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

德耀中華·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事跡(下)(541-552)

2017年07月27日08: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541 陳春芳

542 陳星銀

543 陳淑芳

544 羅恆瓊

545 金英淑

546 周艷梅

547 郝麗艷

548 段玉仙

549 夏茜茜

550 柴方光

551 倪紅清

552 徐小芬

(上接第十八版)

2007年,俞文貞的病情繼續有所好轉。陳科一直抱有攻讀研究生的夢想,由於妻子患病不得不暫時放棄。俞文貞看出了丈夫的心思,對他說:“我現在沒法當個好軍嫂了,但也不能成為你的拖累。”2008年,經過不懈的努力,陳科拿到錄取通知書,決定“帶著全家去讀研”。他邊照顧妻女邊讀研,一年就修滿了全部學分、提前3個月拿到碩士學位。有人問:“這麼多年來,你苦不苦,有沒有想過放棄?”陳科回答:“這是軍人的承諾,也是男人的責任,我的堅守,就是妻子的希望。”2017年5月,父親又查出患有食道癌。面對不幸,陳科保持著樂觀的心態積極面對,在繼續挑戰困難中闊步前行。

陳科榮立三等功1次,其家庭被評為全國五好文明家庭。

541 陳春芳

陳春芳,女,漢族,1980年3月生,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五裡墩街道五琴裡社區專干。

為給患腦癱的兒子治病,陳春芳辭掉工作,帶兒子去醫院治療,在家進行康復訓練,使兒子能夠進入小學讀書。丈夫診斷出尿毒症晚期,她兩頭兼顧,找到匹配的腎源挽救丈夫生命。陳春芳付出摯愛真情,贏得家庭幸福。

2009年,陳春芳兒子小磊一歲半了還隻會爬,既站不起來也不會說話。帶他去醫院檢查,結果卻是晴天霹靂——小磊得了腦性癱瘓。“這類孩子大多活不過5歲,何況這孩子各項指標都很弱……”聽到醫生的話,陳春芳如五雷轟頂。但她和丈夫童江琳決定不放棄,盡全力給兒子治病。陳春芳辭掉工作,抱著兒子踏上漫長的求醫之路。丈夫則每天下班后再打一份工,賺取兒子的治療費和家裡的日常開銷。陳春芳帶兒子求醫南北、問診東西,絕望之中,一位老中醫給了她希望。他說小磊情況有些特別,如果有足夠毅力堅持治療可能會有希望。一點星星之火,給了陳春芳創造奇跡的決心和勇氣。除了進行家庭康復,陳春芳不間斷帶兒子去醫院治療。2010年11月,兒子3歲時,第一次開口叫了一聲“媽媽”,更堅定了她的信念。2012年5月,陳春芳開始了互助式社會活動,帶領同病相憐的家長們互幫互助、相互鼓勵。2012年9月11日,不幸又一次降臨,丈夫診斷出尿毒症晚期,而不到5歲的兒子還沒能完全獨自站立。陳春芳開始在兩家醫院穿梭,兼顧兒子的康復和丈夫的透析。

2013年3月和8月兩次病危、3次搶救,熬到2014年1月,匹配的腎源終於找到了,腎移植成功地挽救了丈夫生命。2015年1月,陳春芳開辦純公益的腦癱兒童家庭康復中心,免費給康復兒童提供家庭康復環境模擬和心理疏導。2015年9月,兒子小磊進入正常小學讀書。

2016年,陳春芳成立社會工作服務站,開展公益活動,開通微信平台發布公益信息,已推送110余篇,常年保持聯系的患兒家庭70余家,並有242名志願者幫助他們。

陳春芳榮獲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542 陳星銀

陳星銀,男,漢族,1967年7月生,重慶市豐都縣虎威鎮同心村村民。

陳星銀是一位失去雙臂的殘疾人,面對臥床不起的老母親,他用嘴銜起飯勺給母親喂飯,悉心照顧母親生活起居,演繹著別樣的孝老情懷。

陳星銀7歲那年,不慎被高壓電擊傷失去雙臂。兩個姐姐出嫁,父親和哥哥先后撒手人寰。面對幾近被擊垮的母親,陳星銀說:“別怕,有我在!我雖然沒有雙手,但還有雙腳!”面對坎坷命運,陳星銀選擇自立自強,決心用雙腳蹚出無臂男兒的一片坦途。為了學會做家務干農活,他歷經萬般艱辛,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以百倍努力學會了用嘴銜東西、用下顎和肩膀“端”碗、用腳趾夾菜刀切菜,讓嘴、頸、肩、腿和雙腳發揮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功能。這樣,不但可以打理全部家務,還可以干大部分農活。為讓母親過上安康的晚年生活,陳星銀早起晚歸,忙前忙后,一刻也不停,除了耕種3畝庄稼地外,還發展起牛羊、生豬、雞鴨等副業生產,每年純收入兩萬多元。

2012年,86歲高齡、患有氣管炎的老母親不慎摔倒,從此臥床不起。她的一日三餐成了兒子陳星銀的頭等大事。每一次給母親喂飯,他就用嘴銜起飯勺從電飯鍋裡一勺一勺“舀”出米飯,蹲下身子歪起下巴將飯碗挪到肩膀上,“端”著進入母親房間,俯下身子將飯碗放到母親床邊,然后俯身讓母親抓住他的肩膀慢慢坐起來,再銜起湯匙“舀”飯湊到母親嘴邊。一邊是繁重的農活,一邊是照料臥床的母親,寒來暑往,母親的一日三餐陳星銀一頓也沒落下。2016年端午前夕,母親病情突然加重。臨終前,她緊緊拉著陳星銀無臂的袖口,不斷地念叨:“幺毛,你要自己照顧好自己,這輩子,有你,我就夠了……”這句話,成為母子間最后的告別。

陳星銀自立自強、“銜勺喂母”的事跡在當地傳為佳話,眾多愛心人士前往看望慰問。他知恩圖報,積極參加公益活動,讓愛心延續下去,溫暖更多的人……陳星銀的人生沒有因為失去雙臂而黯淡,他的光彩正閃爍在美德真情的畫卷裡。

陳星銀榮獲“感動重慶”十大人物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543 陳淑芳

陳淑芳,女,漢族,1967年12月生,民盟盟員,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畜牧獸醫總站站長。

她是患癌症婆婆最依賴的人,是“植物人”母親最離不開的人,是收養孩子最敬佩的人……陳淑芳上有老下有小,在雙重壓力下,上行孝、下懷慈,用愛傳遞出滌蕩人心的美麗力量,鑄就出“孝女慈母”的美好形象。

陳淑芳身為象山縣畜牧獸醫總站站長,平時工作繁忙,但在2005年,她還是堅持把癌症晚期的婆婆從老家接來,細心服侍。7年時間,面對全身疼痛、呻吟不止的老人,陳淑芳經常像對待幼兒一樣抱著“哄”。婆婆在彌留之際,一直念叨:“我真是前世修來的好福氣,有阿芳這樣的好媳婦。”

2014年,陳淑芳的母親因腦梗塞成為“植物人”,醫生給母親下了最壞的“判決書”。生性執拗的陳淑芳不信邪,硬是帶上呼吸機,買來多功能醫用床,把母親接回家親自照顧。為便於照顧母親,她在母親的床邊搭了張一米寬的小床。隨后的1000多個日子裡,她白天上班,晚上每隔兩個小時就給母親翻身、捶背、吸痰。當時,最大的痛苦不是母親生病,而是母親由於病情嚴重已毫無反應。令她無比高興的是,在她和家人悉心照料下,母親偶有流眼淚、動手指的驚喜舉動,還摘掉了呼吸機。愛有時候是比藥物更好的治療手段,她相信母親一定會醒過來,像往常一樣,目送自己上班。

陳淑芳也是6個孩子的母親。走進陳淑芳家,第一印象就是到處都是床。除了自己的女兒,自1994年始,陳淑芳先后收養了5個家庭不幸的貧困孩子。為給他們更多的親情,無論工作多忙,她都陪孩子們學二胡、古箏,練舞蹈,打乒乓球、羽毛球。她注重孩子心理教育,當“兒女”心理波動時,及時跟進輔導。為克服孩子們的自卑心理,她常帶他們出去旅游,堅持參加他們的家長會。在她的影響下,5個孩子先后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醫學院,一人已成為白衣天使,繼承了陳淑芳的孝善道德基因。

陳淑芳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入選“最美浙江人”,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544 羅恆瓊

羅恆瓊,女,彝族,1971年8月生,中共黨員,雲南省普洱市景東縣太忠鎮三合村村民。

多年來,羅恆瓊不但照料高位癱瘓臥病在床的丈夫,而且悉心照顧著丈夫前妻的父親,撫養丈夫和前妻的兩個孩子,贍養聾啞及智力障礙的大伯。面對生活的艱辛,她用金子般的心堅強面對,用默默付出為家人遮風避雨,譜寫了一曲美德之歌。

20歲那年,羅恆瓊嫁給忠厚老實的蘭成順。當時,蘭成順還照顧著與前妻的兩個未成年的孩子和前妻的父親。婚后,她挑起家庭重擔,把照顧公公的事攬到自己身上,給老人做飯洗衣,讓老人安享晚年。生前,老人走到哪兒都挂著笑臉,見人都說:“我的這個‘女兒’比親女兒還親哩。”羅恆瓊的大伯是名聾啞及智力障礙者,生活不能自理。2002年,她向丈夫提出接大伯來家贍養的想法,丈夫欣然同意。自此,大伯成為他們家庭一員,受到羅恆瓊的悉心照料。

羅恆瓊對丈夫與前妻的兩個兒子視如己出,一家人和和睦睦,互敬互愛。但俗話說,后媽難當。大兒子自小到大沒喊過羅恆瓊一聲“媽”。后來,為給大兒子操辦一個像樣的婚事,羅恆瓊忙前忙后,操勞過度暈倒,經緊急搶救才慢慢蘇醒。大兒子被深深感動,“媽媽”脫口而出。他對羅恆瓊說:“媽,以前兒子不懂事,經常惹您生氣,以后我一定好好孝順您!”

雖然日子過得辛苦,但一家人和和美美,羅恆瓊臉上總是帶著笑。只是天有不測風雲,2011年3月,丈夫蘭成順因交通事故導致高位癱瘓,大小便完全失禁。面對癱瘓的丈夫,她不離不棄,每天幫丈夫換尿袋、按摩、擦洗……6年來,磨難並沒有壓垮她,笑容依然在她臉上綻放,她用自己的默默付出溫暖一家人,給這個家庭以堅強走下去的信心。

羅恆瓊榮獲雲南省道德模范稱號。

545 金英淑

金英淑,女,朝鮮族,1932年3月生,中共黨員,吉林省梅河口市光明街道前途社區居民。

工作中,金英淑是模范、是積極分子,生活中,她用同樣的標准要求自己,對繼子繼女視如己出,並關心幫助社區孩子,用愛心書寫出“社區媽媽”的篇章。

嫁給丈夫李重煥時,金英淑已經30歲了。當時的金英淑由於工作突出屢獲榮譽,一回到家,她還要扮演好普通母親的角色。李重煥前妻去世時留下了3個年幼的孩子。考慮到孩子們正處於情緒敏感期,也為更好地照顧孩子,金英淑選擇不再生育。

於是,沒當幾天新娘子的金英淑承擔起當媽的責任。大女兒12歲、大兒子9歲、小兒子6歲,處於十分淘氣階段。特別是大兒子十分倔強,一直不承認新媽媽,甚至開始逃學。雖然沒有當媽的經驗,但金英淑自有一套“心理戰術”。她沒有盲目遷就孩子,而是用傾聽聊天的方式,去溫柔地觸摸孩子敏感的心靈,引導他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大兒子犯了咳嗽舊疾,金英淑四處求醫診治,日夜守護在床前,喂湯喂藥。在其悉心照料下,大兒子的病痊愈了,再沒犯過。同時痊愈的還有大兒子的“心病”,他接受了這位用愛煎藥的“好媽媽”。幾十年如一日,她把3個孩子當成親生子女,生活上悉心照顧,學習上嚴格要求,工作上全力支持,使3個孩子能夠自強自立,成長成才。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金英淑對別人家的孩子也極為關心,是孩子們最為信服的“社區媽媽”。社區裡有個孩子學習成績不好,逆反心理嚴重。一次受到家長批評后,孩子出門就跳進附近的深水裡。金英淑毫不猶豫跳進去,把孩子救了上來。她和孩子交流談心、講道理,還同孩子父母溝通,囑咐他們要注重教育方法。經過她的熱心幫助,孩子的逆反心理明顯改善,學習成績也有了進步。不富裕的她還在社區成立了“愛心基金”幫助有困難的人,並積極捐資助學。

金英淑榮獲吉林省優秀志願者標兵稱號,入選“吉林好人”,其家庭榮獲全國文明家庭。

546 周艷梅

周艷梅,女,漢族,1995年3月生,共青團員,內蒙古通遼職業學院學生。

9歲,周艷梅開始照顧高位截癱的養母﹔14歲,當養父也架起雙拐,她獨立挑起家庭的重擔。十幾年來,周艷梅一邊照顧養父母,一邊上學、種地、打工,譜寫一曲新時代的反哺樂章。

周艷梅是棄嬰,是養父周全將她撿回,給了她一個完整的家。2003年11月,養母李淑英遭遇嚴重車禍高位截癱。為支付高額醫療費,周全每天走鄉串村賣油條賺錢,照顧養母的重擔就落在了小艷梅身上。9歲本應是無憂無慮的年齡,可她卻不得不去理解“沉重”二字的內涵。

母親住院的一年裡,小艷梅每天給母親端屎接尿、擦洗身子、換洗被褥,經常因為力小翻不動母親而摔倒在地上。為了省錢,小艷梅整整喝了一年的粥,吃了一年的咸菜。年底,醫護人員看小艷梅可憐,給小艷梅買了件新上衣。可等去查房,卻看到小艷梅正在往媽媽身上使勁套那件明顯不合身的新衣服。“媽媽過年沒新衣服,我要給媽媽穿。”醫護人員被她的話語感動,又給小艷梅的媽媽買了件新衣服。母親身體還沒恢復,醫藥費就花完了。院方被小艷梅的孝心感動,幫她墊付了醫藥費。

一年后,李淑英回家療養。周全不想看周艷梅受苦,就把其身世告訴了她,勸她離開。周艷梅拒絕了,她說:“這裡就是我家。”每天早晨4點半,10歲的周艷梅就起床,幫父親炸油條、燒水、做飯,給媽媽擦臉、擦身子、按摩活動筋骨,喂媽媽吃飯。她每次做飯都把飯菜攪得很碎,再一口一口地喂。照料完母親,她收拾屋子、做作業,然后步行5裡路到學校上課。中午12點放學,艷梅又匆匆忙忙跑回家給媽媽做飯,再趕回學校。十幾年來周而復始。2009年,父親周全突發腦血栓,不得不拄起雙拐。周艷梅的生活變得更加忙碌,除了照顧父母,她還要負責一家三口的生計。她學著種地,給人家看孩子,撿山杏,到超市、飯店打工……努力維持著這個風雨飄搖的家。

周艷梅榮獲內蒙古自治區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547 郝麗艷

郝麗艷,女,漢族,1974年10月生,吉林省遼源市西安區燈塔鎮新力村二組村民。

郝麗艷二十一年如一日,贍養著丈夫遠房的爺爺,7年裡把叔叔家孩子視為己出,自己的兒子也被她培養成一名優秀的大學生,用特別的愛筑起這個特別的“家”。

1996年,郝麗艷的三口之家迎來了第一位特殊的家庭成員。那年郝麗艷和丈夫蘇永利到伊通縣走親戚,見到了丈夫遠房的爺爺。當時老人年過七旬,過著四處流浪的生活。見老人沒人照顧,郝麗艷便主動和丈夫把他接到家中,一照顧就是21年。郝麗艷把老人當作自己的親爺爺,悉心照料、全力盡孝。如今老人雖是耄耋之年,依然精神矍鑠。

家裡第二位特殊的成員,是郝麗艷叔叔家的孩子。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孩子的父母相繼去世,和80多歲的外公相依為命,沒有固定住所,當時年僅6歲的孩子,可能會被送到孤兒院。郝麗艷夫婦決定,把這個弟弟帶回自己家撫養。

如今,郝麗艷的弟弟已經13歲了。雖然輩分上是弟弟,但她像自己的兒子一樣撫養,在吃穿上照顧得比自己親兒子還要好,穿戴整潔、衣食無憂。對於弟弟的學習,郝麗艷更是不馬虎,她還把辛苦攢下的錢拿出來,讓他去補課。不管刮風下雨,郝麗艷都會騎著電動車來回接送。為了讓弟弟受到好的教育,並且方便上學,他們轉學、租房子,夫婦倆輪流在市區和農村兩處跑,照顧他的學習起居。在一次題為《我的爸爸媽媽》的作文中,弟弟一字一句寫下了對姐姐、姐夫滿滿的愛。他說,姐姐、姐夫就是自己的父母,給予自己家庭的溫暖、無私的關愛。身教勝於言教。在郝麗艷與丈夫的熏陶下,他們的兒子心裡也種下了愛的種子,不僅考上重點大學,還積極參加志願服務等公益活動,把愛心傳播得更遠。

郝麗艷榮獲吉林省道德模范、“吉林好人”2015年度人物稱號。

548 段玉仙

段玉仙,女,漢族,1946年12月生,北京市通州區永順鎮富河園社區居民。

當丈夫在執行任務頭部撞傷成為“植物人”時,段玉仙年僅27歲,女兒隻有幾個月大。四十幾年裡,段玉仙婉拒部隊照顧,對丈夫不離不棄,自學中醫保健按摩,照顧著丈夫生活,讓丈夫活得有快樂有尊嚴。

1970年,段玉仙與孟大佐喜結連理,一個是溫婉賢淑的幼教老師,一個是才華橫溢的飛行教練,可謂珠聯璧合。4年后,可愛的女兒降生,段玉仙沉浸在幸福之中。不料,孟大佐在執行任務時頭部受傷成了“植物人”。段玉仙立刻趕往照料,4個月后丈夫雖然蘇醒但智商相當於1歲孩子,終生不能自理。

考慮到段玉仙還年輕,部隊向段玉仙母親委婉提示:“小段才27歲,孩子又小……如果她願意,部隊會把大佐送到軍區療養院去,絕不拖累她。”這個想法被段玉仙婉言拒絕。部隊領導又親自找她商談此事,她還是堅持:“我不會放棄,也不怕他拖累。等大佐好一些,我們就回北京看病,他會好起來的。”從此,段玉仙成了丈夫的健康顧問:為了防止他肌肉萎縮,她每天要為他做康復訓練和全身按摩﹔為了讓他保持愉悅的心情,她經常用輪椅推他出門散心晒太陽﹔為了讓他恢復語言表達能力,除了每天不停地說話,段玉仙還買來一隻鸚鵡,讓他跟著鸚鵡學數數……

3年后,孟大佐在兩個人攙扶下已經能走上幾步路了。部隊領導見孟大佐的病情日益穩定,便派人帶他到北京做了腦部修補手術,同時幫助段玉仙留在北京工作。回到北京,段玉仙一直忙著四處尋訪名醫給愛人治病。同時,怎麼讓愛人在康復過程中少得病,成了段玉仙每天琢磨的頭等大事。為了讓愛人更快地恢復,段玉仙下足了功夫:跟著廣播裡學中醫保健按摩、飲食搭配﹔給丈夫洗澡、理發、刮臉,技術越來越嫻熟。為了讓丈夫的每一天過得有滋有味,段玉仙在房間裡擺上了花花草草。段玉仙照顧了丈夫大半生,從青絲到白發,她願意和愛人這樣一直走下去,不離不棄。

段玉仙榮獲“北京榜樣”提名獎等稱號。

549 夏茜茜

夏茜茜,女,漢族,1990年2月生,共青團員,甘肅省張掖市電力工程公司職工。

夏茜茜自小家境貧困,養父母都是殘疾人,她用稚嫩的肩膀背負起家庭全部重擔。為了兼顧學習和家庭,她總是騎車或一路小跑地上課、回家、做飯,周而復始,被同學稱為“奔跑女孩”。

夏茜茜生活在一個“特殊”家庭,尚在襁褓時就被父母遺棄,而收養她的父母都身患殘疾。命運給了這個女孩太多的坎坷,但賦予她強大的內心。剛上小學,夏茜茜就學著操持家務,放學回家扔下書包就忙活,生爐子、劈柴、燒水做飯。童年時光裡,她幾乎沒有玩耍的記憶,印象中總是跟在養父母身后,用稚嫩小手幫他們推沉重的煤車。

家庭條件艱苦、生活負擔沉重,但夏茜茜沒有放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高中畢業,青春當遠行,夏茜茜也想去外面看看,但考慮到養父母無人照顧,毅然選擇就讀本地高校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2012年5月,養母因腦溢血導致癱瘓,養父也受到刺激致生活不能自理。讀大二的夏茜茜一邊忙學習,一邊照顧大病雙親,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每天上完課,她便飛快地騎車趕回家做飯,喂完她的養父養母,又匆匆趕回學校上課,上課、回家、做飯構成她忙碌單調生活的全部。她獨自照料養父母,每天接大小便,清洗因失禁而弄臟的床單、被褥。日子雖然辛苦,但她覺得隻要父母活著,家就是完整的,心裡就會踏實溫暖。然而,在夏茜茜畢業前夕,養父永遠閉上了眼睛。去世前一天,她給養父喂了一根香蕉,養父艱難地吞咽著,用微弱的聲音最后一次對她說“謝謝”。養父去世后,養母病情愈發嚴重,而且變得暴躁易怒,除了夏茜茜,誰也無法照料。畢業后,夏茜茜收到外地電視台的錄取通知,她去了一段時間,為了照顧養母,就再次選擇回到家裡,把理想埋在心底。

“真正的強者,不是不流淚的人,而是能堅持含淚奔跑的人。”這是夏茜茜最喜歡的一句話。想到養父母對她的疼愛和養育,再苦再累她都覺得值,她要帶著養母繼續在生活之路上奮力前行下去。

夏茜茜榮獲甘肅省道德模范稱號。

550 柴方光

柴方光,男,漢族,1960年5月生,中共黨員,浙江華電烏溪江水力發電廠職工。

柴方光悉心照顧高齡臥床的外婆和癱瘓的父親,陪伴罹患肺癌的妻子。20多年,對他而言,就是一場始終守護自己親人的親情“馬拉鬆”,傳承了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浩浩長風。

柴方光生於長於浙江衢州,古城儒風浩蕩,“寧違榮而不違親”的孝文化故事在當地廣為傳頌。柴方光家庭深受孝親文化影響,雖然是個重組家庭,卻十分溫馨和諧,父母孝老,長輩愛親。父母的言傳身教,把孝老愛親滲透到了柴方光的價值觀裡。

1991年,95歲高齡的外婆臥床不起,柴方光與姐妹們輪流照顧外婆。他搭張小床睡在外婆床邊,一陪就是5年,直到外婆離世。2001年至2008年,操勞一生的父親癱瘓在床。柴方光又擔負起照顧父親的責任,每天為老人擦身、換衣服、換紙尿褲、翻身……每個周末,他都為父親洗澡,讓父親即使癱瘓也保持干淨清爽。他早早准備好洗澡水,調好室內溫度,抱著父親到浴室。洗完澡,又抱父親回到床上,穿好衣服。幾個小時下來,汗水、蒸汽、洗澡水讓他全身濕透。

2011年,柴方光的妻子被確診為肺癌。他陪伴妻子四處求醫問藥、化療手術,漸漸看到了希望。然而,一年后,癌細胞轉移到大腦,妻子的病情迅速惡化,醫生判斷存活期可能隻有3到6個月。26年相濡以沫,頃刻勞燕分飛?柴方光不願相信,他要靠愛、靠醫、靠信念,與妻子一起跟癌細胞拼搏。從此,每天清晨成了柴方光最忙碌的時候,煎藥、洗衣、買菜、做飯﹔夜晚也不閑著,為妻子洗臉、泡腳、按摩﹔難得有空了,他就和妻子說說話,替她解悶排憂。他說:“隻要她活著一天,就要讓她快樂一天”。3個月過去了,6個月過去了,1年過去了……柴方光和妻子成功拖住了病魔的腳步,直到2016年。

柴方光的言行為周邊人起了示范作用,兒子覺得父親令自己驕傲,同事則說:“在老柴身上,我學到了對親人的態度、對工作的態度、對生活的態度、對人生的態度!”

柴方光榮獲浙江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551 倪紅清

倪紅清,女,漢族,1964年10月生,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沙城鎮榆林屯村村民。

婆婆和丈夫相繼去世,倪紅清一人照顧兩個未成年的孩子和年邁的公公。2009年,她帶著公公改嫁。多年來,她像對待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悉心照顧已故前夫的繼父,用奉獻詮釋著孝道真情。

1985年,倪紅清與白玉成結婚,和公婆一起生活,公公是丈夫的繼父。兩個兒子先后降生,小日子過得幸福滿滿。2000年,婆婆重病臥床不起,倪紅清四處問藥、貼心服侍,花光家裡所有積蓄。與病魔抗爭5年,婆婆撒手人寰。2007年9月,丈夫在上班作業中意外身亡。倪紅清悲痛萬分,幾乎暈過去。想到家裡還有兩個未成年的孩子和年邁的公公,倪紅清明白自己不能垮下,必須振作起來,撐起這個家。為照顧老人和孩子,倪紅清找到一份工作,但隻干了一天就辭掉了,因為上班就沒有時間給公公做飯。她開起小賣鋪,同時加工毛衣,盡量讓這個家庭生活得好一些。

親人和朋友都勸倪紅清改嫁,倪紅清勉強同意,但她有個條件:不管嫁誰,都要帶著自己的公公。倪紅清認識了現在的丈夫劉榮。劉榮對倪紅清承諾,把倪紅清的孩子當成自己親生的兒子來對待,把老人當成自己的父母來贍養。兩人互敬互愛,日子過得很幸福。

2013年4月,公公突發腦梗塞。劉榮辭掉外地工作,和倪紅清一起照料老人。老人臥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心情極度低落。夫妻倆便幫著老人一起做康復訓練。雖然辛苦,但終於看到老人慢慢能夠拄著拐杖走路。為了讓老人生活舒心,每頓飯倪紅清都變著花樣做,及時給老人換洗衣物。老人愛聽戲,倪紅清就買個錄音機給他。倪紅清和劉榮這對平凡的半路夫妻,用自己的行動演繹著敬老孝老的家庭美德。

倪紅清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河北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552 徐小芬

徐小芬,女,漢族,1952年11月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六運湖農場2連家屬。

為了讓丈夫工作無后顧之憂,徐小芬將家裡照顧得無微不至,精心照料癱瘓在床的公公28年,貼心孝敬多病的婆婆40多年。丈夫去世以后,更是一人承擔全家生活。她常年如一日朴實無華的行動,弘揚夫妻恩愛、孝敬老人、關懷子女的家風家教,營造了一個溫暖和睦的家。

1975年,徐小芬和丈夫成家,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六運湖農場2連安家落戶,不久一雙兒女相繼出世。隨后,公公婆婆也從老家來到農場。徐小芬是家屬,沒有工作,全家6口人的生活重擔壓在丈夫身上,徐小芬盡力將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讓丈夫安心工作。盡管生活清苦,但一家人相親相愛、彼此體諒,小日子和和美美。

1987年,徐小芬的公公因腦梗偏癱,從此,徐小芬既要幫助丈夫忙地裡的農活,又要照顧臥床不起的公公,喂水喂飯喂藥、翻身按摩、處理排泄物等,都是徐小芬親力親為。一開始,公公有點難為情,一定要等兒子回來再大小便和洗澡。徐小芬耐心勸公公:您是長輩,又是病人,我是晚輩,是您的女兒,女兒為父親做這些事兒是應該的。公公慢慢打消了顧慮。癱瘓病人容易便秘,徐小芬就用手為老人摳便。擔心公公胃口不好,徐小芬就變著花樣為老人做可口食物。

(下轉第二十版)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25日 19 版)

(責編:王金雪、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