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

德耀中華·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事跡(下)(461-504)

2017年07月27日08: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461 彭壽

462 蔣青春

463 覃立旺

464 程永林

465 廖俊波

466 譚清泉

467 薛瑩

468 魏德友

501 於鳳芝

502 馬利軍

503 王玥

504 王子玲

(上接第十四版)

461 彭壽

彭壽,男,漢族,1960年8月生,中共黨員,安徽省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

彭壽是我國浮法玻璃工程科技領域的領軍人物和光電玻璃工程的開拓者之一。他帶領團隊先后攻克了光伏玻璃和電子信息顯示玻璃的重大技術難題,打破國外壟斷,保障了國家光電信息產業安全,也提升了中國在國際玻璃行業的話語權。

彭壽長期聚焦國家玻璃新材料重大戰略需求。30多年來,他工作在玻璃工程技術科研、設計和產業化一線,主持承擔國家“十三五”“973”“863”的15項課題研究。他帶領團隊首創微鐵高透過率玻璃(也稱光伏玻璃)成形新方法,打破國外長期壟斷,讓中國光伏玻璃技術和產業從無到有,並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主持研發了浮法玻璃微缺陷控制新方法和高效節能的新型熔窯,實現了我國浮法玻璃技術的新突破﹔在國內首次實現了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規模化生產,產品成功應用於中國深海探測器,為我國空間技術、深海技術的快速發展作出貢獻……2016年,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在彭壽帶領下,成功拉引0.15毫米超薄浮法電子玻璃,創造了國內最薄浮法玻璃紀錄,成為國內主流品牌手機供貨商。

堅持不懈的研究和突破,使彭壽成為享有盛譽的玻璃專家。他主持制定國家標准5項,獲授權發明專利37項、出版專著4部、發表論文80余篇。2012年,在荷蘭舉行的國際玻璃協會年會上,彭壽被推薦擔任國際玻璃協會主席。第二十四屆國際玻璃大會上,彭壽又被授予“國際玻璃協會主席終身成就獎”,傳播了中國聲音,展示了中國技術,亮出了中國品牌。

彭壽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獎章。

462 蔣青春

蔣青春,男,漢族,1959年1月生,中共黨員,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開魯縣法院專職審判委員會委員。

30多年來,蔣青春堅守一線,公正司法,恪盡職守、無私奉獻,身患癌症胃部全部切除,仍舊堅守崗位,參與處理各類疑難復雜案件,生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對黨和人民事業的無限忠誠。

1981年,蔣青春大學畢業,分配到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開魯縣人民法院工作。他始終牢記職責使命,秉公司法,承辦過的1500多起案件,沒有一件被投訴。2000年秋,兩名持槍流竄犯在開魯縣三義井鄉劫持一名婦女,歹徒提出要見法院院長。蔣青春主動請纓前往現場,與歹徒保持不到5米的距離對話。面對黑洞洞的槍口,他從容回答歹徒提出的法律問題,並告誡歹徒:“拒捕沒有出路,釋放人質,繳槍伏法才能減輕罪責。”在他的心理引導和法律政策攻勢下,兩名歹徒終於放下槍支,人質得以解救。2009年,法院審理一起繼承糾紛案件,涉訴財產100多萬元。前期,法庭多次調解均未成功,領導將工作交給了蔣青春。他多次走訪當事人了解情況,溝通信息,寓教於法,最終使當事人達成了互諒協議。

2008年8月,蔣青春被確診為胃癌,進行了胃全部切除手術。手術后,他又6次住院化療,3次因腸梗堵、3次因胰腺炎住院搶救,體重由82公斤降到了51公斤。盡管如此,他身體稍有好轉便回到了工作崗位。有一次,在審理一起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案件中,他臉色蠟黃,倒在地上。得知緣由的當事人感動得熱淚盈眶。同事們常勸他多休息,他總是輕描淡寫地說:“有病歸有病,該干的工作還得干。人不能讓病給嚇死!”

蔣青春勇於創新,敢於擔當。他組織制定了裁判文書評查細則、案件報告制度和案件質量評查細則,確立了一案一評、一案一卡制度,保証了案件質量,在內蒙古自治區為首創。多年來,蔣青春堅持不辦關系案、不辦人情案、不辦金錢案,堅守一名法官的操守,受到人們的敬重和贊譽。

蔣青春榮獲全國模范法官、內蒙古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內蒙古自治區十大法治人物等稱號。

463 覃立旺

覃立旺,男,漢族,1959年7月生,中共黨員,廣西壯族自治區岑溪市水利供水有限公司測漏組組長。

覃立旺用腳步丈量25.3平方公裡岑溪城區,用耳朵維護148公裡供水管網,義務為用水戶和兄弟單位解決供水管網疑難雜症,被稱為“水管醫生”。他不畏嚴寒酷暑,練就“准確定點,誤差不超1米”的技能,因為有著過硬的技術以及一絲不苟、真誠友善的工作態度,他被群眾稱為“測漏神探”。

從零開始,成為測漏領頭人。岑溪市區供水管網大都老舊、年久失修,易出現漏點導致供水壓力偏低,自來水隻能供到二、三樓。市水利供水有限公司一直採取措施,從外地請來測漏專家診斷,也沒有從根本上扭轉供水壓力偏低的狀況。2009年,公司決定成立測漏組,覃立旺主動請纓,挑起測漏組組長這個重擔。“測漏”是個冷門行業,專業書籍幾乎沒有,覃立旺也沒有受過正規培訓,但他堅信“實踐出真知”。在數不清的深夜裡,他穿上反光衣,戴上測漏儀,拿著聽漏器,時不時趴下身去,耳朵緊貼地面,尋找地底下的滴漏之聲,對供水管網進行診斷。從零時到5時,一夜下來往往走不了幾公裡,碰到難對付的漏點,甚至一連幾夜都“釘”在同一地方,找不到漏點,決不放棄。有時,還要冒著生命危險查找疑點,排除險情。

7年來,覃立旺徒步走遍了市區大街小巷,靠著實踐基礎上的摸索鑽研,練就了“准確定點,誤差不超1米”的本領,先后攻克了根據聽漏水聲音強弱判斷漏水管徑大小、精准定位漏點等難題,成為“測漏專家”,每年為公司挽回損失約40萬元。在他的維護下,岑溪市專業供水管網漏失率從38%下降到18.5%,城區供水壓力提高了2公斤。

由於覃立旺在測漏行業的名聲越來越大,當地機關單位、商家和居民一旦為漏水所苦,無論是工作日還是休息日,都會隨時請他,他總是隨叫隨到,及時義務“出診”。相鄰的天等、鐘山、昭平等縣請他“出診”,他也分文不取。為了讓更多人掌握測漏技巧,2015年覃立旺創建了勞模創新工作室,開展“名師帶徒”活動,培養了30名測漏技術員。

覃立旺榮獲廣西壯族自治區勞動模范、 廣西壯族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464 程永林

程永林,男,漢族,1980年3月生,中共黨員,江西省貴溪市公安局刑偵大隊副大隊長。

程永林在與戰友盤查犯罪嫌疑人時,突遭另一嫌犯駕車瘋狂撞擊。生死瞬間,他推開戰友,自己身負重傷、生命垂危,用熱血和忠誠捍衛了人民警察的稱號。

2016年4月25日下午,程永林和同事三人前往雷溪鎮執行公務,行至貴塘公路約6公裡處,發現一名男子形跡可疑。就在三人車輛停靠該男子前方並下車欲進行盤問時,男子迅速把長形背包丟棄到路邊水溝。三人立即上前對該男子形成圍勢,通過盤問,確認該男子是制售槍支嫌疑人曾某凱,便把他控制住,從丟棄的背包內查獲自制“禿鷹”氣槍一支。這時,一直反方向停靠在他們車輛后方20余米遠的白色轎車突然發動,快速馳去。當程永林三人押著曾某凱來到車邊准備離開時,白色轎車已折返方向,擠佔左道疾速向他們沖來。危急關頭,程永林迅速推開同事,自己卻被撞飛10余米遠,身受重傷、生命垂危。后經查實,肇事司機與犯罪嫌疑人是同伙,他們正在等候買家進行槍支交易。受重傷的程永林被緊急送入醫院搶救,當英雄急需A型血的消息傳開后,當地數百名各界人士自發獻血。程永林昏迷五天五夜后醒來,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手頭的案件,同事和親友們再也忍不住淚水。程永林轉院到上海進行手術,歷時13小時,對全臉15處骨折部位,使用了98個鈦釘進行復位。

程永林醉心於公安刑偵工作,2004年調入上饒市公安局信州分局刑偵大隊重案中隊,工作之余自覺加強學習,業務能力很快得到提升。16年從警生涯,程永林以能辦案、善辦案、辦大案為領導和同事所贊賞,偵辦各類刑事案件近2000起、專案12起,抓捕犯罪嫌疑人800余名,被譽為“專案王子”。程永林因偵辦案件能力突出,先后榮立個人三等功7次。

程永林榮獲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范、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465 廖俊波

廖俊波,男,漢族,1968年8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兼武夷新區黨工委書記。

廖俊波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面對貧困縣、革命老區、經濟發展長期全省倒數第一的政和縣,不打退堂鼓,不當太平官,把擔當放在首位,率領全縣黨員干部擼起袖子加油干,用勤奮、實干、嚴謹描繪出一幅幅美麗畫卷,成為新時期共產黨人的楷模。

“廖書記不是在基層,就是在去基層的路上。”廖俊波出身普通家庭,南平師專畢業后當過中學老師、鄉鎮干部,在縣鄉兩級做過主要領導,在產業園區等經濟建設主戰場經過磨礪,工作勤奮努力,多次對家人講,“組織給了我這麼高的榮譽,唯有加倍努力,才能報答黨的厚愛和人民的信任”。

廖俊波對群眾充滿感情,始終惦記著群眾的冷暖安危。在政和縣工作的幾年,在群眾最關切的脫貧攻堅、教育醫療、基礎設施等方面都交出了一份出色答卷,全縣貧困人口減少了3萬多人,脫貧率達69.1%。他把群眾當親人,用心用情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數”換來群眾的“幸福指數”。短短4年,政和縣山鄉巨變,財政總收入、GDP、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等都實現了極大的增長,一個全新的生機勃勃的政和展現在人們面前。

廖俊波經歷的崗位,都是“背石頭上山”的重活累活,需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但他始終把工作當事業干,樂在其中,總有使不完的勁。在政和縣任職期間,創造了在傳統農業縣建起省級工業園區的“政和速度”。離開政和時,全縣財政總收入翻了兩倍多,連續3年進入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實現了貧困縣脫胎換骨的蛻變。他敢於擔當、勇於創新,經常鼓勵干部:“隻要是為了發展、為了群眾就大膽去干,有責任我來擔。”

廖俊波把“肝膽干事、干淨做人”作為座右銘。隻要“朋友關系”、不要“利益關系”,是他做人和交友的原則。他到武夷新區任職后公開表態:“誰要是打著我的旗號搞工程,你們要馬上拒絕,我沒有這樣的親戚!”生活中,他始終廉潔自守,加班熬夜是常態,卻從不給自己開小灶。他十分注重家風家教,愛人工作27年,至今仍然在教學第一線。一家人都住在普通居民樓裡,家中裝修簡朴、陳設簡單。同事朋友們都說,他渾身陽光、清澈透亮,滿滿的都是正能量。

廖俊波榮獲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466 譚清泉

譚清泉,男,漢族, 1956年9月生,中共黨員,某部隊裝備部技術處高級工程師。

譚清泉入伍41年來,始終胸懷對黨絕對忠誠的堅定信念,刻苦鑽研導彈技術,關鍵時刻勇挑重擔。2011年,他身患癌症后依然堅守戰位、忘我工作,為戰略導彈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1976年,譚清泉放棄當鄉干部和到工農兵大學深造的機會,毅然選擇從軍報國,投身戰略導彈事業,扎根深山一干就是41年。無論是在哪個工作崗位,平均每年160多天戰斗在導彈陣地,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從指揮崗位調整到技術崗位后,有人提醒他,“技術崗位發展沒有指揮崗位發展路子寬!”他不為所動,堅決服從組織安排。在他看來,隻要和導彈武器在一起,把所學知識奉獻給導彈事業,就是人生最大的價值和幸福。

譚清泉把練就過硬專業技術、擁有看家本領當作職責本分。他精通某型導彈五大專業,2次被評為導彈專家,先后提出10多項技術改進方案,破解200多個技術難題,研發模擬訓練裝備80多(台)件,有4項科研成果獲得軍隊科技進步獎。2003年8月,他率先提出在發射陣地完成技術陣地測試訓練內容,總結的方案比原設計流程減少近一半時間。2012年,旅首次組織某種危險系數極高的操作訓練,他主動請纓,帶領技術骨干夜以繼日奮戰3個多月,解決了一大批技術難題。譚清泉嚴謹細致、一絲不苟,經他把關的實彈發射任務,沒有發生過一次差錯疏漏,被譽為導彈發射場上的“裝備神醫”“定海神針”。

“寧可讓生命透支,也不讓使命欠賬”是譚清泉的座右銘。長期疲勞工作,譚清泉身體出現嚴重不適,幾次暈倒在陣地,送醫院后被確診為肺癌,切除了最大的一葉肺。他認為,“生理上的肺切除了,精神上的肺不能再失去”。做完肺部手術后,在家休養不到4個月譚清泉就返回部隊,堅持下陣地、進洞庫、查裝備。

譚清泉榮獲“礪劍先鋒”、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稱號,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

467 薛瑩

薛瑩,女,漢族,1973年8月生,中共黨員,航空工業西飛國航廠鉚裝鉗工。

薛瑩從事國際合作產品生產25年來,對工作秉持認真負責的職業態度,勇於創新創造、積極主動細致,具有精湛的飛機裝配技能和較強的班組管理能力。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薛瑩班”,承擔著波音737—700垂直尾翼可卸前緣組件的裝配任務。

工作中,薛瑩堅守“讓世界享受中國人的航空制造”的使命,推行“班組管理制度化、生產過程精細化、現場管理精益化、班組氛圍和諧化、班組工作快樂化”班組工作法,堅持勤於學習、刻苦鑽研。她帶領全體組員改進操作方法、工藝流程,實行精益制造等百余項創造創新,啃下一塊又一塊硬骨頭。波音公司代表提出攻關課題,她帶領攻關小組,反復拆裝實驗,一天在5台不同工裝上抬上抬下10余次,通過40個日夜的實驗,達到了用戶質量要求,實現了“用一個手指的力量就能把前緣裝配到垂尾上”的目標,贏得波音公司“用戶滿意員工証書”。

作為全國勞動模范,薛瑩在實地調研中,細心了解勞模們的工作和未來發展需求,在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更好地發揮勞模示范引領作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她組建的西飛勞模“匠客夢工坊”,發揮勞模群體智慧,積極參與重點型號生產疑難技術問題、設備問題的解決與攻關。作為陝西軍工勞模服務團團長,她組織陝西軍工企業勞模先進,先后赴航天四院、陝西秦正集團等單位跨企業集智攻關,傳授技能,為高新武器科研生產和軍民融合事業發展作出新貢獻,為陝西省培養了更多的技術能手和創新人才。

作為陝西省人大代表,她設立“薛瑩工作室”,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進行認真思考與實際調查,先后提出11項議案,其中一條建議被西安市交通運輸局採納並實施。

薛瑩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陝西省道德模范、陝西省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468 魏德友

魏德友,男,漢族,1940年11月生,中共黨員,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161團退休職工。

53年來,魏德友始終不忘初心,堅持為國戍邊信念,與妻子一起駐守在夏季蚊虫肆虐、冬季風雪埋人的無人區,過著“家住路盡頭,放牧為巡邊”的生活,書寫了“西陲戍邊半世紀,我伴寂寞守繁華”的非凡篇章。

1964年,魏德友和30多名戰友一起,從部隊轉業來到161團兵二連,駐守在薩爾布拉克。這裡冬季狂風肆虐,暴雪深達1米多﹔夏天蚊虫猖獗,當地稱“十個蚊子一盤菜”。他和戰友們一起屯墾戍邊。那時,邊境形勢十分嚴峻,放牧巡邊線某種意義上就是國境線,退一步或進一步都關系到領土主權。他和戰友們同守邊牧民一道,堅持通過放牧的方式捍衛領土,與手握鋼槍的外國士兵面對面也不曾后退。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邊防戰士換了一茬又一茬,可魏德友和妻子依然堅守在空曠的草原深處。他所在的兵二連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已裁撤,原本可以被分到離城市更近的連隊去,但他主動留下來,停薪留職義務戍守邊防,放牛羊養活一家人。他總是說:“這塊地方不能空著。”每到夏季,魏德友要時刻觀察是否有人畜抵邊,一旦出現險情,第一時間沖上去制止、勸返,解決不了的就立即與邊防派出所或者邊防連聯系。

2002年,魏德友夫婦退休,在山東工作的4個孩子力勸父母回鄉養老,但他就是不肯,還說服老伴留在薩爾布拉克繼續義務戍邊。2003年,中哈兩國邊境界碑、圍欄設立,國防公路貫通,魏德友成為兵二連唯一見証這一庄嚴時刻的人。那一刻,他撫摸著中國173號界碑淚流滿面。50多年來,魏德友夫婦在轄區西巴裡坤、薩爾布拉克、額敏河南畔,構筑了長達20公裡的移動“界碑”,義務巡邊近20萬公裡,勸返和制止臨界人員千余人次,堵截臨界牲畜萬余隻。不忘初心,為國戍邊,是這位古稀老人一生的堅守。

魏德友榮獲時代楷模、第五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道德模范等稱號。

全國孝老愛親

模范候選人

501 於鳳芝

於鳳芝,女,漢族,1964年4月生,中共黨員,遼寧省凌源市劉杖子鄉郭杖子村婦聯主任。

結婚33年,於鳳芝家中難事不斷:公婆年邁多病、二大伯智力障礙、小姑子先天性心臟病、兒媳婦突然病危……她始終不離不棄,用柔弱肩膀為家人撐起生活綠蔭,譜寫一曲感人至深的家庭美德之歌。

1984年,於鳳芝嫁到這個家的時候,7口人隻有她和丈夫可以正常勞動:70歲的婆婆患有心臟病,公公患有老年性氣管炎,丈夫的二哥患有智力障礙,兩個小姑子正在上學,其中一個還患有先天性心臟病。1988年,患有心臟病的小姑子病重住院。於鳳芝蹲在醫院陪護,像對自己的親妹妹一樣精心照料。一年后,小姑子病情惡化不幸離世,婆婆受到打擊一病不起。當時隻有24歲的於鳳芝,就代替婆婆操持起全部家務。每天早上,她都第一個起床,悄無聲息地開始忙碌。每頓飯,於鳳芝都要先給公公和二哥盛好,然后再坐在炕沿上一勺一勺地喂婆婆。

1995年,臥床5年的婆婆又檢查出肝癌。住院期間,於鳳芝每天陪在身邊,精心照料飲食起居,讓老人平靜地走完人生最艱難的一段日子。1998年,公公舊病復發后迅速惡化。於鳳芝知道老人放心不下智障的二哥,就拉著公公的手承諾:“爸,您放心,我一定會盡心照顧二哥!”於鳳芝說到做到。每天都讓二哥吃得熱熱乎乎,睡得暖暖和和。街坊鄰居們看在眼裡,都說二哥命好。

2010年7月,於鳳芝的兒媳婦突然得了一種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整個人都不能動彈。病人急救兩個月,花了20多萬元,接連收到3張病危通知書。由於始終不見好轉,醫生建議轉院。這時候,就連兒媳婦的父親都灰心地說:“你們已經盡力了,錢也沒少花,把孩子接回家吧!”於鳳芝堅決不同意:“在家不就是等死嗎?孩子才二十四五歲啊!”最后她決定,把兒媳婦接回凌源市醫院繼續治。兒媳婦回凌源時,瘦得隻剩下30公斤,躺在病床上連喘氣的力氣都沒有。於鳳芝就是不肯放棄,請醫生扎針灸、做理療,帶著家人堅持給兒媳婦按摩。兩個月后,兒媳婦身體竟然有了知覺。兩年后,在於鳳芝精心照料下,她徹底恢復健康,並且順利生下一個男孩。

於鳳芝榮獲遼寧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502 馬利軍

馬利軍,女,壯族,1957年1月生,上海市奉賢區青村鎮姚家村村民。

30多年裡,丈夫家裡多人大病纏身,馬利軍傾力照顧殘疾大伯、患癌婆婆,溫情扶持落魄的丈夫,扛起風雨飄搖的家,用賢、孝、韌的品格詮釋孝老愛親的中華美德。

1981年,馬利軍經人介紹從廣西遠嫁上海,公公早年去世,大伯是個沒有勞動能力的單身殘疾人。她沒有后悔,毅然肩負起照顧丈夫一家的重擔。她鼓勵丈夫外出找工作,家裡事、田裡活自己一肩挑,空閑時還為大伯四處求醫問藥。幾年后,大伯病逝,她又勞心勞力一手操辦大伯的后事。1998年,馬利軍被確診患了甲狀腺癌,但她依然沒有放下對這個家的擔當。她一面吃藥醫治,一面一如既往地照顧家人。誰知禍不單行。2009年,丈夫患上白血病,婆婆查出皮膚癌,她自己的甲狀腺癌也復發了。醫生建議馬利軍立刻做手術,但她考慮到丈夫和婆婆,放棄了手術,靠吃藥幸運地再次穩定了病情。但丈夫和婆婆的病卻不能拖,治療幾個療程下來,就花了4萬多元。

沉重的醫療費把這個貧困家庭壓得喘不過氣,丈夫失去生活的信念,婆婆整日以淚洗面,馬利軍也心力交瘁。然而,對親人的牽挂、對家庭的責任,激勵著她繼續東奔西跑,為醫藥費四處籌錢。經過3年化療,丈夫終於從死亡邊緣掙扎了回來。他逢人便說:“我這輩子最大的幸運,就是娶到這樣的好媳婦。”

婆婆在2004年再嫁。不幸的是,再嫁的丈夫在兩年后又因重病去世,夫家子女不願承擔贍養義務。馬利軍就把婆婆接回家中,細心照顧。2014年,婆婆突發腦溢血住院,馬利軍日夜守護在病床前,盡心照顧、不離不棄。有一天,她因連續熬夜照顧,暈倒在醫院的過道。病友們見此情況無不動容落淚,紛紛感嘆:“就是親閨女也很難如此。”婆婆出院時,碰到家裡房子拆遷。為妥善安置婆婆,她把婆婆送到福利院,不管再忙再累,每天都去看望一次,直到一年后婆婆因病辭世。馬利軍含淚安頓后事,送好婆婆最后一程。

馬利軍榮登“中國好人榜”。

503 王玥

王玥,女,漢族,1989年6月生,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公交公司調度員。

王玥自幼被抱養,3歲時養母去世,6歲時養父重殘,16歲時奶奶癱瘓在床。面對接踵而至的不幸,她以超越常人的勇氣扛起生活重擔,對養父養母不離不棄,用稚嫩雙肩獨自撐起風雨飄搖的家。

王玥3歲前,與奶奶和養父母4人快樂地生活在一起。誰知,她3歲時,養母因病去世﹔6歲時,養父又意外被炸,失去雙耳、十指,雙目也失明了。因無力撫養王玥,養父找來她的親生父母,要他們將她帶走。誰知王玥死活不肯離開,哭著喊著:“我家就在這裡,我不走!”於是,在別人家6歲的娃娃還在父母懷中撒嬌時,她就和76歲的奶奶共同挑起照顧重殘養父的重任。個子還沒灶台高,她就踩著小板凳學做飯,然后兩手端著跪在床前,一口一口喂養父。個子還沒鍬把高,她就開始幫奶奶干雜活。每天定時為養父擦身、端屎倒尿、穿衣抹藥,攙著養父下地做康復訓練,她一干就是20年。

那時,家裡每月的收入隻有養父時有時無的60元工資。王玥小小的年紀,就開始想方設法養家。買不起菜,她就和奶奶去街頭撿人家扔掉的爛西紅柿、土豆。入冬時,她們頂著寒風到地裡幫農民收菜,撿人家看不上的帶回家。一年級時,她跟學校門口的小販學起“生意經”,賣冰水、賣瓜子、賣奶奶做的小燒餅……一天居然也能掙一兩塊錢。上街時隨手撿空飲料瓶賣的習慣,她一直保持到參加工作。

王玥16歲時,奶奶因車禍癱臥在床。她一邊緊張學習,一邊獨自挑起照顧家人的重擔。重重困難高壓之下,王玥的學業依然出眾,高考后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但為照顧爸爸與奶奶,她放棄上大學的機會,踏入社會、工作養家。到了談婚論嫁年齡,王玥提出的唯一條件是:必須帶著奶奶與爸爸一塊出嫁。她的善良深深吸引了一位名叫劉洋的小伙子。2016年,兩人喜結連理。成家之后,小兩口共同照顧著兩位老人。

王玥榮獲山西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504 王子玲

王子玲,女,漢族,1972年12月生,貴州省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副主任科員。

十幾年來,王子玲悉心照顧重病的丈夫,呵護年幼的女兒,贍養年邁的雙親,一心一意履行妻子、母親、兒媳的義務,以柔弱之肩為家人撐起一片藍天。

1995年,王子玲與丈夫喜結連理。1999年,他們有了可愛的女兒。天有不測風雲。2003年3月,王子玲丈夫被查出肝硬化,不得不住院治療。由於本地醫療條件有限,王子玲把丈夫送到省城大醫院治療。每天來去幾個小時,她不辭辛勞奔波於醫院和單位之間。沒多久,丈夫的病情急劇惡化,體重從140多斤迅速降到92斤。王子玲強忍著淚水,帶著丈夫四處問診,隻要有一絲希望,她都不放過。整整9年裡,她從沒有睡過一個好覺,不是在病房裡打地鋪,就是在醫院過道的凳子上和衣打個盹。9年裡,王子玲陪著丈夫,跑遍各地醫院。在她精心照顧下,被醫生下了多次病危判決的丈夫,一次次從死神的手裡逃脫出來。可是天不遂人願,王子玲終究沒有挽留住丈夫年輕的生命。但她暗暗發誓:這個家不能垮!

父親的離世,讓剛上初中的女兒變得沉默寡言。為了讓女兒能健康地成長,王子玲既當爹又當媽,為女兒撐起了一片天。女兒外出有她相伴,女兒上學她親自接送,雨中撐傘、夏夜搖扇,悉心照料著孩子的幼小心靈,讓她感受家庭溫暖。在她精心呵護下,女兒健康快樂成長,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她知道,丈夫去世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父母。她一個人挑起了贍養公婆的重擔。為便於照顧兩位老人,她把公婆從農村老家接到身邊,每天為年邁的公婆端茶送水、洗衣做飯,侍奉盡孝、毫無怨言。通情達理的婆婆提醒她:“你還年輕,遇到合適的就要為自己考慮考慮。”王子玲回答說:“我不僅是你們的媳婦,也是你們的女兒。要我重新組建家庭,對方首先必須要接受你們!”

王子玲榮獲貴州省道德模范稱號。

(下轉第十六版)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25日 15 版)

(責編:王金雪、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