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四輪”驅動興蒼南

記者  王慧敏  方  敏

2018年03月27日08: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蒼南縣,位於浙江省最南端,過去說起蒼南,別說在浙江,就是在溫州也排不上號。

  資源乏善可陳:超過120萬人的人口大縣,人均不足3分田。不獨如此,蒼南全縣有37個民族,是浙江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縣﹔宗教勢力、宗族勢力影響農村穩定。

  不過,近年到蒼南的人發現,蒼南正悄然發生變化:不但村容村貌日新月異,農民錢袋子越來越鼓,更可喜的是農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黨的基層組織越來越強。

  說起這些變化,蒼南縣委書記黃榮定認為:“這是蒼南縣近年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努力實施‘四輪’驅動的結果。”

  抓移風易俗,鄉村生態“新”起來

  蒼南舊俗,婚喪嫁娶場面越大,越有臉面。“誰家小孩滿月,要給全村人發喜糖喜餅﹔辦喪事喜事要七八天,搭棚設宴、擺流水席。”蒼南縣龍港鎮雲岩社區中對口村白玉珠老人回憶,一場盛宴下來,普通人家十多年的積蓄基本耗光。

  鄉村振興如何抓?蒼南的破題之筆是移風易俗。3年前,馬站鎮棋盤村村委會發出倡議:喜慶嫁娶不許分發喜禮﹔改喜糖喜餅為助困善款的家庭,上村光榮榜﹔黨員干部帶頭將喜酒規模定在10桌內……

  幾年下來,婚喪簡辦成了新習俗,“喜慶慈善”更成為特色。記者日前來到棋盤村,村口大屏上正滾動著村民黃興瑜的婚訊。大紅花旁,一行字十分惹眼:黃興瑜訂婚捐善款1200元。

  以“喜慶份子錢”的方式捐給村慈善基金會,用於助學、助困等公益建設。僅2016年,蒼南節約喜慶費用500余萬元、辦喪費用約400萬元,惠及15000多名村民。

  為引導村民革除喪葬陋習,蒼南在嚴禁修新墳的基礎上,對舊墳實施生態化改造——土墳化、植被化、小型化。記者近日沿著七八省道一路向南,隻見青山座座,偶見幾座墳塋也都很小,且被綠植覆蓋。

  建骨灰塔、骨灰堂,引導群眾實行樹葬、花葬、海葬……通過移風易俗,蒼南將殯葬改革引向深入,也推動了鄉村生態好轉。

  移風易俗,並非朝夕之功。蒼南各級政府因地制宜舉辦各種活動,將新風尚種進人們心裡。春節期間,記者在靈溪鎮雙匯村採訪時,正碰上鎮文化站在舉辦一台“樹文明新風”移風易俗專題演出,歌舞、漁鼓、小品講的就是身邊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薄葬的故事,引來村民陣陣喝彩。

  在馬站鎮棋盤村,記者參加了一場“移風易俗鄉風評議”活動。幾杯清茶,黨員和村民代表在村委會團團坐定。評議小組組長、村黨支部書記李丕岳先表揚了村裡近期婚喪簡辦的事例,之后再把幾例不良現象拿出來交大家評議。

  會場氣氛熱烈,大家踴躍發言,評議過了中飯時間還沒結束。村委會主任陳崇高說:“在村民們眼裡,評議是天大的事——按《紅白理事會章程》規定,大操大辦的家庭,村裡會對其採取5年內不得享受村福利待遇、不參加村內文明示范戶評選的處理。村裡約談后仍然屢教不改的,還會上村務公開欄的黑榜。”

  興村鎮經濟,村民荷包“鼓”起來

  蒼南靠海,海產豐富。周邊地區靠海致富,蒼南人的荷包卻始終鼓不起來。何故?“門前對著海,祖宗留下來﹔誰也休想動,隻能我捕採”,受傳統思想影響,村民間“海權”糾紛不斷,互相掣肘,誰也發展不起來。

  蒼南開展“養殖用海二級承包改革”,改變“海權”散亂局面。改革后,沿大漁灣的村民依法獲得養殖用海經營承包權。憑“養民証”,村民們又在農信社貸款1047萬元,搞起紫菜養殖。

  如今,遙望蒼南大漁灣,從港內到港外,一片密密麻麻的紫菜網帘蔚為壯觀。養殖戶蔡明清開著小船穿梭其間,把紫菜苗固定在竹竿上。“這紫菜能賣30萬元。”蔡明清說,“現在用海規范了,大家慢慢都富了。”

  漁民富了,海域使用租金也水漲船高。“去年13個村交了租金400萬元,我們還要返還200萬元給村裡。”赤溪鎮副鎮長廖詩超說。為壯大村集體經濟,蒼南實施承包費返還制度,將50%海域使用金返還給村集體。僅此一項,就給大漁灣沿岸19個薄弱村“摘了帽”。

  村集體有了錢,處處大變樣:流岐岙村建起了毛竹堆放廠,村裡環境臟亂的問題立刻緩解﹔南行村拓寬了通往碼頭的路,運輸車越跑越順﹔中魁村新建了鄉村大舞台……

  沿海村庄靠海而富,內陸薄弱村怎麼辦?各村鎮著力開展項目帶動,推進鄉村經濟多元化。

  在金山頭村,一家國有茶場因缺少資金閑置多年。在縣裡“撮合”下,茶廠出設備、出廠房,周邊各村或出資金、或出勞力,聯合成立一家集體股份公司。閑置多年的資產盤活了,周邊23個村的上百戶貧困戶依靠股份或打工,一舉脫貧。

  在馬站鎮中菇村,在科技人員指導下,村民們走上質量興農之路。依靠種以色列番茄,村民人均增收7000多元。記者春節期間採訪時看到,數百畝番茄挂滿了“紅燈籠”,一棚棚波斯菊明晃晃開成一片。“村裡每個季節都有花看、有水果吃,‘精品農業’讓每畝地的產出翻了跟斗。”馬站鎮黨委書記章美華說。

  促文明鄉風建設,村民腦袋“富”起來

  要想鄉村振興,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這一點,蒼南人體會最深。

  馬站鎮三澳村漁民吳乃宜,用6年多的辛勞,還清去世兒子的欠債,被網民稱為“誠信老爹”,並獲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2013年,蒼南以此為契機,大力開展“文明鄉風”建設。連續開展“感動蒼南十大人物”、“十大孝子孝媳”、各行業“最美人物”等系列評選活動。典型引路,將人們心中的真善美激發了出來:在龍港鎮浦后村,遺體搬運工余上忠多年來省吃儉用,相繼收養12個棄嬰﹔在馬站鎮,宣傳委員許允水成為蒼南第六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如何讓文明“盆景”成為文明“風景”?蒼南通過制度去激勵。2016年,中墩村村民盧立鵬被評為縣道德模范后,還獲得30萬元信用貸款額度。“道德模范貸款,無需抵押!”此次授信,讓更多的人爭相去當道德模范。幾年來,蒼南各鄉鎮涌現各類道德模范500余人。

  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是促進文明鄉村建設的重要一環。蒼南開展“端午祭祀禮”“九九敬老禮”“啟蒙禮”“成人禮”等各類傳統禮儀活動,將敬宗敬祖、鄰裡互助的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

  道德風尚形成,離不開環境熏陶。在蒼南縣,文化禮堂成為撒播文明鄉風的主陣地。記者在靈溪鎮溪心村文化禮堂,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獻禮十九大”聯歡晚會,12個村自導自演的節目,吸引了上千名村民前來觀看。

  文明鄉風建設帶來了什麼?在龍港鎮雲岩社區中對口村養老院,記者正巧碰到一批志願者在為老人們服務——有的幫老人們理發,有的幫老人們量血壓,有的幫老人剪指甲……志願者陳榮層告訴記者:“我們每月13號固定走訪這些養老院,我們這個資源小組的400多個志願者來自全縣各個鄉鎮。”

  據介紹,目前蒼南有各類志願者組織42家,志願者26萬人。

  加強農村黨建,執政基礎“硬”起來

  1月15日晚7時,項東村活動室燈火通明。30余名黨員的“夜學”活動開始,由村支書項芳煉帶領學習縣政府工作報告,一位副縣長也參與會議。

  要解決宗族勢力、宗教勢力影響農村穩定問題,執政基礎先要“硬”起來。蒼南首先向黨員自由散漫現象“開刀”。127名“體檢”不過關的黨員被遷轉到黨性教育支部“回爐”,11名不合格黨員被堅決除名。同時,一批能人、回鄉畢業生、退伍軍人被吸納到村組織,村組織大專以上學歷比例提高11%,干部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

  執政基礎“硬”起來,離不開物質支撐:蒼南落實“四項保障”,讓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和城鎮社區黨員服務群眾專項經費實現足額保障。

  執政基礎“硬”起來,離不開制度保証:蒼南將每月15日定為全縣農村黨組織的“集中夜學”日,並在當天晚上6至9點統一組織開展“集中夜學”,明確紀律要求,全面實行“四個嚴禁”,即嚴禁擅自更改學習時間,嚴禁擅自刪減學習內容,嚴禁弄虛作假搞變通,嚴禁以學習會的名義給黨員發補貼。33名縣領導在“集中夜學”當晚深入農村巡回講黨課﹔縣、鄉組建45支講師團,抽調263名機關干部、駐村干部、業務骨干等,進村開展政策宣講……

  多措並舉,蒼南基層黨組織面貌煥然一新。龍港鎮雲岩社區中對口村以前是個基層組織軟弱渙散村。之前在雲南做生意、年賺幾百萬元的陳少甫,經組織動員后回村做了村黨支部書記。不到兩年時間,居家養老中心、村民中心等全部建成,農業合作社、垃圾處理廠等產業全部上馬。

  春節期間,記者在村裡採訪時看到:村舍儼然,水泥村道平平展展,溪溝裡碧水潺潺,佔地百畝的大棚裡各種蔬菜生機盎然,正在勞作的農民陳中順笑言:“有了好的帶頭人,地也好像鉚足了勁,去年一畝地毛利潤有一萬多呢。”


  《 人民日報 》( 2018年03月27日 01 版)

(責編:黃瑾、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