾。

李雙伍有次碰到一位從未見過的村民代表,問他為啥不來參加代表大會,對方回答:“我們開會沒什麼用,去了又不讓我們說話,去干啥?”

扶志勢在必行。

“你們先發言,我們再答疑,不搞一言堂”

調動村民的積極性相對簡單。

李雙伍建了一個“東井底村發展建議微信群”,專門聽村民“發牢騷”。李雙伍還向村民承諾:“過來開會就會有收獲。你們先發言,我們再答疑,不搞一言堂。”

在中聯部常年的理論工作讓李雙伍在處理瑣碎工作時,想問題更系統更全面,對鄉村振興戰略等重大政策的解讀比一般干部更精准,可操作性也更強。

“政策解讀不能從理論到理論,我現在感到鄉村振興戰略裡的每一句話都對應著豐富的實踐。”李雙伍介紹,“行唐縣是全國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示范縣,我們村也在探索。村民感到開會的內容對他們來說很實際,提出的意見也能及時解決,就願意來了。村民關心這個村子,才能發展好。”

轉變村干部的理念更多要靠潛移默化、耳濡目染。

李雙伍帶著駐村工作組給村裡拉項目、跑投資,村兩委成員跟著學。“以前在我們村投資、佔用土地,先給村裡交錢。現在不一樣了。有一個投資商願意投資三四百萬,在我們村裡搞大棚種植,村支書說,隻要他願意投資,免費協調土地流轉給他。這樣投資商示范大棚種植,就能讓老百姓看到好處,都跟著種,村裡就能致富。”李雙伍感慨,對村干部來說,不能“殺雞取卵”,而是要把雞養大,用來“下蛋”。

轉變了思路的還有李雙伍。

剛到東井底村時,他也曾試圖用自己的人脈、資源引進幾個來自北京、蘇州等地的企業,做些大事,“但企業跟我討論,在村裡投資多少合適?幾十萬元、一百萬元,不值得,企業還要派管理團隊。上億元的項目,村裡又承接不了。”

李雙伍將這些規模大的項目對接到縣裡,重新思考村子規劃。

“村子要發展,必須依靠兩類人,一類是返鄉創業人員,一類是村裡的致富帶頭人。”李雙伍反復強調這個心得。這兩類人都有在外經營或打工的經驗,見多識廣,思維靈活,而且對家鄉懷有深厚感情,願意為家鄉作貢獻。

在李雙伍自己花18元印制的“接地氣”的規劃圖上,有鮮明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思路——村北是觀光休閑旅游區﹔村西是工業開發區,在建和即將開建的項目有11個﹔村東是種植養殖區,正在開展的最大的項目是預計佔地2400畝的現代農業循環園。

李明李亮兄弟是現代農業循環園負責人。“去年11月他們返鄉創業,到今年3月,從做規劃、流轉土地、種苗、施肥……所有的事,基本就全做出來了。他們是村裡人,了解村民的需求,村民也信賴,所以各項進展都很順利。”李雙伍說。

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隊伍

三月底進入東井底村時,已經可以清晰感受到發展的希望。

駐村時間不到一年,貧困村+龍頭企業的利益合作體模式、公益基金捐款+社會資本贈款+個人投資入股的村集體產業發展模式等有效方式都在試行,落實貧困戶幫扶政策、修建基礎設施、提高文化生活質量都在進行。李雙伍和村干部、村民都相信,在他挂職期滿時,一定會親眼看到累累碩果。

但他考慮的是更長遠的事情:怎麼培養一支帶不走的隊伍,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隊伍,一支能將自治、法治、德治結合好的隊伍。

最重要的是豐富基層組織的領導構成。首先是培養年輕的村兩委干部。2月,行唐縣委組織部選拔了村裡的兩個年輕人參加培訓,結束后可以作為后備的中堅力量來補充村干部梯隊。

“同時我想做一個實驗。”李雙伍謹慎地斟酌著這個想法,村兩委的干部雖然年齡偏大,但會做村民的工作,可以專做行政管理﹔一些返鄉創業人員、致富帶頭人等組成了經濟合作社,專門發展脫貧致富項目,並且壯大村集體經濟。此外,“在村裡做群眾工作,威望威信也很重要,我希望把村裡德高望重的人組織起來,輔助村兩委做一些群眾工作。”這幾股力量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帶領村民脫貧攻堅。

回頭看,中聯部對口幫扶行唐縣已近10年,宋濤部長帶頭捐出個人稿費,李軍、王亞軍兩位副部長帶隊了解扶貧需求,一對退休老夫婦匿名解囊20萬元幫助建設村糧油加工廠……更有數位干部先后奔赴行唐挂職,李雙伍就是走在了脫貧最前線。“舉頭望明月,低頭寫文章”,這是中聯部同事對李雙伍夜生活的總結。在東井底村,這位從理論走向實踐的第一書記,將在農村的實踐中,提煉出帶著露水和泥土味兒、也更深沉的理論文章。

(記者 陳慧娟)

(責編:宋鶴立、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