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到:

貴州大方:“五聯五強”開啟“黨建扶貧”新模式

2017年08月08日16:48    

近年來,大方縣按照“核心在黨組織,關鍵在激發活力,載體在發展產業,目標在實現脫貧”的思路,積極探索以組織聯建強堡壘、責任聯建強體系、干部聯管強素質、資源聯享強產業、機制聯動強落實的“五聯五強”黨建扶貧模式,全面推動黨的建設和脫貧攻堅深度融合。

組織聯建強堡壘。為適應城鄉統籌發展的新特點,發揮村級黨組織的主觀能動性,從優化組織體系建設、強化功能發揮等方面,著力建強基層戰斗堡壘。一是優化組織體系。以“七個起來”為抓手,深化拓展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採取“村村聯建、村企聯建、產業聯建、村居聯建”等方式,組織3個縣直單位與11個工作薄弱村結對組建聯合黨組織,組織157家企業與160個貧困村黨組織開展“村企聯建”,成立“產業片區黨工委”5個。培育建立專業合作社、村民自強聯合體、和諧促進會等組織457個。二是強化組織保障。從今年1月起,村干部報酬實行“基礎工資+工齡工資+獎勵報酬+村級集體經濟提成”機制,將村干部月平均報酬提高至2982元。探索村干部享受副科級經濟待遇機制,全縣15名村干部已享受鄉鎮副科級經濟待遇。按照“三個一批”要求,融資1.9億元實施村級活動陣地建設,實現了5000人以下村級活動陣地達400㎡以上、5000人以上達600㎡以上的目標。三是夯實集體經濟。按照“整合資源、村級引領、抱團發展、風險轉移、按股分紅”的思路,採用“聯社+縣直部門+政策”幫扶模式,每年安排不少於5000萬元的貸款資金支持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發展,縣財政根據項目類型給予1-5年的全額貼息,為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目前,全縣有集體經濟積累的村148個,經濟積累達2568.69萬元。

責任聯建強體系。以“脫貧攻堅”為聚點,通過明確目標、強化責任、建立台賬“三位一體”管理體系,將全縣各單位精准扶貧、精准脫貧責任壓實壓緊。一是明確目標強指導。圍繞“五個扶好”要求,建立縣、鄉、村三級領導班子幫村目標。縣級成立以縣委書記為第一指揮長、縣長為指揮長的“黨建扶貧指揮部”及縣級干部包鄉鎮(街道)駐村制度,每名縣級干部聯系2個貧困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每年幫村辦理實事3件以上,任期內幫助村培養3名村后備干部和4名“雙帶”能力強的農村黨員致富能人,發展入黨積極分子4名以上、培養發展對象2名以上﹔有幫帶能力的黨員,按照“1+N”結對幫扶模式,與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結對幫扶。目前,全縣已培育黨員創業脫貧示范基地157個,培育黨員創業脫貧示范戶516個。二是建立清單定責任。建立脫貧攻堅作戰“指揮部”、縣直部門幫扶、鄉鎮(街道)主抓、駐村干部駐村、基層黨員幫帶5張責任清單,其中縣級領導履行整合資源、督促檢查職責,領導干部履行牽頭抓總、蹲點指導、帶頭遍訪、結對幫扶職責,“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履行“一宣四幫”職責,黨員干部(村干部)履行“多對一”走訪、結對職責,農村能人黨員履行帶領、示范、幫助職責,做到見人、見村、見責任和全覆蓋、無死角。三是精准考核促落實。按照“一張藍圖繪到底”的要求,採取“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方式,制定“三級”黨建扶貧考核台賬,明確考核內容、考核標准、完成時限、項目分值、考核類型、考核得分、考核主體和主任領導。鄉鎮以經濟型、生態旅游型、農業產業發型,縣直單位以黨群政務管理、社會經濟發展、執法監督管理類別和特色功能區進行分類考核管理。嚴格正負面清單紀實登記,著力推動各項重點工作、中心工作順利開展,讓干部“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不一樣”成為新常態。

干部聯管強素質。堅持把優秀干部選派到脫貧攻堅第一線,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和優秀人才主力軍作用,實現對貧困村的“三個全覆蓋”。一是選派全覆蓋。建立“縣級領導聯系、各級部門包保、機關干部結對、駐村干部幫扶、社會力量參與”的“54321”幫扶機制,共選派7511名黨員干部,與35689戶122562名貧困對象結成對子﹔按照“黨政干部進軟村、政法干部進亂村、經濟干部進窮村、專業干部進產業村、民族干部進民族村”的原則,精准選派900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進駐125個行政村,實現貧困村和后進村全覆蓋。共走訪群眾56000余人次,解決矛盾糾紛160多起,協調幫扶資金1540多萬元,辦理民生實事918件﹔選派653名圓夢小康專家、35名科技副職、182名科技人員、82名科技特派員參與“圓夢小康專家行動”“科技人員包千村”等行動計劃,累計培訓21萬余人(次),指導建設“萬元田”423個、“千元院”596個,協調項目258個、資金981萬元,帶動1500余戶6000余名貧困群眾脫貧。二是培訓全覆蓋。借助農工民主黨中央、恆大集團、深圳市龍崗區、廣州市天河區幫扶大方機遇,深入實施“3345”干部提質示范工程,採取“走出去,請進來”“以訓代獎”等培訓模式,對黨員干部開展全方位培訓。今年以來,已投入專項培訓經費135萬元,開展專題培訓12期,3039名黨員干部能力素質得到顯著提升。創新“三創三變”培訓模式,大力開展“十萬農民實用技能”大培訓,計劃用3年時間實現10萬農民從傳統種植向職業生產轉變、產業從分散經營向抱團發展轉變、貧困戶從坐等救助向主動突圍轉變。目前,全縣已投入專項經費1402.6萬元,集中開展技能培訓534期,培訓農民65315人(次),發放“新型農民資格証”2548個。三是管理全覆蓋。建立縣鄉優秀干部雙向交流挂職鍛煉機制,每年從后備干部庫中選派年輕干部到貧困鄉鎮挂任副鄉(鎮)長。挂任期間以“六定一化”管理和差別化考評為路徑,對領導干部、黨員干部及駐村干部脫貧攻堅實績進行綜合考評。今年來,51名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實績突出的優秀干部被提拔使用,對工作滯后的12個單位責任人啟動約談,對1名鄉鎮主要領導啟動組織問責,有效促使廣大黨員干部在脫貧攻堅中真抓實干。

資源聯享強產業。整合各類扶貧資源,推動干部力量、項目資金、財力物力下沉到村,形成聚合效應。一是整合項目資源。按“對象鎖定、查找短板、縣鄉聯動、部門認領、鄉級實施”的要求,整合部門資源資金和農村綜合環境整治等項目。二是整合產業資源。以“七權同確”為抓手,積極借鑒塘約“村社一體、合股聯營”發展模式,在全縣28個鄉鎮33個村啟動“塘約道路”試點工作,共計將土地、房屋等閑置資源變成股金1.7億元,9140名農民變為股東,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457家。三是整合幫扶資源。借助恆大幫扶項目,引入地利集團等27家上下游龍頭企業帶動,大力推動扶貧產業發展,深入推進全縣“5個10萬”產業工程,建設農業產業示范園區42個,核心區面積3.48萬畝。截至目前,增收產業項目共覆蓋貧困戶2.4萬戶8.99萬人,佔建檔立卡數的52.3%,其中年度目標覆蓋7188戶2.78萬人,覆蓋率100%。

機制聯動強落實。採取“月述職互評”“季度30%抽查”“年度100%獎懲”方式,通過實施明察暗訪、考核獎懲等向黨建扶貧工作問效。一是“月述職互評”。按照“書記抓、抓書記”的要求,扎實推進鄉、村兩級黨組織書記抓黨建“聯述聯評聯考”機制,創新述黨建工作制度。通過召開黨建及項目現場觀摩會,讓鄉鎮黨委書記、組織委員、村黨支部書記、黨員干部現場講、實地學,縣委領導、組織部門現場考評。將觀摩、述職、測評、排位情況作為干部評優選先、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據,倒逼干部自加壓力,推動全縣上下凝心聚力抓發展、促脫貧。二是“季度30%抽查”。採取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陪同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的“四不兩直”方式,每季度按不低於30%的比例,定期對黨員干部幫村、聯村、駐村、助村、帶村情況進行隨機暗訪抽查,對推進不力的實行召回管理、組織調整和約談問責。今年,全縣共下發督辦通知118份、情況通報3期。對工作滯后的3個鄉鎮和42名鄉科級干部啟動“藍色預警”,取消79名科級干部評優資格。三是“年度100%獎懲”。制定《大方縣脫貧攻堅工作精細化全程管理考核制度》,年底對黨建扶貧工作完成情況進行100%考核,並將考核結果作為黨員干部評優選先、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據。今年“七·一”期間,對在脫貧攻堅中涌現出的64個先進黨組織、97名優秀共產黨員、47名脫貧先鋒、24名優秀黨組織書記、40名優秀村(居)干部、78名優秀村(居)民組長進行表彰。先后涌出貓場菁口村、興隆鄉獅子村、雨沖鄉紅旗村等大一批黨建扶貧示范點,呈現以點帶面、全面推進態勢。

(中共大方縣委組織部供稿)

(責編:高巍、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