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作新時代“三個表率”——中央和國家機關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新氣象新作為

肩負起新時代繁榮興盛社會主義文藝的神聖使命

李屹

2018年01月12日10:0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肩負起新時代繁榮興盛社會主義文藝的神聖使命

文藝是無言之教、無聲之化,其獨特價值就在於用審美的方式,滋潤人的心靈,豐盈人的精神世界,鼓舞人們向往和追求高遠的境界,朝著美好的生活努力奮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文藝工作發表重要講話,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有關文化建設部分中,又首次把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作為標題性段落加以闡述,從而深刻闡明了在新時代以什麼樣的立場和態度對待文藝、用什麼樣的思路和舉措發展文藝、朝著什麼樣的方向和目標繁榮文藝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為新時代文藝事業的繁榮興盛提供了根本遵循。對此,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深刻領會和把握。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文藝涵育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魂無定所、行無依歸。”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文以載道”“藝以弘道”的優良傳統。魯迅先生說:“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花,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前進的燈火。”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任何一部文藝作品,以時代精神為主要表征的靈魂是第一位的,精神立則靈魂立,精神強則靈魂強。任何一個時代的經典文藝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精神的寫照,都具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和特征。一旦離開了時代精神,再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也會變得蒼白無力。這就決定了文藝必須以反映時代精神為神聖使命。正如別林斯基所說的:每一部包涵時代精神的文藝作品,都無異於“俄羅斯生活的百科全書”,並由它們構筑了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高地與信仰聖域。文藝史上那些人們廣為傳頌的優秀作品,無不彰顯是非善惡的價值判斷,無不褒揚家國情懷、人間大愛、社會正氣。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柳青的《創業史》、孫犁的《白洋澱紀事》、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等一大批優秀作品,其語言、敘事、結構是朴實無華的,之所以能讓人動心,就在於這些作品展現了當時社會的風氣風貌、凝聚了人民群眾的磅礡力量,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增進了對個人、民族和國家命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是決定文藝性質方向的最深層次的精神力量。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這一重要思想觀點,聚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進一步明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了我們黨對核心價值觀建設認識的深化和拓展,同時也為文藝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了更加具體、更加深刻的要求。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全面進步是與人的全面發展相統一的過程。人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既被現實社會所塑造,又在推動社會進步中實現自身發展。建設什麼樣的社會、實現什麼樣的目標,人是決定性因素。文藝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著眼點應該放在用審美的力量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未來五年,我國處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要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要開篇,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黨10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也將陸續到來。這既對文藝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又創造了新的機遇。中國文聯將遵循藝術創作規律,根據不同藝術門類的特點和創作周期,組織開展深入生活採風實踐活動,漸次推出一批批熱情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優秀文藝新作,藝術地展現黨史、國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麼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麼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讓廣大受眾在健康文藝的熏陶中感悟認同主流價值觀,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積聚和傳播正能量,培養在有自信、尊道德、講奉獻、重實干、求進取等方面有著新的風貌、新的姿態的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形成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正大氣象。

堅持正確的創作導向,努力滿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

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2017年1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們的回信中明確指出:“烏蘭牧騎的長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馬克思說:“人民歷來就是作家‘夠資格’和‘不夠資格’的唯一判斷者。”誠然,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証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人民的需要就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是我國文藝的根本方向,是黨對文藝戰線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決定我國文藝事業前途命運的關鍵。由此想到,當年趙樹理把自己的小說讀給不識字的農民聽,來判斷自己的小說是否具有感染力。延安時期的不少畫家,把自己創作的作品擺到群眾的炕頭上,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著名畫家劉文西認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程度,一定意義上決定藝術的高度。這些藝術佳話和來自生動的藝術實踐的真知灼見都說明了一個道理,隻有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真正做到以人民為中心,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我們的文藝才能真正發揮立心鑄魂、成風化人的作用。

人民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擔當現實生活的有血有肉的人。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甚至可以為了精神的實現犧牲物質的享受乃至生命。而且,人的精神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其廣度和深度都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提升。文化獲得感和精神滿足感的獲得程度,往往表征著一個時代的文明程度。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標志。目前,我國已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長。從文藝的角度對“美好生活需要”進行認真分析,既要看到其物質性內涵,更要看到其精神性內涵。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文藝的質量、品位、風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是否能從文藝作品中得到思想的啟迪、藝術的享受、審美的熏陶,將成為人民感知並衡量生活美好程度的一個重要尺度。應該說,當前我國的文藝已經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與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也還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比如,我們的文藝創作生產中,快餐式消費、一味吸引眼球的多,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的少﹔文藝創作的題材上,反映城市生活的多、反映農村面貌的少,傳統題材多、現實題材少﹔文藝工作中,展覽展示多、評論引導少。同時,服務人民、扎根生活、價值引領、網絡文藝建設、文藝傳播等方面的工作和成果也都還不夠充分。文藝要跟上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就要把目光聚焦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上來,強化問題意識,通過引導創作、志願服務、評獎評論等多種手段,推動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為廣大人民群眾送上美味的精神大餐,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更美好的台階。

堅持“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的創作道路,不斷推出謳歌新時代的精品力作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也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沒有優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熱鬧、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觸及人的靈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鳴的。”古往今來,文藝的發展總是與時代的進步緊緊聯系在一起。中國著名文論家劉勰認為:“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英國戲劇大師莎士比亞說,“戲劇是時代的綜合而簡練的歷史記錄者”。法國文藝理論家丹納認為:“一個時代的藝術作品是由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時代精神決定的。”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程中,《東方紅》《春天的故事》等優美動人的旋律總是縈繞在人們耳邊,激蕩著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的時代強音。文藝要創造出跟隨時代、謳歌時代、引領時代的優秀作品,就必須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創作道路。這就要求文藝工作者提高閱讀生活、提煉生活的能力,善於在幽微處發現美善、在陰影中看取光明,把崇高的價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曹雪芹如果沒對當時的社會生活做過全景式的觀察和顯微鏡式的探析,就不可能完成《紅樓夢》這種百科全書式巨著的寫作。魯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層民眾的處境和心情,也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閏土、阿Q、孔乙己等經典的藝術形象。柳青如果沒有在陝西皇甫村14年的體驗和積澱,筆下的人物就不會那麼栩栩如生。這些都說明,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如果為了迎合市場,閉門造車、胡編亂造、照抄照搬,甚至移花接木,做假造假,創作生產出來的作品就必然是不接地氣,缺少筋骨、缺少溫度、缺少情懷的。

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當代中國的新生活畫卷正在新時代中徐徐展開,不斷激蕩著人們的心靈。身逢這個偉大的時代,文藝工作者應自覺運用藝術的手段向人類精神世界最深處開掘,用中國人獨特的思想、情感、審美把握和反映這個偉大時代,彰顯其獨特的不可取代的精神價值,從藝術維度上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拓寬精神空間。同時,要增強自己的藝術敏感度,把自己當作人民的小學生,從看似瑣碎和平凡的柴米油鹽中品味深刻和崇高,從看似眼花繚亂的社會日新月異中凝練永恆的價值,並灌注於作品之中。中國文聯將建立健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常態化工作機制,扎實推進“謳歌新時代·共筑中國夢”主題文藝創作工程,組織和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重大現場和基層一線,聚焦我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努力奮斗的火熱實踐,聚焦各行各業涌現出來的英模人物,真正了解生產生活實際和先進人物典型事跡,從平凡中發現偉大,從質朴中發現崇高,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加強現實題材創作,推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以筆下流淌的良心,字句蘊含的理想,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謳歌這個偉大新時代,奏響中國人民“強起來”的時代最強音,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

堅持德藝雙馨的藝術追求,建設人才輩出、風清氣正的文藝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並要求加強文藝隊伍建設,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創作人才。凡作傳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傳世之心。文藝是要給人以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的,藝術家自身的思想水平、業務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文藝工作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贏得人民的愛戴和敬仰,不但要有優良的藝術素質,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德藝雙馨不僅是有理想有抱負的文藝家一生的必修課,也是人民大眾對優秀文藝工作者的要求和期待。清代文藝家劉熙載說:“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人格是“藝格”的標杆,人格的高低決定了“藝格”的高低,“藝格”是人格在藝術中的寫照、反映、表現。古今中外受人尊重的藝術家大都具有良好的藝德藝格,志存高遠又淡泊名利。新時代文藝工作者更應堅守藝術理想,把崇德尚藝作為一生的功課,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文化修養、藝術訓練,尤其處理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義利關系,認真嚴肅地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講品位,重藝德,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著名粵劇藝術家紅線女生前說過一句非常質朴、深刻、令人動容的話:“我的生命屬於藝術,我的藝術屬於人民。”誠哉斯言!文藝工作者要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新的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要善於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用心用情去了解各種各樣的人物,到廣大人民中間去發現美、刻畫美、贊頌美。同時,要營造積極健康的文藝生態,深入實施文藝評論工程,充分發揮文藝評論引導創作、推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作用。藝術家要敢於面對批評自己作品短處的批評家,以敬重之心待之,樂於接受批評,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和人格修為,努力以高尚的職業操守、良好的社會形象、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贏得人民喜愛和歡迎。

我國文藝事業要實現繁榮發展,就必須培養人才、發現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文藝界是思想活躍的地方,也是創造力充沛的地方,濟濟多士,英才輩出。各級文聯組織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充分履行團結引導、組織協調、服務管理、自律維權的重要職能,堅持問題導向,不斷深化改革,工作向基層傾斜,服務向最廣大文藝工作者拓展,強化行業服務、行業管理、行業自律,繼續推進行風建設和行業規范建設,建立文藝領域治理聯動機制,廣泛開展文藝人才培訓,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成為文藝工作者事業上的好伙伴、生活中的真朋友,切實增強組織活力、組織向心力、組織吸引力和行業影響力,使文聯組織的聯系范圍和服務管理能力顯著提升,對網絡文藝和新文藝群體影響力顯著擴大,行業建設主導作用顯著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更加突出,把文聯組織真正建設成為覆蓋面大、凝聚力強、溫馨和諧的文藝工作者之家,把文藝戰線的力量發動起來,把人民群眾中蘊藏的創作能量激發出來,推動文藝事業呈現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

(作者:李屹,系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

(責編:沈王一、王金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