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援滇干部脫貧一線用心用情用力

奮斗,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2018年04月16日13:34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原標題:奮斗,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這是集邊疆、民族、山區、貧困於一體的省份:全省共88個貧困縣,27個深度貧困縣,8502個貧困村,其中有3539個深度貧困村、331.9萬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戶超過全國總數的1/10。這裡就是雲南,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

  多年來,一批批來自上海、廣東、中央和國家機關的援滇干部,不辭辛苦行走在貧困地區的谷底山間,用雙腳丈量貧瘠的土地,用雙手建出喜人的農村新貌,帶給農民脫貧的信念,激發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雖拋家舍業、惦念親人,但援滇干部堅定地說:“這是一場不悔的約會。”

  千方百計啃下硬骨頭

  突出產業幫扶,增強脫貧內生動力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我國最貧窮的邊疆民族地區之一,98%以上土地為高山峽谷,“有天無地,有山無田,有人無路”,典型的“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2016年8月,中交集團駐怒江扶貧工作組組長,瀘水市委常委、大興地鎮黨委副書記、自扁王基村第一書記王慧奇第一次踏上這片陌生的土地。

  “當我走進高山村寨的貧困戶家中,真正面對四壁透風的板房,衣衫不整、神情黯淡的農戶時,心裡很不是滋味。”這個面色黝黑、神情嚴肅的北方漢子談起當時的情景,語塞凝噎。

  時間短,脫貧任務艱巨。為找到一條適合自扁王基村的脫貧路,王慧奇多次深入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村寨、村民小組,走訪建檔立卡戶上百家。有的村組不通公路,他就徒步進村,一走就是一天,來不及返回,就住在農戶家裡。

  兩個月的走訪調研,王慧奇掌握了當地群眾的貧困狀況和致貧原因。結合實際確定了“以幫扶一批致富帶頭人、一批土特產經濟人、一批能工巧匠和一批外出務工人員為抓手,快速發展種植、養殖業合作社和集體經濟+危房基礎設施環境改造+個別農戶精准滴灌”的幫扶思路。

  土地緊缺、道路條件差、自然災害多,發展哪種產業項目是難點。王慧奇先后聯系周邊發展較好的鄉鎮和省內外較發達地區,帶領鎮村干部和扶貧工作隊員走出去學習調研,選准了火龍果種植和肉牛養殖項目,投入項目資金216萬元。

  “剛把這100頭西門塔爾牛運到海拔將近2000米的高山上時,王書記一連幾天都住在牛棚邊,觀察肉牛適應情況。母牛下崽的時候,他整晚待在牛棚,怕有什麼閃失。”肉牛養殖合作社農戶張建生說。

  一年辛苦耕耘,60畝火龍果長勢正旺,100頭肉牛膘肥體壯,將帶動153名貧困戶脫貧。

  “產業幫扶推進難,但可以增強貧困地區內生動力,是實現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珠海對口怒江扶貧協作工作組組長張海軍說,怒江的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導致發展傳統的第一、二產業的要素缺乏,不具備發展大規模種養業的土地條件,現有的零星產業普遍小、散、弱,幫扶難度較大。

  辦法總比困難多。針對怒江獨特的地理環境,珠海的幫扶干部探索了分散組織生產、集中規模經營的產業幫扶模式。為找到合適的種養項目,張海軍一年跑了4萬多公裡山路,碰上下雨天車胎打滑,車外側就是懸崖,走不是,停也不是,連生命安全都沒法保障。珠海工作組最終選取了適宜生長的羊肚菌,星星點點般在怒江10個鄉鎮15個村完成下種,以燎原之勢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

  珠海工作組到怒江扶貧一年多來,已聯系5家珠海國企投入2500萬幫扶怒江產業發展,並在珠海舉辦怒江特色農副產品展銷展示會和怒江旅游文化宣傳、招商推介活動,雙方企業簽約金額達7250萬元。截至2017年底,珠海市共投入各類資金2.8億元。

  缺氧不缺精神 艱苦不怕吃苦

  抓好教育醫療,避免因病因教返貧

  2016年6月,上海市第十批援滇干部王忠民、陳超和王曉華,帶著激情與夢想,來到雪域高原和迪慶藏族自治州干部群眾一起參與到脫貧攻堅中。

  藍天白雲、雪山草地、青山綠水,是迪慶給援滇干部的第一印象。然而,從零海拔的上海來到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的藏區,援滇干部要時刻承受高寒缺氧、頭暈胸悶、氣喘失眠等煎熬,還要面對飲食不習慣、語言聽不懂、氣候不適應等困難。王忠民由於強烈的高原反應長期失眠,體重一下掉了20斤,可他還是沖在脫貧攻堅一線,從不退縮。

  到藏區后,他們憑著缺氧不缺精神的勇氣,奔跑在迪慶的高山、草原、河谷間,冒著隨時可能塌方落石的危險,翻山越嶺、走村入戶了解致貧原因、群眾需求,積極探索社會參與扶貧協作新思路。

  了解到德欽縣學生就學困難實際后,王曉華利用自己的社會資源,及時對接上海正飛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到縣裡考察,公司與德欽縣中學簽訂了3年助學協議,每年為75名家庭貧困且學習優秀的中學生提供2000元的助學金。

  針對迪慶州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發病率較高的情況,3位援滇干部多次往返上海與各部門協商,在上海市合作交流辦的幫助下,上海市志願服務公益基金會與迪慶州簽訂了3年協議,有計劃、有步驟地在當地兒童中開展先心病篩查和治療。目前已篩查7400多人,第一批需要手術的患兒已在上海完成手術。

  “不僅要治病救人,還要帶給村民正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珠海市對口幫扶怒江州的挂職干部、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丙中洛鎮衛生院副院長管延萍說。

  2017年6月,管延萍到丙中洛鎮3個月后,第一次組織鎮衛生院入村給村民體檢。等了一上午,體檢點空空蕩蕩,沒一個人來。“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貧困因素,村民醫療保健意識非常低,有了病挨不住才到醫院,生活方式也極不健康。”管延萍心痛地說,“一些村民整天泡在酒壇子裡,因為飲酒過量失去年輕的生命。”

  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丙中洛鎮落后的醫療水平牽住了管延萍的心。她丟下兒子一人在珠海,將半年幫扶期延長到三年,手把手教鄉鎮醫生使用彩超、心電護理儀等設備,積極聯系單位購買書籍,對醫護人員集中授課、重點示范。在日常診療、進村體檢、急病搶救中,開展傳幫帶,把專業技能、醫療理論傳授給醫護人員。

  要走出去 更要穩下來

  注重勞務輸出,實現迅速脫貧

  “文化素質低、對外交流少、思想觀念封閉”,廣東省第五扶貧協作組秘書長張義強在對口幫扶的昭通市調研發現,一些窩居在大山深處的村民世代安於貧困,被動等待政府救濟,內生動力不足,脫貧難度大。

  扶貧先治愚。為了在根源上阻止新生貧困、隔斷代際貧困傳遞,2016年9月,廣東省東莞市、中山市對口幫扶昭通市后,就把職業教育和勞務輸出放在重要位置。

  “昭通市貧困人口數量、深度貧困縣數量全省最多,省內每4個貧困人口中就有1個昭通人。”張義強說,因為貧困,昭通市每年有4萬多初中生無法繼續入學。

  為解決初中生出路問題,東莞市和中山市商定2017-2019年兩市中職學校在昭通市每年定向招收一批初中畢業生,畢業后在廣東推薦就業。去年東莞、中山招生2150人,其中貧困戶家庭學生1580人。

  “每年春節后,東莞都會出現用工潮,我們就抓住這個時機,把昭通的勞動力送到東莞。”廣東省第五扶貧協作組組長陳智武說。

  不過讓陳智武意外的是,2017年底,外出務工的7名昭通人,干了半年后又返回村裡,怎麼勸也不回東莞了。一問才知道,村民入廠后,由於受教育程度和整體素質偏低,接受專業培訓少,很難勝任技術含量高的崗位,適應不了快節奏的工作環境。

  不僅要把貧困戶送出去,還要保証他們快速適應新環境、新崗位,穩定就業。東莞和中山兩市積極協調當地有關單位,分別建立勞動力轉移就業精准對接平台和機制,強化技能培訓和服務保障,變群眾自發的、沒有保障的外出務工為有計劃的、有保障的勞動力轉移就業,推動增收脫貧。

  “我們在珠海和怒江互設勞務服務工作站,建設‘怒江員工之家’,多方關愛服務,促進精准對接和穩定就業。”張海軍表示,勞動力轉移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能在短時間內脫貧,形成培訓輸出“幫扶一人、致富一家、帶動一村、影響一片”的良好效果。

  目前,昭通市累計輸出10777人次到東莞市、中山市務工,其中貧困人口2992人。珠海市累計轉移就業2183人,其中貧困人口1106人。

  深夜10點,記者跟隨援滇干部行走在貧困山村,四處悄無聲息,高山峽谷間孤寂寥寥的燈光閃爍。這些來自一線城市的優秀干部告別都市的喧囂和霓彩,無怨無悔地奮戰在無數個深夜和凌晨,努力打贏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

  據統計,近年來共72家中央和國家機關挂包雲南15個州市、82個貧困縣,僅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幫扶單位累計在雲南投入資金達14.25億元,幫助引進各類資金263.2億元。上海市幫扶雲南22年來,共15個區結對幫扶雲南省13個州市、74個貧困縣,累計投入財政援助資金47.26億元,幫助9.82萬貧困人口脫貧。廣東省幫扶雲南一年多來,累計投入財政幫扶資金4.3億元,幫助近2萬貧困人口脫貧。

  山高擋不住砥礪前行的腳步,水長流不盡戮力同心的汗水。援滇干部和雲南民族同胞相信:“終有一天,農村會變樣,山頂牛羊歡,兩岸花紅映朝陽。”(張玉潔)

(責編:宋鶴立、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