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郭聲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

郭聲琨

2018年03月16日08: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要求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特色和核心要義,反映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內在要求,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確立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基本原則。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

  一、充分認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大意義

  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保障。面對新時代新矛盾新目標新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對於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踐行中國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我們黨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積極探索建立和完善為人民服務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領導人民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國特點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調動了人民群眾管理國家、建設國家的積極性。改革開放以來,適應黨和國家中心工作轉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各方面工作不斷深入的需要,我們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積極推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各方面機構職能不斷優化、逐步規范,實現了從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機構職能體系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機構職能體系的重大轉變,推動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代,帶領人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新要求。實現這一新要求,必須聚焦人民群眾所思所想所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第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實現黨和國家機構根本性質職能的內在要求。由我們黨和國家性質所決定,我們黨和國家機構在根本性質職能上,同西方國家執政黨和國家機構有著本質區別。中國共產黨章程規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因此,對人民負責、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和國家機構的根本性質職能所在,也是我們黨和國家機構先進性、優越性的根本體現。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充分實現黨和國家機構的根本性質職能,必須優化機構設置、職能配置、人員編制,創新體制機制、制度程序、方法手段,提高為民盡責的能力水平,提升為民服務的效率效能。充分釋放黨和國家機構的優勢,必須構建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使黨政軍群機構運行更好地符合黨的主張和人民意願,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第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歷史性變化的客觀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提出了新要求。滿足人民群眾對更高水平的物質文化生活的新需要,迫切要求優化黨和國家機構的教育文化、就業收入、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職能,推動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進展。滿足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新需要,迫切要求強化黨和國家機構的民主保障、法治建設、市場監管、社會治理、生態保護等職能,推動立法更科學、執法更嚴格、司法更公正、監管更有力、治理更有效。

  第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大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要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用制度體系保証人民當家作主。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是保証人民當家作主的組織形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就是要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程序民主與實體民主、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有機結合,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顯著優勢。更好發揮這一優勢,需要完善黨和國家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制度程序,確保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廣泛組織和動員人民群眾以國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目標。更好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健全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機制,保証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二、深刻理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核心要義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內涵豐富、意義深遠,事關改革的方向和成敗。我們要深刻領會、准確把握其核心要義,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決定》精神上來,確保各項改革任務落地見效。

  第一,貫徹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根本執政理念,也是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建設的基礎性原理。《決定》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貫徹到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各方面,推動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確保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事為民所辦。堅持把加強黨對各領域各方面工作領導作為首要任務,完善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安排,保証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堅持把優化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作為重要任務,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堅持統籌黨政軍群機構改革,理順和優化各類機構的職責關系,實現分工合理、權責明晰、運轉協調,形成服務人民群眾的強大合力。堅持更好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在保証黨中央政令暢通前提下賦予省級及以下機構更多自主權,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增強基層機構組織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能力。

  第二,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路線,是立黨之本、興黨之要。《決定》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深化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確保黨政軍群機構和人民群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深入推進轉職能,強化面向群眾的服務職責、公益職能,推進政企、政資、政事、政社分開,推動人力配置、資源配備向基層下沉,使各類機構、組織在服務保障群眾上有更大作為。深入推進轉方式,拓寬聯系群眾、深入群眾的渠道,改進了解民情、把握民意的方式,創新組織群眾、發動群眾的方法,確保黨和國家各項工作深深扎根於人民群眾中。深入推進轉作風,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樹立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作風,下功夫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多做謀民利、解民憂、得民心之事。

  第三,健全保証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早在1978年,鄧小平同志就指出,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決定》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提出健全保証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為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提供更有效的形式和更有力的保障。推動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加強協商民主制度建設,推動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保証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廣泛持續深入參與的權利。推動完善黨和國家機構運行機制,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構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推動完善基層民主制度,加強基層政權建設,促進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

  第四,完善惠民便民的體制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決定》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求完善為民謀利、為民辦事、為民解憂、保障人民權益、傾聽人民心聲、接受人民監督的體制機制。推進簡政放權,堅決革除不合時宜的陳規舊制,持續減少行政審批管理事項,清理規范各種証明項目,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做到為群眾解絆、為企業鬆綁、為市場騰位。推進優化服務,踐行共享發展理念,完善公共服務管理體制,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機制,推動提供主體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樣化,讓人民群眾帶著滿滿的獲得感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推進提高效率,聚焦人民群眾反映的辦事慢、辦事繁、辦事難問題,精簡整合辦事機構,簡化辦事手續環節,加快“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讓群眾進一個門、到一個窗口、跑一次就能辦成事,在掌心裡、指尖上就能辦好事。

  三、准確把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點任務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一場深刻變革。《決定》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對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作出了統一部署和頂層設計,提出了一系列回應人民需要、反映人民意願、保障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的新任務新舉措。

  第一,著眼於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公共服務的新需要,完善公共服務體系。隨著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人民群眾對公共服務的需要已由增加供給到同步追求提高質量轉變。《決定》提出,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推進城鄉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統一,促進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邊遠地區和生活困難群眾傾斜,促進全社會受益機會和權利均等。加強和優化政府在社會保障、教育文化、法律服務、衛生健康、醫療保障等方面職能,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非基本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引入競爭機制,擴大購買服務。深化群團組織改革,支持和鼓勵群團組織承擔適合其承擔的公共職能,增強群團組織團結教育、維護權益、服務群眾功能。推進社會組織改革,充分發揮其依法提供公共服務、維護公共利益的作用,讓千千萬萬社會組織的微服務釋放出大能量。區分情況實施公益類事業單位改革,逐步推進管辦分離,強化公益屬性,破除逐利機制,更好履行公益服務職能。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推動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資源下投,更好發揮基層機構貼近群眾、服務群眾的優勢和作用。推進直接服務民生的公共事業部門改革,改進服務方式,最大限度方便群眾。

  第二,著眼於解決人民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突出問題,完善國家治理體系。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決定》從群眾最不滿意的問題改起,加快完善國家治理體系,為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提供有力保障。針對老百姓最反感的執法不作為、亂作為等問題,提出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統籌配置行政處罰職能和執法資源,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整合精簡執法隊伍,完善執法程序,嚴格執法責任,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針對老百姓最關切的公平正義問題,提出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完善法官、檢察官員額制,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推進法院檢察院內設機構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更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針對老百姓最關心的公共安全問題,提出加強和優化國家應急能力建設,提高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生產安全、維護公共安全、防災減災救災等方面能力,加強社會治理創新,進一步筑牢安全防線。針對老百姓最關注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改革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以實際行動守護好綠水青山。

  第三,著眼於更好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決定》緊緊圍繞用制度體系保証人民當家作主,著力深化人大機構改革,健全人大組織制度和工作制度,完善人大專門委員會設置,保証人民通過各級人大行使國家權力。著力深化政協機構改革,推進政協履職能力建設,發揮政協作為民主協商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的作用,促進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著力推進黨的紀律檢查體制和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完善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制,防止權力濫用、公權私用,確保人民賦予的權力隻能用來為人民謀利益。著力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加快推進政務信息聯通共享,加快市場主體信用信息平台建設,保障人民群眾知情權,更好發揮社會監督作用。

  第四,著眼於激發人民群眾創新創業活力,調整優化政府機構職能。轉變政府職能,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關鍵舉措,也是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迫切要求。《決定》聚焦調整優化政府機構職能,推動更多“放”、更好“管”、更優“服”,讓創新創業之火呈燎原之勢。堅持為創新發展添動力,加強和優化政府科技管理職能,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主動服務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促進創新主體立恆心、增信心。堅持為市場主體減負擔,減少微觀管理事務和具體審批事項,清理和規范各類行政許可、資質資格、中介服務等管理事項,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大幅降低制度交易性成本,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堅持為公平營商創條件,加強和優化政府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職能,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保障各類市場主體機會平等、權利平等、規則平等,營造公正、透明、可預期的法治環境。堅持為干事創業增便利,精干設置各級政府部門及其內設機構,推行扁平化管理,形成自上而下的高效率組織體系,營造優質、高效、可持續的服務環境。


  《 人民日報 》( 2018年03月16日 06 版)

(責編:黃瑾、秦華)
相關專題
· 黨的建設數據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