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披荊斬棘勇如獅——追記武漢市委原常委、組織部長楊漢軍

記者  江  琳

2018年04月03日07: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楊漢軍(右)在武漢市新洲區調研精准扶貧和災后重建工作(2016年10月14日攝)。
  新華社發

獅子,地球上力量最強大的貓科動物之一。威武的身姿、驚人的力量和夢幻般的速度,為其贏得“萬獸之王”的美譽。

改革的征途從來不會一帆風順,有許多“臘子口”要征服,有大量“婁山關”要攻克。涉險灘、啃硬骨頭,誰來挑大梁?需要一大批“獅子型”干部一往無前、沖鋒陷陣。“忠誠干淨、思想解放、思路開闊、敢打敢拼、敢於擔當。”這是湖北武漢為“獅子型”干部畫的“像”。

選“獅子型”干部,選人者先得成為“獅子”。湖北武漢市委原常委、組織部長楊漢軍,就是這樣一員“獅子”般的闖將。短短兩年,他把“波瀾不驚”的組織工作做得風生水起,他為“默默無聞”的組工干部贏得點贊——市民票選的“2017年武漢市20件大事”,組織工作佔據3席,且全排在前10位。

天妒英才。2017年8月9日,這位敢闖敢拼的硬漢突發心臟病,倒在了工作崗位上,人生的齒輪永遠定格在55歲。

啃“硬骨頭”  接“燙山芋”

跨領域、新崗位,他總敢“吃螃蟹”

因為一位素昧平生的組織部長“力挺”,在旁人看來即將“退二線”的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商務城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易山偉,非但沒退,反升任“一把手”。這位不拘一格選賢任能的組織部長,正是楊漢軍。

隨著“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等國家重大戰略聚焦疊加,武漢迎來了新一輪發展機遇,急需一批“獅子型”干部攻堅克難、拼搏趕超。然而,現實中少數干部推諉、扯皮、怕擔責,楊漢軍對此憂心忡忡。

2017年5月,市委部署“獅子型”干部大調研,選一批“鐵軍”抓重點、攻難點、消痛點、出亮點。

破冰解難,重擔落在了楊漢軍身上。“過去一些集中調研往往過於強調年齡、學歷等結構性要求,容易讓干部群眾陷入誤區。”設計調研方案,楊漢軍認為,必須打破傳統思維定勢。

領會中央要求、借鑒各地經驗、結合武漢實際……一個打破常規的設想在楊漢軍腦海中逐漸成型:“獅子型”干部必須不拘一格,與年齡、資歷解綁,更多強調干事創業的實績,“忠誠干淨、思想解放、思路開闊、敢打敢拼、敢於擔當”。

幾經打磨的方案一出,尺度之大,讓人振奮:不唯年齡、不唯學歷、不唯任職年限,隻要想干事、能干事,都有被推選的機會,還可以毛遂自薦。“連過去不想干事的人都想當‘獅子’”,干部的精氣神一下子提振起來。

新探索,尺度大,實際操作中,難免遭遇“拿不准”“不適應”,面臨這樣那樣的困惑——

“易山偉,有沖勁,但已57歲,按慣例准備‘實改虛’,能不能用?”

“有名干部,曾因工作失誤受到處分,此后更加努力工作,創造了許多業績,能不能用?”

……

“當然用!要讓干部知道,隻要符合‘獅子型’干部標准,就有被推選的機會!”楊漢軍當即拍板,給調研組的同志吃了定心丸。

不拘一格,千挑萬選。最終,309名“獅子”進入儲備庫,其中,第一批108名“獅子”被提拔到急難險重任務一線扛起重任,年齡最大的57歲,最小的33歲。這樣的導向,不僅“導”出了好干部,更“導”出了干部拼搏趕超的精氣神。

敢“吃螃蟹”,能啃“硬骨頭”,是楊漢軍的一貫作風。2015年到武漢工作前,他在湖北省委組織部工作了26年,干部、人才、基層黨建……從普通干部成長為副部長,無論哪個領域、哪個崗位,他都迎難而上、追求卓越——

擔任全省第一任人才處長,舉辦首次中部人才論壇,打開人才工作新局面﹔

推進村主職干部專職化管理,工資比照副鄉鎮長標准,讓村干部腰包“鼓起來”﹔

把“泥腿子”進城的臟亂差社區,建成全國3A級旅游景區,贏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

跨領域、新崗位,楊漢軍總能“游刃有余”,靠的是什麼?“楊漢軍,不用揚鞭自奮蹄。”武漢市委主要領導一語道破“天機”。

思維開闊  直擊“要害”

能在“山窮水盡”時冒出金點子

做黨建工作,不容易。2017年,楊漢軍卻讓全市市民為黨建工作點贊——他推動的“紅色引擎工程”進入群眾票選的“武漢20件大事”。

當前,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一邊是社會治理難,一邊是一些黨組織“進不了門、入不了戶、說不上話”,基層黨建不夠接地氣,市委提出實施“紅色引擎工程”,力求通過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創新。

方向確定了,抓手在哪裡?“沒有好的切入點,黨建工作容易陷入‘自彈自唱’,更談不上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找抓手,楊漢軍領著組織部一班人打開思路,“問題就是抓手,從問題最多的地方入手!”

廣泛調研,多方納諫。“市民對社區物業滿意率最低,反映的問題60%以上涉及物業管理。”武漢窗口單位民意測評顯示。

物業、黨建,本不搭界,如何關聯?“街道工作人員不一定敲得開居民家門,但物業敲得開。”物業公司覆蓋千家萬戶,楊漢軍獨辟蹊徑,他想通過開展“紅色物業”,把物業發展為黨組織做群眾工作的力量。方向一下子有了!

如此“奇特”的想法,也招來不同聲音,“組織部管干部、管黨建、管人才,怎麼還搞起了物業?”

“隻有打通服務群眾最后100米,把黨組織關懷送到居民身邊,才能進一步夯實黨的執政基礎。”楊漢軍看得深。

城市社區成千上萬,“紅色物業”第一步往哪兒邁?又是一個難題。楊漢軍直擊要害,“先從沒有物業的小區開始,那裡的群眾往往比較困難,矛盾問題也多。‘紅色物業’以‘低價有償’方式入駐,黨組織直接為群眾提供服務。”

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小步快走持續推進……幾個月來,“紅色物業”讓全市近800個老舊小區煥然一新。“在小區裡散步,從沒有這麼神清氣爽過!”家住江岸區江漢北路社區18號小區居民盧和毅感慨,“紅色物業”進駐后,成堆的垃圾不見了,昏暗的路燈亮堂了,亂停的車輛歸位了。

“他思維開闊,能在‘山窮水盡’時冒出金點子。”楊漢軍總是帶給人驚喜——

過去,武漢全市人才工作職能、資金分散,政策碎片化﹔2017年,武漢成立招才局,楊漢軍兼任首任市招才局局長。招才局是個虛擬機構,沒一個編制,卻得實體運作,怎麼辦?“形勢催人,再不能按老黃歷辦事。”楊漢軍有的放矢,抽調精兵強將,將現有人才工作職能、政策、專項資金整合到一起,招才局“虛功實做”起來。

武漢高校多,校友資源也多,卻一直沒能好好利用。2017年,市委提出實施“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想挖掘校友資源“大金礦”。通過楊漢軍的金點子,不到兩個月,第一場“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專場活動”舉辦,達成簽約總投資989億元……如今,“資智回漢專場活動”已成功舉辦11場,簽約項目總投資超過1.4萬億元。

“這些年,組織部門的急事、難事多,但楊部長辦事有方法、有思路,難題一一破解。”武漢市委組織部組織二處處長何慧超感言。

釘牢打實  追求卓越

“干就干好,干成一流”

2017年夏,氣溫逐日上升。比氣溫更高的,是大學生的留漢熱情。在楊漢軍的推動下,不到一年,新增30余萬大學生留在江城就業創業,數量比上一年翻了一番。

坐擁百萬生源,武漢早幾年“近水樓台錯失得月先機”:大學畢業生留漢的隻有50%左右,碩士、博士則更少,大學畢業生不斷“東南飛”,市委市政府2017年初提出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下決心5年留住100萬大學生。

年初部署,年中便已碩果累累。秘訣是什麼?“出台好政策,‘釘釘子’般抓政策落地。”武漢市委組織部人才處處長鄭東道出原委。

如何留住更多大學畢業生?有人建議“給金錢‘補貼’比較實惠,效果立竿見影”。楊漢軍不是沒想到。“金錢短期效果雖好,但難以給大學生真正的歸屬感。”“解決大學生最實際的問題,讓他們覺得這個城市溫暖,才是長久留人的關鍵。”他看得長遠。

“落戶難”“証明多”“住房貴”“流程繁瑣”“手續復雜”……一場場調研、一次次摸底,“痛點”被一一挖出。“便捷的落戶政策和質優價廉的人才公寓,能吸引大學生,打造城市核心競爭力。”趕在畢業季前,楊漢軍帶著一班人制定並發布了“含金量”頗高的“留漢九條”——本科及以上可先落戶后就業,剛畢業大學生能低於市場價享受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留漢九條”,條條直擊“痛點”,飽含誠意。

如今,位於友誼大道尼斯酒店、東湖路11號等黃金地段,一套套可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陸續交付。“沒想到條件這麼好,地鐵站附近,交通便捷,物業費、水電費全免,空調、熱水器、洗衣機、燃氣灶一應俱全,租金卻比周邊便宜得多。”走進人才公寓,即將落戶武漢的博士畢業生劉登學滿是驚喜,“畢業后選擇留漢工作,正是看中這裡為大學畢業生提供的優惠政策和優良環境。”

細致入微、釘牢打實,越來越多的“孔雀”選擇留下。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口碑。票選“武漢20件大事”,武漢市民高票點贊“打造‘大學生最友好城市’”這一項。

“干就干好,干成一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楊漢軍筆記本上雋秀的字跡,映照他追求卓越的人生態度。

不忘初心  堅守本真

“始終聽黨話、跟黨走,為人民服務”

55歲,一個似乎可以“靠岸歇腳”的年齡,楊漢軍卻像一頭不知疲倦的“獅子”,闖勁十足。生命的最后13天,他仍在加速奔跑。

2017年7月28日至8月6日,全球引才,楊漢軍10天行程1.8萬公裡,3趟紅眼航班,飛機座椅就是床,省下來的是時間。

回武漢,仍是紅眼航班。飛機落地,不倒時差,楊漢軍回家換了身干淨衣服就直奔辦公室……“這幾天,確實忙,確實累。”但他就是停不下來。

“快來人!部長暈倒了!”8月9日下午,楊漢軍被同事發現倒在辦公室的地板上,“心源性猝死,回不來了。”

“我來自農民家庭,從小父母就教育我無論何時都不能忘根忘本。”楊漢軍靜靜地躺在鮮花翠柏叢中,身上覆蓋著鮮紅的黨旗,“入黨宣誓就兩分鐘,但要用一輩子的行動去証明,你是個合格的黨員,始終聽黨話、跟黨走,為人民服務。”一輩子,他不忘初心、堅守本真。

楊漢軍出生於湖北仙桃農村,幸運的是,他趕上了恢復高考。上大學、跳農門、當干部,他深切感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巨變。獲益於時代機遇的人,更知道珍惜機遇。而今,黨中央把一系列重大改革發展試點放在武漢,這樣的發展機遇,怎能錯過?在他看來,一項項工作是一個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他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絕不放過。

組織部長有“權”,可這“權”,楊漢軍不濫用、更不私用。

給他“說私情”的領導干部也有,但他頂住壓力,“得按標准來”。

組織部長家的門,自然有人打聽。可楊漢軍家門前,格外冷清。“我家的門是敲不開的。”他在公開場合多次“發布”。“逢年過節,我們回家都不按門鈴,隻用鑰匙開門,這樣也能避免尷尬。”妻子姜楓道出了原委。

直到楊漢軍去世后,同事才有機會踏進這位老部長“神秘”的家門。那一刻,許多人不禁潸然淚下。誰能想到,一位廳級干部還住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老舊小區,牆壁上還殘留著滲漏的水漬……楊漢軍,從沒把家裡的困難告訴別人。

“‘官’當得再大,終有一天要退下來。當我們回首往事,最令人欣慰的不是當年有多大權力、多麼威風,而是為黨和人民做了多少貢獻,干了幾件實事好事。”無論做什麼工作,楊漢軍始終懷著一顆百姓心、一顆平常心。

在貧困村遇見88歲的孤寡老人郭桂榮,他心疼,讓老人喚自己“伢兒”。至今,沒事時,老人還會坐在家門口,盼著楊漢軍的到來。

雖然妻兒身體都不好,但楊漢軍認為,一家人相互照料,其樂融融,快樂滿滿。姜楓眼中的丈夫,愛工作,也愛生活,“很有生活情趣”。他愛旅行,“我們約定,退休以后一家人一起自駕游”﹔他愛電影,“前些日子,有部好影片上映,我們還說好了一起去看”﹔他愛音樂,“最愛聽降央卓瑪的《愛在天地間》”……姜楓輕吟著,往事歷歷在目。

照片中,楊漢軍溫潤如玉。笑意盈盈的背后,是一股“不用揚鞭自奮蹄”的闖勁、一顆“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初心、一份“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堅毅。

像獅子般一往無前、永不言棄,楊漢軍一生赤誠,一生拼搏,一生無悔。斯人已去,但他披荊斬棘的故事,永遠留在江城人民的記憶裡﹔他追求卓越的精神,永遠融入了城市蓬勃發展的脈動中﹔他真摯為民的情懷,永遠筑進了共產黨人的風骨裡。

《 人民日報 》( 2018年04月03日 01 版)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