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推進“紅色引擎工程” 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有效路徑

中共武漢市江漢區委書記   張俊勇

2017年10月12日15:5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今年以來,在省委、市委大力支持下,江漢區作為全省基層黨建工作“整縣推進”計劃三個試點之一,以整區推進“紅色引擎工程”為突破口,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有效路徑,推動城市基層黨建創新發展。

一、堅持整區推動,“小區域”構筑“大黨建”。在試點過程中,江漢區始終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貫穿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一條紅線,突出“八個紅色”整區推進,形成區域統籌、多方聯動、領域融合的城市基層黨建新格局。突出重點領域全覆蓋,圍繞“五個要素”,分類制定社區、機關、“兩新”組織、學校、醫院、律師行業等6個領域基本規范,全地域、全領域、全要素、全功能推進“紅色引擎工程”。推動“兩新”組織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覆蓋率達92.2%,社會組織黨組織覆蓋率達89.7%。深化“支部建在樓上”,在中國武漢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良友大廈、菱角湖萬達廣場等15個樓宇(商圈、市場)建立綜合黨委,在武廣商圈新建800㎡黨建綜合服務中心,擴大商務樓宇、園區、商圈、市場等新興領域黨建覆蓋。區域化黨建互聯互動,整合街道社區黨建、單位黨建、行業黨建,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健全完善區域黨建聯席會、共建項目認領制和區域化黨建述職評議等制度,以黨建凝聚區域發展合力。今年以來,簽訂共駐共建協議422份,聯合開展文明創建、平安創建、困難群眾幫扶等共建活動488次,增進了黨群干群關系。創新“支部+”模式,把基層黨建有效嵌入經濟社會發展最活躍的經絡,依托舊城改造指揮部成立臨時黨支部,黨員干部在招商引資、防汛抗洪等重難點工作中沖在前帶頭干,以拼搏趕超的銳氣實現凝聚引領。

二、堅持組織發動,“小基層”盤活“大治理”。充分發揮街道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以城市基層黨建帶動社會治理創新。一方面,主抓“紅色引領”。以網格化為基礎,健全“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組織架構。全面完成街道“大部制”改革,將公安、工商、城管、食藥監、衛計等力量下沉街道,加強街道政務服務中心建設,街道辦理服務事項從25項增加到127項。實施社區“鬆綁減負”改革,社區保留1-2個綜合服務窗口,社區工作者全部下沉網格,做好群眾身邊事,成就社區大民生。建立437個網格黨支部,以黨建帶網建推動基層治理創新。建立街道網格化綜合管理中心,利用信息化手段,及時受理、交辦、調查、處理群眾反映各類訴求。落實“網上群眾工作部”,開辟“第二信訪局”,提高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主攻“紅色物業”。專項劃撥“紅色物業”工作經費,把社區物業打造成黨的工作隊。在專業化物業企業和自助物業服務站建立黨組織156個,深化“三方聯動”服務機制,全面實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按照“無物業—自助物業—專業化物業—紅色物業”的路徑,分類探索“提升專業化物業、規范自助型物業、托管棄管型小區、聯動樓宇物業”四種模式,整區推進“紅色物業”全覆蓋。集中選聘24名黨員大學生從事“紅色物業”工作,動員專業化物業企業自主招聘804名大學畢業生,充實“紅色物業”的有生力量。建立一對一“雙導師”培養制度,強化思想引領和業務幫帶,落實人才公寓、薪酬待遇等政策,確保引得進、留得住、干得好。

三、堅持黨員帶動,“小細胞”發揮“大作用”。把社區書記和黨員干部隊伍,作為推動基層治理的“主力軍”,加強骨干隊伍建設。一是培育“紅色頭雁”。堅持把黨性強、能力強、講奉獻、講規矩的優秀人才選拔到社區書記崗位上,社區主職全部實現“一肩挑”,社區書記50歲以下佔62.37%,大專以上學歷佔73.27%,涌現出社區“大管家”董守芝、群眾“貼心人”鄭紅等一批“群眾信得過、服務有本事、治理有辦法”的社區書記典型。全面建立書記抓黨建問題清單、項目清單、責任清單,實行“一定雙評”,推動區、街、社區三級聯述聯評聯考,獲評第三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優秀案例。二是激活“紅色細胞”。組織發動7200余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走訪慰問困難黨員群眾5301名,認領“微心願”、公益服務崗位5926個。落實“三必到五必訪”,引領帶動社區“兩委”成員、網格員、“兩長四員”進門入戶對接群眾需求,及時回應、有效解決一批急難愁問題,尤其是在舊城改造等工作中,牽頭聽取群眾意見,促進動拆遷和諧度顯著提高。

四、堅持資源聯動,“小平台”凝聚“大人心”。堅持建好平台、延伸服務,依托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系統集成各類服務資源,聯動做好各項服務工作,把基層各類群眾團結凝聚在黨旗之下。 一是“紅色陣地”強服務。今年,啟動36個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提檔升級,建成后全區95%以上的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提供居家養老、休閑娛樂、文體活動等多元化服務。二是“紅色文化”強教育。組織開展“金橋讀書評書”“萬名群眾進劇場”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建設精神家園。充分挖掘董必武故居、長江書店舊址、“機場記憶”等“紅色資源”,建好用好各類革命傳統教育實踐基地,吸引群眾近距離學黨史受教育。圍繞打造“紅色物業”,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教育引導居民群眾愛黨、愛國、愛社區。三是“紅色基金”強關懷。以黨員自願捐助和黨組織集體捐助為主,籌集“紅色基金”140萬元,常態化開展黨內關愛幫扶,讓組織有溫度、黨員有溫暖。

(責編:黃瑾、秦華)
相關專題
· 縣區干部談黨建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