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四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基層組織功能創新

山東莘縣:實施產業覆蓋提升 增強村黨組織服務能力

2017年08月09日15:59    來源:人民網-中國企業新聞發言人網

今年以來,莘縣縣委提出了“強組織、建項目、抓產業、富群眾”的目標,大力實施“強村富民”工程,把村級產業覆蓋提升壯大村集體經濟增收作為縣委書記基層黨建創新課題,按照“試點帶動、重點突破,積極穩妥、全面推進”的總體思路,依托產業優勢,通過強力幫扶、考核激勵、示范帶動、路徑引領等措施,壯大村集體經濟,不斷增強農村自身“造血”功能,取得好良好成效。目前,全縣24個鎮街中有18個鎮街有了自己的特色產業,集體經濟收入3萬元以上的村增加了20%,群眾收入也有了較大幅度增加。

一、實施動因

農村集體經濟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基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對於增強基層組織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方面,是建設服務型黨組織的需要。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有利於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農村黨支部要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必須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有了必要的物質基礎,發揮作用才有可能。實踐証明,一些先進基層黨組織之所以說話沒人聽,辦事沒人跟,也是因為他們沒有帶領群眾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處於窮家難當的困境,不但不能為群眾提供必要的服務,而且在建設基礎設施、興辦民生事業等方面,還要向群眾索取,甚至村干部的工資都解決不了,影響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的發揮。另一方面,是破解農村發展難題的需要。由於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窄,相當一部分村集體原始積累底子薄,有的甚至是空殼村,連正常的工作需要都難以維持,村級組織開展活動困難,組織和帶領農民發展經濟的能力不強,甚至造成了個別村級組織“軟、散、癱”的狀況,如果不採取措施改變這種局面,勢必嚴重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影響農村社會穩定,影響農村基層政權建設。

二、主要做法

(一)示范帶動,強力幫扶,形成推動村集體經濟展的合力。一是強化指導。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組織部長任副組長,縣扶貧辦、縣發改局、縣農業局等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量力而行、分步推進”的原則,制定更具吸引力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推進這項工作開展。二是開展試點。為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根據河店鎮香瓜、西紅柿及大王寨鎮板材產業基礎較好的情況,在這兩個鄉鎮開展了“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過3萬元”試點工作,探索形成可復制、易推廣的經驗做法,為全縣產業發展及村集體經濟增收“樹標杆”。河店鎮依托瓜菜產量大的優勢,指導村黨組織牽頭創辦領辦合作社,對種苗、化肥、農產品等統購統銷,目前,全鎮35個村全部都有了農業專業合作社,既促進了村集體經濟增收,又增加了群眾收入。二是多方幫扶。在省市選派31名第一書記的基礎上,從縣直部門抽調26名素質高、熟悉基層的人員擔任貧困村第一書記,對63個空殼村,選派后進村整頓工作組進行幫扶,實行全覆蓋,村級產業建不起來、集體經濟收入達不到3萬元,單位不脫鉤,工作組不撤回。駐村工作組吃住在村,發揮資源、信息、技術優勢,幫助村班子制定“產業興村”規劃,確保每個村都有1-2個主導產業。縣政府辦公室駐徐樓村工作組,幫助建立了合作社,流轉土地443畝,發展洋蔥、辣椒,目前徐樓村已成為古城鎮露地菜種植示范村。

(二)廣開渠道、配強班子,奠定發展集體經濟的堅實基礎。一是強化激勵考核。制定了《2016年度全縣村(居)黨組織書記考核獎懲辦法》和《關於推選評定優秀村(居)黨組織書記按副科級干部工資標准提高補貼報酬的實施辦法》,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村級班子任期目標考核和年度目標考核的主要指標,與村干部補貼報酬、評先選優挂鉤,讓村級組織把主要精力放在發展集體經濟和增加群眾收入上來。縣財政列支2000萬元作為專項獎勵資金,2016年村集體經濟超過3萬元的,按增收比例,採取以獎代補的形式,提高村“兩委”成員補貼報酬。拿出村支部書記績效補貼總額的40%,作為激勵資金,專項用於獎勵村黨支部書記產業提升及壯大村集體經濟工作。每年評選出100名優秀村(居)黨組織書記,專門召開全縣村(居)黨組織書記大會,大張旗鼓地進行表彰獎勵。對特別優秀的,經過嚴格考核,按副科級干部標准落實補貼報酬,積極培樹典型,加大宣傳力度,形成正確的村級經濟發展導向。對工作不力、敷衍塞責的村支部書記人進行調整。二是開展合作社帶頭人和村支部書記“雙向培養”。一方面,採取“干部訪、群眾薦”的方式,將政治素質高、責任心強的合作社帶頭人,納入選拔視野,為其成長搭建平台﹔另一方面,積極引導村支部書記領辦、創辦專業合作社,為其提供政策、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幫助。目前,全縣有214名村支部書記領辦、創辦專業合作社,從合作社帶頭人中發展黨員后備干部197名。三是加強教育培訓。針對村產業特點,採取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課堂學習與現場教育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一系列培訓活動。今年以來,已組織11批共計371名優秀村支部書記到蘇州、濰坊、濮陽等地參觀學習﹔先后三次邀請全國知名村支部書記為全縣1116名村支部書記授課,傳經送寶。針對南北農業產業發展不平衡的現狀,積極開展南北對接,組織220名大棚發展緩慢的南部村庄的支部書記到北部瓜果蔬菜發達的河店鎮、燕店鎮、魏庄鎮等地參觀學習,組織了170名有養殖基礎的村支部書記到臨清、東昌府區等地去學習養殖,看項目、看產業。431名北部鄉鎮的“土專家”被邀請到南部鄉鎮村擔任技術指導,新發展大棚2000多個,有效地帶動了全縣農業產業的覆蓋提升。

(三)因地制宜、選准路子,把握發展集體經濟的關鍵環節。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指導各鎮街在與廣大干部群眾深入座談的基礎上,召開專題黨委會,逐村梳理和探索適合各村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路子,通過多種途徑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途徑:一是針對莘縣集體土地存量較大但相當部分被農戶佔用的情況,開展了集體土地清理工作,規范發包合同,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同時,引導鎮街和村庄,利用集體所有道路、溝渠、坑塘和村中街道閑散地等邊角地塊,開展植樹活動,並制定了樹木管護措施,建立合理、務實、管用的個人與集體收入分成制度,為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提供了長效的保証。莘亭街道依托縣鄉公路及生產路,採取村集體與群眾合作受益的辦法,植樹8萬多棵,採取輪伐的方式,村集體可增收280多萬元。二是積極創辦農業專業合作社。莘縣是農業大縣,瓜果菜菌產量大,村黨組織通過領辦、創辦農業專業合作社,統一購銷,為群眾服務提供服務,增加集體經濟收入。董杜庄鎮西宋村黨支部書記宋慶旺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創辦了柏慶合作社,建設了佔地20多畝育苗廠,直接彌補周邊冀魯豫西瓜苗供應短板,每年使村集體增收10萬元。三是發展服務業增強村集體經濟實力。部分鎮街駐地村通過建設蔬菜市場,開發沿街店面等第三產業,積極推動村企合作對接,找准利益“共贏點”,形成了互惠共贏的良性循環,增加了村集體收入。朝城鎮西關村支部書記孔春煥,為方便群眾蔬菜瓜果銷售,成立了西關村蔬菜交易市場,利用市場攤位收取租金,村集體收入由原來的零收入提升到現在的3萬多元。四是利用農村社區開發、舊村改造、土地復墾,增加村集體經濟。十八裡鋪鎮蘇堂村採取拆舊村建新村、原址建設的模式,完成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復墾土地156畝,建成高標准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既提高了群眾收入,又進一步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

(四)建章立制、規范管理,形成發展集體經濟的制度保障。堅持用制度管人、管錢、管物的原則,不斷完善各項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依章行事,保証集體經濟健康快速發展。一是加強村級財務監管,督促各鎮街落實村賬村財“雙代管”,全縣1116個村全部開設公用賬戶,督促及時、足額將集體經濟收入存入公戶,並制定了一系列財經管理制度,確保村集體資產不縮水、不流失。二是開展強村(居)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組織部與審計、財政等部門聯合,對村主職干部進行經濟責任審計,並召開村(居)黨組織書記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聯席會議,分析研究解決審計中發現的問題。作為聊城市唯一的縣,率先實施村級審計建立村級工作督查制度試點工作。 在省委組織部、省審計廳召開的專門會議上,我縣作了典型發言。

三、取得的成效

(一)在引領農村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村級集體經濟的性質是集體,它的發展不僅使村級集體經濟自身不斷發展壯大,而且在引領整個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中堅作用,輻射帶動全體村民興業、創業、致富。徐庄鎮羅屯村黨支部立足村情實際成立了專業種植合作社,形成了集約化、規模化的農業發展模式,提高了土地單產,增加了經濟收入。同時,認真開展產業結構調整,建成了佔地260畝的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了成方連片52座高標准冬暖式蔬菜大棚,總投資480余萬元,在全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起到了示范帶頭作用,一步步把群眾領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

(二)在改善農村生產生活基本條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村集體是投入主體,集體經濟實力強,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証,不斷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俎店鎮許村位在省派第一書記袁曉同志的帶領下,村黨支部抓黨建、促脫貧、惠民生,村裡的基礎設施得到了很大改善,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完成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新打灌溉機井16眼,改造了農田用電線路,為村內185戶村民安裝自來水,配合修建村內水泥路2公裡,安裝照明路燈70盞。

(三)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成果,一方面用於擴大再生產,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為村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創業條件,另一方面主要是用於改善全體村民的福利待遇。魏庄鎮焦庄村支部書記周宏現在本村建設了200多畝的蔬菜瓜果示范園,建設200多個大棚發展綠色無公害蔬菜,並通過安裝蔬菜專用APP,幫助菜農了解最新的蔬菜價格及種植技術,讓每個菜農都會用“技術”種菜、賣菜,有效地增加了群眾種植效益。

(責編:黃瑾、喬業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