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到:

新疆阿勒泰地區:讓黨的“神經末梢”扎根泥土

2017年08月22日16:4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杜來提鄉薩爾鐵熱克村地處邊境線上,8月的一個清晨,村黨支部書記加那爾別克·胡爾曼別克簡單地吃過早飯,拿起馬鞭,背上干糧、水壺、望遠鏡和工具包,帶著執勤的5名黨員開始了一天的巡邊工作。

“這是我們黨支部的職責,每月都輪流進行,不僅要到邊境一線牧場巡查山口要道,還要走訪居住偏遠的農牧戶,給他們送政策和物資,解決生產生活困難。我們支部的每名黨員還劃分了護邊責任區和包聯戶,邊境安全和牧民滿意是我們最大的責任。”加那爾別克說。

近年來,阿勒泰地區緊緊圍繞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激發基層黨建內生動力,創新黨建工作,讓鮮紅的黨旗高高飄揚在基層一線,讓黨的“神經末梢”扎根泥土,讓各族群眾分享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改善的成果。

聯合幫扶抓黨建促脫貧

吉木乃縣托斯特鄉闊依塔斯村有30余名婦女,靠手工刺繡脫貧致富。走進闊依塔斯村巴燕德刺繡專業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勤勞的哈薩克族婦女正在忙碌地制作繡品……

2015年以來,這30余名婦女告別游牧生活,她們憑借著好手藝,根據市場需求,制作出許多更符合現代人需求的產品,同時也將這項傳統技藝注入了新的活力。

“這幾年,我們村黨支部通過成立民族刺繡合作社,鼓勵和支持貧困戶家中的婦女從事民族刺繡,收入最高的一年超過2萬元,最少的也在5000元。50余戶貧困戶在合作社的精准扶持下,全部實現了脫貧致富!”吉木乃縣托斯特鄉闊依塔斯村黨支部書記巴合提汗·達列力深有感觸地說。

3年來,吉木乃縣緊緊依托口岸等優勢,積極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產供銷為一體的集約化經營模式,既延伸了村經濟發展產業鏈,又為貧困戶提供了就業機會,走出了一條脫貧攻堅新路子。

“通過黨支部的帶動,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聯合起來以應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以合作經營的方式,實現組織化管理、科學化運作,全體社員牢牢抱成團,變弱勢為強勢,找准致富增收產業,促進貧困戶脫貧致富。”吉木乃縣托斯特鄉黨委書記宋東昌說。

吉木乃縣以黨建促脫貧的這一做法,只是阿勒泰地區抓黨建工作的一個側面。2016年初,阿勒泰地區有國家級貧困縣2個,貧困村76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9735人。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阿勒泰地區積極發揮支部示范引領作用,推行“黨支部+黨員示范點+合作社+貧困戶”的黨建扶貧模式,成立起養殖專業合作社,將貧困戶聚在一起“抱團”闖市場。

脫貧攻堅啃的是硬骨頭。為了有力推動脫貧攻堅,阿勒泰地區發揮鄉鎮黨委在農村基層組織中的“龍頭”作用,建強脫貧攻堅“帶頭人”隊伍,打造了一支有本事、有拼勁、肯吃苦、肯奉獻、懂扶貧、會扶貧的團隊。

村黨組織是農村脫貧攻堅的“主心骨”。在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之初,選派76名政治過硬、熟悉基層、方法多、思路廣的縣處級干部到貧困村任“第一書記”﹔調配380名優秀干部駐村開展工作,使貧困村脫貧攻堅有了過硬的堡壘。

據介紹,截至2016年底,阿勒泰地區共有20644人脫貧,脫貧率達69.4%。49個貧困村、1個貧困縣順利脫貧“摘帽”。

“有一支強有力的脫貧攻堅帶頭人隊伍,貧困群眾才能看到增收致富的希望,才能把脫貧攻堅的硬骨頭啃下來,讓貧困群眾摘掉‘窮帽子’。”談及抓黨建促脫貧攻堅,阿勒泰地委組織部副部長彭康這樣說。

牧區黨建凝聚固邊力量

7月1日,在位於布爾津縣杜來提鄉的沙吾爾山上,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在蔚藍天空的映襯下冉冉升起。“沙吾爾山再也不像過去那麼孤寂了,看到五星紅旗隨風飄揚,內心敬慕之情油然而生。”杜來提鄉喀拉塔勒村牧民黨員沙那提·穆哈買提激動地說。

“多少年來,我們一到4月份便會帶著家人到沙吾爾山放牧。過去山路難走、交通不便,上了山,黨員也就‘放羊了’。不像現在,有了流動升國旗杆,我們每周都准時升旗,鄉裡還定期組織我們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無論走到哪裡,都能過上正常的組織生活。”

阿勒泰地區共有牧業村286個,佔全地區行政村總數的54.5%。由於地域面積廣大、黨員居住分散、牧民游牧習性等因素的影響,阿勒泰地區牧區基層曾存在黨組織設置不科學、管控不全面、黨員作用發揮不到位等問題。

怎樣加強牧區黨建,實現牧區基層組織管理工作全覆蓋?怎樣將黨組織建在牧區每個角落,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為了破解牧區黨建工作薄弱的問題,2016年1月,阿勒泰地區出台了《加強牧區基層組織建設實施方案》,打破了按照牧區行政區劃設置黨組織的慣例,分別在冬牧場和夏牧場的牧業辦公室、牧民定居中心村、牧業轉場要道、邊境村成立4類19個牧業社區黨總支,將相鄰相近的村納入社區統一服務管理。每個黨支部成立2個—4個黨小組,每個黨小組設定若干名黨員中心戶輻射帶動周圍10戶牧民群眾,形成“牧業社區黨總支—村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黨組織管理網格。每個網格確定1名鄉鎮分管畜牧業工作的班子成員任總支書記,各村支部書記兼任總支委員,鄉鎮站所長及“訪惠聚”駐村工作隊黨員干部兼任黨小組組長,推選片區黨員致富帶頭人為黨員中心戶,形成一級帶一級、一級抓一級的黨建網格管理體系,扎實做好網格內基層組織建設及牧民黨員群眾服務管理工作,推進黨組織服務功能延伸和工作重心下移。

 

狠抓基層人財向基層傾斜

九層之台,起於壘土。阿勒泰地區各級黨組織緊緊圍繞新疆工作總目標,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舉,持續推進人力、物力、財力向基層傾斜。

“脫掉西裝戴草帽,面對農事都知曉,拿起文件能宣講,放下筆杆能鋤草”,是阿勒泰地區鄉鎮干部的真實寫照。自“入村包戶”機制實施以來,阿勒泰地區的鄉鎮實現了干部聯系群眾全覆蓋。

從“一無所有”到“牛羊滿圈”,布爾津縣杜來提鄉額爾齊斯村村民胡阿尼什別克·胡安汗隻用了不到五年時間,而這一切多虧了黨的好政策和身邊的好干部。“以前,除了村干部,別的干部我們見得少。而且隻靠村干部也顧不了我們這麼多戶,很多問題都得靠自己解決,現在縣、鄉干部隔三差五就到房子來,不論是資金還是技術都主動問需和幫助,我搞規模化養殖的願望就這樣實現了。”胡阿尼什別克·胡安汗真誠地說。

阿勒泰地區堅持精兵強將下基層的導向,確保基層“兵強馬壯”。選派2218名“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員和縣鄉黨員干部一起包村聯戶,選派596名“第一書記”到村(社區)任職,選派1994名干部擔任村民小組第一小組長。

“除了工作力量下沉,我們還通過建立好的用人導向,讓基層成為年輕干部爭相參與、建功立業的主戰場。今年我們以雙向挂職鍛煉的方式,選調了29名優秀年輕干部到鄉鎮和地直部門進行為期一年的挂職培養,讓更多年輕干部在基層一線接受鍛煉、轉變作風、增長才干,也從領導和骨干力量上加強基層、充實基層。”阿勒泰地委組織部干部一科科長杜鵬說。

資金保障到位,基層組織個個有“實力”。阿勒泰地區為基層支招、減負,圍繞落實各項工作任務提供資金保障和政策支持,全力加大基層投入,一項一項厘清基層“欠賬”,以真金白銀夯實“硬實力”。

對此,富蘊縣杜熱鎮大壩村黨支部書記別爾得別克·巴爾依感觸頗多,他對記者說:“以前村裡沒有錢,很多事情推動起來困難重重,村裡想為村民辦些好事,卻總是有心無力。現在上級給基層的投入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不僅提高村級運轉經費標准,還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投入‘造血’資金,我們有錢辦事,底氣也足了,能辦的事也多了,老百姓對我們更信任、更擁護。”

據悉,2016年以來,阿勒泰地區累計投入資金10.17億元,新建及改擴建基層組織陣地1577個﹔每年拿出500萬元用於扶持農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強村級組織發展能力﹔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6.81億元,扶持、引導貧困農牧民脫貧致富,增強“造血”功能﹔全面推行“一線惠民服務8+1”工作機制,每年由基層組織現場兌現資金達1.8億元。

“現在,從吃穿住行到就業、教育、醫療、社保、文化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鄉鎮干部周轉房、村級組織陣地等紛紛建成,不僅美觀大方,而且科學實用,鄉村面貌更是煥然一新,已經分不出城裡和鄉鎮的區別,黨的一項項令人鼓舞而又實實在在的惠民舉措,讓各族群眾分享了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改善的成果。”布爾津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別勒克·沙裡克說。

(中共新疆阿勒泰地委組織部供稿)

(責編:高巍、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