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她何以“留翠”居民心底——追記濟南市歷下區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區原黨委書記陳葉翠(下)

2018年01月19日15:54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2015年11月,陳葉翠走訪慰問困難老人。

葉雖落,翠猶在。

距離陳葉翠逝世,已過去兩個多月。天空晴朗,街道依舊,但甸柳一居的居民們,仍然沉浸在對她無盡的懷念和悲痛中。

64歲的王英仙從預備黨員轉正了,但遺憾永留心中,她一直希望書記領著她面對火紅黨旗庄嚴宣誓﹔

腰鼓隊教員杜玉貞得空新編了一段順口溜,抬手點開微信就想給書記發過去看看﹔

百歲老人顏秀清還是照常讓人扶到窗台邊張望:“書記,來了嗎?”

……

她,一個“小小”的社區黨委書記,為什麼能成為居民群眾心底那道永不褪色的“暖翠”?

真心為民寫忠誠

社區第三支部書記劉春生已經82歲,每天仍然愛往社區跑。

有人問他們這些黨員:“你們拿報酬嗎?不拿,為什麼天天在那?”

“咱們是受陳書記的影響。為社區服務是一種責任,是一件光榮的事、義不容辭的事。讓咱干是信任咱。”

“就好像一種無形的牽引力牽著你往那走,無怨無悔。”

這就是甸柳一居最普通的黨員給出的回答。在他們心裡,陳葉翠就是那一杆鮮紅的黨旗,指引團結著他們奮力前行。

“老百姓不能天天見到總書記,也不能天天見省委書記、市委書記,每天見的就是我。”陳葉翠生前常說,“我這個社區書記干不好,群眾就會對黨有怨言﹔我干得好,群眾就會對黨有更深的感情。”

她牢記自己社區“領頭雁”的職責,事事想在前、干在前,以實際行動當好黨在基層的形象代言人,用生命詮釋了一名基層優秀共產黨員的忠誠和信守。

群眾有困難,她不是坐等來訪,而是主動上門解憂。在居民群眾眼裡,她是一個“沒事找事干”的人。

常年獨居的呂大爺,家裡垃圾堆積如山,“臭烘烘”的。別人不願意去,但陳葉翠主動去,一次干不完就去兩次。

她說:“人家條件要是好的話,還用得著我們嗎?我們工作的意義不就是讓他們過得好一點嗎?”

76歲的朱鳳元至今還記得,多年前的一個冬天,他愛人生病住院,陳葉翠打了好幾次電話問病情,除夕夜,她不僅來到病房,還帶著親手包的熱騰騰的餃子。病友們都以為她是老人的親戚。

“她是那種人,你有事找她,她高興。”居民有時覺得陳葉翠“難以理解”。陳葉翠手機號碼幾十年不變、24小時開機,有的老人記不住孩子的號碼,卻清楚地記得她的號碼。

為癌症殘疾夫婦到原企業協調醫療費,幫孤兒寡母的姐妹打官司爭回被侵佔的房產,為遭受火災的環衛工人安家,為打工的小青年舉行婚禮……家長裡短,陳葉翠沒有做過驚天動地的大事,但點點滴滴的小事卻暖人心腸,做得“比親人還要親”。

她時刻把居民的冷暖放在心上,隨身總是帶個小本子:“記下來,怕忘了。”直到去世,記錄了70多本、100多萬字的日記,“凡是老百姓的事,一件也沒落下”。

陳葉翠把對黨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融入普通瑣碎的日常工作,把人生的追求與黨的事業緊密聯系在一起。“老百姓接觸不到上級領導,我就是個放大鏡,代表黨的形象,我還是個顯微鏡,要讓大家伙感受到黨是為民謀利的,要相信黨、跟黨走。”她說。

她視工作為生命,一心為公,不求名利,為黨的事業和群眾的利益殫精竭慮,鞠躬盡瘁。

因為工作出色,省地礦局想調她到下屬單位擔任負責人,她多次婉拒。生病后,陳葉翠還是照忙不誤,回到家經常累得話都不想說。女兒心疼,就勸媽媽不要干了。

“不干?干什麼去?我喜歡,讓我去。”陳葉翠總是這樣回答。

“我媽進了這個社區、這個門,就像打了雞血。哪兒疼,哪兒痛,一忙社區的事就忘了。她的愛好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樂趣。”在女兒楊歆眼裡,陳葉翠是個很簡單的人:隻要對社區好,就義無反顧。

“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產黨永遠的挂念……”陳葉翠愛唱《江山》這首歌曲,唱的是她最喜歡的話,也是她用一生踐行的信條。

動真碰硬敢擔當

“有什麼難事都想找她。”甸柳一居的居民群眾把陳葉翠當作“主心骨”“貼心人”。

是怎樣的人格魅力,讓萬千居民銘記著她、離不開她?

答案是:“她是‘真干事’,想方設法為群眾解難題。”

社區是城市和社會的毛細血管,“雞毛蒜皮”之事千頭萬緒,最為棘手。陳葉翠始終秉持一個朴素的信念:居民的事再小也是天大的事,千方百計也要辦好。

當拆遷居民利益受損,她協調開發商修改方案十幾次,甚至“請設計師先回家量量自家的衛生間,再來設計居民的臥室”。

為解決油煙擾民問題,她帶著居民與飯店談判,最終使得居民樓下飯店全部搬走。

當老年食堂管理不到位、群眾有意見,陳葉翠直接找到負責經營食堂的社區服務機構負責人,義正辭嚴地告訴他:“老年食堂的公益屬性不能變,不換思想就換人!”

“陳書記不僅對社區工作有著火一樣的熱情,而且很有思路、很有辦法,感覺跟著她干工作特別有干勁、特別有成就感。”社區老年食堂管理員、老黨員張佳感嘆。

多方協調奔走,建立起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解決社區老人就餐、娛樂、健身等全部問題﹔跑遍轄區大單位籌資,建數百平方米的創業一條街,安置社區大多數下崗失業人員,使甸柳一居成濟南首個“零失業社區”……她帶領社區居民把一個老舊小區變成了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

“不相信她一個社區書記能辦成,但她就辦成了。”“她認定的事,一定跑不了。”這就是黨員群眾心中的陳葉翠:敢於迎難而上,從不輕言放棄,挺直腰杆擔當,用瘦弱的肩膀做群眾背后堅強的靠山。

與時俱進“練真功”

在甸柳一居,無論是老同志還是年輕社工,說起陳葉翠,他們經常會提到兩個字:佩服。

“她總是有很多新點子、新想法,什麼老大難問題到她這兒都能迎刃而解,真是神奇。”

其實,怎麼會有人天生具有這種“神奇”的能力。陳葉翠“神奇”的背后是她積極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始終保持銳意創新、拼搏向上的進取精神。

“我是一個現代的老太太,現代的社區書記。”社區工作人員經常聽到,陳葉翠這樣“定位”自己。

“一個人為什麼和別人不一樣,為什麼能把社區建設得這麼好?就在於思想、眼光、意識。”在山東大學社工專業教師張洪英眼裡,陳葉翠身上與時俱進的精神令人敬佩。

“思維活躍、意識超前,絕對不落后於年輕人,甚至超過了年輕人。這是她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因為社工學生的實習,兩人一拍即合,一合作就是10年。

10年前,陳葉翠就已經“超前”地想著怎麼專業化地建設社區。她在全省首次把專業社工服務引入社區,還創新性地提出了“項目實習”的概念,親自帶領學生成立了“老頑童”電腦興趣小組項目。這個項目開辟了全市老年服務的全新領域,讓甸柳一居的老年人緊跟社會發展步伐。“項目化”實習也成為了高校社工實習教學的新形式。

“陳書記學東西不是照搬照抄,一定是結合甸柳一居的實際進行創新,而且結合得非常好。”很多人眼裡,陳葉翠“善於學習”的特質就像是一種天賦,連一些專家教授都自嘆不如。

跟隨陳葉翠的足跡,你會發現,沒有所謂的天賦,隻有勤思好學,學以致用。她從不錯過任何一次練就創新創造“真功夫”的機會。

山東大學經常邀請境內外學者來講學,幾乎每次都能見到陳葉翠的身影。陳葉翠還像高校那樣舉辦社區論壇,把濟南高校的專家學者請來,去會診去討論“我這個社區要怎麼專業化地發展”。

2013年,陳葉翠隨團到加拿大考察社區建設。當時日程排得滿滿的,隻有一個下午時間自由活動,大伙兒都想趁這點時間去購購物,陳葉翠卻找到帶隊的高鑒國教授,懇求英語好的他再帶她去多參觀幾個社區。晚上近11點才回來,那時,陳葉翠已經身患絕症。

兩年后,出國學習的成果落地了:甸柳一居老年食堂開業,社區室內體育館的建設也已經提上了日程。然而,那個永遠在奔跑、滿滿正能量的陳葉翠卻再也看不到它投入使用的那一天了。

“全國那麼多社區,如果每一個社區的書記都像陳葉翠這樣,每個社區都像甸柳一居這樣好,那我們的國家將多麼穩定,多麼和諧,多麼強大!”採訪結束時,社區老黨員的感嘆久久回響在耳邊。這既是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對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殷殷期盼。

陳葉翠走了,留下一座精神的豐碑。陳葉翠沒有離開,她心中那光照夢想的火炬,將永遠燃燒下去!(黃歡)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