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27日08: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425 楊芳 |
426 楊穎 |
427 楊華暉 |
428 吳天一 |
429 何滿棠 |
430 張杰 |
431 張超 |
432 張新 |
433 張文海 |
434 張效房 |
435 張晨光 |
436 陳冰 |
(上接第十一版)
425 楊芳
楊芳,女,漢族,1970年10月生,中共黨員,江南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數控加工分廠編程員。
30多年來,楊芳捧出無數高精尖產品,從裝配重點軍品,到高速列車動車組核心部件,成為數控領域和中國兵器行業技術技能“排頭兵”,被譽為“數控湘女第一人”。
楊芳第一學歷只是高中肄業,可她善於鑽研學習。1986年進入江南公司,成為一名銑削加工工人,親戚朋友紛紛勸她改行。“就是掉幾身肉,脫幾層皮,也要在這裡干出點名堂來。”楊芳倔強地說。楊芳上班跟師傅學實際操作技能,下班就“宅”在書堆裡。每月的薪水,除了維持正常生活開支外,大多用在購買專業書籍上。幾年后搬家時,她的書籍足足拖了兩板車,僅數控技術方面的讀書筆記,就有50多本,共200多萬字。如飢似渴地學習,加上扎實的現場操作能力,她很快成為公司數控加工的技術尖子。
敢於碰硬、樂啃“硬骨頭”,成就她“數控專家”的美名。2002年,公司承接了國家某重點工程關鍵部位的設計制造,存在加工面多、易變形、工藝線路長等困難。楊芳把被褥搬到了車間辦公室,一個多月時間沒有離開工廠半步,最終產品一次性加工成功。近年來,楊芳先后承擔了50多項尖端產品生產任務,她不畏艱難困苦,總能找到解決辦法、攻克難關,每年能為公司創造2000萬元的經濟效益。2004年,楊芳代表公司首次參加全省數控技能大賽,奪得第三名。經過多年的歷練,她集高級技工、關鍵技能帶頭人、全公司首席技師於一身,成為名副其實的“數控專家”。
以楊芳名字命名的國家級“楊芳技能大師工作室”於2013年6月正式挂牌。短短幾年,工作室領導、組織、參與軍民品科研項目53項,完成1300余種零部件的科研工藝與試制任務、16項創新成果和1項專利申報。她還充分利用數控加工中心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平台,培養更多的“金藍領”人才。如今,楊芳的徒弟遍布公司70多個數控加工崗位,個個都能獨當一面。
楊芳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三八紅旗手等稱號。
426 楊穎
楊穎,男,白族,1965年4月生,中共黨員,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
作為中國中車首席技術專家,楊穎長期從事軌道交通裝備的設計研發工作,為軌道交通從普載到重載、從常速到高速、從有輪軌接觸到無輪軌接觸突破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
1988年,楊穎大學畢業,進入株洲電力機車廠工作。他的第一個實習崗位是激光設備備料車間。實習期間,公司一台激光切割設備出現故障,機器是進口的,公司沒有人會修。初出茅廬的大學生楊穎,拿著全是英文的說明書鼓搗鼓搗,居然把機器給修好了。隨后,他被調到設備機械處,跟隨院士劉友梅搞主機研發。常年的刻苦鑽研,換來的是豐碩的研究成果,他主持研制的“中華之星”高速列車、“追風號”中低速磁浮列車、CJ6城際動車組等產品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空白,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3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5項。
為使軌道裝備這一中國裝備的“金名片”更加閃亮,楊穎全力奮斗在中國裝備“走出去”的最前端。2011年,他採用全球首創米軌城際動車組技術,主持研制的時速120公裡速度等級馬來西亞城際動車組,獲得我國最大動車組出口訂單。2015年,他主持研制了時速160公裡速度等級的米軌城際動車組,創下時速176公裡的米軌鐵路世界速度之最﹔他研制成功的馬其頓城際動車組,成為我國動車組進入歐洲市場的“第一單”。
在軌道交通裝備制造高速與重載發展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后,楊穎和他的技術團隊,又朝綠色智能方面邁進。2015年12月,他主持完成的長沙機場中低速磁懸浮快線實現運行。2016年,他主持研發世界首台超級電容+蓄電池混合動力調車機車。2014—2017年,他作為總負責人承擔湖南省科技重大專項“儲能式低地板有軌電車研制及示范”項目,研制出全球首創的無架空接觸網供電模式的儲能式低地板有軌電車,填補了國際相關領域空白,已在廣州、深圳、武漢等7個城市得到推廣,獲得新產品訂單近20億元。
427 楊華暉
楊華暉,女,藏族,1965年5月生,中共黨員,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林區基層法院黨組書記、院長。
楊華暉扎根藏區近30年,恪盡職守、默默奉獻。在長期司法工作實踐中,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膩和柔情走進案件當事人的內心,對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釋之以法,巧妙化解一觸即發的矛盾,贏得了案件當事人的理解和尊重。
作為迭部林區法院唯一的一位土生土長的藏族女法官,涉及少數民族案件的審理大多落在楊華暉的肩上。在審判實踐中,許多法律術語在藏語中並沒有完整的釋義,她主動在案件審理工作中擔當翻譯角色,將法律術語准確拆解成簡單平實的藏語,傳達給藏族群眾。除了法律這根“准繩”,她還結合社情民意,尊重風土民俗,在合法、合情、合理的條件下,開展審判工作。在辦理一起盜伐林木案件時,被告人與楊華暉是同村人,既不懂漢語,更不懂法律。案件審理前,不少親朋甚至長輩前來說情。頂著壓力,楊華暉耐心講法律、講政策,苦口婆心,細致入微。庭審當天,村裡幾十名村民前來旁聽,庭審中她發揮精通當地語言的優勢,熟練運用雙語進行庭審,最終法院依據事實和法律做出了有罪判決。在情與法的較量中,她忠實地捍衛了法律的尊嚴。近30年來,楊華暉公正執法,從來沒有接到過一起當事人的投訴。
法律無情人有情。楊華暉在運用法律武器懲治犯罪的同時,特別注意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改造工作。她在辦理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時,在嚴格按照審理程序的前提下,根據未成年人的心理特點及犯罪成因,深入開展耐心、細致的教育工作,使他們從內心深處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違法性和對社會的危害性,促其痛改前非。她在處罰上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在法律許可的前提下,盡量把他們放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上改造。當年經她審判過的6名被告人,如今已有4人大學畢業並走上了工作崗位。
在近30年的法律工作中,楊華暉先后主審和參與審理各類案件400多件,無一錯案發生。在今年審結的14起刑事案件中,審限時間最短的僅為5天,服判息訴率為100%。楊華暉平時以身作則、嚴於律己,發揮模范引領作用,時時處處把群眾放在心上,切實為老百姓排憂解難,關心愛護干警,落實從優待警舉措,深得干警和群眾的愛戴。
楊華暉榮獲全國優秀法官等稱號。
428 吳天一
吳天一,男,塔吉克族,1934年11月生,中共黨員,青海省高原醫學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吳天一是我國低氧生理和高原醫學的學術帶頭人,在青藏高原、喀喇昆侖等地區從事高原醫學研究50多年。他是青海省地方科研院所裡走出來的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塔吉克族的第一位院士。
1951年吳天一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國醫科大學。畢業后,他與妻子隨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鮮平壤醫院工作兩年,1958年夫婦倆響應黨中央支援大西北的號召來到青海。50多年來,他奮戰在青藏高原,數十年的高原科考活動,險象環生,多次車禍,14處骨折,但他始終把青藏高原當作科學事業的根。
在人類高原適應學科領域,他開拓了“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從整體、器官、細胞和分子幾個水平上,提出了藏族已獲得“最佳高原適應性”的論點,為人類低氧適應建立起一個理想的生物學模式,引起國際高度關注。1990年,他在國內首次組織國際阿尼瑪卿山醫學學術登山隊,獲取大量在特高海拔的高山生理學資料,國際高山醫學協會評價是對高原醫學的特殊貢獻。他對發生在青藏高原的各種急、慢性高原病作了較系統的研究,提出的慢性高山病量化診斷標准被採納為國際標准,命名為“青海標准”。
青藏鐵路開建時,高寒缺氧對鐵路建設者的身體健康是嚴峻考驗,也是建設高原鐵路的世界性難題。吳天一多年的研究成果被運用於鐵路建設者身體健康保障,他們研制的抗缺氧藥物、保健品發揮了作用,他主導開設的高原病科為西進的建設者們提供了完善的搶救治療方案,他撰寫的《高原保健手冊》《高原疾病預防常識》送到了最前沿的施工者手中。他親臨施工現場指導科學施工,在青藏鐵路建設工程沿線建立了三級醫療機構,五年建設期間未發生一例因高原病死亡事件。玉樹發生強烈地震后,吳天一主動請纓趕赴災區救援,帶領醫療隊投入對高原病的急救,7天成功搶救高原肺水腫36例。
吳天一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國際高山醫學獎、全國抗震救災模范等稱號。
429 何滿棠
何滿棠,男,漢族,1968年11月生,中共預備黨員,廣東省東莞供電局變電管理二所檢修一班副班長。
何滿棠立足崗位,苦練本領,憑經驗能判斷不同螺絲的材質與對應的扭矩,僅用普通工具扭出的螺絲扭矩均在國家標准之內﹔他自主創新,探索研發,善於發現控制設備缺陷,及時破解難題、排除故障,所帶班組安全運行30多年,被稱為“電網保健醫生”。
1984年,何滿棠進入供電局工作,從基層電力檢修班組學徒做起,成長為南方電網公司首批高級技能專家。30多年來,他使用過的螺絲工具達100多種,扭過的螺絲20多萬個。他的“看家本領”是可以拋開力矩扳手,僅使用普通工具扭螺絲,而且扭出來的螺絲經過儀器測量,扭矩均在國家標准之內。他可以清晰地背出某個型號的設備,哪年哪月在哪裡出過怎樣的問題,連廠商都佩服這位“何大師”。
30多年來,何滿棠參加數以百計的變電站大修技改、設備停電檢修等大型項目,參與過不計其數的緊急搶修任務,完成了無數個讓行內人士望而生畏的“硬骨頭”項目。2010年10月,東莞負荷高峰期。110千伏則徐變電站220千伏GIS設備外殼法蘭處局部發熱,何滿棠攻堅一個月,研制出“匯流排”裝置,可以在不停電的情況下處理發熱缺陷,避免全站全停的事故。2014年4月,他率隊投身東莞供電局500千伏橫瀝變電站“4·11”搶修復電和分析工作,全力協助查明故障原因。他研創出SF6氣體快速處理裝置,極大優化了GIS裝置檢修的SF6氣體處理能力,為快速復電節省近10天時間,為電網挽回巨大經濟損失,保障了社會用電。
2013年,何滿棠成立了“何滿棠勞模工作室”,開展“名師帶徒”人才培養計劃,累計培訓人數達2000多人次,輸送各類技能及管理人才20余人,其中省級技能專家6人。
何滿棠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等稱號,何滿棠勞模工作室被評為“全國工人先鋒號”。
430 張杰
張杰,女,漢族,1972年2月生,中共黨員,黑龍江省七台河市特殊教育學校“特奧速滑隊”隊長兼教練員。
張杰曾是國家短道速滑隊隊員,獲得過世界錦標賽冠軍。擔任“特奧速滑隊”隊長兼教練員兩年多來,她不拿薪金、義務執教,自編教程、科學訓練,全心做孩子們的好老師、好媽媽,培養孩子們在世界特奧會上奪金拿銀,用辛勞汗水譜寫敬業贊歌。
2014年,張杰在國外學習深造后返回家鄉,在有關部門支持下組建七台河特奧速滑隊。為表達報效家鄉的真情,張杰決定不拿薪金、義務執教,擔任速滑隊隊長兼教練員。張杰用母親般的愛護與陪伴,帶領26名殘障孩子克服困難、頑強拼搏,取得良好訓練效果。2016年,有3位孩子成功入選國家集訓隊,在2017年維也納格拉茨世界冬季特奧會上,獲得4金2銀的好成績。
在速滑隊裡,張杰身兼數職,除了教練以外,還是磨冰刀師傅、心理輔導師、器械調修師、隊醫等,對孩子們的訓練和生活,對速滑隊的日常管理,事無巨細、事必躬親,為提升訓練水平夯實基礎。她工作精益求精,針對智力障礙孩子特殊情況,設計專門訓練方案和指導方法,從穿冰鞋系鞋帶到如何在冰面上站穩,從如何把握身體平衡到加快滑冰速度,畫出訓練圖,反復做示范,在實踐中摸索出一套獨特有效的教程。兩年多來,張杰已經寫了10多本近1200多篇教學筆記。她付出了全部的心血。一次正在冰上做示范動作,突然一個孩子滑過來,把她撞飛了,腰受了傷。為了不耽誤課程,她就打封閉堅持訓練。
張杰對隊員無論訓練和生活都關心備至,和賽前緊張焦慮的隊員同吃同住,經常資助家庭困難的隊員,給予他們母親般的安慰和鼓勵。張杰為孩子們資助家用、購置訓練器材和學習用品等累計花費3萬多元。
張杰榮獲全國殘疾人體育先進個人、“感動龍江”2016年度人物等稱號。
431 張超
張超,男,漢族,1986年8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某部隊一級飛行員。
張超矢志強軍報國,追求技術卓越,苦練飛行本領,為挽救戰機壯烈犧牲,用熱血青春書寫“海空雄鷹”的使命擔當,是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的杰出代表。
2016年4月27日,張超駕駛殲—15進行陸基模擬著艦訓練時,飛機接地后突發電傳故障,機頭急劇大幅上仰。危急關頭,他首先選擇推杆全力挽救戰機,直至飛機幾乎垂直於地面才被迫跳傘,錯過跳傘最有利時機,墜地受重傷經搶救無效壯烈犧牲,用4.4秒的生死一搏譜寫激蕩海天的人生壯歌。
張超始終執著“飛行夢”“航母夢”“強軍夢”,把全部心思和精力傾注在摯愛的飛行事業上,累計飛行2072架次900多小時。他自覺把個人理想抱負融入建設強大海軍的偉大事業,一次又一次選擇到海軍建設最需要的地方去。投身艦載飛行事業以來,他與全體艦載機飛行員一起,在人民海軍走向深藍的道路上並肩戰斗、奮力前行,以實際行動詮釋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
張超在苦練精飛中磨礪搏擊海天的過硬本領,先后飛過殲—6、殲—8、殲—11B、殲—15等8型戰機。他把每型飛機、每個課目都飛到極致,練就拔尖過硬的飛行本領,是名副其實的“海空雄鷹”“飛鯊勇士”。在受領編寫殲—15武器使用教學法的任務后,僅用20多天就整理出視頻資料200余份、心得體會2萬余字,極大地豐富了艦載飛行的“資料庫”。
張超勇於挑戰極限,先后3次成功處置重大空中飛行險情,數十次帶彈緊急起飛執行戰備任務。加入艦載戰斗機部隊后,作為艦載戰斗機D班飛行員的“插班生”,不斷自我加壓,惡補課程、多飛多練,隻用同班次戰友一半的時間,就完成殲教—9G改裝任務,順利進入到殲—15改裝。他憑借著近乎瘋狂的訓練勁頭,在不到一年時間裡,就完成上艦前93.24%的飛行架次,所學所訓課目成績全部優等。
張超榮獲時代楷模、逐夢海天的強軍先鋒、“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等稱號。
432 張新
張新,男,漢族,1962年11月生,中共黨員,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張新以高度責任感和創新領導力,開拓創新,研發高新技術,推進產業升級,將特變電工從瀕臨倒閉的小廠逐步發展成為業內排頭企業,努力實現中國創造、裝備世界的民族工業振興之路。
張新帶領特變電工不斷實現跨越式發展,培育以能源為基礎,“輸變電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一高兩新國家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成功構建三大上市公司平台,成為我國大型鋁電子、多晶硅新材料研制出口基地,大型太陽能光伏、風電系統集成商,變壓器年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16年底,全集團總資產超過1000億元,實現銷售收入540億元,利稅近60億元。
在張新的帶領下,特變電工先后承擔世界首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關鍵設備、百萬千瓦大型火電、百萬千瓦大型核電和三峽、向家壩等大型水電科技攻關研制任務,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他們的輸變電產品廣泛服務於全國31個省份的電網電源建設,變壓器產品穩居兩大電網、五大發電市場佔有率的第一位,成為能源產業的重要供應商。公司積極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先后為美國、加拿大、印度、俄羅斯、塔吉克斯坦、蘇丹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可靠的裝備和優質的成套項目總承包服務,帶動數十億美元中國機電產品的出口,努力實現從“裝備中國”到“裝備世界”的跨越。
“十二五”期間,特變電工共為維、漢、哈、回、蒙等29個民族的2萬多名員工提供直接就業崗位,近五年累計投入數千萬元用於自治區精准扶貧和“民族團結一家親”等各類社會公益事業,為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作出重要貢獻。
張新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扶貧先進個人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433 張文海
張文海,男,漢族,1976年5月生,中共黨員,中交一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海南項目經理部經理。
他秉承為國筑島的信念開赴南海施工。3年時間,帶領團隊克服極端條件,不辱使命完成數個島礁建設,用責任與擔當,詮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人生價值筑在了祖國海疆。
2014年年初,張文海臨危受命參加我國首例遠海大規模島礁建設項目建設。工程遠離大陸,施工窗口有限,自然條件惡劣,高溫、高濕、高鹽、高輻射,缺水、缺土、多突風的“四高兩缺一多”氣候條件令人生畏。張文海與團隊剛接手任務時,隻知道大致經緯度,沒有海況氣象資料,沒有施工經驗。面對困難,張文海沒有退縮,帶領第一支拓荒隊伍抵達人工島進行勘測。島上條件極差,大型船舶無法停靠,隻能換乘兩米多的小舢板,借浪頭高度躍過外沿——沖不過去就會摔在深海裡。面對生與死的考驗,張文海身先士卒,率先踏上小舢板,冒著風險開足馬力沖上吹填好的沙灘,就這樣,第一批隊員跳上了一無所有的人工島,施工局面由此打開。
工程開始,艱難挑戰接踵而至。島上的生活設施極不完善,宿舍不夠,大家夜宿擋浪牆﹔淡水極缺乏,大家以空調水洗漱﹔蔬菜不足,大家以黃豆梅菜充飢。島礁上,夏日地面溫度有時高達50攝氏度,頂著酷熱和強紫外線施工,張文海多次中暑,經受了生死考驗。在這樣特殊的環境下,張文海帶領著40多人組成的團隊,每項節點的完成都付出數十倍甚至是上百倍的努力,每個“第一”都為后續隊伍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經驗,戰勝了“四高一多”的環境挑戰,用勇氣和擔當站穩腳跟。
3年來,張文海堅持每天提前1小時到崗,半年內10次登上人工島,最長一次駐守時間4個多月。由於長期高壓作業,張文海落下了胃潰瘍的毛病。身體條件本不允許進行繁重的工作,但他仍堅持每個區域都親自查看驗收。
3年間,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張文海帶領一批批參建將士日夜鏖戰,完成的工程量是國外同類施工45年工作量的30倍還多,建成的一座座順直的碼頭可以停靠萬噸級巨輪。
張文海榮獲“全國優秀項目經理”、天津市道德模范等稱號。
434 張效房
張效房,男,回族,1920年10月生,中共黨員,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科主任醫師。
張效房從醫70多年,刻苦鑽研、精益求精,創立“張效房法”眼科醫療技術,以精湛醫術服務病患,用仁心仁術詮釋大醫精誠。
張效房是我國眼內異物研究奠基人,也是眼外傷專業學術帶頭人。1939年,張效房考入國立河南大學醫學院,畢業后留院從事眼科工作。70多年來,他憑著嚴謹的工作態度和豐厚的經驗積累,創造出一項項眼科界頂尖技術,被統稱為“張效房法”。20世紀70年代,針對眼內異物病人手術難、致盲多的情況,他經過深入研究、反復實驗,設計出“眼內異物定位摘出法”,解決這一世界性難題,被公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對世界眼科的兩大貢獻之一。1976年,他的專著《眼內異物定位與摘出》成為國際上第一部系統探討眼內異物治療辦法的專著。
20世紀90年代,張效房發現白內障手術既費時間又不安全。為攻克這一難題,他研究出系統的“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摘出術”,把手術時間由1小時縮短至不到15分鐘,最短的隻需5分鐘。這一術式在國內開展超過200萬例。2002年,在美國眼科學年會上,張效房的《中國河南大范圍白內障手術復明工作經驗》報告,引發世界同行關注。一位美國醫生說:“無論是眼內異物定位摘出法,還是白內障摘出手術,張效房都走在世界前列!”
1998年3月,張效房被授予首批10名成績突出的科研工作者“河南省科技功臣”稱號。張效房把5萬元獎金全部捐出,還拿出積蓄15萬元,無償提供給基層醫院開展手術。許多同行深受感動,紛紛捐款,建立“張效房醫學學術基金”,用於資助全省眼科學術研究。張效房先后培養眼科碩士、博士后70余人,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3項,國家專利1項,出版專著22部。如今, 97歲的張效房雖然身患癌症、經歷十幾次手術,但依然行醫不輟,堅守醫療一線。
張效房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435 張晨光
張晨光,男,漢族,1975年1月生,中共黨員,晉城煤業集團成庄礦運行工區機電隊長。
張晨光刻苦鑽研,潛心學習,以“十年磨一劍”的堅韌毅力,實現煤礦工人到技能大師的精彩跨越。他與團隊組織開展礦井自動化升級改造10余項,完成創新項目40余項,多項獲國家專利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994年,張晨光從晉煤集團技工學校畢業來到成庄礦,面對煤礦艱苦環境沒有退縮,對各種現代化設備產生濃厚興趣。“寧做金色的藍領,不做平庸的白領”。為實現目標,張晨光先后三次放棄進機關工作的機會,一心扑在機電工崗位一線,邊學邊干,孜孜以求,幾乎把全部工資都用來購買各類書籍和資料,並自主學習PLC可編程控制器技術。針對礦井發展中出現的各類機電技術難題,總是沖在最前面,把發現問題、研究改進、攻克難題當成樂趣。2009年,他在全國煤炭行業職業技能大賽中脫穎而出,奪得礦井維修電工第一名。
2011年年底,晉煤集團創建首個大師工作室——“晨光工作室”。張晨光為把工作室辦出特色,一邊通過函授和自學方式提升理論水平,一邊結合實踐自主編撰教材。他獨創的“四步晨光培訓法”,為晉煤集團培養高質量學員近千人,慕名而來交流學習的企業絡繹不絕。
2013年以來,張晨光依托團隊優勢,扛起破解難題、創新創效大旗。自主實現EEP仿真試驗平台的制作,節省1000萬元的培訓和設備資金﹔自主實現實時監控綜採煤量的改進,創造間接經濟效益1000萬元﹔井下盤區皮帶啟動時功率平衡研究,每年創效益600萬元。近年來,張晨光組織研發的“皮帶遠程監控系統”,實現了井下皮帶的地面遠程控制,減少井下17部皮帶的85個崗位共計138名崗位工人,僅人工成本每年節約1380萬。該項成果在全集團推廣,每年僅節約人工成本上億元,張晨光被譽為“億元礦工”。他在平凡崗位上,吃苦在前、甘於奉獻,用無悔年華唱響新世紀煤礦工人的壯麗贊歌。
張晨光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436 陳冰
陳冰,男,漢族,1981年7月生,中共黨員,重慶市公安局兩江新區分局刑偵支隊刑事技術大隊教導員。
在偵查一起案件現場時,陳冰受傷,導致右臂截肢、右腿永久性功能障礙。憑借著堅強毅力,他重返崗位,從檔案“一口清”到連破大案要案,繼續沖鋒在一線。
2010年4月8日,已經下班的陳冰,主動請纓參與一起盜竊案現場勘查,不幸被1萬伏高壓電擊中,當場昏厥。經過12個小時手術,陳冰右臂截肢、右腿永久性功能障礙,被鑒定為三級傷殘。“做一名人民警察是我從小的理想,我熱愛這份工作,絕不會放棄!”陳冰以頑強毅力學會了用左手洗漱、穿衣、吃飯、寫字……當他能獨立生活時,第一時間向組織申請重返崗位。
2011年12月,陳冰回到闊別20個月的警隊,做起專職內勤,負責檔案整理。由於行動不便,單位特批他坐出租車上下班,採取彈性工作制,都被他婉拒。為避開人流高峰,他堅持每天早晨5點起床,乘坐第一班地鐵上班,晚上加班到8點才回家。他將5000余份檔案逐一歸檔,對每個卷宗做到“一口清、一查准”,成為技術室的“活檔案”。通過他從舊案檔案整理中發現的線索,警隊破獲30余起案件,為當事人挽回經濟損失100余萬元。
陳冰主動請纓,不顧病痛,投入現場找痕跡、做鑒定。轄區發生兩起命案,陳冰與戰友白天勘查現場、研究案情,晚上繼續做勘查實驗,搜尋証物,每天休息不足3小時,提取各類証物150余份,最終成功檢驗出嫌疑人的DNA,鎖定犯罪証據,抓獲犯罪嫌疑人。5年中,憑借專業優勢,陳冰參與破獲各類大案要案20余起。
陳冰潛心鑽研業務,用左手逐字逐句敲出5萬余字的理論調研文章15篇。在他帶領下,刑事技術室業務水平不斷提升,團隊勘查各類現場7600余起,通過痕跡物証鑒定,共比中案件470余件,直接鎖定嫌疑人150余名。陳冰積極參加公益活動,2014年以來,累計捐款4萬余元。
陳冰榮獲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范、全國自強模范、重慶市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重慶市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被授予第五屆“我最喜愛的人民警察”特別獎。
(下轉第十三版)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25日 12 版)
相關專題 |
· 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