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

德耀中華·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事跡(下)(413-424)

2017年07月27日08: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413 召存信

414 邢錦程

415 戎鵬強

416 朱蘭

417 朱玉國

418 朱立紅

419 朱國茂

420 許啟金

421 農加貴

422 孫彥榮

423 李雙星

424 李來建

(上接第十版)

413 召存信

召存信,男,傣族,1928年3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原州長。

從1953年到1992年,召存信連續40年擔任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州長。他始終不渝跟黨走,把畢生精力奉獻給西雙版納州建設事業,以實際行動推動民族團結開花結果,各族群眾親切地稱呼他為“老州長”。

召存信一生富有傳奇,胸懷民族大義,在國家危難時刻挺身而出,堅定跟黨走。他組織自衛隊抗擊日本侵略者,他翻山越嶺跋涉到普洱(現寧洱)尋找黨組織。他主動尋找解放軍並積極組織各族群眾配合部隊渡過瀾滄江,順利解放西雙版納全境。他在西雙版納第一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會上宣布放棄“召景哈(傣語裡的官職名稱)”官職,195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說:“我在黨旗下宣過誓:永不叛黨!這輩子我也隻跟著共產黨走。”

擔任州長期間,召存信發動村民大力種植草藥,發展傣醫傣藥,推動傣醫藥發展,為老百姓提供便宜的醫療衛生服務。培育壯大糧、膠、糖、茶、果等支柱特色農業,加快發展以旅游為龍頭的服務業、邊境貿易業,促進民族經濟蓬勃發展。加大對山區貧困少數民族的幫扶力度,加強山區的道路、電力、飲用水、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多形式幫助貧困山區發展種植養殖業和特色經濟,讓山區民族群眾逐步脫貧致富。他致力於西雙版納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文化繁榮,開創當地多個“第一”:第一條公路、第一個機場、第一家銀行等等。

召存信以實際行動維護民族團結。巴達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全州唯一不通電的偏遠民族聚居鄉鎮。召存信說:“一定要讓山上的布朗族、哈尼族兄弟們點上電燈。”他很快幫助解決資金缺口,不到一年時間,架通輸電線路。他加強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工作,主持制定有關條例,廢除千年陋習。他“愛民千寨,不愛財千袋”,從未利用手中權力謀取私利,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召存信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雲南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414 邢錦程

邢錦程,男,漢族,1968年9月生,中共黨員,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人民武裝部政治委員。

邢錦程把問題當責任,把平台當事業,把崗位當戰位,攻堅克難、干事創業,以全面打基礎、創新求突破的理念,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台階地不懈奮斗,把單位建設成“旗艦”和“標杆”。

上任伊始,邢錦程從規范秩序抓起,自己帶頭做表率,引導大家把時間和精力用在謀事干事上。為增強干部職工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他利用節假日和課余時間到干部職工家中,了解其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難。在他協調下縣委召開常委議軍會,一舉解決長期制約人武部建設發展的10多項矛盾問題。為解決復轉退軍人上訪問題,他挨家逐戶調查走訪,深入了解矛盾困難,到相關部門逐個協調,經過艱苦細致的工作,使25名退伍軍人被聘為海上民兵顧問,企業軍轉干部待遇得到很好落實。任職8年多來,他跑斷腿、磨破嘴,將復轉軍人的訴求一一記錄在冊,積極協調解決,成了大家心中干實事、接地氣的“跑腿政委”。

邢錦程從抓民兵隊伍建設入手,以一流的標准要求,不斷強化民兵執行多樣化任務能力。他組建成立全省第一支常態化民兵應急分隊,在反恐維穩、防風救災、海上救援等急難險重任務中屢屢建功,被省軍區冠以“陵水模式”,成為民兵應急連樣板隊伍。他始終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標准設計、高質量完成,每項工作都做到極致,每項建設都樹成標杆,數十項工作做法在全省人武系統推廣。軍改開始后,邢錦程以更加強烈的使命感推動單位各項建設,建設完善海上民兵連部,對海上民兵漁船實現實時指揮、全程掌控﹔完成值班系統信息化改造,實現辦公網絡、視頻監控、會議系統的綜合集成等。

邢錦程被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軍事訓練先進個人,榮立三等功3次。

415 戎鵬強

戎鵬強,男,漢族,1965年11月生,中共黨員,內蒙古北方重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防務事業部工人。

戎鵬強是一名火炮炮管生產線上的深孔鏜工,在坦克新型火炮、新型海炮、超長徑比深孔產品等科研項目中,成功解決加工變形、震動、出口偏等技術難題,突破高強度合金深孔加工技術,書寫深孔鏜領域“工匠制造”傳奇。

1983年,18歲的戎鵬強初中畢業后進入北重集團工作,成為火炮炮管生產線上的一名深孔鏜工。他主要負責對火炮炮管內膛進行精鏜,是保証火炮直線度和火炮打擊精度的關鍵工序,產品加工誤差精度均以頭發絲計算。戎鵬強暗下決心,要成為業內高手。工余時間,他總是一頭扎進書堆學習理論知識。為練好基本功,他反復刃磨刀具,一點點摸索、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戎鵬強的專業技能有了質的飛躍,逐漸成為專家。

1995年1月至7月,公司承擔外援產品生產線通線任務,戎鵬強被組織派往援助地。其間,外方建議使用外國工裝。憑著過硬的專業技能,戎鵬強及時發現外國工裝不適合在我國提供的機床上使用,如果繼續加工,將會造成產品報廢。他與中國專家共同制定挽救方案,用中國制造的工裝和刀具修復。經過4個多小時緊張細心的操作,成功修復即將報廢的身管。外方人員很佩服戎鵬強的專業技術,豎起大拇指夸贊:中國專家OK!

“絕不能因為自己1%的那道工序使產品報廢。”34年來,戎鵬強用敬畏之心對待崗位,獨創“四字訣”工藝法,幾乎以“零誤差”解讀敬業、專業這些概念。2012年,一個在國內幾乎無人敢接的航天航空發射試驗裝置關鍵部件訂單,擺在戎鵬強面前。要在8米長的鋼質圓棒料上打一個孔徑28毫米的通孔。該產品加工難度極大,精度極高,國內還沒有廠家能生產。不服輸的戎鵬強接過這項難題,刻苦鑽研技術,一毫米一毫米地向前推進。一年半后,戎鵬強出色完成任務,成為掌握“超長徑比身管加工”絕技國內第一人。

戎鵬強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內蒙古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416 朱蘭

朱蘭,女,漢族,1976年8月生,中共黨員,上海市徐匯區斜土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醫師。

治小病、管慢病、防大病,朱蘭不僅是斜土街道的好女兒,還是千家萬戶健康的守護神。她心裡永遠裝著社區百姓,在全科醫學道路上勇於拼搏,淡泊名利,勇於堅守,展現出一名家庭醫生的高尚醫德。

朱蘭立足社區工作,服務百姓。“多想一點、多問一點,多說一點、多幫一點”,是她始終堅持的服務信念。她簽約的居民很多是老年人,在居民家中,朱蘭耐心地給老人量血壓,一遍一遍地叮嚀老人高血壓、糖尿病的注意事項,怕居民記不住服藥的規則,就手寫下來,讓居民壓在玻璃板下。居民們十分信任她,把她當親人。茶陵路75弄的周奶奶,在彌留之際還叫著她的名字。許多老病人已經搬遷到外區還輾轉幾路公交來找她就醫。

朱蘭探索醫改工作,不懈追求。在2011年開始實施的家庭醫生制服務工作中,她帶頭探索,迎難而上,自制宣傳板和愛心便簽,帶領團隊每家每戶進行宣傳講解。她經常加班加點,有時挑燈工作到深夜三四點,是大家眼中的“拼命三姐”。她的身影時常出現在居委會、樓道口、馬路邊。目前,團隊平均每人簽約1068戶,簽約率達70.1%,簽約居民基本醫療服務利用率達到61%。

朱蘭投身援建工作,傾情奉獻。2009年,得知有對口援建都江堰任務,她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她放棄元旦、春節休息,深入調研,多方溝通,開展義診、巡回醫療服務,幫助解放、平義兩家社區衛生中心創建規范化的發熱及腸道門診,指導平義創建示范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被上海市衛生系統援建前方工作組評為“優秀援建隊員”。

朱蘭注重科研工作,成績斐然。作為學科帶頭人,她把慢性病的有效防控作為研究重點,積極探索慢性病群組干預管理新模式,承擔8項市、區級課題研究。在國內首次提出並建立家庭健康評估指標體系,在1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得到推廣。

朱蘭榮獲全國首屆崗位學雷鋒標兵、第九屆中國醫師獎、上海市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417 朱玉國

朱玉國,男,漢族,1962年9月生,中共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王樂井鄉曾記畔村黨支部書記。

朱玉國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帶領村民將一個“窮山村”變成遠近聞名的“致富村”,贏得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村民人均純收入翻倍增長,貧困戶由385戶減少到19戶,村黨支部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2010年,朱玉國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時,村民人均純收入隻有2400元。他走縣城、跑市區,多方爭取項目資金10萬元,建養殖溫棚、修村庄道路,實行荒地種植按畝補助,當年使全村增收40多萬元。此后,朱玉國整合閩寧協作等資金,建設檸條加工廠,加工苜蓿、玉米秸稈,降低養殖成本,努力讓老百姓“口袋鼓起來”。2006年10月,曾記畔村被確定為全國首批村級互助資金試點村,國家撥付20萬元扶貧互助啟動資金。朱玉國與村委會商量,決定村民從互助基金貸款,入股互助社,按4︰6的比例發放貸款,實行五戶聯保。一些村民依靠1000元—2000元的互助資金,起步走上發展養殖的路子。走過7年蛻變,全村貸款從400多萬元上升到5300多萬元,涌現出一批脫貧致富帶頭人和誠信戶。在朱玉國帶領下,2016年曾記畔村摘掉貧困村的帽子。村建檔立卡戶戶均貸款10多萬元,集體收入實現從零到18.6萬元的突破。

朱玉國甘做服務群眾的“老黃牛”,一心扑在工作上,顧了村民顧不上自己家。他像一台停不下來的機器,從早上出門到很晚才回家,一直忙村裡的事,家裡事幾乎全落在妻子兒子身上。但他說:“我是支部書記,我的職責是做村裡人的主心骨,做群眾致富的領頭羊。”在朱玉國的心裡,一個人隻要為群眾做了好事,苦點累點、受點委屈都是值得的。

朱玉國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

418 朱立紅

朱立紅,女,漢族,1968年5月生,中共黨員,沈陽鐵路局長春站客運值班員。

從事鐵路客運服務25年來,朱立紅忠誠事業、不忘初心,踐行“人們鐵路為人民”服務宗旨,堅守“溫暖他人、快樂自己”工作理念,傾注真情服務旅客特別是重點旅客,用小小輪椅為老弱病殘孕旅客推出平安出行之路。

2009年6月至2013年11月,長春站施工改造,從候車大廳到站台的路繞來繞去,一個單程就得走1000多米,臨時通道還坑窪不平。為了方便行動不便的重點旅客乘車,朱立紅日復一日地用輪椅護送旅客10多萬人次,往返行程20萬余公裡。上到七八十歲的大爺大媽,下到一二十歲的孩子,都親切地稱她“輪椅姐”。

車站成立以朱立紅名字命名的“輪椅姐”愛心服務室、勞模創新工作室,由朱立紅擔任團隊負責人,全力做好重點旅客服務工作。朱立紅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孜孜不倦地學習崗位技能,千方百計拓展服務方式,摸索出勤於巡視、掌握重點,勤於問詢、了解需求,勤於照料、舒適候車,勤於護送、便捷乘降的“四勤”服務法,變坐等旅客求助為主動巡視、零距離服務。

為延伸服務,朱立紅又推出“四聯”服務,即建立“全程愛心聯系網”“勞模助殘聯絡站”“醫患急救聯動線”“預約服務聯心卡”,使重點旅客服務從車站向列車、向社會延伸。她與在長春站辦理客運業務的290趟列車的300多位列車長互留聯系方式,為重點旅客開展車上車下的全程接力服務。2012年以來,每年寒暑假,朱立紅都幫助長春大學特教學院的殘疾學生購買車票,聯系公交集團把學生接到車站,依次送上回家的火車,使長春站與長春大學特教學院大學生之間“不變的約定”延續30年。

朱立紅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吉林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419 朱國茂

朱國茂,男,漢族,1965年9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海南省儋州市公安局西華派出所所長。

從警28年,朱國茂無論在什麼崗位上都恪盡職守,盡職盡責,鞠躬盡瘁。朱國茂過度勞累,經搶救無效殉職,把生命獻給了公安事業,用忠誠點燃生命之燭。

2016年3月5日,朱國茂在派出所商量工作,忽然感覺胸悶、很累,但他仍然堅守崗位,當晚繼續在派出所辦公室處理案卷。次日凌晨3時,朱國茂突發心肌梗塞,經搶救無效去世,年僅51歲。去世前,朱國茂仍挂念著把配槍送回派出所。

朱國茂工作向來拼命。2016年大年初一,朱國茂率隊參加安保工作,早上5點出發,很晚才回家。連續5天,他始終站在前線。大年初七,極度困倦的朱國茂接到一級警衛任務,又抖擻精神連續轉戰6天,隨后又投身元宵安保。沒人知道,朱國茂當時患了重感冒,每次他拖著疲憊不堪的身子跨進家門后,都得讓妻子給他按摩、擦藥。同事梁保強回憶說,隻要朱國茂不開會、不出警,在派出所准能找到他。2015年7月,有人到農場中學鬧事,朱國茂指令梁保強帶隊處理。梁保強回到派出所已是深夜兩點多,而朱國茂仍守在辦公室,他說:“你們不回來,我睡不著。”10多年來,經朱國茂調解的民事糾紛達500多起,無一起因調解不當而致矛盾激化。朱國茂帶領警員累計偵破各類刑事案件23宗,查處治安案件136起,收繳子彈20發,手榴彈1枚,火藥槍2支。

朱國茂習慣於以所為家,他說這樣有什麼事能及時處理,群眾找我辦事也容易。朱國茂去世后一個星期,同事收拾他的遺物時,在櫃子裡發現了他的整整28本疊放得整整齊齊的警情日記,近百萬文字,記錄著他警察生涯中大大小小的事情。

朱國茂榮獲全國“情滿萬家·派出所好民警”等稱號。

420 許啟金

許啟金,男,漢族,1963年6月生,中共黨員,國網安徽省電力公司宿州供電公司輸電運檢室帶電作業班副班長。

作為國網系統的“大國工匠”,許啟金三十五年如一日,堅守生產一線,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實現安全生產零差錯﹔勤於學習創新,帶領團隊先后研發成果54項,獲得專利41項。許啟金被譽為行業界的專家、狀元,模范踐行了釘釘子精神。

許啟金能吃苦敢擔當。他無數次在天氣極其惡劣的環境下巡查線路消除故障,多次爬上70多米高的供電鐵塔操作,組織完成720多項高壓帶電作業,參與消除各類缺陷3000余處,從未發生一起安全責任事故。

許啟金愛學習肯鑽研。他把重要知識抄在紙條上,一有空就看看,幾十年上萬張“小紙條”,壘起了許啟金電力專業知識的高度。由於他經常看書學習,同事遇到技術難題都喜歡找他解決,因此被大伙兒親切地稱為“金牌許老九”。他還走進大學課堂,作為兼職教師給大學生上課,編寫出版15萬字的《高壓線路帶電檢修工崗位培訓考核典型題庫》。他帶領團隊研發成果54項,獲得專利41項,有的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

許啟金重言傳做表率,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積累的經驗和技能傳授給一線工人,帶出40多個徒弟,培養出一支作風優良、技術過硬、善於創新的骨干隊伍,其中國家級、省部級技術能手和人才7人。

許啟金熱心公益,常年開展結對幫扶,資助多名困難學生完成學業、開展康復治療,得到了當地群眾的廣泛認可,成為全國“最佳志願服務項目”——“光明驛站”的代言人。

許啟金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421 農加貴

農加貴,男,壯族,1966年5月生,中共黨員,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蓮城鎮落鬆地小學教師。

農加貴不顧世俗的偏見和家人的反對,一出校門就毅然選擇到偏僻貧困的“麻風”教書育人,成為該村的第一任教師。三十多年如一日,一個人支撐起一所學校,他用奉獻和堅守,詮釋了一名鄉村教師潛心教書、無私奉獻的誠朴品質。

落鬆地——上世紀50年代文山州廣南縣政府集中醫治麻風病人的醫治點,被人們稱為“麻風村”。1986年9月,農加貴頂住世俗的冷言風語和親戚朋友的苦苦相勸,選擇到落鬆地擔任第一任教師。最初,落鬆地小學隻有一間土坯房教室、幾張學生從家裡抬來高矮不一的桌凳和一塊用墨水染黑的黑板,孩子們既沒有課本也沒有書,農加貴找來了一些舊課本、舊書教孩子們讀拼音、學數字,從此拉開了他教學的序幕。

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農加貴一干就是30多年。他通過復式教學法,先后共培育9個教學班92名學生,送走小學畢業生6屆62人。現在很多都已經參加工作,有教師、醫生、公務員、企業職工等。大家都說,是農老師幫助他們走出了寨子,實現了長輩們一生未能如願的夢想。

農加貴與落鬆地村民30多年風雨同舟。剛到落鬆地村時,農加貴是村裡唯一的知識分子,村民們讀信寫信,買個農用機械要看使用說明書,都會找他幫忙。2002年,廣南縣開展“掃盲”攻堅工作,落鬆地村開辦了一個成人技術班,農老師兼任夜校老師。他白天給學生上課,晚上教村民識字,講解實用技術,但他從沒叫一聲苦、說一句累。

有人問他,你要在落鬆地村小學教到什麼時候?農加貴回答道:“隻要村民們需要,我就一直教下去。”他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全部心血都奉獻給了這群特殊的孩子。

農加貴榮獲全國模范教師、全國民族團結先進個人、全國“最美職工”、雲南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422 孫彥榮

孫彥榮,男,漢族,1958年6月生,中共黨員,河北省清河縣計劃生育服務站站長兼清河縣中心醫院院長。

24年來,孫彥榮時刻把群眾需求放在首位,情系計生,勤勉敬業,開拓創新,開創了“以事業帶產業,以產業促事業”的發展之路,使瀕臨倒閉的計生服務站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1993年3月,孫彥榮上任之初,服務站外債8萬多元,60多名職工半年沒發工資。在這種情況下,孫彥榮集思廣益,大膽改革創新,確定了“以優質計生服務為基礎、全面拓展人口健康服務”的發展路子。多方籌資更新設備,先后購置了彩超、核磁共振等先進設備100多台件。引進來與送出去結合,聘請專家定期應診、手術、講學,鼓勵深造、高薪招聘,解決了人才匱乏等難題。一次,為聘一位副主任醫師,他一周三赴石家庄。天降大雪,他在專家門前等了一個多鐘頭,站成了“雪人兒”,最終贏得專家信任、信服。在他的帶領下,服務站(醫院)得到快速發展,業務收入由原來的幾萬元增長到2.5億元,位居河北省前列,醫院競爭力排名躍進到全國第一百九十一位、河北省第五位、邢台市第一位。

孫彥榮堅持把服務全縣老百姓放在首位。他主持推出了一系列面向計生戶的優惠政策,開展“雙百萬貧困患者幫扶工程”,常年堅持下鄉為群眾上門服務,20多年來累計為10多萬名貧困患者及計生戶減免醫療費達3000多萬元,他個人為貧困患者墊付藥費2萬多元。他主導服務站先后建起了家庭健康促進中心、不孕不育診療中心、人口早期教育中心、健康體檢中心、兒童保健中心和健康養老中心,構建了圍繞“新婚指導——優生優育——早期教育——避孕節育——家庭保健——全民健康——老年服務”的“大人口”的服務格局,為統籌解決人口健康問題,拓展服務站發展路子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孫彥榮榮獲第三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河北省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423 李雙星

李雙星,男,漢族,1962年11月生,中共黨員,河北省衡水市扶貧和農業開發辦公室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兼阜城縣扶貧和農業開發辦公室主任。

李雙星先后指導、幫助152個貧困村發展棚菜種植產業,讓6.7萬名貧困農民人均純收入由600多元提高到5000多元,被廣大群眾親切地稱為“李扶貧”。一心一意為群眾,殫精竭慮抓扶貧,李雙星以行動詮釋了一名優秀黨員干部的價值追求。

2002年4月,李雙星就任阜城縣扶貧辦主任。經過一番調查,他把設施瓜菜種植作為全縣的主導扶貧產業,選擇漫河鄉前八丈村和倪庄村作為種植大棚西瓜的試點。第一次搞大棚西瓜試點,李雙星的壓力比種植戶還大。他天天往大棚裡跑,專門從山東壽光請來大棚能手長期駐村指導,生怕有半點閃失。2003年4月,一場暴風雨突襲了漫河鄉。西瓜大棚裡一片狼藉,柱子東倒西歪,棚膜被刮得七零八落。八丈村黨支部前書記給李雙星打電話:“李主任,這下村民全賠本了,可咋辦啊?”李雙星無暇陪護癌症復發的妻子做化療,帶領村民及時搶救瓜棚。當年,兩個試點村的大棚西瓜都獲得了豐收,每畝收入達4000元。后來,非貧困村也加入了建棚隊伍。截至2015年底,全縣有152個貧困村發展起設施瓜菜產業,人均年增收5000多元。遍布田間地頭的瓜菜大棚,如今已成為阜城縣一道特殊的風景,更讓10.5萬貧困群眾擺脫了貧困。

李雙星寬以待人、嚴於律己,清正干事、清白做人。多年來,他始終把扶貧款當作“保命錢”,從未亂花一分錢,辦公經費的使用也是能省則省,真正把錢花在“刀刃上”、用在惠民處。阜城縣王集鄉前金村發展棚菜生產需要打深井,他自掏3000多元購買前期物資設備,但對自己嚴格要求,對親屬子女嚴格教育、嚴格管理、嚴格監督。他妻子說:“他就像個住店的,回來就睡,吃飽就走。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扶貧上。”

李雙星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河北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424 李來建

李來建,男,漢族,1968年9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公安局向陽派出所科員。

因連續加班、過度勞累,李來建在崗位上突發疾病,因公殉職。從警26年,他長期堅守基層、服務基層、奉獻基層,把工作當事業,把群眾當家人,舍小家,顧大家,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奉獻不息。

李來建工作起來是個“拼命三郎”。1990年,部隊轉業后,李來建一直在基層派出所從事警務工作。1993年,轄區接連發生偷牛盜馬案件,李來建和同事連續15天加班加點,抓獲全部犯罪嫌疑人,追回60多頭被盜牛馬,挽回重大經濟損失。因連日奔波、休息不足,辦案途中車輛翻下山坡,李來建和同事受傷住院,傷未痊愈,他即出院奔赴工作崗位。同事勸他養好身體再上班,他說:“所裡人手少、工作多,我躺在醫院裡安心不下。”2004年,李來建調到向陽派出所擔任社區民警,10余年來,李來建隻請過一次假,還是帶兒子到昆明看病。每次領導同事勸他公休,他總是推辭說工作忙。

李來建把群眾當親人,默默付出從不言悔。李來建習慣隨身攜帶警民聯系卡,走到哪發到哪,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叫李來建,是向陽社區管片民警,這是我的電話,有事請直接找我!” 2012年11月的一天晚上,轄區一根電線斷掉在地上,十分危險。李來建當天輪休,接到社區居民的電話,幾分鐘就趕到現場,在冷雨夜中警戒看護,直到隱患排除。2015年6月,社區老人彭鈺因身患疾病,行動不便,正為辦第二代身份証採集指紋而犯愁。了解情況第二天,李來建主動上門,為老人辦了第二代身份証。李來建始終把群眾的小事當成自己的大事,不管晝夜,無論晴雨,隻要群眾一個電話或短信,他就會出現在大街小巷或居民家中。

李來建被追授為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范、貴州省優秀共產黨員,榮獲貴州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下轉第十二版)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25日 11 版)

(責編:王金雪、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