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肖璨
2017年09月11日11:18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人才培養需要不拘一格,人才評價呼喚科學制度。
2015年,浙江廣泛開展企業、行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在浙江特瑞思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工作3年、年僅29歲的彭江海收獲了意外之喜——“工程師”職稱。不考計算機、不拼英語,彭江海當上工程師憑的是硬實力,靠的是對企業的貢獻度。
鄭州市銀河路小學教師王琳同樣收獲了驚喜。直到拿到聘書,她才相信,自己是高級教師了。她1990年參加工作,1999年就評上小學高級職稱。“當時感覺已經到頂了,想不到現在沾了改革的光,又往前進了一步。”
彭江海、王琳是眾多專業技術人才中的成員,他們的收獲,得益於人才評價方式的改革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人才發展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發揮好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為人才發揮作用、施展才華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讓作出貢獻的人才有成就感、獲得感。人才工作高舉改革創新大旗,人才評價制度改革步伐堅實有力,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被充分激發,職業發展空間不斷拓展。
干什麼評什麼
“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
十八大以來,各地積極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開展分類評價,量化評審條件,將非公單位納入職稱評審范圍,下放評審權……各地各部門的改革實踐,不僅給人才送去了大禮包,更為進一步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積累了寶貴經驗。
2015年9月,《關於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出台,在中小學教師職稱系列設置正高級職稱。中小學教師首次擁有了和教授、研究員同樣的職業發展空間,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船到碼頭車到站”的職業倦怠。
同年,《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工作的指導意見》出台,明確不再將論文、職稱外語等作為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申報的“硬杠杠”。
術業有專攻。隨著科技領域的不斷延伸和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人才評價體現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崗位的規律特點,成為用人主體和各行業人才的渴望。
2015年,廣東省實施《關於進一步改革科技人員職稱評價的若干意見》,科技人才隻要研究開發高新技術並成功實現轉化,即使沒有論文,也有很大機會申報正高職稱。隨著實踐探索的深入,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干什麼、評什麼”的人才評價方式在神州各地生根發芽。
評價方式的轉變,回應了人才呼聲,增強了基層崗位吸引力,攪活了干事創業“一池春水”。教師上講台、醫生到臨床、工程師到實驗室和廠房工地、農業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在火熱的基層一線建功立業”成為廣大人才的心聲。
不講“三唯”看實力
破除論資排輩論文崇拜
北京昌平區,中國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新地標”——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碩果累累。幾年裡,該所在國際頂尖科學刊物上發表高水平論文30多篇,躋身國內外同類領域研究機構第一方陣。
短暫時間裡何以取得傲人成績?“別的單位招人唯職稱、唯論文、唯出身,我們就看人,看潛力”,所長王曉東揭示了奧秘。同時,北生所對實驗室實行每5年一次的國際同行評估。王曉東認為,所裡最大的體制創新在於評價體系的改革,“選人沒有框框,不在意是否從過名師,有好背景,隻有一條標准--能不能干”。
正是有了不看文憑看水平、不看資歷看業績,不看年齡看素質,不看數量看質量的人才評價導向,專注干事、潛心鑽研的人才如魚得水、脫穎而出。
體制機制順,則人才聚、事業興。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人才鬆綁,充分釋放了人才的創造活力。
2016年,醞釀多時的《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正式出台,提出要堅持德才兼備,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人才。
《意見》同時提出,要加快建立科學化、社會化、市場化的人才評價制度。基礎研究人才以同行學術評價為主,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人才突出市場評價,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強調社會評價。
百花齊放,就得允許春蘭秋菊各擅勝場。中國科技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主任陸亞林認為,“這樣的調整,既是對我國傳統人才評價標准的回歸,也是評價標准、方法上的與時俱進。”
創新職稱評價機制
暢通人才職業發展通道
改革沒有完成時,制度創新無終點。
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是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重要一環,也是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生動體現。2017年1月,《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正式公布,職稱這一涉及7300多萬專業技術人才切身利益的制度迎來重大改革,“指揮棒”如何用好,成為廣大專業技術人才關注焦點。
——健全制度體系,完善職稱系列,補齊層級設置,打通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
——評價標准堅持把品德放在首位,注重職業操守,突出對創新能力的評價,突出對工作實績的考核,解決論文、外語、計算機“一刀切”問題。
——建立以同行專家評審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注重社會和業內認可﹔打通非公領域人才評審通道,讓非公領域人才享有職稱評審同等待遇。
——發揮用人主體在職稱評審中的主導作用,科學界定、合理下放職稱評審權限。推動高校、醫院、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業單位按照管理權限自主開展職稱評審。
一系列有針對性、含金量高的舉措,有力破解了職稱制度體系不夠健全、評價標准不夠科學、評價機制不夠完善、管理服務不夠規范配套等存在已久的問題。
放權鬆綁的改革舉措在各地引起了熱烈的響應。目前,已有廣東、山東、陝西、廣西、安徽、河南、上海、福建、北京、江蘇、雲南等省份明確對職稱外語不作統一要求或不作為職稱評審必備條件。
“《意見》明確提出創新職稱評價機制,有助於進一步完善職稱評價機制,建立科學化、規范化、社會化的職稱制度。”中國人才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沈榮華表示。
職稱制度改革,有力打破專業技術人才的“天花板”,暢通各領域人才的職業發展通道。隨著《意見》落地,我國人才供給水平將不斷提升,人才隊伍結構不斷優化,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將迎來有力人才支撐。
人才活力放中來
權力“減法”換來創業“乘法”
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鬆綁,是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方向。在職稱制度改革持續深入推進的同時,十八大以來,職業資格制度改革邁出新步伐。
“要讓創業者、就業者和眾多轉崗人員今后心裡踏實,不再為一紙‘証書’所困擾,切實讓利於民。”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的話直抵廣大人才心坎,擊中職業資格制度改革要害。
人才活力放中來。從中央到地方,各地各部門勇於自我革命,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大刀闊斧推進簡政放權。2013年開始,人社部牽頭開展減少職業資格許可認定工作。2014年以來,共七批取消了434項國務院部門設置的職業資格,其中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取消154項,技能人員職業資格取消280項。至此,國務院部門設置的職業資格已取消70%以上。
“法無授權不可為”, 人社部研究制定了《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目錄之外一律不得許可和認定職業資格,目錄之內除准入類職業資格外一律不得與就業創業挂鉤,有力地管住亂設職業資格的“手”。
行政權力的“減法”換來創新創業的“乘法”,萬眾創新、大眾創業呈現出星火燎原之勢,廣袤的中華大地上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與此同時,職業資格實施監管進一步加強。集中整治“挂証”問題,督促“挂証”問題突出的行業主管部門斬斷利益鏈,開展職業資格清理整頓專項督查活動,嚴格落實職業資格考培分離、鑒培分離,……一項項專項工作的開展,為職業資格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生態。
一方面,政府職能“減”,一方面,管理和服務要跟上來。近年來,行業組織承接水平評價類職業資格具體認定工作穩步推進,行業組織將有序承接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能人員水平評價,為職業資格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人才興,事業興﹔人才強,國家強。十八大以來,我國人才評價體制機制改革不斷破冰,無數人才由此受益,釋放出的巨大人才紅利,將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大業早日實現。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黨的十八大以來組織工作成就 · 黨的建設數據庫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