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27日08: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401 土登 |
402 馬忠斌 |
403 王盛 |
404 王華 |
405 王進 |
406 王家元 |
407 王靜康 |
408 支月英 |
409 毛臘生 |
410 甘科偉 |
411 付華廷 |
412 寧允展 |
(上接第九版)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401 土登
土登,男,藏族,1934年10月生,中共黨員,西藏自治區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
藝術路上追夢一生。在西藏地區,土登的名字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的說唱《格薩爾王》等藝術作品,在藏族群眾中經久不衰,深受喜愛。耄耋之年的土登仍然活躍在藏族傳統曲藝舞台。
土登6歲進入拉薩功德林寺學經,並開始學演藏戲。經過刻苦鑽研,他逐漸挑起了主角大梁,成長為拉薩愛國青年文化聯誼會文藝宣傳隊的一員。在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大會上,他演出的《民族團結舞》,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上世紀60年代拉薩城市建設開始起步,土登等人用藏語演唱節目《逛新城》,贊頌西藏建設成就,引起強烈反響,成為西藏文藝團體每次演出的保留節目。1964年,西藏自治區舉辦首屆全區群眾業余文藝匯演,土登擔任領舞的《牧業豐收》《望果節》《拉薩堆諧》等節目全部獲獎。1972年,拉薩市文工團根據上級決定,派歌舞隊去墨脫縣慰問演出。土登帶領歌舞隊,爬懸崖、過溜索,歷時一個月長途跋涉,遍及墨脫各區和邊防、哨卡,圓滿完成了任務。
土登走過西藏的山山水水,為農牧民群眾表演、宣傳黨和國家政策,多次參與國內外重大演出,為弘揚民族藝術及對外文化交流發揮了推動作用,為國家爭得了許多榮譽。1982年,他代表西藏地區參加全國曲藝優秀節目觀摩演出,首次將《格薩爾王》說唱搬上正規舞台。1987年,他遠赴英國倫敦參加“國際宮廷音樂藝術節”暨史詩演唱會,表演《格薩爾王》片斷《宗巴贊帽》說唱,讓各國觀眾大開眼界。1991年土登被授予“發掘《格薩爾》史詩優異成績榮譽獎”。2008年,75歲的土登參加了在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舉辦的“中國故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表演《格薩爾王》說唱。
土登4次獲得國家級表演藝術一等獎,榮獲牡丹獎終身成就獎。
402 馬忠斌
馬忠斌,男,回族,1954年4月生,中共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國家稅務局預旺稅務所退休干部。
從稅35年來,馬忠斌堅守民族貧困地區稅收第一線, 行程10多萬公裡,代開發票和稅票30多萬份,征收稅款500多萬元,在平凡崗位上作出非凡貢獻。
馬忠斌工作所在的預旺鎮山大溝深,自然環境惡劣。他每天騎著一輛自行車,翻山爬坡、走村串戶,再苦再難也把稅收上來。1985年秋天,馬高庄鄉油料大豐收,個別商販收購后偷偷集中交到糧庫想逃避交稅。接到“稅款催繳通知書”時已是下午4點多,他二話沒說立即騎上自行車,歷時兩個多小時,翻過三座大山和兩道深溝,挨個給收購商販送達“稅款催繳通知書”。途中下起大暴雨,土山梁子沒處可躲,他冒雨趕路。經過一個山溝,突遇山洪栽倒水中。他爬起來在黑夜中深一腳淺一腳前行,走到一戶販糧老板家時已是半夜2點多了。
2003年,國家調高增值稅起征點,預旺鎮轄區管戶大幅減少。其他人都陸續調回縣城工作,馬忠斌選擇留下來。至今,他在“一個人的稅務所”裡守著一處辦公房、一台電腦、一部電話、一輛自行車、一口水窖,工作熱情有增無減。
在基層收稅工作中,馬忠斌堅持“不讓人戳脊梁骨”,對盤算著少繳稅、想逃稅的人,他堅持原則並曉之以理。一次,馬忠斌的親嬸娘在市場上擺攤,不願意繳納臨時經營稅,他堅持進行了處罰。30多年來,他經手的稅收票款賬目經多次審計檢查,都是明白賬。
父親臨終,他在鄉下工作沒能趕回家見最后一面﹔兒子3歲時患病,他又因工作沒顧得上送兒子治療,兒子落下了終身殘疾……這些事,成了馬忠斌一輩子的愧疚和遺憾。盡管如此,他依然深愛著稅收工作。2014年,已到退休年齡的馬忠斌接受了單位返聘,繼續堅守在他摯愛的崗位上。當地群眾把馬忠斌的事情編成方言快板,廣為傳頌。
馬忠斌榮獲寧夏回族自治區道德模范、“感動寧夏”2015年度人物、全國稅務系統先進工作者等榮譽,榮登“中國好人榜”。
403 王盛
王盛,男,漢族,1977年2月生,中共黨員,浙江省台州市人民檢察院研究室主任兼公訴一處副處長。
老母患癌,幼兒腦癱,沒有壓垮他盡忠職守的神經﹔工作繁重、積勞成疾,沒有消減他攻堅破難的決心。常年戰斗在公訴辦案一線,他一刻未曾懈怠。面對轟動社會的重特大案件,他抽絲剝繭,妥善處置,無一差錯。王盛在崗位上塑造了忠於職守、奉獻人生的檢察官形象。
王盛的公訴崗位,要求正確履行控訴犯罪職能,能夠細致入微地分析糾正其他機關執法過程中的疏漏,及時提出監督意見。証據學、法醫學、刑偵技術、會計學……但凡與檢察工作相關的專業知識,王盛不光擺放於案頭,更是融會於心頭。憑借著扎實的專業功底、良好的職業素養,王盛先后成功經辦了橫跨20多省的電信詐騙系列案、溫嶺特大放火案、溫嶺殺醫案等一大批涉案地域廣、影響惡劣的案件,成為台州檢察系統最年輕的辦案能手。
就在他埋頭工作時,病魔卻將雙手伸向了他和家人。2009年7月,王盛3個月的兒子被查出身患腦癱﹔下半年,王盛腎臟有囊腫,因工作忙一拖再拖,導致病灶感染差點危及生命﹔2010年,王盛的母親罹患癌症。即便如此,王盛始終未曾放棄對公平正義的堅守。在孩子遠赴廣東治療的幾年裡,王盛選擇把牽挂和淚水融進永無休止的案卷中﹔腎臟囊腫切除后不到半個月,他又不聲不響地出現在崗位上﹔為母親治病的一年裡,他每天凌晨4點走進醫院挂號大廳,既為了讓母親能早點看病,也避免耽誤工作……這一切,他從未向同事傾訴。
法律是懲治犯罪的工具,也是化解怨恨、促進和諧的橋梁。王盛的執法之筆,一端寫著鐵血——嫌犯遺漏,於法不公,他累計追訴(捕)被告人12名,提出抗訴6件全部改判﹔一端寫著溫情——群眾利益至上,他為一封來自新疆某監獄的信輾轉反側,開啟長達8個月的心理輔導,最終讓一名充滿怨戾的殺人案犯走上改造回歸之路。
王盛榮獲全國模范檢察官、浙江省杰出青年、省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被最高人民檢察院記個人一等功。
404 王華
王華,男,漢族,1975年11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江蘇省句容市副市長、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師長助理。
2013年12月,王華作為江蘇援疆干部遠赴伊犁。2016年8月,他在出差途中遭遇車禍不幸殉職,把寶貴的生命獻給了援疆事業。他以敬業、奉獻、實干、廉潔的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精神本色。
參加工作以來,王華始終把黨的事業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句容工作期間,正值句容各項社會事業發展任務最重的時期。在他牽頭協調下,句容啟動了蘇南教育現代化示范區建設,實施了新一輪城鄉教育規劃布局﹔先行先試公立醫院改革,全市114個村級衛生室全部完成升級改造,村民就醫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援疆期間,王華忘我投入。抵達伊犁的第二天,他就帶著同伴下團場、進企業調研座談,對四師各團場的第一輪援建情況摸底,制訂鎮江市第二輪援疆計劃。2015年初,江蘇擬投資2.6億元在可克達拉市新建一所可容納60個班3000人就讀並可全寄宿的學校。為確保這個當時江蘇投入資金最多、體量最大的援建項目盡快從規劃變成現實,王華請來專家論証,春節假期還與他們研討設計。項目開工,他每周都跑幾趟工地,對工程每個環節、每個進度都嚴格把關。
在新疆工作的983天裡,王華跑遍了四師18個團場、半數以上的連隊。他所在的援疆工作組,三年來累計爭取投入援疆資金5.73億元,實施援助項目55個。為增強當地經濟“造血”功能,他帶著援疆干部積極參與招商引資,多次往返於鎮江和新疆兩地,30多家企業落戶四師,初步形成較完整的產業鏈。
2016年8月18日,王華在開會途中遭遇車禍不幸去世,年僅41歲。他留下的七大本記載著滿滿行程的筆記本,見証了這983天不平凡的援疆之路。
王華榮獲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被追授為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先進個人。
405 王進
王進,男,漢族,1979年4月生,中共黨員,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檢修公司輸電檢修中心帶電班副班長。
工作19年來,王進始終把確保輸電線路可靠供電作為自己的首要責任。他長期扎根特、超高壓輸電線路帶電作業一線,參與執行抗冰搶險、奧運保電等重大任務,帶電檢修300余次實現“零失誤”,為企業和社會創造了巨大經濟價值。
2011年10月,山東德州境內開展了世界首次±660千伏直流線路等電位帶電作業。雖然該電壓等級帶電作業已經通過大量論証、試驗等証明具有可行性,但作為世界首次該電壓等級作業,仍具一定風險。王進不懼風險,主動擔起直流線路“主刀醫生”的角色,憑借精湛技藝,圓滿完成任務。
王進勤奮好學、刻苦鑽研。隻要一有時間他就鑽進各種專業書籍和圖紙資料,在模擬線路進行作業訓練。他還注重做好傳幫帶,經他輔導帶出的徒弟在全國技術比武中獲得個人第二名,被評為全國技術能手。
他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帶領“王進勞模創新工作室”完成30多項技術革新項目,研制20多件工器具,擁有國家發明專利40多項。他們開展“±660千伏直流架空輸電線路帶電作業技術和工器具創新及應用”課題研究,研制的帶電作業屏蔽服、電位轉移棒、大刀卡、耐張前卡等成套工器具,通過國家特高壓實驗室的超負荷試驗,填補了±660千伏帶電作業技術及工器具空白,在寧夏、陝西、山西等五省區推廣應用。王進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面對多項榮譽,王進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說:“榮譽再多,我還是我。”他把榮譽當作一把量尺,用更高的工作標准,投入到帶電作業當中。爬上高聳入雲的鐵塔,與高壓導線親密接觸,在外人看來每一次都是出生入死的考驗,但在王進眼裡就是一種使命、一份職責。“你回家,按開關,就有電。”這9個字,是他對社會的承諾、不變的堅守。
王進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被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406 王家元
王家元,男,漢族,1967年11月生,中共黨員,四川省宜賓市筠連縣騰達鎮黨委副書記、春風村黨支部書記。
13年時間,王家元實現了從成功商人到村干部的身份轉變,以頑強奮斗精神,帶領群眾“讓石頭開出幸福花,結出致富果”,實現了從貧困到富裕的轉變。
筠連縣是四川省88個貧困縣之一,春風村山高坡陡、石漠化嚴重,自然條件極為惡劣,到本世紀初,全村人均年收入還不到1000元。2004年,外出經商有著豐厚經濟收入的王家元回到春風村,高票當選村委會主任。上任后,他叫響“艱苦不怕吃苦,落后不甘落伍,再窮也要發展”的口號,住工棚、啃干糧、攀峭壁、搬大石,處處沖鋒在前,帶領村民在陡峭的大山裡修起四通八達的水泥路環線,為春風村發展打下交通基礎。
王家元想,靠山吃山,要變荒山為寶,種上植被果林。他請專家對村裡土地進行會診,制定科學治山計劃。為在貧瘠的亂石山上種活果樹,他帶著群眾把一筐筐土、一桶桶水從山腳背到山頂。經過不懈努力,村裡相繼培育出李子、花卉、茶葉三大農產品牌。村裡引進開發商,盤活土地資源,走上一條“特色產業、生態農村、旅游觀光”一體化發展的山區新農村發展之路。在王家元和全村干部群眾努力下,一窮二白的“石山村”變成了花果飄香的“世外桃源”,全村人均純收入2016年達到2.05萬元。春風村脫貧致富,成為四川貧困山區脫貧奔小康的一面旗幟。
王家元重視村民素質建設。他發揮志願服務和新鄉賢隊伍的作用,修訂村規民約、修編家訓,廣泛開展文明村鎮、和諧農家、好婆婆、好媳婦等創建和評選活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7個陣地、3支隊伍、5項活動”的經驗被宣傳推廣。
王家元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時代楷模、四川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407 王靜康
王靜康,女,漢族,1938年4月生,中共黨員,天津大學教授。
王靜康是新中國工業結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她的科研成果使我國工業結晶研發躋身世界前沿,讓“中國結晶”一次次改寫世界結晶的產業格局。
“學好科技、報效國家”,是王靜康一生的執著追求。她說:“國際競爭歸根結底是科學技術的競爭。科技工作者有著不容推卸的歷史責任。”年近耄耋的她如今依然活躍在科學研究和教書育人的第一線。
從“六五”到“十二五”,王靜康和她的團隊著眼國家需要,承擔多項國家重大科技攻關及支撐計劃項目,每次都提前圓滿完成。她帶領團隊用自主創新技術,設計建成100余條具有領先水平的新型工業結晶生產線。完成國家及省部級有關醫藥、材料、生化、化肥等重點項目百余項,成果產業轉化均一次成功。據不完全統計,產業化項目為國家年平均新增產值12.3億元、新增利稅2.6億元。
從教近60年,王靜康從來沒有寒暑假和節假日。每次招生,她都會說:“考我的研究生,沒有寒暑假。”近幾年,她帶領團隊走過全國20多個省市的百余個工廠企業,常常在車間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同事和學生們經常覺得跟不上她的腳步:“王老師出差,中午從來不能休息,夜裡工作到一兩點鐘。”“她會站在這個領域的最前沿,不時會提出新想法,讓我們總要努力去追趕她。”
王靜康最願意把自己稱為“黨員科學家”和“人民教師”。她積極為黨和國家發展建設獻計獻策,在支部生活和黨課上諄諄教誨青年教師和學生。身為院士,依然堅持為本科生、研究生授課、編寫教材。學校和家人擔心她過於辛苦,她卻說:“我與年輕人在一起就是休息。”王靜康帶領團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多項獎項。
王靜康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先進工作者、天津市道德模范等稱號。
408 支月英
支月英,女,漢族,1961年5月生,中共黨員,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澡下鎮白洋小學教師。
37年來,支月英堅守在偏遠山村講台,走得最多的是崎嶇山路,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教好深山裡的孩子。從“支姐姐”到“支媽媽”,她花白了頭發,卻絢爛了幾代人的童年。
1980年,江西省奉新縣邊遠山村教師奇缺。19歲的南昌市姑娘支月英不顧家人反對,隻身來到離家200多公裡的教學點,當了一名山村教師。她發現這裡條件比想象的還要艱苦:小村海拔近千米,距縣城上百裡,到最近的村鎮坐車之后還要步行20裡山路。山上人煙稀少,小路坎坷曲折,學生全靠兩條腿在崇山峻嶺間跋涉。支月英毫不畏懼,咬牙堅持。她把學生當作親人,有些孩子家庭貧困,交不起學費,她就用僅有的幾十塊錢工資墊付,經常陷入無錢買米買菜的窘境。旁人不理解,勸她趕緊想辦法離開。她總是笑著說:“日子會好起來的。在這裡守著孩子們,心裡更踏實!”
4年后,由於支月英刻苦鑽研,教學點學生成績綜合評估每次都在全鎮前列,組織任命她為泥洋小學校長,兼管兩個村小教學。為提高學校“入學率”“鞏固率”“普及率”,支月英帶著同事走門串戶,給孩子家長反復做工作,當年學校的“三率”就達到99.5%。為提高教學質量,她努力自學、積極參加各類培訓,認真總結出適合鄉村教學點的動靜搭配教學法。她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眼裡沒有差生概念,隻有愛好和特長不同。在她的精心教育下,一個又一個學生走出大山,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干。
由於長期在山區艱苦工作,支月英落了一身病:血壓偏高、膽結石、甲狀腺病、視網膜出血……組織上曾多次主動提出給她調換工作環境,但都被她婉言謝絕:“如果人人都到山外工作,大山裡、山旮旯裡的孩子誰來教?山區教育誰來支撐?”
支月英榮獲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江西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409 毛臘生
毛臘生,男,漢族,1956年12月生,中共黨員,貴州航天風華精密設備有限公司技術人員。
40年來,僅有初中學歷的毛臘生懷揣“匠心”,用滿腔熱情去“讀懂”冰冷的砂子﹔扎根一線,用勤奮進取書寫著航天工人的精彩篇章﹔執著信念,用聰明才智鑄造起強大國防的基石。他參與生產的系列型號導彈,4次亮相國家閱兵儀式。
1977年,知青毛臘生因表現出色被推薦進入貴州航天風華精密設備有限公司從事鑄造生產工作。“苦、臟、累”是鑄造崗位的“代名詞”,與毛臘生一起工作的多名同事因吃不了這份苦,先后轉行或跳槽。但身材瘦弱的毛臘生,卻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一步一步實現了自身的質變,完成學徒—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全國技術能手—“大國工匠”的華麗蛻變。
2006年,公司承擔了為國家某重點型號導彈研發特種艙體的任務。多次失敗后,毛臘生主動請纓。有人質疑:“專家都解決不了的問題,你一個工人,能行嗎?”毛臘生沒有理會閑言冷語,帶領項目組全力投入緊張的攻關中。沒有任何資料、任何經驗可參考,他們加班加點查看產品缺陷、檢查原定工藝、跟蹤生產過程、計算具體數據……經過半個月的忙碌,毛臘生找到了問題原因,提出具體解決方案,使研制任務順利完成,也使公司躋身國內極少數掌握該技術的單位之列。40年裡,他憑借豐富經驗和高超技能,先后主持完成了多種超大型薄壁艙體試制生產等研制任務,成功解決了多個難題,其中10余項課題或項目處於國內行業領先水平。
隨著毛臘生功成名就,一些私營企業紛紛向他伸出了“橄欖枝”。他也曾有多次機會進入相對輕鬆的技術管理崗位,但他仍舊選擇在生產一線。毛臘生說:“沒有航天的培養,就沒有我的今天。我要盡最大努力回報航天!”工作中,他積極利用“毛臘生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這一平台開展傳幫帶,提升公司的鑄造技能水平。他帶的徒弟中2名成為國家技師,6名成為高級技師。
毛臘生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貴州榜樣·最美人物”等稱號。
410 甘科偉
甘科偉,男,壯族,1980年9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公安局禁毒支隊民警。
甘科偉是情報科研“最強大腦”,“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是他的座右銘。在禁毒工作中,他始終戰斗在打擊犯罪、掃除毒害第一線,創造一系列信息導偵、科技破案的新戰術戰法,參與破獲特大毒品犯罪案件137起,用生命詮釋緝毒警察的熱血忠誠。
甘科偉2009年4月調入南寧市公安局禁毒支隊工作,曾多次深入毒窩擔當臥底,多次在抓捕毒販時負傷。面對錯綜復雜的毒品斗爭形勢,他努力鑽研、大膽嘗試,探索出一系列信息導偵、科技破案的新戰術新戰法,為成功偵破多起大案、要案提供關鍵信息,發揮重要作用。他入選首批廣西公安科技專家人才庫,為全區培訓一大批緝毒骨干。
甘科偉身處情報信息核心崗位,經辦的毒品案件案值高達數千萬元,但他卻從不為各種誘惑所動,更不懼死亡威脅,堅持將販毒分子送上法庭。有國內互聯網公司欣賞甘科偉的大數據分析能力等技術專長,開出數十萬年薪來挖他。但他說,再苦再累,也要堅守在懲惡揚善的公安禁毒第一線。
2017年1月,在南寧市公安機關成功破獲廣西近年來最大一宗生產制毒物品案件中,甘科偉連續奮戰、發揮關鍵作用,卻在凱旋前夕倒在崗位上。2016年12月28日晚,甘科偉趕赴江西收集和研判案件線索。一天一夜的加班讓他幾次出現頭痛的情況,但他咬牙堅持工作,當晚與同事一起研判出藏匿在南寧的販毒團伙蹤跡。12月30日中午,甘科偉馬不停蹄回到南寧,帶著最新數據、線索,繼續投入到案件收網工作。可沒多久,甘科偉感到頭部劇痛,伴隨嘔吐后昏迷不醒,經醫院搶救無效,2017年1月15日不幸犧牲,年僅36歲。
甘科偉榮立廣西壯族自治區個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被追授為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范。
411 付華廷
付華廷,男,漢族,1949年10月生,中共黨員,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甘南縣興十四鎮興十四村黨委書記。
付華廷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憑著“隻要我干一天就讓老百姓說共產黨好”的信念,不圖當官、不圖發財、不圖出名,帶領父老鄉親共同致富,村民人均年收入7.6萬元,村庄擁有23億元總資產,成為“全國農業戰線的一面旗幟”。
1972年,年僅23歲的付華廷在山東移民聚居的興十四村中脫穎而出,成為這群背井離鄉“闖關東”農民的帶頭人。一上任,他就許下誓言:“就是拼上身家性命,也要讓鄉親過上好日子。”為實現農業機械化,他背著煎餅去買拖拉機零件﹔為實現農業水利化,他領著大伙奮戰兩年,打了500多眼井﹔為防風治沙保田,他帶領群眾在村子四周種下萬畝鬆林。在他的帶領下,興十四村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成萬米智能溫室1棟,溫室大棚1331棟,組建省級大型農機專業合作社,實現農業生產現代化。他帶領鄉親們創辦小酒廠、小油坊等村辦企業,並發展為富華集團。成立富華生態產業園區,建設投產植酸酶生產、有機水稻加工和50萬噸糧食倉儲物流等一大批項目。開發龍頭嶺等30余處旅游觀光景點,帶動全村餐飲等服務行業快速發展。
多年來,付華廷沒有休過節假日,長年超負荷勞累,使他患上嚴重糖尿病並發症、腰椎間盤突出等疾病,但仍然每天堅持工作15小時以上。市、縣多年來給的招商引資獎金、勞模補助等達266萬元,他分毫不取,全都交給村裡用於公益事業。
如今,興十四村村民呼吸的是1.5萬畝人工鬆林滋養的新鮮空氣,住的是單體式花園別墅和公寓樓,吃的是綠色有機食品,從幼兒園到高中一應俱全,村民就醫、養老實現不出村,每位村民都享受吃水、物業管理等“十免費”政策。他修訂《村規民約》,引導村民按規矩辦事,用淳朴鄉風涵養村民文明素養。
付華廷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龍江楷模等稱號。
412 寧允展
寧允展,男,漢族,1972年3月生,中共黨員,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高級技師。
寧允展是國內最早從事高鐵列車轉向架“定位臂”精細研磨的藍領工人,憑著追求極致和完美的大國匠心,在細如發絲的空間內練就絕活,所制造產品11年無次品,為中國高鐵當好“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先鋒軍添助“一臂之力”,被稱為“高鐵首席研磨師”。
2006年,寧允展被萬裡挑一,成為第一位學習380A型列車轉向架“定位臂”精細研磨技術的藍領工人。轉向架是高速動車組九大關鍵技術之一,定位臂則是轉向架的核心部位。高速動車組在高速運行的狀態下,定位臂不足10平方厘米的接觸面要承受近30噸的沖擊力。為保証列車安全運行,定位臂和輪對節點必須有75%以上的接觸面間隙小於0.05毫米,比頭發絲還要細。寧允展就是在這細如發絲的空間裡施展著自己的絕技。磨小了,轉向架落不下去﹔磨大了,價值十幾萬元的主板就報廢了。同事說:“0.1毫米的時候,國內大概有十幾個人能干。到了0.05毫米,別人都干不了,目前就隻有寧允展能干。”高速動車組進入批量生產后,轉向架研磨效率跟不上生產進度,他大膽摒棄外方研磨工藝,採用更加精准科學的方法,將研磨效率提升1倍,研磨精度也有極大提高。
寧允展自學焊工、電工,將幾個工種融會貫通,自主創新發明“精加工表面缺陷焊修方法”“折斷絲攻、螺栓的堆焊取出”等30多項“絕招絕技”和工裝,多項發明獲得國家專利,每年可為公司節約創效300萬元。為專心搞技術,他辭去了管理職務,甚至將家中30多平方米的小院改造成了一個“小工廠”,自費購置車床和零部件,利用工余時間研發設計出10余套工裝,成為企業萬眾創新、節約創效的工匠典范。在不斷攻關技術難題、提升專業素質的同時,寧允展將經驗絕活傳授給年輕人,每年培育數百名優質人才,為行業發展注入原動力。
寧允展榮獲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個人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下轉第十一版)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25日 10 版)
相關專題 |
· 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