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18日11:13 來源:紫光閣網
簡介:吳一戎,男,漢族,1963年7月生,199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所黨委委員,中國科學院大學電子電氣與通信工程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我是1999年入黨”,作為一名有著將近20年黨齡的黨員,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所長吳一戎說:“我們這代人都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2012年我當選為十八大代表,今年又成為十九大代表,我感到責任非常重大。作為來自科研一線的基層代表,參加十九大時帶去了科技界的意見和建議。”
吳一戎(左三)在一線調研
“我是一名來自基層的普通黨員”
低調、務實,是外界對吳一戎的一致印象,他總是說:“我是一名來自基層的普通黨員”。
吳一戎長期工作在科研一線,主要從事微波成像技術和大型遙感地面處理系統的研究、研制工作,發明了稀疏微波成像算法等一系列微波成像新體制、新方法﹔主持了我國自主研制的遙感衛星地面系統的研制,突破了遙感衛星地面系統中數據管理、傳輸、處理等方面的多項關鍵技術,填補我國在這項技術上的空白﹔近十年又大力推進國家航空遙感系統的建設,系統推進了多型指標超越國際現有系統水平的航空對地觀測系統的研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創新成為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吳一戎也親身體會到了科技改革的深刻變化:“我曾列席十八屆三中全會,十八大以來,國家制定了很多關於科技的改革措施,成效十分顯著。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出台,極大調動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剛剛閉幕的十九大使他的信心更足了,“科技界能面對新形勢,解決新問題,我們這一代人基本做到讓我國科技水平和國際並跑,希望下一代年輕人可以不斷超越,使我國科技發展再上一個台階”。
吳一戎給本科生授課
“要鼓勵開展原創性科學研究”
吳一戎坦言,五年來我國的科技發展“超出了自己預期”,他能深刻感受到國家對科技的投入、支持力度非常大。
“現在科研項目申請更加公平公開,科研人員能專心、專注自己的研究,科研環境不斷在優化。例如,我國空間科學和大科學裝置等領域發展迅速,也產生了世界一流的原創性科研成果。同時我希望國家能進一步營造鼓勵科研人員開展原創性科學研究的氛圍。”
他表示,希望能夠進一步改進同行評價機制,“科學評價是原創性發展最主要、最關鍵的問題,國家要逐步完善專家評議制度,建立‘小同行’評價機制,‘小同行’能夠更准確了解項目研究的意義和價值,也能一定程度上減輕科研界的浮躁現象。”
吳一戎說:“針對於現在的創新創業環境,需要更加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如果沒有形成這樣的環境,會挫傷很多高技術公司發展積極性。希望能進一步建立專業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完善國家的創新環境。”
吳一戎在作報告
“研究所是支撐科研發展的細胞”
2016年是電子所成立60周年,在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指導下,電子所以“一三五”規劃為牽引,在各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吳一戎說:“研究所是支撐科研發展的‘細胞’,隻有每個細胞都強大了,整個國家的科研能力才能強大起來。在國家重大需求的牽引之下,電子所在核心的、重大的關鍵技術上,不斷產生突破,先后建立了中關村、懷柔、蘇州園區。電子所的創新發展作為縮影,充分展現出了國家發展進步的大好形勢。”
60年來,電子所在高分辨率星載SAR領域,承擔了我國系列化星載合成孔徑雷達的研制,共成功發射10顆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在空間行波管領域,實現在軌運行60余套產品,做到全波段覆蓋,正努力實現全面替代進口的目標﹔在地理空間信息領域,成為我國地面衛星數據處理系統的主要研制單位,研制的“地理空間信息承載平台”被確立為國家重要領域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平台”﹔在航空遙感系統領域,改裝的新舟60大型遙感飛機實現首飛,推進了7型國際先進水平的航空對地觀測載荷的研制﹔另外,在微波成像技術、微波電真空技術、電磁探測技術、傳感器與微系統技術、先進激光與探測技術、可編程芯片技術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
對於電子所的科研發展,吳一戎希望能夠積聚精力,整合資源,進一步滿足國家對空天信息領域科學技術需求,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部署,支撐國家實驗室建設。
他尤其關心基礎性的科學研究工作:“現在,我們有團隊在做微波光子學,也有做太赫茲的量子電磁學,科學上哪怕一點新的發現,也會對技術產生影響深遠的變革。我希望能夠面向未來科技發展,做更多基礎性工作。”
談到參加十九大的收獲,他用“信心滿滿、干勁十足”來概括。他說:“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機遇,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積極開展原創性的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發,堅定信心提升我國空天領域的科技水平。”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