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

德耀中華·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事跡(下)(517-528)

2017年07月27日08: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517 劉交交

518 劉學舉

519 劉愛蘭

520 劉雅莉

521 祁建光

522 孫洪香

523 孫銀聰

524 李長容

525 李忠和

526 李曉莉

527 李福明

528 楊伊麗

(上接第十六版)  

517 劉交交

劉交交,女,漢族,1991年1月生,河南省鹿邑縣伯陽雙語中學教師。

父親不幸去世,母親癱瘓在床,劉交交堅強面對艱難生活,從求學到畢業工作,一直將母親帶在身邊,悉心照料、竭盡孝道。26歲的她,用多年艱辛詮釋新時期的孝心故事,彰顯好兒女的責任擔當。

2010年,劉交交參加完高考才知道,父親被診斷出患有食道癌。不久,父親去世。此時,母親手腳殘疾,奶奶已70多歲,妹妹還在讀高中,家庭的重擔一下子落在她一人肩上。她深知自己現在是這個家的頂梁柱,一定要撐起這個家。於是,在填報志願時,她選擇離家比較近的商丘師范學院,這樣能夠更方便地照顧家人。進入大學后,劉交交省吃儉用,邊上學邊打工,發過宣傳單,做過家教、促銷員等。每年寒暑假,她還到外地去打工,艱難維持著母親的醫藥費以及妹妹和自己的學費、生活費,並且存起來一些,日后給母親看病。

2012年9月,母親病情加重,因腦梗偏癱。劉交交向學校請了假,用打工掙的錢帶媽媽去看病。在醫院,她獨自一人照顧媽媽,幫媽媽做恢復鍛煉。一個多月后,既不想放棄學業,更不放心媽媽,劉交交決定帶上媽媽去上學。她利用打工存下的錢,在學院附近租了一間小屋,把媽媽接到身邊照顧。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照顧母親洗漱吃飯。上學時,利用課間匆忙趕回去照看一下,再跑去繼續上課。為了維持生計,她利用周末去打零工。日子雖然很苦很累,但看到媽媽精神狀態日益好轉,劉交交覺得很值得。得知劉交交情況后,學校專門為她申請助學金,組織愛心捐款。她所在班級的同學,組成愛心志願隊,輪流幫助照顧她媽媽。

2014年,劉交交大學畢業,帶著母親,回到家鄉任教。雖然照顧母親讓工作生活更加忙碌,但她從未耽誤過學生一節課,教學成績突出。教授知識的同時,她用自身經歷,教會學生們孝道和責任。

劉交交榮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等稱號,被授予河南青年五四獎章。

518 劉學舉

劉學舉,男,漢族,1953年11月生,中共黨員,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柳林鄉洪坪村村民。

劉學舉不寬裕,但他寬厚仁孝、省吃儉用,贍養包括遠親在內的11位老人,為他們構筑安享晚年的溫馨港灣,弘揚了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

劉學舉是三世單傳之子,跟他生活在一起的有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岳父、岳母。在村民眼裡,劉學舉是個大孝子,和老人從未拌過嘴,從未說過不是。他謙虛地說:“我們屋裡老人多,條件差,要說孝敬說不上,不過有一點我做到了,那就是我從來沒在老人面前紅過臉。”

母親患婦科病,不能走路。他每隔3天,早上背著母親到衛生所治病,晚上再背回家,來回背著母親走6個多小時15公裡山路,整整堅持了一個多月,直到將母親的病治好。

孝無親疏,愛有施受。劉學舉還先后贍養了5位非至親老人。這些老人或盲或聾或智力殘障,他毫不嫌棄,悉心照料。余正香是劉學舉的遠房親戚,夫婦兩人都是盲人,是隊上的“五保戶”,生產隊時期靠捐助的苞谷維持生計。但老兩口無法做飯,劉學舉夫婦便輪流去幫忙。土地承包到戶后,余正香夫婦就拄著拐棍到劉學舉家吃飯。1980年,余正香的丈夫去世。劉學舉和妻子商量后,將孤身一人的余正香接到家裡照顧。這一照顧,就是22年。余正香生前逢人就夸:“學舉這樣的好人,世上難找啊。” 2003年,一個遠房叔叔在彌留之際,把貧病交加、無親無后的妻子汪少秀托付給劉學舉。劉學舉把72歲的汪少秀請到家裡耐心照料,汪少秀逐漸恢復了健康,至今仍在劉家安詳地生活。此外,劉學舉一手操辦了遠房叔叔劉文才的喪事,劉文才妻子石澤美、劉文才有智力障礙的養子李正先,目前都是由劉學舉贍養。

劉學舉夫婦倆勤勞節儉,養豬養雞,維持一大家人的吃穿用及老人們的醫藥費。幾十年裡,夫婦不舍得添置一件新衣,每年卻輪流為老人購置一套新衣、新鞋。

因操勞過度,劉學舉40多歲就滿頭白發。是兒孫們的理解,給了他極大支持。兒子打工、種烤煙,增加家庭收入。孫子劉德權大學畢業回村委會工作,主動接過贍養汪少秀的擔子。孝老愛親的家風在子女們中傳承,劉學舉感到莫大的欣慰。

劉學舉榮獲湖北省十大孝老楷模等榮譽。

519 劉愛蘭

劉愛蘭,女,黎族,1952年7月生,中共黨員,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人民醫院退休職工。

劉愛蘭是一位盡孝的女兒,是一位賢惠的妻子,是一位平凡而偉大的姑母。多年來,她無微不至地照顧自己年邁的母親,把身患殘疾的侄兒陳良培養成了特奧運動員,多次在國際比賽中奪得獎牌,為國增光。

陳良是劉愛蘭大哥的兒子,出生時因高燒導致智力嚴重障礙,反應遲鈍。陳良7歲時,母親又不幸患病去世,他和哥哥、姐姐由父親一個人撫養。父親務農,收入微薄,一家人吃了上頓沒下頓。1992年,劉愛蘭跟家人商量后,把陳良帶到自己身邊撫養。當時,她和丈夫月工資總共才700多元,本已有兩個孩子。但陳良來到家裡后,她把侄兒當成自己的親生孩子一樣,給予了精心的照顧和關愛。

陳良的身體比較特殊,8歲才讀小學一年級,可他還是比同學們“慢幾拍”。劉愛蘭是護士,常常要上夜班。不管每天下班后有多累,她都抽出時間輔導陳良學業。但是陳良讀到五年級,還是退學了。孩子未來的路如何走,成了劉愛蘭和丈夫最大心病。一個偶然機會,陳良被推薦參加田徑培訓班。每天清晨,劉愛蘭都為陳良做好早餐,然后陪他到訓練場,貼心呵護從未間斷。陳良也沒有辜負她的希望,訓練成績提升很快。2006年,陳良參加海南省第一屆特奧會,斬獲1金1銀。此后,他多次代表海南省、代表中國參加各級特奧運動會比賽,先后獲得32枚獎牌,其中金牌7枚。2009年,陳良參加世界冬季特奧會,獲得金牌。2013年的世界夏季特奧會上,他又獲得22歲至29歲年齡組100米跑金牌、200米跑銅牌。2016年10月,陳良在有關部門關心下有了工作,過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從1987年起,母親一直由劉愛蘭和丈夫贍養。為了讓老人有一個舒心的晚年,劉愛蘭每天不論多忙,都要抽出時間來陪母親說話聊天。在劉愛蘭精心照顧下,老母親身體不錯,還能做點家務。在這個家庭裡,劉愛蘭和丈夫和睦相處,互相尊重體貼,作為子女尊重長輩,作為家長關心愛護子女,二人互敬互愛互商互諒,成為人人羨慕的模范夫妻。

劉愛蘭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海南省文明家庭。

520 劉雅莉

劉雅莉,女,漢族,1971年6月生,中共黨員,河北省容城縣人民檢察院控告申訴檢察科科長。

劉雅莉十九年如一日,無怨無悔地盡心伺候臥病在床的婆婆,為她喂飯喂藥、換衣擦洗、接屎倒尿……用孝心為婆婆撐起了一片晴空,用信念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孝老愛親”4個字的含義。

劉雅莉1992年結婚,一直與公婆生活在一起,一家人相處和睦,從未吵過嘴、紅過臉,生活平靜而幸福。1998年3月,婆婆突發腦出血,生命垂危,手術后保住了生命,但失去了正常意識,身上插著胃管、輸液管、導尿管。面對完全不能自理的婆婆,劉雅莉堅信她一定能恢復,這個信念支撐著她踏上了幫助婆婆康復的漫長道路。19年裡,劉雅莉每天定時為婆婆翻身、擦澡、按摩,早晚熏藥,用藥水洗手洗腳,舒筋活血。隻要在家,她就堅持與婆婆說話,掰著手指教她數1、2、3……手術后,婆婆一直依靠胃管進食。3個月后,劉雅莉開始訓練婆婆用嘴進食。她用手托婆婆的下巴,用筷子壓舌頭,一次次嘗試喚醒她的咀嚼神經。經過不懈努力,婆婆學會了用嘴吃飯。劉雅莉在報紙上看到,讓失語病人學吹蠟燭可以幫助恢復語言功能。她擔心蠟燭可能燒著、燙著婆婆,就嘗試喂飯時教她吹熱飯。從光噘嘴吹不出氣來,到有氣吹出來,劉雅莉不厭其煩。她還像教孩子一樣握著婆婆的手,教她學寫字,學使勺子、筷子。從危重病人到能用筷子吃飯,能用簡單文字交流,劉雅莉用兩年多的時間創造了一個康復奇跡。2000年12月,婆婆突然開口說話,而且右手也越來越靈活,口齒也越來越伶俐。可是在2004年9月,婆婆又因腦出血再度昏迷。醫生對臥床6年多再度患腦出血的婆婆很是擔憂,但劉雅莉堅信婆婆一定能挺過來的。經過第二次手術,婆婆在劉雅莉的精心照料下,漸漸康復了起來。

劉雅莉的丈夫高立新是一名人民警察,早出晚歸是家常便飯。為了支持他的工作,劉雅莉承擔了大部分家務,洗衣、做飯、接送孩子,照顧婆婆起居。親人之間的互相理解、體貼、愛護、包容,讓這個家庭幸福和睦。

劉雅莉榮獲河北省道德模范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521 祁建光

祁建光,男,漢族,1990年12月生,共青團員,中鐵十一局集團橋梁有限公司(鷹潭)尉氏制梁場試驗室副主任。

祁建光大學畢業后成為一名高鐵建設者,為了照顧癱瘓的父親,帶著父親輾轉於各個工地之間,過著“帶著爸爸建高鐵”的生活,以朴素的孝行感動了社會。

祁建光兩歲時,母親因病離家出走,留下他與父親相依為命。父親起早貪黑務農和打零工把他養大。2010年,祁建光考入石家庄鐵道大學。不幸的是,父親卻被診斷患有腦梗塞,基本喪失了勞動能力。祁建光半工半學完成大學學業。畢業后,他加入中鐵十一局集團橋梁有限公司,在石濟鐵路項目藁城制梁場工作。2015年9月,祁建光父親病情嚴重,癱瘓在床。祁建光請假回家帶父親四處治療,效果仍不明顯。10月,祁建光經過反復思考,決定帶著父親到工地生活。他背著父親來到藁城制梁場,在附近租了一間隻容得下一張床的小房子安頓下來。2016年8月,石濟項目完工,祁建光又帶著父親隨同項目部來到河南的鄭阜高鐵項目尉氏制梁場。

工地在哪裡,就把父親帶到哪裡﹔父親在哪裡,家就在哪裡。在“背著父親建高鐵”的日子裡,祁建光每天早上6點起床,先給父親擦洗身子、換上干淨衣服和尿不濕。喂父親吃完早餐和藥后,他再跑步去上班。中午和晚上,祁建光在食堂打好飯后回小屋喂父親。父親渾身無力,每口飯都要花很長時間去咀嚼,祁建光總是耐心等待。等父親吃完,他的飯菜早已經涼透了。工地工期緊張,祁建光經常要加班。可無論多晚回家,他都要再給父親洗換衣服,收拾家務。

父親每天用藥,加上房租、水電費,每月費用是祁建光近一半的工資。為了節約開支,他從沒給自己買過一件像樣的衣服,春夏秋冬都是工作服。祁建光說,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努力工作,照顧好父親,讓父親早日恢復健康。“人之行,莫大於孝。”在照顧父親的同時,祁建光也沒有耽誤工作。由於成績突出,他被提拔為尉氏制梁場試驗室副主任。

祁建光敢於擔當、堅守責任的言行,為中華民族孝老愛親傳統美德作了生動注腳。

祁建光榮獲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稱號,被授予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江西青年五四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522 孫洪香

孫洪香,女,漢族,1969年4月生,山東省禹城市辛店鎮辛店社區居民。

27年中,丈夫常年在外,孫洪香挑起家庭重擔,獨自面對公公癱瘓、哥嫂相繼離世的困境,精心照顧公公、3個患有智力障礙的叔公和兩個年幼的侄子,演繹了人間親情大愛,展現了吃苦耐勞的堅強女性形象。

1990年,孫洪香剛嫁到婆家時,家裡的條件十分困難:丈夫長期在外工作基本照顧不了家,婆婆去世、公公癱瘓,3個叔公智力障礙沒能成家。孫洪香毫無怨言,毅然承擔起與哥嫂一起照顧家人的責任。1991年,大嫂患腦炎離開人世,撇下兩個孩子。孫洪香攬過兩個侄子說:“從現在開始,我就是你們的親娘!”從此,她每天起早貪黑,精心照顧侄子和老人。禍不單行,1998年大伯哥又因病去世。全家的大小農活,一個兒子、兩個侄子、4個老人的衣食住行,一股腦兒全壓在孫洪香身上。她咬著牙,獨自撐起全家人生活的希望和信心。1999年年初,她操勞過度患上疾病,醫生要求必須好好休息。但對孫洪香來說,家裡有太多的事等著她去做。為了能讓家裡多些收入,孫洪香養雞、做燒餅賣,晚上熬夜做手工活,一天掙個十幾塊。在兒子印象中,每當他半夜醒來,都能看到媽媽在燈光下穿針引線。孩子們受到感染激勵,很爭氣。如今,兩個侄子已成家立業,親生兒子也考入大學。

2003年,公公患腦血栓臥床不起,大小便失禁,不能咽食。孫洪香每天給他精心調劑牛奶、稀飯、藕粉等流食,用勺子一口口喂,每天定時端屎端尿、按摩保健。在孫洪香精心照顧下,83歲的公公面色紅潤,全身沒有半點褥瘡。對3位叔公,孫洪香一樣讓他們吃得熱乎,穿得暖和。她說:“這都是咱自己的老人。隻要我伺候得了,就不能把他們推給社會。”

孫洪香的娘家離婆家隻有5裡多,但她一年忙到頭難得有時間回去,即使抽空回一趟也是來去匆匆。孫洪香說:“去年父親去世,這麼多年沒有盡什麼孝,心裡很不是滋味。可是,我這邊家裡有癱瘓的公公,有3位叔公,實在離不開我,相信爹在九泉之下也會理解的。”

孫洪香的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523 孫銀聰

孫銀聰,女,漢族,1922年7月生,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古魏鎮太安村村民。

孫銀聰老人把癱瘓在床的兒媳當成親生閨女伺候,用慈母大愛點燃了病人生命熱情,用年邁的身軀撐起了一個風雨飄搖的家庭,感召著兒孫們把德善好家風代代相傳。

1989年11月,孫銀聰的丈夫因病去世。10天后,兒子又不幸因煤氣中毒離開人間。兒媳婦任彩梅悲傷過度引發腦溢血,導致半身不遂,全身隻有手腕和嘴唇能動。面對接踵而至的巨大災難,67歲的孫銀聰挺起脊梁,毅然挑起家庭重擔,一邊照顧兩個孫子,一邊照料癱瘓的兒媳婦。早上起床,她幫著兒媳洗臉、梳頭,天氣好時還推到外面晒晒太陽。由於交流有困難,她就用手勢、語言相結合,征詢兒媳意見,為她准備可口飯菜。每次做完飯,孫銀聰總是先給兒媳吃,並且親自喂飯。28年間,兒媳3次突發腦溢血,連醫生都覺得束手無策,鄰居親友也勸她放棄治療,但她硬是堅持帶著兒媳去縣醫院、市醫院和陝西咸陽等地尋醫看病。她常對人講:“兒媳嫁到我家裡了,就是我家裡人,我就得把她當親閨女!”在孫銀聰執著而精心的呵護下,任彩梅至今仍然健在,從來都是紅光滿面、精神煥發。

按一般常理,隨著孫子長大成家,照料兒媳的事,理應落到孫子孫媳的身上,而且孫銀聰年紀越來越大了。但是老人還是堅持自己親自照顧兒媳。直到她實在搬不動兒媳婦了,才同意孫子孫媳每晚輪班照顧。白天,兒媳婦的一切仍由她料理。

好德行催生好家風。孫銀聰照料癱瘓兒媳28年,勤儉持家、堅強執著,讓這個一度在風雨中飄搖的小家穩定下來,漸漸走上幸福道路。如今,孫銀聰家族100多人,裡外曾孫玄孫20多個,都以她為學習典范,將傳統美德代代相傳,贏得四鄉八鄰尊敬。曾孫陳志浩2017年4月29日在北京市一處河道內,為營救兩名被洪水圍困的8歲兒童英勇犧牲,被授予“一級首都保安勇士”。在孫銀聰影響下,太安村孝老愛親蔚然成風,呈現一派文明和諧的景象。

524 李長容

李長容,女,漢族,1955年3月生,重慶市南岸區海棠溪街道南山道社區居民。

結婚38年來,患有先天性多囊腎的李長容,先后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姑,患上重病的丈夫、公婆。雖飽嘗艱難,她卻始終笑對生活,用溫柔和堅強擔當起孝媳、賢妻、良母的角色,守護著家庭每個成員。

李長容的公公患有膀胱癌、高血壓、高血糖、胃病、慢性支氣管炎等多種疾病,1994年做了膀胱癌手術,因術后並發症導致生活無法自理,后來患上阿爾茨海默症,成了高齡失智老人。30多年中,盡管公公狀況不斷,李長容對他的照顧始終細致入微、關愛有加。丈夫馬宏的妹妹出生時連續高燒不退,導致小腦發育不全,不會說話,從未上過學,生活不能自理。李長容從1979年結婚的第一天起,就把照顧小姑作為分內之事。小姑脾氣暴躁不受控制,常常將飯亂倒,還咬人。李長容從不抱怨,想方設法引導小姑平和心態。結婚第三年,婆婆被查出食道癌。李長容每天起早貪黑,爬坡上坎奔波在家、公司和醫院之間,守護在婆婆病床旁,喂水喂飯、更換衣褲、陪婆婆聊天,減輕她病痛,直至1981年婆婆病逝。后來,何鳳群成了李長容的第二任婆婆。2006年,何鳳群因糖尿病並發症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李長容每天至少要為她換三四次尿布,防止長褥瘡,幫她擦洗身體,翻身、做腿部按摩,直到她2008年去世。送走了小姑和兩任婆婆,丈夫2009年又被查出患前列腺癌,並且因工作單位改制下崗。面對這一切,李長容不僅在生活上對丈夫細致照顧,還勸說丈夫加入社區志願服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因為常年勞累,李長容的先天性多囊腎時常發作,不時尿血。但她總是咬牙支撐,哪怕疼得一手扶住灶台,也要為一家老小把飯菜做好。2014年,李長容住進醫院動了手術,至今還插著一根治療用的管子。2005年,李長容和丈夫馬宏一起簽訂了遺體捐贈協議,希望自己走后把身上有用的器官捐獻出去。李長容的兒子說,雖然一家人飽受磨難,卻很和諧。“母親言傳身教的‘孝與愛’已浸入骨血,就連我4歲的兒子都開始照顧祖母,我們作為后人,一定會把好家風傳承延續下去。”

李長容入選“重慶好人”。

525 李忠和

李忠和,男,漢族,1970年9月生,民盟盟員,黑龍江省雙鴨山市李忠和中醫診所主任。

李忠和傳承著“善待老人,寬待家人,厚待他人”的家風, 身體力行弘揚孝老愛親精神,幾十年如一日贍養老人、幫助親人、熱心公益。

李忠和出生在一個貧困礦工家庭,7歲時母親病故。1993年結婚后,他把父親、岳父、岳母3個老人接到身邊照料。父親是漢族,岳父母是朝鮮族,飲食習慣、生活方式、民族信仰有差異,時常會發生一些小摩擦。夫妻二人一會兒勸這邊,一會兒勸那頭,雖然很辛苦卻從沒有一句抱怨。1996年,岳父患上肝癌,臥床一年后去世。彌留之際,岳父對李忠和說:“我要走了,把老太太交給你,我放心!”岳母患高血壓、冠心病、腰椎間盤突出等疾病,李忠和量血壓、抓藥煎藥,悉心照料一刻沒有鬆懈。尤其是岳母患胃癌的十余年裡,老人經常整夜睡不著覺。李忠和不管多累,都去陪老人嘮家常、說心裡話。老人因病對飲食比較挑剔,隻能以豆腐、豆漿為主食。為了讓老人吃到新鮮的豆腐,李忠和每天風雨無阻,一早走四五裡路去市場購買,直到2011年岳母以80歲高齡離世。贍養老人、求醫問藥、照料老人、料理后事,李忠和沒向兄弟姐妹要過一分錢,全部由自己承擔。對於其他親人,他也竭盡所能地給予照顧和幫助。二舅哥患精神分裂症,三舅哥患酒精中毒性腦病,從治療、平時生活到離世,所有費用都由他負擔﹔他出錢出力幫四舅哥完婚,后來四舅哥意外死亡,他又出錢料理后事﹔他幫大哥一家辦養豬場,幫二姐開小理發店,幫大侄子開了電腦城……

作為一名醫生,李忠和信守“對空巢老人免費治療、對貧困職工、下崗職工、農民工減收照顧”的承諾,先后捐款捐物3萬元,免費治愈11位空巢老人的疾病,拿出2萬元資助4名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他帶學員不收費,免費安排14名學員食宿﹔他籌集25萬元新建校舍,幫扶貧困山村東興村興教脫貧,村小學的入學率達到了100%﹔他幫助村民開辦北藥種植等項目20多個,全村人均增收1500多元﹔他還為汶川地震和愛心教育基金捐贈上萬元。

李忠和榮獲黑龍江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526 李曉莉

李曉莉,女,漢族,1974年4月生,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城關中學教師。

李曉莉專注講台二十五載,為人師表,桃李滿園。七年如一日照料患病公婆,久病床前有孝媳。她用瘦弱身軀支撐著一個艱難家庭,用愛與執著彈奏出生活的強音,傳承著孝老愛親的美德。

1992年李曉莉大學畢業成為一名人民教師,專注業務,兢兢業業,受到了一致好評。丈夫常年在外工作,她和公公婆婆一起過著平靜幸福的日子。2010年8月,生活被公公的突發腦溢血徹底打亂。當時,醫生診斷老人病情嚴重,已不能救治,丈夫沒能及時趕到,李曉莉懇請大夫全力救治。手術后,老人一直昏迷,成為“植物人”,李曉莉從此開啟了另一種生活方式。她四處求醫問藥,學習了解“植物人”的護理常識。她每天給老人按摩康復、營養飲食、擦洗身體,按時排放清洗引流管。為喚醒老人記憶,她一有空就跟老人聊天、講故事。3個月后,老人的病情奇跡般有了好轉,面部有了表情變化,四肢有了反應。這使李曉莉和家人喜出望外。一家人齊心協力與病魔搏斗兩年多后,老人帶著幸福的笑容安然離世。

公公離世,讓年近八旬的婆婆傷心欲絕,不久因摔倒導致胯骨粉碎性骨折,漸漸發展為半身癱瘓,意識也越來越迷糊,說話含混不清,吃飯穿衣、梳頭洗臉、大小便等最簡單的事情都不能自理。於是,給婆婆喂藥喂水、梳頭洗腳、端倒便盆、擦洗身體,便成了李曉莉每天的必修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晝夜服侍,詮釋中華民族“百善孝為先”的美德。

面對生活的磨難,她勇敢面對﹔面對家庭的困境,她毫無怨言,用真情呵護親人。李曉莉說:“做一個有情有義的人、做一個懂得愛的人、做一個堅忍不拔的人,就是我能夠教會學生最好的知識和最好的人格啟蒙。”

李曉莉榮獲“感動陝西”教育人物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527 李福明

李福明,男,漢族,1952年9月生,中共黨員,呼和浩特鐵路局集寧車輛段退休工人。

李福明妻子患上“漸凍症”,父親兩次腦溢血。他對兩位親人始終不離不棄、精心照顧,用執著與責任創造了醫學知識難以解釋的奇跡,書寫了一段不平凡的人間大愛。

2004年,李福明老伴陳喜英被確診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症”。有權威專家斷言,她活不過3年。看著妻子絕望的眼神,李福明下定決心,一定要讓她活下去。他到處求醫問藥,卻在多家權威醫療機構的診治結果面前一次次失望而歸。隨著時間推移,陳喜英的病情漸漸地發展到癱瘓,生活不能自理。李福明就發揮“頂梁柱”作用,每天早上5點開始“專職護工”生活,為妻子擦拭身體、更換衣物,接下來就是打針、吸痰、喂飯,做肢體訓練。2008年以后,陳喜英病情進一步加重,連進食都成了問題。李福明把飯用榨汁機打成糊狀一點點地往她嘴裡喂。為了學習給妻子打針輸液,李福明開始時就在自己身上練習,經常把自己扎得到處是血。

2014年,陳喜英病情惡化住進ICU重症室。搶救76天后,她最終喪失了呼吸功能,從此一直佩戴呼吸機、吸痰機,鼻子裡插著胃管,肚子上戴著尿管。后來,陳喜英排便功能也幾乎喪失,李福明就用手給她摳大便。在李福明的精心護理和無微不至的照料下,陳喜英竟奇跡般地活了13年。為此,李福明花光了積蓄,前前后后用了100多萬元。為了給妻子用最好的治療藥,他省吃儉用,從不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錢。

2014年6月,李福明86歲的老父親突發腦出血,昏迷了11天。1個多月的治療,李福明精心護理,老父親醒了過來。11月,父親又第二次腦出血,經過兩個月治療仍沒有明顯起色,醫院決定放棄治療。李福明把父親帶回家中,買回大量醫療書籍,自己摸索著為父親作康復治療。也許是孝心感動了上蒼,經過他兩年多精心護理,老父親完全脫離了生命危險,還能扶著牆走動。

13年來,李福明因過度勞累,也患上了腦血栓等疾病。但他對親人的關愛絲毫未減。他說:“父親在,妻子在,我的家就還是一個幸福完整的家。”

528 楊伊麗

楊伊麗,女,漢族,1955年12月生,中共黨員,天津市和平區五大道街育文坊社區居民。

“你照顧我小,我照顧你老。”楊伊麗數十年如一日,照顧沒有血緣關系的“大姨”孤身保姆王鳳英,直至103歲離世。她用愛心和善良譜寫出了一曲溫暖人間的大愛樂章。

1954年,楊伊麗的父親因工作繁忙、愛人多病、孩子們年齡又小,請42歲的王鳳英來家當保姆,照料全家人的生活,孩子們尊稱她為“大姨”。自從進到這個家,王鳳英就勤勤懇懇照顧一家老小。平時楊家父母工作忙,一些傳統的規矩、朴素的道理,王鳳英就在日常點滴中滲透給孩子們。在她的悉心照顧下,楊家的孩子一個個長大成人,走上了工作崗位。

上世紀70年代,王鳳英老伴和女兒先后去世。65歲的她孤身一人,既沒收入,也沒房產,對生活幾乎絕望。楊伊麗聞訊,立即把她接到自己身邊,毅然許諾:“大姨,以后您就跟著我!有我一口飯,就保准有您的!”

楊伊麗和丈夫的工資都不算高,還要照顧母親和王鳳英兩位老人。為此,她對自己精打細算,對老人卻毫不吝惜。為了讓王鳳英牙口好吃飯香,她先后5次為老人更換假牙,每次都花幾千元。楊伊麗給母親添置一件新衣,必定給王鳳英添置一件同款的。老人愛吃肉,楊伊麗做飯總是先照顧她的口味。王鳳英早年纏過足,楊伊麗每天晚上給她把腳趾捋順了再一層層清洗干淨。隨著老人歲數漸大,彎腰越來越不靈活,楊伊麗每天幫老人泡腳、按摩,去除腳底硬繭,解除老人足痛。老人洗澡不方便,她就把老人抱到浴缸裡,細心給她洗頭、搓身。天氣好時,她和丈夫還會把兩位老人用輪椅推到花園裡,晒晒太陽、看看風景。每當有人問起二老的身份,楊伊麗就自豪地說:“這是我的兩個媽媽。”

(下轉第十八版)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25日 17 版)

(責編:王金雪、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