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十九大代表風採】

情注“黃花”分外香——記黨的十九大代表、甘肅省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后續產業專業合作社黨委書記胡中山

2017年10月13日10:3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情注“黃花”分外香

在古浪縣西靖鎮為民新村社區千畝日光溫室示范點,胡中山(右)向種植戶介紹種植技術及要點。新華社發

從一個在黃土地裡摸爬滾打過的農民,到老百姓人人稱贊的產業書記,胡中山在這條路上揮洒了多年的血汗,然而這個庄稼人口中的“能人”卻覺得滿足而又愜意。“看到面帶笑容的鄉親們,我真的是感覺自己的人生價值體現出來了。”胡中山說。

胡中山是甘肅省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后續產業專業合作社的黨委書記,他每天來往於10個移民點,資助基礎母羊、賒銷建棚材料、尋找打工門路……

古浪縣黃花灘移民區地處騰格裡沙漠前緣,以前這裡沙丘起伏,自然條件惡劣。老百姓上學難,走路難,看病難,而現在家門口就有醫院,村村有學校,公路寬闊,路燈明亮,住宅區整齊劃一。

胡中山以前生活的井泉鄉夾山嶺村,坐落在海拔2500米的高深山區,干旱又閉塞。“老百姓的日子過得特別苦,隻能靠天吃飯。”胡中山說。高中畢業后,他為維持生計外出打了兩年工,回村看到鄉親們和自家貧窮的困境,就想謀條出路。

1993年胡中山當上村裡的黨支部書記,他帶領群眾出去學習,轉變思想觀念。“白天連著夜裡開會、談心,好不容易思想通了,困難又來了,下灘沒錢怎麼辦?”當時下灘還沒有政策扶持,資金難以籌措,村民信心不足,下灘自然也就沒有了凝聚力。胡中山向村裡經濟條件較差的43戶群眾每戶打了1萬元的欠條,作為移民搬遷的保証金。“如果發展得不好,我為百姓還賬。有人說我傻,家人也不理解,當時我的想法隻有一個,那就是辦法總比困難多。”

1996年,胡中山帶領100多戶群眾走出了大山,扎根在黃花灘,成為第一批建設新家園的主將。他們打深井開荒地,在風沙肆虐的環境下開墾出了一方土地。然而群眾還是底子薄,缺乏發展經濟的意識和思路。

2007年,隨著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的推進和政府扶持設施農牧業政策的實施,胡中山想看看別人是怎麼發展的,到外地考察學習。華西村的吳老書記一句話點醒了他:“以貧治貧,窮則思變,要因地制宜找出發展的路子。”他想起山區老百姓養羊致富的老傳統,一回來就立馬組織村民討論、算賬對比、了解市場。他認為這是個發展的好機會,就積極為建棚戶協調貸款、賒購建棚材料。

就這樣,黃花灘村有45戶村民率先建起了養殖暖棚。為了方便群眾投畜,他自己也修建了種羊場,當年純收入達30萬元。看到他和一些養殖大戶脫了貧、致了富,群眾爭相效仿,發展規模養殖業。“現在我們村存欄羊6萬多隻,已經從貧困村發展成了富裕村。”他表示。

為實現黃花灘移民“搬得下,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目標,古浪縣於2013年正式成立了生態移民后續產業合作社,胡中山擔任產業黨委書記。從2015年34座日光溫窒暖棚的建成,到2016年增加至512座,再到2017年共計3000座1.2萬多畝,每年每座棚收入兩萬多元。日光溫室的建造帶動4000多戶1萬多人口的發展,贏得了老百姓的口碑,胡中山也成了老百姓口中的產業書記。(宋喜群 本報通訊員 胡天莉)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