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三十年不變的“長征情結”

——記寧夏隆德縣文化館原副館長張國勤

2017年11月20日08:2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三十年不變的“長征情結”

  六盤山紅軍長征景區秋景 新華社記者 王鵬攝

  位於江西瑞金沙洲壩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大禮堂舊址。新華社發

  記者在六盤山下見到張國勤時,他從寧夏隆德縣文化館副館長的位置上退下來才幾個月。這時他已經62歲了,之所以要“超期服役”,不是因為他留戀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官”,而是單位有些工作還離不開他,還需要他繼續奉獻光和熱。而對他本人來說,30年前就已形成的“長征情結”,是驅使他退而不休的精神動力。

  六盤山是中央紅軍長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隆德縣就在六盤山腳下,是全國有名的書畫之鄉。那天晚上,記者吃過晚飯走上隆德縣城街頭,看見一家經營書畫的店鋪依然亮著燈光,便走了進去。一進門就被懸挂在牆上的書畫作品吸引住了,因為這些以長征為題材的書法、繪畫、剪紙作品藝術水准都很高。店裡沒有顧客,女營業員發現記者對這些紅色題材的藝術品很感興趣,便熱情地帶記者到二樓觀賞。二樓的紅色作品比一樓的更多也更精彩。女營業員告訴記者,這些作品均出自張國勤之手。

  張國勤?是當年那位一個人騎著摩托車花一年時間重走長征路的張國勤嗎?他在銀川出發時,記者曾在《光明日報》上報道過呢!

  時隔多年,天色已晚,但張國勤一聽說是本報記者要見他,立即從家裡趕了過來。從他創作的紅色作品談起,很自然地就引到了他2000年單騎重走長征路的壯舉。

  雖然重走長征路早已成為往事,但張國勤說起來仍然很激動,記憶仍然那麼清晰。

  在交談中,記者發現,他的“長征情結”竟然已經延續了30年!

  1980年,張國勤從固原師范美術專業畢業,到基層當了一年教師。因為愛好繪畫、攝影,他得以被調入隆德縣文化館,很快就被任命為美術組組長。幾年后,寧夏決定在紅軍長征勝利五十周年之際,於六盤山上興建長征紀念亭。張國勤參與了紀念亭的興建工作,對長征有了較深的了解,也因此產生了“長征情結”。

  有關部門把布展的任務交給了張國勤,領導充滿信任地對他說:“給你這個大廳,你來布置。”這讓張國勤犯難了:這麼大的大廳,需要多少長征的資料啊!而手頭掌握的資料實在少得可憐,難以撐起偌大的展廳。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他萌發了重走長征路、收集整理長征資料的想法。他注意到,在此之前,雖然有人重走過長征路,也寫下了許多文字,但還沒有人系統地拍攝、搜集、整理長征的資料,而這些實物和資料隨時都有可能消失,必須及時搜集、拍攝、錄制、搶救。

  張國勤考慮再三,決定主動承擔起這個歷史使命。為此,他專門給上級打了報告。隆德縣是個貧困縣,實在難以在經費上給予多大支持。張國勤決定把家裡值錢的東西都賣掉。好在他早年收藏了不少名人字畫,因為急等錢用,便全部低價賣出。結果,這些現在可以賣上上百萬元的名人字畫,當時隻賣了6萬元,有位朋友聞訊給了他8000元的資助。張國勤用這筆錢買了摩托車、照相機、錄像機。

  遠在浙江溫嶺的錢江摩托車廠負責人聽說張國勤要騎著他們生產的摩托車重走長征路,很是感動,隨即做出決定:如果張國勤能夠完成這個壯舉,他們將免費為他更換一輛新摩托車,型號由他自己挑選,他們還將在沿線為他提供免費維修服務。但是,還是有人不相信他真的能夠走完全程,便提出一個附加條件:每到一地,要發一張照片給他們。

  2000年5月13日,張國勤重走長征路出發儀式在銀川光明廣場舉行,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文化廳等部門的多位領導都到場了,銀川摩托車協會的摩托車隊一直將他護送到吳忠。

  張國勤沿著中央紅軍長征的線路逆向行進,由延安直奔瑞金。

  這是一次充滿艱辛、充滿危險、充滿挑戰的旅行,隨時都要面對體力、意志、能力的考驗。張國勤多次面臨險境,也曾摔下山崗,摔得遍體鱗傷,但稍稍包扎就繼續上路。他多次走到荒無人煙之地,孤身闖險,忍飢挨餓﹔他多次因摔壞摩托車而無法前行,呼叫求援﹔他常常風餐露宿,一天隻吃一頓飯。為了節省經費,他常常借住路邊小店,甚至投宿在老鄉家。他常常是胡子拉碴,衣衫不整。好在每次車輛出現故障,都有人前來為他免費維修﹔每次遇到難題,都有人無私地提供幫助。為了節省時間,他多是利用晚上趕路,留出白天時間採訪、拍照、錄像,到當地宣傳部、黨史辦收集資料,請知情人介紹歷史情況,確定下一個目標。

  一年后,歷盡千辛萬苦的張國勤終於來到瑞金。趕到瑞金城區時,太陽已快落山了,他以朝聖般的心情騎著摩托車走遍了瑞金的大街小巷,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第二天,他趕往福建連城,經福州一口氣趕到浙江溫嶺。

  讓張國勤沒想到的是,當他趕到錢江摩托車廠時,廠長組織全場職工在大門口歡迎他。一時間鞭炮齊鳴。摩托車廠兌現了承諾,當張國勤騎著嶄新的摩托車返回家鄉時,包括隆德縣領導和張國勤父母在內的數百人一起登上六盤山,為他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

  直到十幾年后,張國勤仍然難掩激動:“我看到的情景、了解到的故事、學習到的精神,會一直留在我的記憶裡,永遠也不會抹掉。”

  這次人生壯舉,他走訪了12個省區市、220多個縣,總行程2.24萬公裡,歷時376天。其中,他走訪了500多個長征遺址和紀念地,在沿途搜集到了200多冊寶貴資料,拍攝了360多卷膠卷,錄制了60多盤錄像帶,幾乎對長征中所有會師、會議、戰役、宿營的遺址都拍了照,僅精選出來的圖片就有3400多張。此后,他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之際出版了自己單騎走訪長征路的紀實攝影集《追逐紅飄帶》,真實地再現了紅軍長征的動人畫卷及沿線的風土人情。

  重走長征路之后,張國勤自覺以長征精神激勵自己,任勞任怨地投入工作。他長期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和傳承。經過反復試驗、揣摩,復活了已在當地消失多年的“染色剪紙”技藝,並通過舉辦培訓班無償地傳授給當地愛好書畫、剪紙的群眾。2009年,他所在的文化館成為寧夏被文化部表彰的唯一單位,他本人也成為寧夏被文化部表彰的三個先進中的一個。

  為了進一步挖掘長征文化、弘揚長征精神,張國勤借助“染色剪紙”技藝創作了大量書畫、剪紙作品,其中有兩幅獲得自治區一項大賽的金獎。為了這份摯愛的工作,他多次放棄提升的機會,直到62歲才真正退休。

  在工作、生活中,張國勤遇到過許多困難,但他從不氣餒、不抱怨:“天下還有什麼事比長征更艱難的呢?那麼難走的長征路我也走過了,這點困難又算什麼呢?”

  現在,張國勤仍在挖掘長征精神、弘揚長征文化。他向記者透露,准備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專門舉辦一個紅色作品展,把在職時未能做完的事做好。

  (記者 庄電一)

(責編:宋鶴立、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