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0日19:36 來源:新華社
中等個,雙頰微陷,腰裡系著一條黑色護腰,8日,記者見到蔣乙嘉時,他剛出院不久還處於恢復狀態。兩周前,他在天津出差時腰傷舊疾復發,疼得一下子癱倒在地動彈不了。
在醫院治療幾天后,不顧家人勸阻,他又匆匆趕回了挂念的村庄:“園區的蜜蜂正在繁殖期,合作社種的大米要找賣家,村裡一大堆事兒等著”。
地處四川東部的蓬溪縣拱市村,是黨的十九大代表、拱市聯村黨委書記蔣乙嘉牽挂的地方,也是他的故鄉。走進初秋的拱市村,青山環繞、花果飄香,條條水泥路蜿蜒在山間,水渠在田間縱橫交錯,一座座別致的農家新院,連著一片片綠意浸染的產業園,宛若世外桃源。
在蓬溪,這位村黨委書記家喻戶曉,他帶著千萬元積蓄回鄉扶貧的故事被村民們津津樂道:20歲參軍離開家鄉,40歲退伍復員,投身商海,成為身家千萬的企業家,49歲回鄉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一干就是十年……
和許多山裡娃一樣,蔣乙嘉最初的夢想是走出這片窮山溝。那些年,拱市村太窮了,十年九旱,人均可耕地面積不足一畝。直到本世紀初,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2300元。蔣乙嘉兄妹8人,他在兄弟中排行老四,被喊作“蔣四娃”。在他記憶中,小時家裡的日子很不好過,常靠親戚借糧接濟,過年才能吃上一頓白米飯。
嘗過苦日子的蔣乙嘉深知農民的艱辛。2006年夏天,當他返鄉探親,看到缺水的農田裂出一道道拳頭寬的口子,鄉親們依舊過著靠天吃飯、肩挑背扛的日子時,就再也坐不住了。他決定:要回來!
2007年,蔣乙嘉把北京的公司交給妻子打理后,作為遂寧市“農村優秀人才回引”工程中的一員,回到了故鄉。從最初縣委任命的拱市村第一書記,到后來全村黨員全票選舉的拱市村村支書,再到拱市聯村黨委書記,十年裡,他帶領村民修路、治水、調產業結構、建新村,拱市村從蓬溪縣貧困村一躍成為全縣首批小康村、四川百強名村。
聊起村裡的“致富經”,村民們口中會蹦出一些時髦詞“高品質農產品”“雞蛋理論”“三駕馬車”,但他們說的更多的,是“蔣四哥”。
憑著多年的生意頭腦和膽識,蔣乙嘉盤活土地資源,大做“三農”文章。他帶領村民利用村裡70%的撂荒地整合出2200畝集中連片產業區,根據村裡地形特征搞立體化種植。在山坡、山頂種優質核桃,在半山腰栽經濟果林,堰塘及低窪地帶種水稻、套養綠色水產,還通過建蜂蜜生態科技園等吸引種植養殖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投資。
蔣乙嘉說,村裡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調整種植養殖業結構的同時,鄉村旅游、文化產業也逐步跟進,建佛蓮博物館、舉辦佛蓮藝術節。這樣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裡,不僅能降低風險,還能形成互補優勢。
多項產業齊頭並進,實現了全村人共同富裕。2016年,拱市村人均年純收入實現1.36萬元。村民唐才雲是村裡生豬養殖戶,他說,過去全家5口一年才收入1萬多元,如今收入有十幾萬元,家裡新蓋了小洋樓,還買了小汽車。
在老村支書朱忠華看來,“蔣四娃”之所以能帶著大伙脫貧致富,靠的是他身上的那股犟勁,“別看四娃平時樂呵呵的,但遇到困難他不服輸,總是一個人扛。”
正是這股如牛的倔犟,支撐他度過了最初村民“有了錢,圖出名”的質疑、親人們對他花光2000多萬積蓄用於家鄉建設不解。對誤解,蔣乙嘉不多做解釋,挖渠、種樹、修路,他處處沖在前面,曾病倒在修路工地上,最終用實干和真心,換來了村民的信任與親人的支持。
蔣乙嘉坦言,也受過很多委屈,哭過,但對“返鄉扶貧”的決定從未后悔過,那是他年少離家時埋下的心願:“有一天過好了,有條件了,要回來改變家鄉”。支撐他一路走下來的,是心中的信念: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隻要自己的心不冷,鄉親們的心就不會冷。
提起丈夫,妻子楊扉婷滿是心疼:老蔣身體不太好,有心臟病、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他隨身攜帶的小挎包裡常年裝著速效救心丸、治腰疼的藥。今年腰傷都犯三次了,勸他做手術,他卻總說沒時間。
拱市村富了,村民們腰包鼓了,蔣乙嘉卻比以前更忙了。周邊幾個村的干部找到蔣乙嘉,希望拱市村能把他們村帶起來。在蓬溪縣委支持下,2015年拱市村與周邊5個村合並建立了拱市聯村黨委,不斷培育壯大拱市聯村產業,建成三七藥材種植基地、亞洲最大的千葉佛蓮種植基地。蔣乙嘉忙著跑項目,籌資金,賣產品,他總是感嘆“時間不夠用”。楊扉婷有個本子,夾著一沓厚厚的車票和機票,那是丈夫這些年的出差“記錄”。
前不久,蔣乙嘉當選為黨的十九大代表。他坦言,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他這輩子都會守在拱市村,他畢生心願是實現對村民的承諾——“讓鄉親們過上城裡人羨慕的生活”,這也是他返鄉的夢想追求。
已近花甲之年的蔣乙嘉說,他最滿足的就是不管走到哪兒,鄉親們都能笑著喊他一聲“蔣四哥”。(新華社成都10月10日電 記者 吳曉穎 吳文詡)
相關專題 |
· 關注十九大代表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