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

德耀中華·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事跡(下)(553-564)

2017年07月27日08: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553 高妹香

554 斯朗卓瑪

555 韓英

556 魯德權

557 溫金娥

558 游艷

559 謝海華

560 賴燕珍

561 群宗吉巴

562 蔡斯迪

563 穆興富

564 魏耀華

(上接第十九版)

2004年,丈夫因肝癌去世。頂梁柱的逝去,給這個家庭帶來巨大打擊。悲痛之余,徐小芬要安撫照顧公婆,還得想辦法謀生計。她每天白天出門打工,晚上回來為公公按摩、換洗衣物被褥,夜裡起來數次給公公翻身。這樣日夜操勞,她默默擔負了28年。28年裡,徐小芬從未睡過一個安穩覺。2015年,90歲高齡的公公安然離世。公公去世后不久,87歲的婆婆也因病無法行走,60多歲的徐小芬像當年照顧公公一樣,耐心細致地照顧著婆婆。

受益於徐小芬言傳身教,孩子們都夫妻和睦、孝順老人。兒媳每天都去徐小芬家裡幫助婆婆料理家務,照顧奶奶。兒子女兒在外工作,每次打電話第一個問候的就是奶奶。

徐小芬榮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道德模范稱號。

553 高妹香

高妹香,女,苗族,1968年10月生,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道鎮三弓村委會新建村村民。

高妹香孝敬老人、勤勞持家、幫助鄉鄰、育兒成才,以一個農民的朴素情懷建成一個家風良好的和諧家庭。她細心照顧3位老人,把3個孩子培養成為大學生,為當地的苗族家庭做出了文明的典范。

高妹香與丈夫結婚20多年,家裡有3個老人需要照顧,3個孩子需要撫養,負擔很重。丈夫工作待遇低,無暇顧及家中事務,高妹香十分理解支持,叮囑他工作馬虎不得。家務重擔主要壓在高妹香一人身上,她從未抱怨,養豬種菜、種田開荒、孝敬老人、關注孩子,盡心盡力付出。高妹香婚后一直照顧公公婆婆,后又把自己姥姥接來一並照顧。2010年,婆婆生了一場大病,高妹香每天忙完農活回來,就趕緊煮熱水給婆婆擦身洗腳,照顧婆婆打針吃藥。對待孩子,高妹香和丈夫一直堅持身教勝於言教,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習慣,鼓勵孩子多向社會獻愛心、幫助他人,注重精神方面的成長。孩子們學業有成,大兒子從警校畢業后參軍,二兒子和小女兒也都考上大學,在校成績優秀。

高妹香除了是家裡的“主心骨”“多面手”,還是村婦代會委員和村小組婦女組長。她常常入戶調查走訪,對全村的五保戶、貧困戶、孤兒戶、困難黨員等進行詳細分類、登記造冊,遇到那些家庭困難的婦女,就給予熱心幫助。

2005年,高妹香開荒種植了400株龍眼、300株檳榔和20畝橡膠,家庭經濟狀況漸漸好轉。她總結出一套瓜菜種植技術,毫無保留地把技術分享給村民。在鄉鄰們眼裡,高妹香是一個性情開朗、簡單快樂的人,很能干,也很熱心。

高妹香家庭被評為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海南省“桃李書香最美家庭”等。

554 斯朗卓瑪

斯朗卓瑪,女,藏族,1981年10月生,中共黨員,青藏鐵路公司拉薩火車站客運運轉車間黨支部書記。

孝敬老人、關愛親人、無私奉獻,斯朗卓瑪用自己的愛心、孝心、責任心構筑了一個和諧的家庭,她用細水長流的實際行動展現了孝老愛親的高尚品格。

斯朗卓瑪在國家資助下成為唯一走出家鄉的大學生,她放棄留在內地的機會,成為“天路驛站”的一名普通職工。她深知父母養育兒女付出的千辛萬苦,所以經常關心父母和兄弟姐妹衣食住行,在兄弟姐妹中起帶頭作用,主動擔起養家糊口的重擔。母親患有嚴重心臟病、白內障和風濕病,腿腳行動不便﹔父親患有肝病和白內障,需要長期吃藥。2007年,斯朗卓瑪在拉薩租了一套房子,把父母接到拉薩,工作之余陪父母談心,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為了治病,斯朗卓瑪帶著父母跑遍了西藏大小醫院,曾遠赴北京求醫問診,帶著父母專門去天安門轉了轉,圓了母親看一看毛主席像的心願。斯朗卓瑪承擔著弟弟妹妹的上學費用,鼓勵已經輟學的妹妹重新上學。在她的影響下,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愛人以及侄兒侄女都十分孝順。他們大部分在外地,經常到拉薩看望老人,讓老人享受天倫之樂。

斯朗卓瑪的家就像一所“家庭學校”,兄弟姐妹的6個小孩和丈夫的侄女都住在家裡,她視如己出,堅持嚴格家教和良好教育,努力挖掘孩子們的優點。斯朗卓瑪每周到市場,為老人買愛吃的糌粑、酥油、牦牛肉,為孩子們買喜歡吃的蔬菜水果。哥哥和兩個姐姐都是地道的農民,斯朗卓瑪每年定期寄錢給他們貼補生活。她的生活很簡朴,但是很快樂。

斯朗卓瑪經常說:“隻要看著親人健康、快樂生活,我就很開心,再辛苦也值得。”看著兄弟姐妹一個個成人成才、走上工作崗位,斯朗卓瑪倍感欣慰。

斯朗卓瑪榮獲巾幗建功標兵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555 韓英

韓英,女,漢族,1977年4月生,青海省玉樹州紅旗小學教師。

韓英的丈夫肖玉平在抗震救災中發生車禍,導致嚴重燒傷,在重症監護室整整昏迷了4個多月,康復期長達7年。在漫長的手術期和康復期裡,韓英日日夜夜悉心照料,與丈夫共渡難關。她和丈夫先后撫養了7名藏族孤兒,撐起了一個有情有愛的大家。

1998年,韓英從青海師專畢業,了解到當地鄉村學校缺少教師,便自告奮勇到玉樹縣結古鎮東風村小學任教。2001年,又被選調到玉樹州紅旗小學任教。韓英參加工作后,與丈夫一直資助貧困學生,先后撫養了7名藏族孤兒,就像對待親生孩子一樣關心他們。

2010年4月,玉樹發生7.1級強烈地震。韓英的丈夫肖玉平是教育局負責人,在轉移最后一批學生時,不幸發生嚴重車禍,在重症監護室整整昏迷了4個多月,病危通知書下了4次。韓英堅信丈夫一定能夠醒來,每天在他耳邊不停講生活中的往事,鼓勵他樹立信心,戰勝病痛。120多天過后,丈夫終於睜開眼睛,醫生感嘆這是“愛的奇跡”。對於重度燒傷病人,蘇醒只是“萬裡長征”第一步,需要治療的項目還有很多,醫生建議轉院。轉院以后,肖玉平做了38次全麻手術,最長的手術13個小時,每一次對丈夫和韓英來說都是巨大的身心折磨。燒傷后,丈夫喪失行走能力,失去了雙手和雙眼,生活不能自理。韓英每天為丈夫做康復運動,7年裡,一天也沒有離開過肖玉平。肖玉平感動地說,娶了韓英是他最大的福氣。由於身體嚴重殘疾,肖玉平難免心裡失落,有時會跟妻子發脾氣,但韓英總是嫣然一笑,用更多的關懷去溫暖他。她每天讀報給丈夫聽,讓丈夫督促孩子完成作業,使丈夫從病痛中解脫出來,用愛揚起最美家庭風帆。

韓英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556 魯德權

魯德權,男,土家族,1956年7月生,湖南省古丈縣羅依溪鎮九年制學校教師。

魯德權的妻子患有尿毒症,他花光家中所有積蓄並借錢為妻子換腎。妻子第一次移植的腎臟壞死后,他沒有放棄,選擇“割腎救妻”,重新點亮妻子的生命燭火。

雖然病魔使他們生活貧寒,但全家人始終相互扶持、同舟共濟,譜寫了一段同甘共苦的連理佳話。

1982年,26歲的魯德權在高峰鄉岩板溪村小學擔任民辦教師,認識了謝根英。謝根英十幾歲時便被查出患有慢性腎炎,怕連累善良厚道的魯德權,刻意與他保持距離。魯德權對她承諾說:“你有病,我給你治,我會用生命陪你走完這一生。”1985年,魯德權與謝根英喜結連理。婚后,魯德權教書之余,上山採茶、下河撈魚,努力賺錢給妻子抓藥看病。

2002年,妻子謝根英被確診尿毒症,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先做血液透析,然后換腎。換腎需要一大筆錢,魯德權家並不富裕。他寫了求助書,開始四處找人借錢。湊夠手術費后,妻子成功地做了換腎手術。

手術后,妻子有排異反應,心慌嘔吐,吃不下飯,情緒很不穩定。魯德權除了上課,其他時間都陪在妻子身邊,午休時也要渡河回家一趟看妻子。晚上回家后,魯德權把米磨成米粉,做成糊糊,哄著妻子一口一口吃下去。怕妻子久臥發悶,就背著妻子在房前屋后欣賞夜景,聽蛐蛐的叫聲。從丈夫真愛中重獲新生的謝根英決心自力更生,向鄰居借了50斤黃豆,做起了豆芽生意。夫妻二人共同努力,維持著艱難卻又甜蜜的生活。

妻子第一次換腎,隻維持了8年。2011年,妻子的移植腎出現排斥反應,隻能再次接受透析治療。

家裡已是負債累累,為了再次挽救妻子,魯德權決定將自己的一個腎臟移植給妻子。經過血型化驗,魯德權與妻子的血型完全一致。妻子堅決反對,魯德權卻拉著妻子的手說:“家,是我們共同的家﹔命,也是我們共同的命。”第二次換腎手術非常成功,妻子的生命再一次得到挽救。雖然他們仍背負著20多萬元的債務,妻子身體也大不如前,但魯德權覺得隻要妻子活著,付出再多都值得。

魯德權榮獲湖南省道德模范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五好文明家庭。

557 溫金娥

溫金娥,女,漢族,1978年6月生,福建省龍岩市上杭縣實驗小學教師。

丈夫不幸去世,溫金娥既照顧年邁的公婆和5歲的兒子,還承擔一大筆債務。公公膀胱癌屢次復發,婆婆又出車禍。溫金娥帶著兒子、公婆一起改嫁,重新組合成一個和美的大家庭,用愛心、孝心奏響和諧家庭的新樂章。

溫金娥嫁入丘家的十幾年裡,和丈夫琴瑟和鳴,對公婆孝敬有加。2007年,丈夫不幸因公犧牲,溫金娥一個人撐起這個老幼貧弱的家。公公手術3次、住院14次,每次都離不開溫金娥的忙碌。2012年,婆婆被摩托車撞傷,牙齒摔得一個不剩,溫金娥每天用榨汁機把飯菜、水果攪成汁,用吸管喂婆婆喝。那段日子,溫金娥白天上班,晚上哄孩子睡覺后,再到醫院照顧公婆,困了累了就伏在病床邊休息片刻。

2009年,溫金娥與現任丈夫湯雲輝相識,帶著公婆、兒子與他結了婚。湯雲輝像對待自己親生父母一樣,與溫金娥一起分擔責任。

溫金娥對現在丈夫家的老人也同樣孝順,雙方的老人孩子在他們的感染下互敬互愛,其樂融融。

溫金娥還幫助照顧大小姑子家庭。湯雲輝姐姐常年在龍岩打工,兒子從小學三年級到高中一直寄養在溫金娥家。溫金娥視如己出,照顧生活起居,接送上下學,指導學習。如今,大外甥已經工作,每次回到上杭,第一件事就是去溫金娥家看望外公外婆和舅媽。

2009年,小姑子帶著兩個女兒來投奔溫金娥。不到100平方米的家裡住著9個人,孩子沒地方寫作業,溫金娥就在自己臥室裡擺上沙發床,每天晚上都得先把床收起來,擺上課桌陪孩子們做功課。

如今,最艱難的日子已經過去了,公公的膀胱癌沒有復發,婆婆也日漸心情開朗。在這個由多個不同血脈組成的大家庭裡,溫金娥秉承民族優良傳統,用真情、真心溫暖著每一個人。

溫金娥家庭被評為福建省“最美家庭”。

558 游艷

游艷,女,漢族,1980年10月生,四川省內江市第六中學高中語文教師。

男友曾兩度患癌,游艷幫助他熬過每個生死難關,創造了腫瘤完全好起來的“奇跡”。女兒出生,患先天性疾病,游艷沒有放棄,選擇無怨無悔面對,堅強樂觀的心態最終幫助她逆轉苦難。

游艷對愛情的執著,對家庭責任的擔當,在當地傳為佳話。

上大學時,游艷的男友宋建君不幸患上鼻咽癌,她不顧親友勸阻,一邊上課一邊照顧男友。畢業后,游艷拒絕了親戚安排的工作,陪宋建君來到宜賓偏遠山區任教。兩個人每月不到1000元的工資難以支撐宋建君每周到成都治療的費用。學校、社會人士的捐助也是杯水車薪,游艷隻好到處借錢。宋建君多次提出分手,游艷始終沒有同意。因為身體不好,宋建君心情也煩躁,經常莫名發火。游艷安慰他說:“我們要盡最大的努力,誰也無法把握明天,但是我們可以珍惜現在。”2005年,宋建君病情突然惡化,癌症轉移到肺部,經過數月治療效果欠佳,醫院隻得讓他們“回家休息”。游艷依然不放棄,四處尋中醫、找偏方,為男友爭取所有的希望。一年過去了,被判“死刑”的宋建君依然活得好好的。

游艷對愛的執著與感情的擔當最終創造了生命奇跡,宋建君雙肺腫瘤奇跡般消失了,他身體健康,對生活充滿信心。

2007年,在游艷堅持下,歷經磨難的二人結婚了。2012年,災難又降臨了,7個月大的女兒被診斷為“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女兒雙腳需要被吊上兩三斤的秤砣牽引,手術后穿上幾斤重的石膏褲子,雙腳無法動彈,隻能躺著。游艷絕不放棄對女兒的治療,經過近一年的精心照料和護理,女兒也幸運地恢復了健康。

丈夫和女兒生病的背后,隱藏著游艷無數日夜不為人知的艱辛和淚水。但游艷從不向命運低頭。游艷的婆家地處條件艱苦的山區,因家境貧困欠下不少外債,她省吃儉用,從微薄的工資中擠出一部分替公婆償還債務。

游艷榮獲四川省道德模范、四川省五一巾幗標兵等稱號,入選“四川好人”。

559 謝海華

謝海華,男,漢族,1964年10月生,中共黨員,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坪塘街道敬老院保安員。

謝海華與謝芳結婚,撐起妻子病痛的人生,以愛之名詮釋了“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謝海華與謝芳的結發之情,源於29年前的一次見義勇為。1988年2月7日,23歲的謝芳與入室盜竊歹徒搏斗,身中9刀,留下了多種后遺症。那年,謝海華剛從部隊復員回鄉,得知謝芳的故事后,既感動又心懷崇敬,暗下決心照顧這個勇敢善良的姑娘。

1988年10月,謝海華與謝芳完婚。沒多久,他們的兒子出生了。不幸的是,謝芳的身體每況愈下,手腳韌帶和肌肉開始不斷萎縮,不久便癱瘓在床,生活無法自理。妻子臥病在床,兒子嗷嗷待哺,家庭重擔都落在謝海華一個人身上。謝海華認真學做家務活,洗衣、打掃、炒菜、熬藥,幫妻子梳洗按摩、端屎把尿,撫養教育兒子……這些事,謝海華一做就是29年。

為了照顧妻子、孩子,謝海華不敢遠行,隻能守著家裡的田地勉強維持生活。為給妻子湊錢治病,謝海華變賣糧食,拉下臉面向親朋好友挨家借錢,平時隻吃辣椒和青菜,若沒有客人來,一年都吃不上幾塊肉。為了治好謝芳的病,謝海華找來一輛獨輪土車,推著妻子四處求醫,中西醫看了個遍,病情卻絲毫未見好轉。謝芳有時會灰心泄氣,不忍拖累謝海華,謝海華總是給予妻子最燦爛的笑容,鼓勵她、開導她。

2013年,謝芳面臨子宮和卵巢切除手術,她要求放棄治療。謝海華抱著妻子,一句一句地安慰道:“一切都會好的,我會一直陪著你,我們都要堅持下去,堅持才有希望。”在丈夫的鼓勵下,謝芳繼續治療。

謝海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替妻子優先考慮。為了讓妻子住得舒服,他把家裡的茅草土磚屋改建成簡單的毛坯房,后又建起了廚房和雜屋。

苦的時候,謝海華也躲在被子裡哭過,但他從未后悔過自己的選擇。謝芳感激地對丈夫說:“我勇敢了一次,你卻勇敢了一生!”

謝海華榮登“中國好人榜”。

560 賴燕珍

賴燕珍,女,漢族,1995年12月生,廣東省信宜市貴子鎮函關村村民。

賴燕珍與年邁的父親和腦癱的弟弟相依為命,從5歲起就開始分擔照顧弟弟的重任,家中的大小事務都攬在身上。為減輕家庭債務,她17歲外出打工。

父親去世后,她毅然擔起所有的責任,回到老家悉心照顧弟弟生活起居,為此放棄了升學就業機會。

1997年下半年,賴燕珍患有腦膜炎的母親離家失蹤,留下了50多歲的父親、未滿兩歲的她和幾個月大患腦癱的弟弟。5歲起,賴燕珍便替父親分擔照顧弟弟的重任。家裡隻有父親一個勞力,並且隨著年紀漸大,隻能靠種幾畝田和領取低保補貼養活一家人。

小小年紀的賴燕珍比其他孩子更早懂事,她每天早早起來做飯,給弟弟洗好臉、喂飯,做好各種家務才去上學,每天一放學就又跑回家做飯。

由於重建崩塌的房屋,家中欠下了3萬多元債務。2013年,為了減輕家庭負擔,17歲的賴燕珍初中剛畢業便選擇外出打工。她說:“我也很想讀書,但是我的家更需要我。”打工期間,她省吃儉用,不亂花一分錢,不為自己買一件衣服、一包零食,把錢存起來,留給父親、弟弟看病和生活開支。

2015年1月,79歲的父親突然去世,賴燕珍毅然辭工回家照顧弟弟。她親手給弟弟喂食,帶著弟弟一起到田裡干農活。他們靠政府每月700多元補貼和鄉親們的幫助,以及做微商賺點收入生活。有人勸她,“你還年輕,還要嫁人,帶著弟弟會拖累你一輩子的。”但賴燕珍非常堅決:“他是我的親弟弟,我舍不得、不忍心,不可能拋棄他。”

賴燕珍的事跡被媒體報道后,不少社會組織、熱心人士對她十分關注。東莞一所職業院校邀請她到校就讀,免除學費生活費,還有企業願意為她提供畢業后的就業機會。但一想到弟弟的狀況,賴燕珍還是堅定選擇了留在家裡。

賴燕珍榮登“中國好人榜”。

561 群宗吉巴

群宗吉巴,女,藏族,1954年9月生,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康馬縣薩馬達村二組村民。

群宗吉巴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和韌勁,十幾年如一日,用愛心呵護著家庭中每一個成員,用自己善良的心照亮了家裡的每一個角落。

群宗吉巴小時候,父母經常外出務工掙錢貼補家用。她很懂事,為父母分擔家務,很早學會了洗衣做飯,照看弟弟妹妹,從不抱怨。

她18歲時嫁給了丈夫曲尼。曲尼是一名基層黨員干部,因為工作需要,常年在外奔波,夫妻二人聚少離多,一年中加在一起的時間不超過一個月,她一個人承擔起了奉養公公婆婆和照顧兒女的重任。過節期間,她總惦記著先給公公婆婆添新衣服。冬天夜裡,她起來幾次,為公公婆婆蓋好被子。

2000年,曲尼因高血壓中風癱瘓在床,這個家庭的生活陷入困境。為了讓在外工作的子女安心,她打起精神,承擔起照顧全家的重任,十幾年如一日從未放棄,帶著丈夫四處尋醫治療。

每天早晨,群宗吉巴幫著丈夫把衣服穿好,為他認真洗漱。丈夫不能自己行走,為了讓他多些鍛煉不致使血管和肌肉萎縮,她以單薄弱小的身軀攙扶著體重160多斤的丈夫來回散步,每走一趟都會累得半天喘不過氣來。晚上,她也無法睡一個安穩覺,要起來好幾次為丈夫翻身端尿。一次,群宗吉巴扶著丈夫散步,一時沒能撐住,一起跌倒在地,丈夫右腿骨折。

住院的那些天,她整夜悉心守候在丈夫病床前。出院時,醫生感嘆說:曲尼的氣色紅潤、精神矍鑠,不像一個病人,更不像病了十幾年的高癱病人。

群宗吉巴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繹著點點滴滴的親情故事,她勤勞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受到鄰居的夸贊,他們家裡的故事在當地傳為佳話。

群宗吉巴家庭被評為全國五好文明家庭、西藏自治區“最美家庭”。

562 蔡斯迪

蔡斯迪,女,漢族,1982年2月生,廣東省公安消防總隊廣州支隊政府專職消防員。

“丈夫倒下了,我就要撐起這個家。”2006年蔡斯迪丈夫因公身負重傷,她毅然辭去工作,包下家裡大小事,夜以繼日精心照料丈夫,僅熬的中藥就有1400多包。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丈夫重返工作崗位,孩子健康成長,老人安享晚年。

2006年8月,蔡斯迪丈夫——廣東省公安消防總隊廣州支隊特勤大隊副大隊長李盛元舍生忘死、四進重大危化品泄漏事故處置現場,身負重傷,當時蔡斯迪正在待產。

9月,月子剛過,蔡斯迪就帶著剛出生不久的兒子來到廣州,陪伴照顧術后的丈夫。“丈夫倒下了,我就要撐起這個家。”蔡斯迪放棄汕頭的高薪工作,在醫院整整陪了兩年零四個月。

從2006年到2011年,丈夫前后經歷了4次手術,每次術后都有一個月生活不能自理。為丈夫送餐喂食、敷藥、服侍大小便,蔡斯迪樣樣不落,熬藥更成了每天必修課。為防止丈夫長褥瘡,蔡斯迪每天幾次為他按摩擦拭全身。

孩子上幼兒園后,蔡斯迪更是將時間安排得像鐘表一樣精確:准備早餐、送小孩上幼兒園,再送丈夫去醫院做理療、針灸來緩解疼痛……有段時間,李盛元煩悶自己無法擔起家庭責任,情緒不穩定,蔡斯迪始終耐心開導。

科學的康復訓練再加上蔡斯迪的精心陪護,2011年,丈夫拄著拐杖返回部隊,走上了訓練場,將自己寶貴的經驗傳授給一批又一批特勤戰友。

除了賢妻,蔡斯迪還是婆婆眼中的好媳婦、兒子眼中的好媽媽。她不僅在經濟上贍養老人,而且注重給老人精神心理上的慰藉﹔不僅盡心照顧著兒子的學習生活,還注重做孩子道德養成的引路人。

蔡斯迪榮獲全國好警嫂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563 穆興富

穆興富,女,漢族,1969年1月生,雲南省昭通市水富縣人民醫院消毒供應中心護士長。

穆興富結婚28年來,把雙方多病的父母接到家中一起贍養、悉心照料,為老人尋醫治病,久病床前有孝心,用自己的辛勞讓老人安度晚年。

穆興富夫妻相互理解信任、鼓勵支持,遇到困惑相互開導和幫助。他們都把對方的父母當成自己的親生父母來孝敬,一家人有商有量、和和睦睦。每當4位老人過生日、周末兩家兄弟姐妹來看望父母時,都是家庭最熱鬧的時候。4位老人也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生兒女來關愛,婆婆生病了穆興富給她喂藥、喂飯和洗澡。

孝敬老人,穆興富忙得像陀螺,從不叫一聲苦和累。4位老人體弱多病,多次住院治療或手術。婆婆患有胸腺瘤,公公心臟不好又有腦梗塞,穆興富的父母已經80多歲。4位老人生病住院就像家常便飯,穆興富和丈夫悉心照料,從不埋怨,還經常勸慰老人,讓他們寬心。

穆興富和丈夫的辛勤付出,讓這個大家庭彼此關愛、和和美美。穆興富是護士,經常加班,不分晝夜。丈夫幾十年如一日接送她上下班,風雨無阻。婆婆主動承擔做家務,操持得井井有條。有人問,為什麼你們的感情像母女一樣融洽?婆婆說,我把兒媳婦看成女兒,兒媳婦把我當成媽,我吃的、穿的、用的全是兒媳婦買的!

孝心孝行也影響帶動著下一代。2008年8月,穆興富的公公被診斷為食道癌。穆興富很著急,下班后就去給公公辦理住院手續。當天晚上,她感到腹部疼痛,醫院確診為急性闌尾炎,需要住院手術。住院5天,兒子給她打水洗腳,侄女給她送飯,展現了孝老愛親的良好家風。

穆興富榮獲雲南省道德模范稱號。

564 魏耀華

魏耀華,女,漢族,1945年8月生,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縣金貴鎮雄英村村民。

魏耀華自20歲和丈夫結婚后,與婆婆同住一房,同鍋吃飯,幾十年從未分開。魏耀華始終如一、精心照料著年邁多病的婆婆,如今她已經70多歲,96歲的婆婆依然硬朗。

上世紀60年代,祖籍江蘇的魏耀華作為知識青年下鄉到寧夏賀蘭縣插隊,與同來的石延民在農村成了家。她任小學代課老師,有了孩子,婆婆來到此地與他們生活在一起。

1987年的一個雨天,婆婆不小心摔斷了胳膊,情急之下,魏耀華一個人用架子車拉著婆婆,急急忙忙往縣醫院趕。經檢查是粉碎性骨折,老人康復了也不能做家務了。為了石延民能在外面安心工作,魏耀華放棄了學校任教工作,一個人操持11畝責任地,帶孩子,照顧病中的婆婆。1998年,婆婆再次摔倒,左腿股骨頭需要手術,魏耀華和丈夫四處籌錢,為婆婆換上了人造股骨頭。

為了償還借款,她在責任地裡種菜,去渠邊溝邊挖野菜,每逢集市騎著自行車去賣。為減輕丈夫的經濟負擔,魏耀華還包攬了附近廠子裡的衛生,干起了掏廁所工作。2009年,已年邁的婆婆右腿又摔骨折,生活不能自理,魏耀華每餐都細心給婆婆喂飯,有時需要給她摳大便。為了能及時聽見婆婆的聲音,魏耀華給婆婆買了一個哨子挂在脖子上,夜裡婆婆不舒服或者渴了,一吹哨子,她就立即起床照看。

1992年,魏耀華在江蘇老家陪伴病危的父親,一紙電報又傳到了魏耀華手中:婆婆腦血管堵塞,幾度昏迷。魏耀華含著眼淚,滿懷著對父親的愧疚踏上了回寧夏的火車,日日夜夜陪伴著婆婆直到康復出院。2014年,已過90歲的婆婆想回江蘇老家走走看看。魏耀華買來坐便器、檢修椅等,和丈夫用輪椅推著老人,從銀川登上火車,開始了一個多月的探親之旅。

現已70多歲的魏耀華,在精心照顧96歲婆婆的同時,還做起了社區志願者,每天行走在社區,幫助更多的人。

魏耀華榮獲“最美銀川人”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25日 20 版)

(責編:王金雪、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