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列研討會第二場研討會發言摘編

2018年04月12日08: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求是雜志社副總編輯 張 宇

  習近平同志指出,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隻有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更好順應現代化潮流、贏得國際競爭主動,也才能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在新的歷史方位和國際國內環境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走自己的路,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創新發展的經濟體系。強調創新發展,是因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要求經濟發展動力轉換,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們要抓住創新這個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抓住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歷史機遇,從主要依靠勞動力和要素投入轉為主要依靠創新驅動發展。依托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創新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戰略支撐。

  協調發展的經濟體系。強調協調發展,是要保証社會再生產過程順利進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緊緊抓住影響社會再生產的主要矛盾、中心環節,突出生產關系和經濟結構調整,協調好供給與需求、生產與消費、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重點與一般的關系,建立起協調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為社會再生產擴大規模、優化結構、提高效益提供根本保障。

  綠色發展的經濟體系。強調綠色發展,目的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效益,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開放發展的經濟體系。強調開放發展,是要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建設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體系。為此,既要支持我國企業擴大對外投資,推動裝備、技術、標准、服務走出去,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上的位置﹔又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促進形成各國發展創新、增長聯動、利益融合的世界經濟格局。

  共享發展的經濟體系。強調共享發展,實質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的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為此,一方面應著力建設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產業體系和就業機制,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應不斷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把不斷做大的“蛋糕”分好,讓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充分體現,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

  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 包心鑒

  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不斷健全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使之更加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更加有效地保証人民當家作主。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証,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統一於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這是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和政治過程最鮮明的特征、最顯著的優勢。“三者有機統一”體現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邏輯,為確保人民當家作主搭建起牢固的制度架構。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保証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加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須長期堅持、不斷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制度載體、實施平台和運行軌道,為實現“三者有機統一”創造了根本制度環境和重要運行條件。應進一步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健全人大組織制度和工作制度,支持和保証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權、監督權、決定權、任免權,更好發揮人大代表作用,使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成為全面擔負憲法法律賦予的各項職責的工作機關,成為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的代表機關。

  發揮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重要作用。新時代,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展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在國家治理中發揮著更大作用。要推動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統籌推進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加強協商民主制度建設,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參與實踐,保証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廣泛持續深入參與的權利。

    

  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 沈壯海

  習近平同志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對於自我文化理想、價值、活力與前景的確信。因而,我們所要堅定的文化自信,是立足中國、把握當下、承接傳統、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需要我們筑牢以下幾個方面的根基。

  認知認同的根基。不斷深化對自身文化的認知、增進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是堅定文化自信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對中華文化,我們既應知其源、識其流,也應把握其潮頭所向。深化這種整體性的認知認同,需要我們在構建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同時,積極構建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承體系和教育體系,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建立在對中華文化發展歷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上。

  創新創造的根基。文化的生命力激發和增進於永不停息的創新創造中。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的先民正是用卓絕於世的創新創造,奠定了令我們足以自信的歷史底氣。還應看到,我們既要自信於所擁有的輝煌文明史,更要對從輝煌文明史中一路走來的現實事業充滿自信。新時代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氣,隻有在舊邦新命的歷史接續中、在文化創造活力充分涌流的當下實踐中,才會更加充盈浩蕩。我們要以自己在文化創新創造中取得的豐碩成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注入充沛的新時代底氣。

  國民素質的根基。堅定文化自信的過程,要與民族素質提升緊密結合起來。筑牢文化自信的國民素質根基,要求我們抓好建設教育強國這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切實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同時,還要求我們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到文化發展全過程,將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擺在謀劃、推動文化發展的中心位置,著力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體制機制,為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全面發展的根基。文化自信作為一種積極的精神狀態,與文化發展狀況息息相關,但絕非僅僅生發於文化發展基礎上,而是隨著整個經濟社會、國運民祉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對文化自信問題的觀察和思考,需要我們放眼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進步,放眼經濟社會改革發展全局。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需要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以中國發展進步的事實筑牢文化自信的現實根基。

      

  著力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新需求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洪大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催生了新需求,對黨和政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深入分析新時代人民群眾新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新動態,對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現代化建設持續深入推進,我國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深刻變革,人民群眾新需求不斷涌現且日趨多樣化。一是因社會結構變革而產生的新需求,如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養老需要和生育服務需要,快速城鎮化帶來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就業需要等。二是因技術進步而產生的新需求,如促進技術分享、提高技術利用的便捷性、加強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改進網絡服務質量等。三是因規避各種意外風險而產生的新需求,如建設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社會治理和社會服務體系、健全公共安全體系等。這些新需求的產生表明,在新時代,人民群眾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越來越關注社會認同和個人價值實現等非物質層面的需要。近年來,黨和政府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決破除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體制機制弊端,使各級領導干部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為滿足人民群眾新需求提供堅強政治保障、牢固體制保障、強大戰略保障和雄厚物質保障。

  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意味著政府不僅要因應社會結構變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而且要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建設法治政府、服務政府和智慧政府,加強信息公開,自覺接受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政府在彌補市場失靈方面的優勢,創新政府發揮作用的形式,充分調動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基層社區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在供給機制方面,適應人民群眾新需求復雜性、多樣性、發展性特點,綜合利用市場、法治、技術等多種手段,提高供給機制的靈活性、針對性和創新性﹔在供給質量方面,嚴格制定和執行產品與服務質量標准,加強質量監管和處罰,切實保障商品與服務的供給質量。

     

  抓住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關鍵

  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主任 任 勇

  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黨的十九大報告從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關鍵是補齊制度短板、提升治理能力、狠抓落地見效。

  補齊制度短板。首先,目前推進綠色發展的制度和政策比較零散,還不足以形成系統推動力,難以將生態文明要求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方面。應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與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其次,要形成一體化生態保護制度體系。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過程中,一些生態保護制度已融入國土空間管制和資源管理制度體系中。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應形成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保護制度體系,並與污染防治制度體系相銜接。第三,農村環境治理的制度建設狀況,與黨的十九大對鄉村振興和農村環境保護的要求尚有較大差距,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進程。第四,生態環境治理的主體正從二元結構向多元結構轉變、從自上而下向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轉變,這有利於發揮企業自律、公眾參與、社會組織監督的作用,但相關制度建設的系統性和效能還需要加強。

  提升治理能力。制約生態文明建設治理能力提升的因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行政體制或機構組織方式及職能體系尚不健全。剛剛通過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使生態文明建設的機構職能體系實現了“三個統一”,即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需要深入貫徹落實。二是一些市、縣等基層黨委和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專業認知水平與領導能力還不能完全適應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三是環境保護等相關政府職能部門人員隊伍的規模、專業化水平、技術裝備情況等影響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

  狠抓落地見效。目前,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舉措需要解決好三個問題:一是責任傳導問題,切實解決普遍存在的責任壓力層層衰減現象。二是提高基層黨委、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專業化水平和執行能力,避免出現因不會干而導致改革方案“空轉”的現象。三是鼓勵基層根據有關改革方案、結合當地實際進行改革創新,建立和完善容錯糾錯機制,在改革方案設計與落實之間建立反饋、評估和調整機制。

    

  以黨的政治建設統領偉大工程

  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王炳林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把黨的政治建設納入黨的建設總體布局,強調了黨的政治建設的極端重要性。這是對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重大創新,為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之所以取得卓著成效,最根本的就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規律,始終堅持旗幟鮮明講政治,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是理論、歷史和現實發展的邏輯必然。從理論來看,政黨本來就是政治組織,政治屬性是政黨第一位的屬性,政治建設是政黨建設的根本要求。從歷史來看,我們黨歷來強調講政治,講政治已經內化為我們黨的優秀品質和重要基因,是黨領導各項事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証。從現實來看,我們黨要完成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必須堅定不移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沒有強有力的政治保証,黨中央的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黨的團結統一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明確了黨的政治建設與其他建設之間是統領與被統領的關系。統領就是統率領導,要求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以及制度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都要向黨的政治建設看齊,都要具有鮮明的政治意識、遵循正確的政治方向、設定明確的政治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決定黨的建設方向和效果。”黨的政治建設抓好了,就會對黨的其他建設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同時也要看到,黨的政治建設需要通過其他建設,才能更好地落到實處、取得實際效果。

  把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做實做好。發揮黨的政治建設的統領作用,基礎是把黨的政治建設做實做好。當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一是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決維護習近平同志在黨中央和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二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把全黨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十九大確立的政治方向和政治路線上。三是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提高黨內政治生活質量,營造良好黨內政治生態。四是加強黨員的黨性教育和黨性鍛煉,不斷提高黨員的政治覺悟和政治能力。

    

  堅定不移落實“三個一以貫之”

  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 張國祚

  習近平同志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防范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並對這“三個一以貫之”作了全面系統的論述。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全面貫徹落實。

  “一以貫之”揭示了謀事、干事、成事的普遍規律。孔子在《論語·裡仁》篇中說:“吾道一以貫之。”意思是我的主張前后一致、始終如一。這是說做事要有堅定意志,不能虎頭蛇尾。一個人做事應該一以貫之,一個政黨、一個國家推進偉大事業更應該一以貫之。我們黨之所以能帶領全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就是因為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已經取得的輝煌成就不能自滿懈怠,面對艱巨的歷史使命不能猶豫徘徊,面對各種風險挑戰不能疏忽大意,此時強調“一以貫之”非常重要。

  “三個一以貫之”強調了實現中國夢的三個關鍵。強調一以貫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強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成果,也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必須一以貫之進行下去。強調一以貫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是因為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黨必須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得到人民衷心擁護,必須以黨的自我革命來推動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強調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防范風險挑戰,是因為我們黨領導的“兩個偉大革命”從來都不是在風平浪靜、敲鑼打鼓中進行的,而是在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中艱難前行的,隻有居安思危才能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落實“三個一以貫之”,必須增強“四個意識”、做到“五個過硬”、符合“六項要求”。“四個意識”是指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五個過硬”是指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六項要求”是指提高政治站位、樹立歷史眼光、強化理論思維、增強大局觀念、豐富知識素養、堅持問題導向。習近平同志強調,要把我們黨建設好,必須抓住“關鍵少數”。領導干部能否做到“三個一以貫之”,取決於能否增強“四個意識”、做到“五個過硬”、符合“六項要求”。

     

  把十九大確定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 翁祖亮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一個重要落腳點是把黨的十九大確定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推動改革開放再出發。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浦東要聚焦於優化營商環境,全面深化自貿試驗區改革。打造自貿區速度,深化“証照分離”改革、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改革、貿易便利化改革﹔打造自貿區服務,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推進一網通辦、一窗受理、一號響應、一庫共享、一次通辦﹔打造自貿區優勢,堅持以制度性交易成本低的新優勢對沖商務成本、生活成本高的劣勢。

  推進高質量發展。圍繞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深入把握第一要務、第一資源、第一動力之間的辯証關系,推進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三鏈整合”,持續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一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打造人才高原高峰,激發創新創業活力。二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以上海“四大品牌”建設為抓手,增加優質供給。三是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把“一帶一路”建設作為對外開放的新平台,建設參與國家(地區)進口商品中心,推動與參與國家數據互聯、標准互認。

  構建大民生格局。著力構建涵蓋底線民生、基本民生和品質民生的大民生格局,不斷提高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堅持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把美麗鄉村、美麗家園建設作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讓群眾享有更加均衡優質的公共服務和更加優美宜居的生態環境﹔堅持以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建設為抓手,推進城市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堅持守住民生工作底線,摸清困難群眾底數,整合社會資源開展結對幫扶,推進養老服務管辦分離和布局優化,創新機制解決菜籃子問題。

  創新城市大黨建格局。努力構建以區域化黨建為引領、社區黨建為基礎、行業黨建為特色、非公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黨建為關鍵、單位黨建為基本的城市大黨建格局。突出政治性,在“兩個覆蓋”基礎上,增加管理和服務覆蓋,突出黨組織的政治功能﹔提升組織力,打破條塊分割、區域分割、隸屬關系造成的分割,推動基層黨建上下左右貫通、線上線下連通﹔強化號召力,堅持以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用好基層民主協商等機制,把黨員群眾凝聚起來、動員起來。


  《 人民日報 》( 2018年04月12日 07 版)

(責編:宋鶴立、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