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濟南市天橋區工人新村南村西區聯合黨委書記田象霞——

“社區工作是個良心活”

記者  王  沛

2017年10月09日08: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田象霞在清理社區廢舊書報。
  資料圖片

  社區環境臟亂差,派田象霞去﹔社區凝聚力不足,派田象霞去﹔黨組織渙散,派田象霞去……社區工作干了30多年,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工人新村南村西區聯合黨委書記田象霞,在這一片調動次數最多,居民們提起她來就豎大拇指。

  社區有活力,黨組織才有凝聚力

  忙,是田象霞的常態。周六從社區樓梯上踩空,從腳到腿都腫了,周一就迫不及待地上崗,她從桌子后面走出來時一瘸一拐,速度卻很快,“來了就沒閑著”。

  工人新村是一片開放式老舊小區,最早是產業工人集聚生活區,基礎設施條件差。其中,東區環境尤其差,社區內部有一座垃圾山雜草叢生,附近的居民不敢開窗,過路的行人掩鼻疾行,夏天更是滋生細菌的溫床,好幾任社區書記都想解決,但一直無果。

  1997年,田象霞調到這裡當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解決垃圾山成了首個目標。但居民們卻擺擺手搖搖頭,沒人相信。

  田象霞說干就干。她馬上聯系環衛部門,70大卡車的垃圾山被移出了社區,她還自己用獨輪車運了六七十車。從那以后,居民們都知道田書記是真干事的人。

  2004年,西區社區剛剛完成三個社區合並和換屆,田象霞又成了這裡的一員,因為這裡有新的難題。

  “2003至2004年,正值大批職工退休返回社區,大家都有種失落感。”田象霞說。怎麼增強大家的凝聚力?那些日子田象霞一直都在琢磨。

  她在社區組織發放了調查問卷。“要從老百姓最迫切最期待的需求入手。”她說,結果顯示,社區居民的文化需求最強烈,“既然干就要干好,形成文化品牌”。

  田象霞在社區組織了文化服務隊,創辦了社區博客,形成了傳統節日必慶祝、社區節日特色濃的文化氛圍,藝術節、鄰裡節等趣味十足,笑聲經常回蕩在社區中。“社區有了活力,黨組織才有了凝聚力。”田象霞說。

  受得了委屈,也是一種工作能力

  如今,田象霞在社區一呼百應,因為老百姓目之所及,都是她干的實事。這樣的認識背后,是數不清的誤解、委屈和艱辛。但她說:“受得了委屈,也是做好工作的一種能力。”

  她還將自己的工作總結為“三靠三用四到位”工作法:社區工作靠群眾,群眾參與靠發動,發動效果靠活動﹔用個人的品格感召群眾,用欣賞的眼光看待群眾,用創新的思路凝聚群眾﹔靜下心來聽到位,敞開大門議到位,扑下身子干到位,工作成效評到位。

  這幾十個字,成了她30多年的堅守。

  “拉呱兒”是她處理群眾工作的絕招,“常常聊著聊著就把事給辦了”。30多年的社區工作,小到家長裡短的拌嘴、疏通下水道,大到社區內環境治理、秩序維護,沒有田象霞不管的。“社區是個公共環境,需要大家的維護,勸走佔道的,安撫吵嘴的,都是具體實在的群眾工作。”田象霞說,怎麼能讓他們理解和接受,是門技術,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社區工作是個操心活,關鍵時刻站得出來豁得出去也是她對社區工作人員的要求。每逢夏季大雨,她和工作人員一刻不停歇在街上巡查,“群眾往裡走,咱就得往外走!”她說。

  坐著講作風,不如干著看作風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是田象霞做事的自我要求。田象霞在社區入了黨,她深知黨建引領的重要作用。直到現在,她仍然保持著天天讀報剪報的習慣,“不學習不行,要保持學習的本領,緊跟黨的政策。”

  在她的帶領下,社區組織活動如火如荼,有20多人還在社區入了黨。“他們大部分是退休人員,年齡也比較大,但是眼中看到的隻要與群眾相關的好事,都是黨員干的,他們也想成為其中的一員。”

  2014年濟南市探索區域化黨建工作,南、北、西社區成立了聯合黨委,發展共促、資源共享、事務共辦,組織活動大大豐富。

  “坐著講作風,不如干著看作風”“服務群眾,才能凝聚群眾”,田象霞把群眾工作放在心上,做在前面。“在社區干工作,是個良心活,很多可干可不干的事,咱去做了,效果就會不一樣,不能隻局限於做好上級安排的工作。”田象霞瘦高的身影經常在社區裡穿梭,走家入戶,身體在行走,心中在思考,“隻要群眾需要,就要一直干下去。”她說。


  《 人民日報 》( 2017年10月09日 17 版)

(責編:黃瑾、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