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心得體會

黨員干部下基層應保持三種狀態

呂繼剛

2017年08月28日10:38    

當下,很多地方組織黨員干部深入基層開展大走訪活動,通過與廣大群眾面對面溝通,心貼心交流,摸清基層的突出問題和隱患矛盾,構建起了聯系服務群眾便捷網絡。大走訪如同粘合劑,目的是將干部群眾緊密融合到一起。作為走訪主體的黨員干部,肩負組織的重托、群眾的期待,在走訪過程中需保持腳踏實地、主動作為、持之以恆三種精神狀態,帶著責任與擔當,用行動拉緊與群眾的情感紐帶。

腳踏實地,身入群眾更要心入群眾。有情懷,才有責任擔當,有情懷才有目標方向。黨員干部下基層,不是“走過場”、“花架子”,而是要秉持為民情懷,通過腳踏實地辦實事、解難題,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在開展走訪過程中,不僅要走進去,更要融進去,把群眾當親人,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從結交群眾朋友開始,沉下身子走門串戶,贏得群眾的信賴和支持。要牢記使命重托,堅持眼睛往下看、勁頭往下使,重點關注低收入戶、留守人員等關鍵群體,深入挖掘群眾一粥一飯背后的故事,全面掌握群眾想什麼、盼什麼、憂什麼,真正把基層和群眾的意見建議訪清楚,把影響創業富民的短板弄明白,把影響基層穩定的矛盾隱患摸透徹。

主動作為,找准問題更要迎難而上。問題梳理的再細致、查找的再全面,如果不沉下心來抓好落實,在群眾眼裡只是“鏡中花”、“水中月”。對於走訪中發現的問題矛盾,黨員干部不能瞻前顧后、繞道而行,當“甩手掌櫃”,而是要迎難而上,主動為群眾擔當,爭當為民解難“勁草真金”。對自身能力范圍內的問題,要主動牽線搭橋,多打幾通電話,多跑幾趟部門單位,爭取問題早日解決﹔對不能立即解決的問題,在耐心做好政策解釋的同時,要認真思考問題解決的切入點,發揮后方單位的優勢特長,多方協調找出問題解決的方法路徑﹔對基層隱情隱患和苗頭性、傾向性問題,要發揮好“雷達”、“哨兵”的作用,加強分析研判,提高警覺性、預見性,提前介入,爭取把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

持之以恆,援之以手更要援之以道。大走訪開展的好不好,不僅看數字和聲勢,還要往群眾的臉上看,把問題解決的好不好、群眾滿不滿意作為最終衡量標准。對困難群眾等特殊群體的問題解決要著眼常態長效,不僅要援之以手、更要援之以道,強化對矛盾問題解決的跟蹤問效,落實好分類辦理、問題交辦、定期回訪等工作制度,看准的事一抓到底,推動問題切實解決,讓群眾感到溫暖、看到變化、得到實惠。要謹防問題解決“虎頭蛇尾”,一陣熱鬧之后黯然收場,要注意對政策的合理把握,防止出現脫離政策條件的解決,避免脫離政策框架后帶來“后遺症”。

(責編:高巍、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