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文明 吳 勇 李 剛
2018年01月19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編者的話
基層,是整個社會的“地基”。這個“地基”,幅員最廣、人數最多,是社會的主體,也是時代的主流。基層干部,是黨和國家工作的“基石”。他們奮戰在改革發展的主戰場、服務群眾的最前沿,黨的決策能不能落實,關鍵就看基層干部。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基層干部隊伍建設,他指出,“在我們黨的組織結構和國家政權結構中,縣一級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也是干部干事創業、鍛煉成長的基本功訓練基地。”
“深閱讀”欄目今起推出“基層干部狀況調查”系列報道,請記者走進基層,觸摸“基石”,記錄他們繁重瑣碎的工作,傾聽他們坦誠真實的心聲,展現他們平凡又偉大的奉獻。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5+2,白+黑”“星期六保証不休息,星期天不保証休息”……在基層調研,問起基層干部的工作與生活,這些情況常被提及。然而另一方面,網上有些聲音認為,基層干部過得很清閑,刷刷手機、看看報紙一天就過去了。基層干部怎麼看待網上議論?他們的工作、生活狀態如何?他們有哪些具體苦惱?對未來有哪些期盼?記者對此進行了調研走訪。
感慨——
忙得要有“三頭六臂”就好了
“不排除有個別地方的干部過得比較輕鬆,但你要問我個人的情況,真沒有時間坐在辦公室看報紙!”西部某省,主抓扶貧的鄉鎮干部王可(化名)快人快語。
王可告訴記者,就拿完善貧困戶檔案一項工作來說,就不輕鬆,要了解“家庭人員構成、住房改造前后照片對比、種植養殖種類及數量、扶持項目公示、會議記錄、入戶走訪、滿意度調查”等內容。一方面,因為建檔的需要,要大量填寫表格等資料。另一方面,必須跑動,“不到貧困戶家中實地調查那是不行的,這又是很細致的事情。”
帶群眾發展經濟、化解矛盾糾紛、落實上級各項民生舉措……不少農村基層干部說,在基層工作,看似簡單的事情有時候要來回跑很多趟,真希望自己是“三頭六臂”就好了。
王可舉例說,2017年3月,自己的工作單位拿出5萬元作為捐款,給農民購買農產品,之后他就開啟了漫長的報賬經歷,“一直到2017年底才跑完報賬手續,這中間都是在處理招標、繳稅、審計等具體流程。”王可說,“2017年6月份就給農民建完的房子,預計2018年5、6月份才能處理完各種相關手續、事務,這些協調工作佔用了大量精力”。
除了這些工作,基層干部反映開會也佔用了本該服務群眾的時間。北方某地一位部門副職干部告訴記者,上午一個會、下午一個會實屬正常,晚上加班開會也是常態,有時一天要開五六個會。自己部門的會要參加,一些工作上本不相關的會,作為相關部門也要參加。“文山會海的狀況依然存在,用於具體工作的時間少了,給群眾辦事的時間自然就少了,群眾經常找你你都不在,難免引起群眾的不滿。”他說。
西南某省一位鄉鎮干部張成(化名)表示,此前當地就有部門因為沒有專門開會研究脫貧攻堅工作被通報批評,“我們也能理解通報是為了督促大家重視脫貧攻堅工作,可是這樣的通報一發,你說誰還敢不開會?中央的重點工作要開會傳達,省市縣的工作不也得開會?結果越往下必須開的會就越多。”
緊繃——
任務一項接一項,限期完成
王可告訴記者,目前絕大多數政策落地都在縣鄉,從脫貧攻堅到民生保障,還有招商引資、產業發展,再到拆遷維穩、入戶做群眾工作,都離不開基層干部。
“上邊分下來的任務往往要求很細,一級壓一級。許多干部每天疲於落實這些任務,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機會基本沒有,時間長了,能夠主動找問題、想辦法的干部就少了。”一位縣級干部說。
張成說,前不久,當地被上面點名批評,省裡要求限期整改。“整改其實是需要時間的,而期限又有要求,根本來不及上門做群眾工作,隻能在期限內一次性取締關停。但一旦群眾上訪,板子不是還要打到我們身上?”
“法治國家建設強調嚴格依法依程序。依法依程序都是需要時間的,但是當前不少地方要求限期完成,根本就沒給留足時間。”張成告訴記者,以群眾工作為例,“有些工作是群眾理念的問題,群眾工作很有必要﹔但有的其實是群眾利益的問題,沒有足夠補償,老百姓算不著賬,就會不願意拆遷。”
一些干部建議,干工作也要建立適當的容錯機制,否則做什麼事都瞻前顧后、畏首畏尾。同時,應該適當賦予基層干部工作上的寬鬆性,充分發揮干部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在具體工作過程中,針對地方情況採取不同的工作方法,達到更好的工作效果。
憂慮——
事多人少,留不住人
在調研中,多個基層單位負責人還向記者表達了“留不住人”“引不來人”的困境。
“我們要負責抽檢5671平方公裡國土面積范圍內的藥害殘留,而且是山區,但人卻隻有5個。事多人少,這是目前我們這裡面臨的最大問題。”廣東英德市植保植檢站站長歐浩明說。
由於人少,要抽檢的面積大,歐浩明和站裡的同事一年中至少有一半時間在24個鄉鎮的田間地頭,剩下的時間就是在辦公室、檢測室兩頭跑。過去植保植檢站主要承擔指導農戶科學施肥、科學用藥及種植指導和宣傳,后來社會各界對農產品安全問題高度重視,英德市植保植檢站承擔起了從生產、種植環節杜絕藥害殘留問題的職責。職責和工作量是增加了,但植保植檢站還是以前的5個人。
“不僅僅是人少,年齡結構也是問題,站裡5個人,3個已經年過50,另外兩個也過了45歲,年輕人一個沒有。”歐浩明很擔心,他們退休之后,還有誰能夠接替得上。
造成目前這種狀況的原因復雜,有編制的問題。另外,工作辛苦、待遇低,年輕人不願意到植保植檢站這樣的基層單位,來了也留不住。歐浩明也曾經向上級主管部門談過,想借用幾個人,或招錄幾個非編人員,但因為各種原因也隻停留在設想中。
期盼——
網民多些寬容和理解
“不管好事還是壞事,千萬別成輿情熱點,不然就是一通忙亂。”西南某地宣傳部工作人員陳某告訴記者,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一旦成為輿情熱點,會極大增加基層工作量。
“像我們這樣的西部欠發達縣,正能量成熱點的概率極小,熱點基本都是負面。”陳某告訴記者,經過幾次輿情熱點的鍛煉,自己對如何處理,也算是略有心得:盡快披露事實,優先回應網友質疑……
然而,陳某卻坦言工作不易。“輿論引導講究快,可是絕大多數網友根本等不及調查結果,很多時候是情緒宣泄。”陳某告訴記者,一次該地出現旅游糾紛,網上一邊倒地批評當地,可是通過調查發現,卻是游客挑舋。“雖然最后真相大白,可是對我們當地還是有影響。看著網上惡評,一些干部也比較氣餒。”
“我也知道,在網上我們基層干部形象不好。”東部沿海某地一縣委辦工作人員嚴明(化名)認為,有一個原因在於“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負面新聞傳播更廣一些,“比如最近的兩條新聞,一個是村支書把住別墅的親戚定為貧困戶結果被免職,另一個是90后干部扶貧路上殉職。兩相比較,前者受到很多人關注,后者卻很少。”
調研中,很多干部都表示,對群體中的“害群之馬”當然要清除,但也期盼網民能看到廣大基層干部是好的,對基層干部多點寬容和理解。
統籌:陳亞楠 許丹旸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19日 04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