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葉落留翠暖萬家——追記濟南市歷下區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區原黨委書記陳葉翠(上)

2018年01月17日14:30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原標題:葉落留翠暖萬家

陳葉翠為老黨員過生日。 吳文峰 攝

12月的濟南,翠綠盡褪,溫晴蕭索。

吃完早飯,家住山大南路的杜玉貞和以前一樣,坐上公共汽車,直奔甸柳一居,今天她要去社區參加腰鼓隊的活動。

社區服務大廳進門直走右轉拐上樓,就是居民活動室,走上熟悉的樓梯,杜玉貞仰著臉看著前方,腳步越來越慢。

“來了?走進甸柳一居的門就是一居的人,希望你在這裡玩得開心!”

仿佛又聽見了那句熱乎的招呼,仿佛又看見了那個溫暖的笑容。眨了眨眼,淚水模糊了杜玉貞的眼睛。

那個大家心中的好書記,永遠不會在樓梯的那頭出現了……

2017年11月11日,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濟南市歷下區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陳葉翠因病去世,享年62歲。

“咱把心交給百姓,百姓才能把心給咱”

“我拍了三天,就是沒拍上書記的運動鞋。”想起這件事,宋秀珍的眼圈就開始泛紅,“這是我一生的遺憾。”

退休后,宋秀珍和幾位老黨員在社區的電腦班,學會了做視頻。“愛琢磨事兒”的陳葉翠計劃成立一個新聞中心,拍攝社區好人好事,每個星期制作兩個視頻,在社區大屏幕上播發,傳遞正能量。

拍了幾十個視頻,唯獨沒有陳葉翠的,大家商量一定要給書記拍一個,題目就叫“書記的運動鞋”。

原來,陳葉翠每天都穿著一雙運動鞋在社區跑來跑去。問她為啥不穿皮鞋,她總是笑著說,“穿運動鞋輕快,為大家服務起來方便。”

“她也是一個女同志,很愛美、也愛打扮,我抹口紅還是她鼓勵的。”宋秀珍覺得這個題材很不錯。早上6點多,就扛著攝像機出門了,可是追了三天,她總是趕不上“書記的腳步”。

“陳書記根本不在社區居委會辦公室坐著。”風風火火,成天在社區裡“轉悠”。這是甸柳一居居民眼裡的陳葉翠。

“天天轉悠啥呢?一個小小的社區,有那麼多事情嗎?”王英仙2003年退休之前,在濟南汽車第二改裝廠工作,工作的地方正對著甸柳新村小區的樓群,看著陳葉翠進進出出,她心裡不禁納悶。

退休后轉入社區,自幼愛好武術的她被陳葉翠拉著一塊編健美操,看著陳葉翠相繼建立起腰鼓隊、合唱團、太極拳隊、時裝隊等13支文體隊伍,社區的文體活動越來越紅火,王英仙這才刷新了對陳葉翠的認識:“無論你什麼時候去找她,她都是在忙社區的事,經常‘沒事找事干’。”

看到小學生放學放假無人看管,她騰出社區活動室為孩子們開展活動﹔為幫助社區殘疾人就業,她帶領大伙兒建起了全區第一家手工作坊﹔為幫助困難家庭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她在社區成立了“再就業促進會”﹔為照顧社區孤寡空巢老人,她發動志願者成立鄰裡互助“媽媽團”……

社區面積0.4平方公裡,2900多戶,10000多名居民,誰家孩子怎麼樣,誰家有人生大病,誰家有什麼困難,全都裝在陳葉翠腦袋裡。

“咱把心交給百姓,百姓才能把心給咱。”社區黨委副書記劉紹霞說,陳葉翠生前常這樣囑咐她們。

從家到居委會騎電動車隻需5分鐘,陳葉翠卻常常要走上一兩個小時——誰家下水道堵了、房頂漏了、夫妻倆鬧矛盾了,大家都願意找她拉一拉、嘮一嘮。

“她心裡裝的都是社區的事,就是沒裝自己。”和陳葉翠經常在一起組織活動的黨員群眾說。直到陳葉翠逝世,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她的病情早已加重。

2012年7月,陳葉翠被查出患有惡性腫瘤,手術后僅休息了兩個月,就又回到了工作崗位。

病情惡化后,前后五次住院,她心裡依然放不下社區。經常是拔下針頭又往社區跑。

重病住院期間,社區第二黨支部書記丁緒亭去探望她,說話已經沒有力氣的她問:“秋季運動會定到什麼時候開?都安排好了嗎?”“體育館建設進展到什麼程度了?……”

生命之火即將熄滅之際,陳葉翠心心念念的仍然是社區的發展。在社區居民眼裡,“陳書記就像一團火,燃燒了自己,溫暖了別人”。

“要想管理好,就要為他們服務好”

“甸柳人懷念陳葉翠,思緒如潮涌。不忘初心為民眾,跟黨心一條。奉獻無悔三十載,樁樁件件順民意……”

哼唱著自己專門為陳葉翠編寫的歌詞《懷念》,杜玉貞幾度哽咽,熱淚盈眶,“我晚年最幸福的事就是來到甸柳一居認識陳書記,她是我最敬重的黨員。”

杜玉貞愛唱愛跳,聽說甸柳一居有個居民群眾活動站,她就過來瞅瞅咋樣。陳葉翠發現她會寫歌作詞的特長,就讓她在社區裡當腰鼓隊教員,當電腦班老師,每逢節日歡慶請她編歌寫詞,她幾乎每天上午都要坐車來甸柳一居。

“社區是共建共享的。隻要做對甸柳一居有益的事,你就放手大膽地做,你就是甸柳一居的人。”陳葉翠這句暖心的話暖了她7年。

像杜玉貞這樣被吸引來“共建共享”的外社區黨員群眾達200多人。“甸柳一居不僅是傳遞正能量的地方,更是產生正能量的地方。陳葉翠就像能源核,每一個黨員每一個群眾,都是發電的一個小工廠。”杜玉貞說。

社區42位樓長、112位居民小組長,90%以上都由黨員擔任。陳葉翠劃分黨員責任區,有的負責樓宇環境衛生、有的了解居民思想動態、有的調解矛盾糾紛。不僅如此,根據每名黨員的特長,還成立了老黨員環境衛生服務隊、治安巡邏隊和在職黨員互助隊,解決了垃圾亂倒、車輛亂停、佔道經營等問題。

“陳書記在用人上讓人佩服,她能讓每名黨員都找到在社區的位置,讓每個人都發揮出自己的作用和價值。”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負責人、社工張志海說。

陳葉翠探索實施社區“網格化”管理模式,把轄區劃分為9個網格,多方聯系協調港華燃氣公司、市公交總公司等駐區單位黨組織負責人擔任社區黨委兼職委員,參加共駐共建。

“說話有人聽,辦事有人跟。”陳葉翠身上有一股這樣的魔力,但魔力不是與生俱來。

因為企業改制,不少退休黨員轉入了社區。但由於沒有歸屬感,一開始許多老黨員不願亮身份、不願繳黨費、不願參加組織活動。陳葉翠沒有把責任推給老黨員,反而從自身找原因:“什麼叫管理?人家理你,你才能管,人家不理你,你怎麼管?要想管理好,就要為他們服務好。”

她帶領社區黨委成員挨個走訪黨員,了解情況——

黨員姜宗新家的房產証多年辦不下來,心裡總是不踏實,陳葉翠就積極協商有關部門,終於讓她拿到了遲到11年的房產証。

老黨員劉春生,患有膀胱炎和膽結石病,一直沒看好。陳葉翠四處求醫問診,幫他住進千佛山醫院,請來最好的專家,為他成功做了手術。感動的劉老逢人便講,是陳書記給了他第二次生命。

一個個黨員,就這樣被陳葉翠“捧出一顆心來”暖熱了。社區老黨員開始願意戴黨徽、亮身份、當先鋒,200余名在職黨員主動到社區報到,一支500余人的黨員志願服務隊伍在小小社區拉了起來。

用服務聚黨心,以黨心聚民心。陳葉翠提出“黨組織是一杆旗、書記是一盞燈、黨小組是一張網、黨員是一團火”的工作理念。在她看來,黨員都發光發熱,一面面鮮紅的旗幟豎起來,群眾才能緊密團結起來跟著干。

“她就是聚能環,在她身邊,會不由自主產生和她共燃的沖動。”和陳葉翠共同工作9年的社區居委會副主任王娜說。

“隻要是居民的事兒,咱就要千方百計辦好”

走進甸柳一居,三幢質朴大氣的高樓聳立其間,與老樓群隔街相望。2016年6月底,濟南汽車第二改裝廠棚戶區改造的拆遷戶陸續拿到了新房的鑰匙。

戶型南北通透,面積沒有一點浪費,每個房間都有窗戶,陽光充足,衛生間干濕兩區分開。66歲的劉福運和老伴搬進了新房后,常念叨:“有這樣的居住環境和條件,很知足。”

拆遷戶們一直惦記著和陳葉翠吃一次團圓飯,但這頓飯永遠“欠下了”。

2012年,擱置了多年的濟南汽車第二改裝廠棚戶區改造再次啟動。由於方案極不合理,大家都不配合。開發商找到陳葉翠,希望她來幫著做工作。

陳葉翠一看方案,立時急得拍了桌子:“人家廁所還6個平方,你們設計的臥室才7個平方大,讓老百姓怎麼住?”“咱總不能拆了個棚戶區,又建個新的棚戶區吧?”

被陳葉翠“懟回去”的開發商不得不重新設計戶型,直到方案合理。最終,247戶居民3個月全簽了拆遷協議。

面對社區裡的大事、難事,陳葉翠總是迎著上,堅持原則,一抓到底。“隻要是居民的事兒,咱就得管、就得辦,而且要千方百計地管好辦好。”

她注重運用協商的方式推進社區治理,探索推行“四議三評兩公開”工作法。重大問題經社區黨委會提議、黨員議事會商議、居民議事會建議、居民代表會議或居民大會決議四道程序,讓大事得到居民支持,難事得到居民理解,好事讓居民高興。

社區的甸新北路這條商業街,僅飯店就達20余家,排出的油污,嚴重堵塞下水道,每周都得疏通兩三次。由於涉及經營業戶切身利益,整治十分困難。陳葉翠先后召開6次居民代表會議,實行“支部包片、黨小組包樓、黨員包戶”做工作。不到一個月,88個門頭房整治一新,22家飯店被取締,商業街徹底告別了“臟亂差”。

為了讓“空巢老人”的午飯吃好,陳葉翠籌劃建設老年食堂,沒有場地,就說服租戶清退門頭房﹔沒有建設資金,就四處“化緣”﹔沒有水電氣暖規劃,就積極協調企業支持……如今,食堂辦卡人員達到1100多人,每天固定就餐的老人達到200多人。

當陳葉翠去世的消息在大街小巷傳開,一個82歲高齡在老年食堂就餐的孤寡老人,拉著幾個老姐妹抱頭痛哭:“我們的好書記,我們的好閨女,老天爺為什麼不讓我替你先走?!”

當靈車緩緩行駛在社區,上千居民含淚涌來,泣不成聲,夾道送別。

“社區我的家,是個溫暖的家。社區我的家,是個和諧的家……”如今,當這首陳葉翠參與創作,甸柳一居人人都熟悉的旋律在社區廣場上空響起時,大家都會停下腳步,忍不住落淚,眼前浮現陳葉翠風風火火、激情洋溢的身影。(黃歡)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