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作新時代“三個表率”——中央和國家機關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新氣象新作為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賈高建

2018年02月05日10:0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的十九大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對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作出了新的戰略安排,要求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這一戰略安排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新認識,應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深入研究和把握。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直是我們黨領導人民為之奮斗的戰略目標。而對於這一目標的具體認識和把握,卻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和調整的過程。

眾所周知,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們是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基礎上,經由新民主主義的過渡而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當時的經濟體系中雖然已經有一些現代工業的成分,但發展很不充分,總體上還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帶領人民迅速展開經濟建設,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較短的時間內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准備了初步的基礎。隨后,我們黨又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一步展開。然而,由於指導思想上“左”的偏差,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仍長期堅持“以階級斗爭為綱”,沒有及時實現黨和國家工作重點的轉移,結果使現代化戰略的實施和既定目標的實現受到很大影響。后來發生的“文化大革命”更是一場浩劫,對國民經濟和現代化建設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們黨撥亂反正,糾正了以往“左”的錯誤,果斷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黨正確分析了社會發展的具體實際,作出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大判斷,制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開辟出一條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而使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戰略安排上,提出了“三步走”的現代化發展戰略:第一步是從1980年到1990年,用10年的時間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是從1990年到2000年,再用10年時間,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則是從21世紀初到世紀中葉,再用50年左右的時間,使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小康社會”原本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一個概念,我們黨在謀劃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時,恰當地借用了這一概念,並賦予其新的含義,使之成為“三步走”戰略的重要一環。當然,這一戰略最初提出時,所謂“小康社會”的目標還主要著眼於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具體指標也比較有限。而正如鄧小平同志當時所指出的:“這個目標對發達國家來說是微不足道的,但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雄心壯志,是一個宏偉目標。”[1]在這一目標的指引下,我們黨帶領人民在20世紀的最后20年大力推進改革和發展,最終取得了預期的成果。2002年,黨的十六大正式宣布:“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裡程碑”。[2]

現代化建設的前兩步戰略目標如期實現,那麼,第三步戰略目標又該如何推進呢?黨的十六大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作出了一個重大的判斷:雖然我們已經實現了當初設定的小康目標,但“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十六大進而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3]。那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是什麼關系呢?十六大對此作出了明確的闡述,指出這一新的目標是我國“實現現代化戰略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是與加快推進現代化相統一的目標”。[4]自此,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2007年,黨的十七大又根據我國社會各領域改革和發展的新形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5],推動了這一戰略任務的進一步展開。

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大會認真總結了過去五年以及十六大以來十年發展的成就和經驗,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作了進一步的調整,提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新的要求”﹔要求全黨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6]與此同時,十八大還進一步明確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即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全面分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提出從現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堅持不懈地作出努力,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如期實現。在此基礎上,“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7]。報告進而對2020年到21世紀中葉的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全面謀劃,提出分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個階段是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是從2035年到21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兩個15年”的戰略安排,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指出了具體路徑,也為我們描繪了最終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新的藍圖。按照這一安排,原定的第三步戰略目標將在第一個15年提前實現,而后一個15年則要在這一基礎上向更高的水平邁進。這一壯麗圖景令人鼓舞,催人奮進。

黨的十九大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所作出的新的戰略安排,包含著多方面的內容和要求。無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首先都要大力推動經濟建設,提高經濟發展水平,新的戰略安排充分體現了這一要求。但與此同時,它又決不僅僅局限於這一方面,而是立足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著眼於整個社會結構體系以及社會領域與自然領域之間的關系,提出了一個系統、完整的目標體系。要真正理解這一安排,必須借助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從社會發展的整體性要求去認識。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類社會是一個由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狹義)等基本領域所構成的完整的結構體系。這些領域不是相互隔絕和孤立地存在著,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形成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與之相應,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也不是各個領域孤立發展的過程,而是由這些過程相互聯結而形成的統一進程。因此,要通過實踐能動地推動社會發展,就必須著眼於社會結構體系的有機聯系,真正把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把社會發展進程作為一個統一的進程來把握。歷史唯物主義對社會結構體系的有機聯系作了進一步深入的考察,揭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這兩對矛盾構成社會的基本矛盾,制約著整個社會結構體系的存在和發展。而在這一基本矛盾中,生產力處於最為根本的地位,在整個社會發展的進程中起著最終決定性作用。因此,在推動社會整體發展的統一進程時,首先應充分重視生產力的發展,同時又要依照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機制,統籌推進社會結構體系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的協調發展。這便是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整體性要求。

而進一步說,人類社會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領域,是與自然領域相互聯系而存在的。自然界從根本上制約著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離開了自然界,人類就無法生存﹔沒有適宜的自然環境和條件,社會就不能發展。而人類的活動和社會的發展又反過來對自然界發生影響,包括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如果破壞了自然環境,也就損害了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根基。所以,在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僅要把握人類社會自身的整體性要求,而且還必須協調好社會領域與自然領域之間的關系,把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這也可以說是更廣泛意義上的整體性要求。

社會發展的這種整體性要求,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清楚地展現了出來。雖然我們也曾經歷各種曲折,出現過一些錯誤和偏差,但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推動這方面問題的解決。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實現工作重點的轉移,把經濟建設擺在了中心位置上﹔而與此同時,政治領域、文化領域以及社會其他領域的改革和發展也都納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戰略,按照社會發展的整體性要求加以推進。當然,對於這個整體性要求的具體內涵,我們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從最初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再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不斷拓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體戰略越來越明晰。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統籌推進社會各領域、各方面的改革和發展,日益成為全社會的普遍共識。

黨的十九大關於“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便是在這樣一種認識和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所體現的內在邏輯,正是社會發展的這種整體性要求。關於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九大報告重申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各項要求,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當初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戰略目標時,本身就是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前提下,突出強調了“全面”二字。經濟上要再翻兩番,達到新的發展高度﹔而在其他各個領域裡,也都要有協調發展的目標。所以十六大報告強調指出,“這次大會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基本要求是“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8]黨的十七大和十八大繼續堅持了這一“全面小康”的目標要求,並在新的實踐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和拓展了這些目標。在經濟建設方面,從“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再到“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強調“又好又快發展”、“持續健康發展”﹔在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也同時提出了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等新的目標要求。而黨的十九大繼續強調了這些目標要求,並提出“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將各領域發展的戰略目標進一步落實到位,“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9]

關於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及“兩個15年”的階段性安排,黨的十九大同樣是從社會發展的整體高度作出了全方位的謀劃和部署,其內在邏輯仍然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新的戰略安排在經濟建設方面不再設置具體的發展指標,而是強調“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10]﹔要求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最終使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而在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則分別提出了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形成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實現生態環境的根本好轉等一系列目標要求。正是基於這樣一種整體性安排,十九大報告庄嚴宣告,到21世紀中葉,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黨的十九大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繪制了宏偉藍圖,而將這一藍圖變成現實,還需要我們腳踏實地地作出努力。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所面對的新的形勢,明確所要承擔的新的任務,准備迎接新的挑戰,奮力奪取新的勝利。

應該說,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中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如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11]在經濟建設方面,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端正發展觀念,轉變發展方式,促使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同時保持了經濟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與此同時,大力推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民主不斷發展,法治體系日益完善,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更加鮮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生態環境治理明顯加強。從總體上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內政外交呈現全新局面。正是基於這樣一種歷史性成就,黨的十九大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12],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社會各領域的發展都還存在差距和不足。在經濟建設方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而在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也都有不少難點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和解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任務仍然艱巨,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依然復雜,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社會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改革仍處在攻堅期和深水區,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還需要進一步落實,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黨的建設方面也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所有這些問題的存在,都需要我們繼續下氣力開展工作,從社會整體的高度統籌推進各領域的改革和發展,力求在各方面建設中不斷取得新的成果。

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的新的形勢,黨的十九大圍繞“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依照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對社會各領域發展和各方面建設作出了全面的部署。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努力將這些部署真正落到實處。在經濟建設方面,要適應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要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戰略支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與此同時,在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也都要採取相應措施加以推進。要進一步健全人民當家做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進法治國家建設﹔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要加強黨的領導,繼續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根本保証。

從現在起到2020年,隻剩下短短三年的時間。要依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以及黨的十九大關於“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工作部署,針對各領域發展中的差距和不足,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下氣力取得最后的突破。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之后,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要求更高,任務更重,新征程上還會遇到各種新的問題和挑戰。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心,振奮精神,以加倍的努力投入新的實踐,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不斷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確保在21世紀中葉最終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

注釋:

[1]《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7頁。

[2]《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匯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頁。

[3]《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匯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頁。

[4]《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匯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5頁。

[5]《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匯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頁。

[6]《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匯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13頁。

[7]《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2頁。

[8]《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匯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5頁。

[9]《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2頁。

[10]《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4頁。

[11]《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7頁。

[12]《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8頁。

(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編譯局)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7年第6期

(責編:宋美琪、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