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深閱讀·基層干部狀況調查⑥)

抓落實,得有兩把刷子——關注基層干部能力建設(上)

記者 柯仲甲 付 文

2018年02月09日07:4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對2017年農村基層干部全網報道進行數據分析,在干部能力建設方面,公眾關注度最多的因素如左圖所示。
  數據支持: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制圖:張芳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基層干部是加強基層基礎工作的關鍵”。基層干部干事創業的能力強不強、工作方法對不對,關系到基層工作的地基牢不牢。“基層干部狀況調查”系列報道今起推出“能力篇”,聚焦基層干部狠抓落實能力,如何當好改革創新的“領頭雁”﹔聚焦處理矛盾能力,如何當好依法辦事、化解紛爭的“金鑰匙”﹔聚焦帶領群眾能力,如何當好體察民情、引領發展的“大腳掌”。

——編 者 

廣大基層干部工作在一線,是推進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落實的重要力量。一段時間以來,記者在基層調研時常聽到一些群眾吐槽:中央的政策好,基層干部“把好政策念歪了”。

政策能不能落實,涉及的因素很多。但作為“最后一公裡”的執行者,基層干部責無旁貸、責任重大。他們在抓落實過程中有何故事?執行決策部署,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記者在黑龍江、甘肅等地進行了走訪調研。

不打折扣,敢於碰硬

“你要說這事兒得費多大勁?但當時就有村民提著小菜刀來村裡鬧,不交承包款。”聊起抓落實,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南縣明義鄉北合發村村委會主任於德新立馬說起村裡2300多畝“開荒地”確立承包關系的事。

2300多畝“開荒地”是咋回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村民或多或少私下擅自開荒了一些土地。我們一合計,300來戶村民,得有2300多畝開荒地。”於德新說,“對於這些土地,當時縣裡有個一般性政策,就是開荒后3年內由開荒者使用,不收取承包費用。超過3年納入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

政策雖然是這麼規定的,但實際上,不少村很難把政策落實到位,北合發村也不例外。“地是我開的,糧是我種的”,很多村民不願意交開荒地的承包費。這麼大一部分本該屬於村集體收入的承包費收不上來,嚴重制約了村集體經濟發展。

難題留給了2014年末新當選村主任的於德新和村兩委一班人。根據實際,村兩委研究決定以每畝160元的價格發包,並且向村民公示。

“當時的工作可真不好做,吵的鬧的都有!”於德新說,“但政策還是得推進下去,不然這些本該歸集體所有的資產,不就發揮不了作用了嗎?”

“難事我們擔著,好處我們讓著”。關鍵時刻黨員干部發揮了帶頭作用。於德新把自家該交的3800多元承包款壓在了村兩委辦公室的桌上﹔村兩委成員、其他黨員、黨員家的親戚,紛紛帶頭交承包款……

村兩委帶頭示范,又通過廣播、走訪等方式反復給村民講政策。於德新說,“一方面是跟村民明確,這些土地的所有權歸村集體,村民隻有承包權。另一方面,村兩委決定把此前一些不規范的工作規范起來,相關的補貼要隨地走,誰承包就補給誰,以承包合同為准。”

通過不斷細致地做工作,開荒地發包的當年,村集體就收回了32萬多元的承包款。有了錢,就能辦更多事,村裡破損的道路修起來了,活動場地也建起來了。

“后來國家規定,村民必須要和集體之間簽訂開荒地的承包合同,這樣才是合法種植戶,才能領到補貼。如果當初我們落實政策打了折扣,那現在村民的收入就要受損失了。”於德新說。

熟知政策,堅持原則

提到基層干部,常說“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意思是上級的多項任務都需要基層去落實。但從另一個角度說,基層干部也必須掌握、熟知上面“千條線”的各種政策、要求,不然稍有偏差就會釀成錯誤。

“這5戶,是當年響應上級政策才搬遷來的移民。這個方案,你們把人家排除在外顯然不行!”拿到康盛村的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甘肅省金昌市金川區雙灣鎮副鎮長姚吉文一眼就看出了問題。

“三變”,是甘肅省委省政府在中央政策精神的指引下,在全省推行的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主要目的是將農村的資產資源進行整合,增強集體經濟實力,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康盛村是雙灣鎮4個試點村之一。這個村集體資產多,每年收入60多萬元。錢咋分?村民代表投票制定的“分紅”方案,把上世紀移民至此的5戶人家排除在外。“這肯定不符合政策。”姚吉文找到康盛村黨支部書記吳成福,“要一視同仁,除了明顯不能享受分紅的,都要給。”

這件小事,雖然不起眼,但很典型。“上面的政策千萬條,作為基層干部一定要注意學懂弄通政策,隻有這樣才不會在工作中走彎路、出岔子甚至犯錯誤。”姚吉文說。

抓好落實,也要創新

中央舉旗定向、出台政策,基層不僅要不折不扣執行,面對千差萬別的實際情況,還要開動腦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擔任副鎮長之前,姚吉文一直在營盤村做基層工作。“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村民進行危房改造。”姚吉文說,拿著信用社的貸款,營盤村到2009年底一共翻蓋了135套房子。房子蓋起來了,貸款怎麼還?結合當時的土地確權工作,姚吉文有了想法。

雙灣鎮土地面積大,人均五六畝地。營盤村按機井分地,一家20多畝地分散成十幾塊,多的甚至將近20塊。地塊分散,犁地、灌溉浪費時間、浪費勞力。“何不把土地集中起來?”姚吉文召集村民開會,現身說法,“我承包的農場,有300多畝地,澆地時水一開,流就是了,還能干其他活。”然而,田地有肥瘦之分,老百姓都覺得自己的地是寶貝。

不甘心的姚吉文繼續做村民工作,擺事實、講政策。終於,到了2010年年底,營盤村把土地進行了重新分配和調整、平整。土地集約之后,產業結構也進行了調整。2011年,全村流轉給外地人種洋蔥,一畝地1200塊錢地租,還能幫人家打工。“一畝地需要8個工,一個工一天100塊錢。老百姓流轉出去的一畝地,就能掙不少錢。”姚吉文說。

2011年,老百姓當年收入就翻了一番。到2012年,修房的村民全部還清了貸款。

從這些年的基層工作中,姚吉文總結出了一條經驗:執行政策既要堅持原則,又要根據具體實際靈活創新。“自己腦袋裡一團糨糊,干工作肯定是不成的。”

編輯手記:長本事 擔難事

基層干部的兩句話讓人印象很深刻。

一句是“難事我們擔著,好處我們讓著”。擔和讓,道出在基層工作的不易。基層工作千頭萬緒,沒有任勞任怨、擔當奉獻的精神,很難干下去。盡管有少數“害群之馬”,但更多的基層干部擔難事、讓好處,無怨無悔。對他們的“擔”,要研究如何多方用力,從機制層面減輕擔子﹔對他們的“讓”,除了予以肯定,還要琢磨怎樣完善考核激勵,莫讓基層干部流汗又流淚。

另一句是“自己腦袋裡一團糨糊,干工作肯定是不成的”。執行政策抓落實,擔當奉獻之外,還要有創新篤學的巧勁。“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如果腦袋裡一團糨糊,手頭上必然一團亂麻。在基層工作,增強能力本領除了理論學習,還要向實踐學習、向老鄉學習、向優秀干部學習。隻有通過全方位學習提升,才能成長為本領高強的基層干部。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09日 04 版)

(責編:程宏毅、楊麗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