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放棄白領工作返鄉當村支書,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太陽山鎮副鎮長王燕華

在基層,不跑腿就不出活

記者  禹麗敏

2017年12月19日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冬季的北國鄉野寒冷靜謐,落日的余暉洒滿家家戶戶門前堆放的稻草垛。一個冬日的傍晚,我們前去採訪一位年輕的基層女鎮長、全國勞動模范——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太陽山鎮副鎮長王燕華。

  “雖然沒見過她本人,但一直聽說她做事干脆利索,她原先做支書的那個村,村民都認識她,有啥問題都找她給解決。”一路上,司機師傅聽說我們要找王燕華,對我們感慨道。

  通往太陽山鎮的公路兩旁是巨大的風力發電裝置,不遠處,風沙漸漸遮擋了視線。一路顛簸,在鎮政府所在地,我們見到了王燕華。

  盡心盡責,用心去干,把老百姓的事兒都辦實了

  “當時我被推選當村黨支部書記,想著不就管2000來人嗎?有啥難的,干!”王燕華回憶說。

  2008年,王燕華辭去銀川的白領工作,和丈夫曹永崇一起回到婆家太陽山鎮巴庄村,自主創業干起了運輸工作。沒想到,兩年后在村委換屆選舉中,她竟然當選巴庄村黨支部書記。然而,這次當選引來的質疑也著實不少。

  “怎麼選了個女支書,我們村裡難道沒男人了?”

  “隻要把咱們村的水解決了,你就干﹔要是解決不了,你就別干了!”

  ……

  “我公公是巴庄村第一任支部書記,在村裡小有威望。剛當選的時候,有些村民不服氣,認為我是憑著老支書的面子當選的。”王燕華說,“當時我就想,隻要盡心盡責,用心去干,把老百姓的事兒都辦實了,他們總有服氣的一天。”

  當選后的王燕華,心裡一直在琢磨,怎樣才能獲得村民的信任、打消他們的疑慮。上任伊始,王燕華注意到,由於巴庄村位於紅寺堡區以東60公裡,2010年6月由原同心縣整村劃歸紅寺堡,很多關系到農民切身利益的事沒有辦。她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著手為全村60歲以上的老人辦理新農保。

  紅寺堡的冬天冷得出奇,剛從嘴裡呼出的白氣瞬間就凝結在了眉毛上。“在基層,不跑腿就不出活。”為了了解村民們的生產生活情況,王燕華拿著村民的花名冊,白天挨家走訪,晚上整理白天掌握到的信息和村民們的訴求,用了一個月時間就走訪完全村600余戶,並將60歲以上老人的資料匯總上報,她還發揮自己的優勢,將這些信息全部錄入電腦,實現村務電子化管理。兩個月以后,第一批享受養老政策的老人們順利地領到保險金,一位老人拍著大腿笑著說:“啊呀,我們這個女娃娃書記還真是厲害呀,一下子就給我們辦好了!”

  這兩件事,一下子讓王燕華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大為提升。有了這個民意基礎打底,她決定啃一啃村裡的“硬骨頭”了。

  當我看到滿眼碧綠的牧草上綴滿紫色的小花,內心感到非常充實

  困難村民多、村民困難多是農村工作面臨的普遍狀況。在王燕華看來,要做好基層群眾工作,最重要的是心裡裝著責任,把老百姓當前最迫切的問題解決好。在巴庄村,最迫切的問題就是種地用水問題。上任伊始,村民給她這位支書“將”的“軍”,她一直沒忘。

  巴庄村面積96平方公裡,轄4個自然村,常住居民2069人,是個回漢雜居的行政村,也是紅寺堡區唯一沒有水澆地的行政村。群眾眼巴巴看著引黃灌渠從村旁流過,巴庄村的兩萬余畝耕地卻隻能看老天爺的臉色。玉米種不了,冬麥也稀稀拉拉,連種子都收不回來。

  “什麼叫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連村裡的用水都解決不了,我還咋帶領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王燕華說,這個事不僅要干,還要干好!

  水的問題咋解決?這兩萬多畝耕地是否還有其他出路?王燕華多方走訪,不斷請教有關農業專家,最后得出結論:巴庄村的土地適合種植旱地紫花苜蓿。

  很快,王燕華就拿出方案上報給上級部門,巴庄村被列為太陽山鎮產業結構調整重點村,整村推進旱地紫花苜蓿種植。

  好政策下來了,可是又遇上了麻煩,紫花苜蓿是什麼東西?村民沒種過,不敢嘗試,很多農戶寧願地荒著也不願種。為了打消村民疑惑,王燕華帶領村干部走村入戶,與村民面對面開展政策宣傳,並作出承諾:農戶提供土地,村裡出資集體播種,收益歸農戶。

  憑著跑不細的腿,說不爛的嘴,2013年她動員了120多家農戶,集中種植紫花苜蓿2000多畝。當年出苗率就達到90%,巴庄村的土地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綠色。2014年,全村增加苜蓿種植面積3000畝,人均純收入達到7600元,較2010年收入增長3000元,其中80%來自牧草。

  種地用水的問題,得到了一個經濟又環保的解決方案。“成功了!當我看到滿眼碧綠的牧草上綴滿紫色的小花,內心感到非常充實。”王燕華說。

  你真心實意,大家才會對你掏心窩子

  如今王燕華的職位從巴庄村黨支部書記升為太陽山鎮副鎮長,但兩處辦公地點之間步行便可到達。王燕華內心深處覺得,巴庄村是她為民服務的起點, 在這裡,家人和村民的支持讓她感受到工作的意義和價值。

  “你對基層工作的感情足不足,群眾都能體會得到,你真心實意地投入了感情,大家才會對你掏心窩子。”王燕華說,“嘴甜心細情真腿勤,百姓就認﹔姿態一擺高,距離就遠了,百姓也就聽不進去你說的話。”

  村裡的老人施金鳳,早年喪偶,中年喪子,兒媳出走,音信全無,把兩個年幼的孫子扔給了年過古稀的老人。第一次踏進施金鳳家,破舊的土坯房,老人嚴重變形的雙腿,讓王燕華心裡很難受。“這樣的重擔怎麼能由一位年過古稀的獨居老人一個人承受呢?我們基層干部有責任,也有義務改善她的生活,讓她感受到溫暖。” 王燕華說。

  為此,王燕華特意把醫療專家請進施金鳳家,進行殘疾人等級鑒定。一個月后,二級殘疾証就送到了老人手中。在王燕華的安排下,老人的兩個孫子也開始享受孤兒津貼,並由寧夏義工聯合會長期幫扶。

  “困難群眾過得好不好,關鍵要看每一個基層的工作者是否盡職盡責。”王燕華說,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這是對我們基層干部的鞭策和激勵。我們將堅決貫徹落實好十九大精神,解決好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實實在在為群眾辦好實事!”


  《 人民日報 》( 2017年12月19日 18 版)

(責編:黃瑾、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