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成友 王 沛
2018年01月22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王傳喜(右二)在村裡的老年公寓和老人們談心。 |
數九寒冬,沂蒙莽莽。千年古縣山東蘭陵,縣城一隅,坐落著代村。代村有個好帶頭人,就是黨支部書記王傳喜。他身材魁梧、面龐黑紅,一口男中音,厚實而穩重。這個敦實的漢子,引領了代村的發展熱潮。
不懼風浪高
重擔肩上挑
■190多本工作筆記,記錄著他近19年的6935個日夜
打開王傳喜辦公室的櫃子,190多本工作筆記,碼放得整整齊齊,記錄著他近19年的6935個日夜——
上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大潮甫興,而代村由於沒跟上時代步伐,每況愈下。合並的三個自然村,吵著要“分村”,村集體負債380萬元。生於斯,長於斯,王傳喜比誰都急。31歲的他當選了村主任,憑著一腔熱情,立志帶領全村,干出個樣子來。
經過調研他發現,人地不均,是限制代村發展的根本問題,也是第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他反復思量,提出重新調整土地,一戶兩塊田。話沒說完,村干部們當即炸了鍋,紛紛擺手搖頭,都說成不了:動土地,那是動農民的命根子,人少地多的戶,還不得拼命?
有人登門罵罵咧咧,飛石、恐嚇信,接連而至。妻子劉會芳,精神幾近崩潰,就和丈夫商量:“要不,咱別干這檔事了?”
“這事干不成,我們就成了代村的罪人!”王傳喜堅定地說。
王傳喜一邊依法走程序,一邊挨家挨戶做工作,通過抓鬮分地。村民一看,這事兒確實挺公平!這才紛紛鬆了口。
后來,代村不僅統一集中流轉了本村土地,還流轉了附近5個村庄的7000畝土地,發展現代農業,壯大集體經濟。目前代村集體總資產達12億元,村集體年收入上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6萬多元。
端平碗中水
公道在人心
■“德才兼備,德為先,公心也是德,這是當好村干部的前提”
漫步代村社區,一排排樓房頂著太陽能,整齊劃一,村民文化廣場、老年健身廣場人群熙熙攘攘。舊村改造后,代村建了58幢聯排別墅、170座小康樓,暖氣、天然氣、網絡等一應俱全。村委委員龍建新說,那時候村裡一片破敗,但真要拆,村民一片反對。王傳喜決定先安置后拆遷,制定了“評估補償、低價安置、按需分配”的拆遷政策。
拆到付青泉家時,王傳喜頭疼了。付青泉的樓房建在縣城南環路邊,兩層7間,600多平方米,一年租金就七八萬元。按照政策,這套樓房評估價50萬元,隻能分兩套房。算完這筆賬,付青泉氣得直跳腳。王傳喜內心也充滿“糾結”,甚至懷疑自己的政策,感覺過不去這個坎兒了。反復思量后,他還是決定,貫徹多年的政策不能改。
那天,王傳喜辦公室的燈亮到后半夜,最后,付青泉一低頭,擺擺手:“不談了,明天就拆。”是夜清冷,付青泉提著兩瓶酒,回到老房子,眼淚縱橫。這邊王傳喜一回家也掉了淚:“我們的群眾真是太好了!”
他秉持公心,硬是端平了這碗水,啃下了又一塊“硬骨頭”。鄉親們都說,王書記很公正哩!
“村干部辦事要講公道,群眾才信你。”王傳喜說,“德才兼備,德為先,公心也是德,這是當好村干部的前提。”
代村用8年時間,分6批次,讓全部村民上了樓,零佔耕地、零投訴,還節省出幾百畝建設用地,發展集體產業。如今,代村商城拔地而起,已成為全縣最大的商貿市場,年收入4000多萬元。
干部干在前
鄉親日子甜
■“讓父老鄉親富起來,讓村裡強起來,很有干頭”
老干部張德華從縣裡退休,被王傳喜請到村裡來發揮“余熱”。去年6月,王傳喜從省裡開完會回到村,走進張德華辦公室已是傍晚。一進門,他傻了眼:王傳喜蹲在地上,扒拉著紙箱裡的零食往嘴裡塞。王傳喜不好意思地笑笑說:“今天太忙啦,一整天沒顧得上吃飯,隨便吃點東西。”張德華鼻子一酸:“傳喜啊傳喜,再忙也得正經吃飯啊!”
王傳喜答應著,卻從沒有放慢工作的步伐。
村委會旁,4幢老年公寓,家具、暖氣配備齊全,拎包即可入住。代村有500多名老年人,60歲以上,不僅免費住公寓,還按月發放“老年優待金”。
“王書記常說,不能等到大富大貴,才想著去孝敬老人。”村委委員宋桂雲說,“遇到村裡資金緊張,就是借,也不能耽誤發放養老錢。”
土地收入加股金分紅,鄉親們口袋鼓了,支出卻少了。社區醫院、公共浴池、公共食堂、學校等,一應俱全。村民基本生活食品由村集體無償配供,基本醫療保險所需資金由村集體全部負擔。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還可以享受2000元到1萬元不等的助學金、獎學金。
鄉親們念著王傳喜的好,每逢年節,經常送他禮品和土特產。當面拒絕會駁了鄉親面子,王傳喜先收下,回頭讓妻子騎上三輪車,帶著兒子買來東西,挨家挨戶回禮。大年初一的村委會,王傳喜帶著村干部們“打游擊”,為啥?躲送禮。時間久了,大伙兒也就不送了。
“農村基層干部的模范典型,一直在激勵著我,讓父老鄉親富起來,讓村裡強起來,很有干頭。”王傳喜說。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22日 06 版)
相關專題 |
· 王傳喜:鄉村振興的帶頭人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