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24日09: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340 鄭芳茂 |
341 房公訓 |
342 孟廣彬 |
343 趙玉忠 |
344 趙秀梅 |
345 侯必順 |
346 高建輝 |
347 郭俊華 |
348 陶正學 |
349 黃大發 |
350 黃式水 |
(上接第二十三版)
2017年以來股市低迷,周海江及控股集團卻做到持續增持,絕不惡意套現而損害股民利益。周海江承諾多為紅豆集團2萬多名員工謀利益、辦實事,不讓一個員工掉隊。2007年1月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制度實施,他帶領集團25名高層管理人員成為當地自行申報納稅的第一批個人。
紅豆集團始終秉持“誠信共贏、成果共享”的理念,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走出國門,赴柬埔寨參與建設“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為贏得當地群眾信任,周海江要求企業必須信守承諾。他安排人員逐一走鄉訪村,向村民保証:每人三個月能賺回一頭牛。
經過10年開發,上百家企業入駐特區,提供就業機會1.6萬個,很多崗位一個月就能賺回一頭牛。周海江至誠至信辦實事,讓西港特區成為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探路者和踐行者。他和西港特區公司還積極捐資助學、幫弱扶困,改善當地交通和衛生條件,向當地百姓兌現了“日子越來越好”的承諾。
周海江心系公益事業,個人出資2000萬元成立了無錫紅豆關愛老黨員基金會,與父親周耀庭共同出資2000萬元成立無錫耀庭慈善基金會。他個人捐款300萬元,在汶川地震災區設立了“七一紅豆獎學金”。集團已累計向社會捐款捐物超3億元。
周海江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等稱號,被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340 鄭芳茂
鄭芳茂,男,漢族,1968年3月生,民建會員,海南省海口才茂食品廠總經理。
做產品,他堅守最純真、最地道的海南味道,征服顧客舌尖﹔做企業,他秉持誠信經營的理念,贏得客戶信賴﹔做人,他保留著工人子弟善良、感恩、踏實的本色……人無信不立,鄭芳茂為自己的人生打上了誠實守信的深深烙印。
“誠實守信、誠信經營”是鄭芳茂倡導的企業文化,也是他的經營理念。2012年3月,鄭芳茂與某單位簽訂了全年供貨合同。然而到了下半年,由於原材料大幅漲價,這個訂單變成了賠本的買賣。廠裡的主管勸鄭芳茂想辦法終止合同,鄭芳茂卻說:“我們廠的經營宗旨是以誠信為本,我寧可賠錢也不會丟掉廠子的信譽。”在他看來,誠信是企業的靈魂,可以用經濟思維考慮企業發展,但企業靈魂容不得沾染半點銅臭。當年,這筆買賣的確賠了錢,但鄭芳茂卻用自己的誠信換回更多更大的訂單。
一個以誠信為立身之本的企業,誰都願意跟他合作,消費者也會信賴企業的產品。鄭芳茂不斷向員工強調,產品沒出廠前要先過好自己的兩關:第一關是良心關,原料不達標不生產﹔第二關是質量關,產品不達標不上市。他們將產品質量視作生命,每一件產品都代表兩條生命:一個是企業發展的生命,一個是消費者的生命。用這樣的心態做企業,鄭芳茂絕不允許一件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
鄭芳茂的食品廠成立至今,從未發生過一次食品質量問題,在消費者中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曾經有一段時間,廣東、香港等地的月餅紛紛搶灘海南,受市場沖擊,海南許多生產月餅的食品廠相繼破產。鄭芳茂的食品廠卻逆勢而起,憑借“誠”字招牌,不斷做大做強。
鄭芳茂認為,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支持,理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從建廠到現在,鄭芳茂的企業一直在默默地回報社會。1998年,食品廠還未完全立穩腳跟,資金有限,他就已經張羅著去幫助孤寡老人、貧困戶、殘疾人,積極參與愛心活動,捐資助學扶貧濟弱。十幾年來,他經營的食品廠累計捐款捐物達200多萬元。
鄭芳茂榮獲海南省優秀民營企業家等稱號。
341 房公訓
房公訓,男,漢族,1930年4月生,中共黨員,山東省萊蕪市茶業口鎮崖下村村民。
13歲起步,一直走成耄耋老者,就是為了兌現一句承諾。為烈士尋親,五下江西,病而無怨,艱而不悔。73年前的承諾,73年的執著堅守,73年的真情傾注,73年的尋親之旅,詮釋了房公訓的忠信大義,譜寫了一曲守信踐諾的真情之歌。
1942年11月11日,抗日英雄鐘效培在萊蕪茶業口鎮榆林前村開展工作時突遭日軍襲擊,身負重傷,后被轉移至崖下村。年僅13歲的房公訓負責為鐘效培送飯。雖經細心照料,鐘效培終因傷勢過重犧牲。臨終前,他告訴房公訓自己是江西興國縣人,並托付他在抗戰勝利后,想辦法和家人聯系,讓他們知道自己死在這裡。后來,由於種種原因,房公訓一直沒和興國縣方面聯系上,但他心裡一直記著、念著、想著。他像對待自己親人一樣,為鐘效培守墓、上香、燒紙……幾十年時間從未間斷。
2002年春,72歲高齡的房公訓不顧家人反對,趕到興國縣打聽鐘效培的老家。興國縣的烈士有5萬多人,找一個人如同大海撈針。房公訓尋找無果,並沒有氣餒。2006年春,他在崖下村租了3間舊房子住下來,主持為鐘效培修墳立碑之事。租賃的破房子到處漏風滲雨,十分荒涼破敗。老人出錢整修房屋,制作印有鐘效培事跡的宣傳畫挂滿屋內的牆面,建成了由他自己設計、出資、布展的鐘效培烈士紀念館。2007年,他瞞著家人偷偷再次南下。這一次他通過有關檔案資料掌握了鐘效培老家的詳細地址,到達了興國縣埠頭鄉龍沙村。他找到龍沙村黨支部書記,說明來意。村支書告訴他,鐘效培僅有三個侄子尚在人世,但都在廣東打工,無法取得聯系。房公訓決定留在龍沙村等候,最后因花光身上的錢,無奈踏上歸程。2008年、2009年、2012年,房公訓又先后三次南下,可惜都無功而返。
2015年8月,開國元勛耿飚將軍之女耿焱了解到有關情況,深受感動。在耿焱幫助下,2015年9月22日,鐘效培的侄子鐘鉛元懷揣家鄉泥土和泉水,來到崖下村。在鐘效培墓前,85歲的房公訓悲聲朗誦當年鐘效培唱給他的歌,痛徹肝腸的場景讓在場的所有人熱淚盈眶。73年后,這場遲來的親人祭祀,終於了卻房公訓老人的心願。一份囑托,一句承諾,一生追尋,這就是房公訓的人生寫照。
房公訓榮登“中國好人榜”。
342 孟廣彬
孟廣彬,男,漢族,1964年3月生,中共黨員,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和興路街道文興社區居民。
他注冊“雷鋒號”小鞋攤,幾十年如一日,用一針一線穿寫出誠實守信的人生信條,以一個平凡勞動者的堅守,詮釋了一名草根工匠的社會價值。
孟廣彬出身貧寒,因小時候得到過很多鄉親的幫助,便立志用自己的雙手回報社會。孟廣彬把雷鋒當作自己的榜樣,1988年起,他開始在哈爾濱師范大學校園外擺攤修鞋。他的鞋攤旁有塊小黑板,上面寫著:“鞋子穿壞請別愁,廣彬為您解憂愁﹔生活之中互幫助,雷鋒精神記心頭。”他還制作2000多張優惠卡分發到學生手中,凡是貧困學生、老人和殘疾人來修鞋,一概分文不取。幾十年來,他義務修鞋十余萬雙。無論刮風還是下雪,他都要等到學生們放學把鞋取走再收攤,他認為這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信任。1995年8月24日,家人發來電報,在山東的母親病重,要他速回。但看到鞋攤上還有五雙修好的鞋沒人來取,他就一直等到傍晚學生們把鞋取走,才匆忙趕到火車站。
1992年春天,孟廣彬在收拾修鞋攤時,撿到一個棕色皮包,裡面有1萬元錢。孟廣彬一直等到失主前來尋找,把皮包交還失主。29年來,生活並不富裕的他拾到並交還的現金、支票等錢物近20余萬元。每逢節假日,他總是騎著自行車,帶著修鞋箱,到福利院、孤兒院和社區,為特困戶、殘疾人、烈士家屬、抗美援朝老功臣義務修鞋。他還為困難群眾捐款捐物,資助對象達百余人。
孟廣彬常對人講:“人的價值在於能為大家做點事。錢可以不賺、誠信不能失!”他修鞋的每一塊皮子、每一個釘子、每一瓶膠、每一團線,都選最好的。他承諾:“我修過的鞋絕不讓顧客再修第二次”。由於孟廣彬的鞋攤保質量、重信譽,在社會上很快就有了名氣,哈師大附近及遠處的居民都願意找他修鞋。20多年裡,孟廣彬積累了7大本“萬人修鞋留言簿”,每本厚達半尺。這7大本沉甸甸的留言簿記錄了孟廣彬用一針一線穿起的“誠信”,成為他寶貴的精神財富。
孟廣彬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最美志願者”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343 趙玉忠
趙玉忠,男,漢族,1957年8月生,中共黨員,北京北菜園農產品產銷合作社理事長。
寧願銷毀病害菜,也不打農藥﹔即使得罪客戶,也不以次充好……憑著一股誠信經營的“倔”勁兒,趙玉忠把一家啟動資金隻有18.5萬元的蔬菜合作社,做到年產值逾千萬元,用實際行動証明誠信不僅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財富。
北京市延慶區康庄鎮小豐營村是個蔬菜名村。2007年,村裡成立北京北菜園蔬菜專業合作社,村民公認的“能人”趙玉忠被推選為理事長。想要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種出品相好、個頭大的有機蔬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010年,10多畝快要採摘的西紅柿虫害嚴重,有種植戶說打點農藥能救活,但趙玉忠堅決不同意,“寧可受損失,也不能砸了招牌。”趙玉忠含著淚,帶著種植戶將病害西紅柿連根拔掉。這些年,合作社累計拔掉秧苗幾萬株,銷毀不合格蔬菜幾十萬公斤。雖然為此損失上百萬元,但卻保証了產品質量,造就了響當當的“北菜園”品牌。
“種放心菜,才能賺長久錢。”趙玉忠深知誠信是經營之本。2011年春節,有個長期合作的客戶想訂購200箱有機蔬菜,但合作社的西紅柿和豆角無法足量供應。客戶表示趙玉忠可以採購普通蔬菜,按有機蔬菜包裝,並承諾會按有機蔬菜價格付費。這筆交易,光差價就可以賺2萬元,但趙玉忠嚴詞拒絕。客戶一開始非常生氣,但是冷靜后專門向趙玉忠道歉,並更加堅定了與趙玉忠長期合作的決心。
趙玉忠引入信息化手段,對蔬菜種植實施嚴格的監測管理,記錄蔬菜成長全過程。合作社出產的蔬菜都有二維碼,消費者隻要掃碼,就能知道這些蔬菜是幾號大棚生產,有哪些技術員經手,由哪家物流公司配送……
當初擔任理事長時,他對合作社承諾,要種出能主導市場價格的有機菜﹔他對社員承諾,要蹚出一條持續穩定的增收路﹔他對客戶承諾,要賣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的“放心菜”。如今,10年過去了,從年富力強到兩鬢添白,趙玉忠兌現了自己的每一個承諾,啟動資金隻有18.5萬元的合作社年產值已逾千萬元。
趙玉忠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等稱號。
344 趙秀梅
趙秀梅,女,漢族,1953年4月生,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柳湖鎮涇灘村村民。
十幾年前,趙秀梅不過是想給人看娃貼補家用,誰想一夜之間成了孩子的“奶奶”。她並沒有因為生活困難、身體不好,放棄撫養孩子。因為她曾許下諾言:一定要照顧好孩子。在她的庇護下,孩子從嗷嗷待哺的幼兒長成聰明懂事的少年。愛與義,彰顯在她平凡的日子裡。
趙秀梅是平涼市柳湖鎮涇灘村農民。2004年,一位女子經人介紹抱著1歲大的兒子浩浩來到她家。雙方商定孩子由趙秀梅喂養,每月支付她保姆費300元。最初,孩子的父親和母親隔三岔五就過來看孩子,偶爾也會把孩子接回家住幾天,再送回到趙秀梅家中繼續寄養。但到2009年,浩浩的母親逐漸很長時間才來一次,每次都是一個人空手而來,悄悄離開,保姆費更無從談起。一段時間后,浩浩的父母再也沒有出現。后來浩浩母親的房東打來電話告訴她,浩浩父母房租沒交清就走了。
於是,趙秀梅就成了浩浩身邊最親的人。她暗自許下諾言:一定要讓浩浩長大成才。她把浩浩當作自己的孩子撫養,不僅照顧他的生活起居,還把他送去上學。本來就不寬裕的一家,生活更加困難。趙秀梅和老伴年事已高、身體多病,有人勸她放棄撫養浩浩,她斷然拒絕。她說:“我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絕對不會讓浩浩流落街頭成為孤兒!”10年來, 趙秀梅含辛茹苦地把浩浩拉扯大。浩浩早已融入這個家庭,總是“奶奶、奶奶”地叫個不停。在趙秀梅的耳濡目染下,浩浩雖然年齡不大,卻充滿愛心,每次看到“奶奶”因往事流淚,都會默默為她擦拭眼淚。
趙秀梅曾想方設法幫孩子尋找親生父母,但她對浩浩父母的詳細信息卻知之甚少,無從下手。直到她的事跡被媒體報道,浩浩的父親得知兒子消息,委托朋友專程前往趙秀梅家,表達愧疚之情,於2015年將浩浩接走。
趙秀梅榮獲甘肅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345 侯必順
侯必順,男,漢族,1960年4月生,中共黨員,山西省繁峙縣東風粉絲廠廠長。
20多年來,侯必順在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崗位上,以誠實厚道為人生准則,坦坦蕩蕩做人,踏踏實實做事,信守諾言、恪守信用。在他的店鋪裡,成交的不僅僅是商品,更是承諾。
1996年,繁峙粉絲業在經歷一段蓬勃發展期后,遭遇瓶頸,有關企業紛紛倒閉、轉產。危難之際,領導把負債累累的東風粉絲廠交給侯必順。在此之前,侯必順做過一些小本生意,但經營企業還是第一次。
侯必順不負重托,通過各種途徑籌集資金100萬元。他對員工鄭重作出“兩個保証、三個承諾”,即保証絕不拖欠員工工資,保証人人享有企業福利﹔承諾:員工家裡有急事缺錢找他﹔孩子上學有困難找他﹔需要用車辦事找他。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他把當初承諾一一兌現,贏得了全體員工的信任與支持。許多跟隨他20多年的老員工,直到退休也不願離開公司,現在仍在公司發揮余熱。由於他的誠實厚道和許諾踐諾,集聚了厚實的無形資產。危難時,有人願低息借款數十萬元人民幣給他,連借據都不需要。
“客戶第一,誠信至上”是他的經商原則,“先讓客戶賺錢,再求自己贏利”是他的經營之道。無論是與外地客商打交道,還是和本地人交往,他都沒說過一次謊,騙過一個人,一是一,二是二,有諾必踐。誠實守信的經營風范,讓侯必順贏得了客戶信賴,他的客戶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很多客戶都和他保持著長期的合作關系。廣東一位客戶與侯必順合作20年之久,沒有發生過一次不愉快。“侯廠長為人誠實、靠得住,讓我打心眼裡敬佩。他有這樣好的產品質量,又有這樣好的人品,我願意一直與他交往下去,相信我們的生意一定會越做越好,合作越做越愉快。”憑著堅守誠信,他成了同行業的標杆。企業生產的東風粉絲也深受信賴,遠銷全國各地。
侯必順榮獲山西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346 高建輝
高建輝,男,漢族,1983年7月生,中共黨員,福建省榕城監獄教育科科員。
作為一名志願者,他堅守承諾,貼心照顧孤寡老人,用真情構筑一條愛的紐帶﹔作為一名獄警,他牢記誓言,恪盡職守,想盡辦法幫助服刑人員改造新生。高建輝用十幾年光陰,唱出承諾無悔、使命必達的青春之歌。
2006年10月,高建輝在一次志願活動中結識了孤寡老人謝阿姨。謝阿姨60多歲,孤苦伶仃、疾病纏身,靠低保過日子。高建輝看到這一情況,十分痛心,決定與老人結成一對一幫扶對子,並當場許下承諾:“您就是我的另一個媽媽,一定會好好照顧您。”此后,高建輝每隔十天半月就帶日用品和生活必需品到謝阿姨家中,說話、聊天,噓寒問暖,讓老人感受到幸福溫暖的人生滋味。一天,謝阿姨在做飯時癲癇發作,造成中度燒傷。痛苦之中,她的情緒出現劇烈波動,對生活產生悲觀念頭,幾次把高建輝拒之門外。高建輝不灰心,不停地安撫、勸慰謝阿姨,向她保証會像親生兒子般無微不至地照顧她。謝阿姨終於冷靜下來,在高建輝陪同下,到醫院接受治療。慢慢地,謝阿姨被小高的真誠感動,心中的堅冰逐漸融化,重新找回對生活的信心。高建輝還先后加入10多個公益團體,參與創建“福州血友之家”等社會服務機構。
高建輝成為一名獄警后,牢記入警誓言,恪盡職守。高建輝所在監獄有個聾啞服刑人員余某,過往糟糕的生活經歷使得他不信任別人、不與人交往、不參加勞動生產,甚至經常不吃不喝、不洗不睡。高建輝根據余某的性格特點和心理特征,採取正面鼓勵的辦法,對他的正確行為及時肯定。余某的人生態度慢慢變得積極起來,開始與人溝通交流。為和余某交心,高建輝學習了手語,通過手語和余某進行交流。一段時間后,余某對他產生了信任,開始積極改造自己。
347 郭俊華
郭俊華,女,漢族,1977年5月生,天津市寶坻區天星皮革廠工人。
郭俊華的丈夫和婆婆先后因病去世,家中剩下體弱的公公、未成年的兒子和20多萬元的欠款。她擦干眼淚,勇敢面對,每天早出晚歸打工賺錢,短短3年多還欠款8萬多元。郭俊華用堅強、勤勞、執著踐行著誠信報恩的諾言。
5年前,郭俊華的丈夫周大章被確診為白血病。她帶著丈夫跑遍各大醫院,花光所有積蓄。在最困難的時候,親戚朋友、街坊四鄰都伸出援手,但最終沒能留住丈夫的生命。沒多久,婆婆也因為傷心過度,突發腦出血離開人世。公公年老多病、兒子尚未成年,家裡家外能依靠的隻有郭俊華。她沒有逃避,毅然支撐起這個家。“我曾經答應大章,為他搭建一個美滿的家庭。現在他走了,這句諾言還在。”郭俊華很快在一家鞋廠找了份工作,把掙的錢大部分用來還債。為了多掙點錢,她每天早出晚歸。3年來,除了春節工廠停工,她不曾休過一天假。
“多加一天班就多賺一天錢,就能早點還上欠債。”她有一個小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記著每筆借款和善款。村民王新說:“我們捐款是一份心意,從沒想著讓她還。”可郭俊華不這麼認為,“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大家幫助了我們。這都是大伙對我們家的恩情,這份情我永遠記在心裡,但錢一定得還。”幾年下來,郭俊華還清了一多半的欠債。
郭俊華的辛苦,公公很心疼,幾次提出讓郭俊華再找一個,不少人也給她介紹對象。郭俊華提出一個條件,那就是這個人必須跟她一起照顧公公和兒子,一起報答鄉親的恩情。一位男子被她的人品打動,願意和她共同面對生活的困難。他說:“她對家庭的責任,對老人的孝順,正是我最欣賞的地方。我願意跟她一起承擔,我們的日子會越過越好!”郭俊華用自己的堅強和誠信又創造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
郭俊華榮獲天津市道德模范稱號。
348 陶正學
陶正學,男,苗族,1965年10月生,中共黨員,貴州省六盤水市盤州市普古鄉娘娘山聯村黨委書記。
“故鄉的水土和父老鄉親養育了我,我一個人富了不叫富,鄉親們共同過上幸福日子這才是真正的富”,這是他始終堅持的信念。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陶正學言行一致、信守承諾,致富不忘家鄉,修路、修學校等,幫助貧困家庭解難,帶領鄉親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陶正學在外經商期間,先后投入了2000萬元用作家鄉的基礎設施建設。2012年,他帶著資金和發展理念回到家鄉,成立盤州市普古銀湖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以產業發展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陶正學按照“一村一特”做好“一村一規劃”,走上了一條“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之路。
陶正學採取“農戶入股多少,合作社就墊多少”的方式,帶動8個村465戶村民用土地或現金入股,在每股20萬元的股金中,農戶隻需入股10萬元,由陶正學墊付10萬元。對於想加入合作社但又缺乏資金的一些村民,陶正學還無償借錢給他們入股,履行帶領大家共同致富的承諾。
陶正學整合社會資金、村民手中閑散資金、土地、集體資產、生態資源、政府幫扶資金和政策,發揮各種要素整合的最大效應,探索農村產業發展和脫貧攻堅,使舍烹村成為貴州省農村綜合改革工作排頭兵。通過不懈努力,陶正學摸索出“三變”發展模式,幫助村民就近就地務工。2016年,娘娘山園區實現農旅產值4億元,帶動1472戶貧困人口脫貧。在村民眼裡,陶正學是一個誠實守信的致富帶頭人,他當初承諾帶領父老鄉親共同富裕的美好願景正一步步在實現。
陶正學榮獲全國民族大團結進步模范個人、貴州省道德模范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349 黃大發
黃大發,男,漢族,1935年11月生,中共黨員,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
36年來,黃大發忠實踐行“修渠、致富”的誓言,帶領群眾絕壁鑿天渠,建成一條跨3座大山、大小9個懸崖,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水渠,解決了當地的缺水問題,改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生活條件,被當地群眾稱為“當代愚公”。
草王壩曾缺水嚴重,村裡人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來回要走兩個小時。1958年,黃大發當選草王壩大隊大隊長。他許下承諾“一定要想方設法通上水,讓大家吃上米飯”。這句話成了黃大發的人生信條。由公社牽頭,村裡組成施工隊,黃大發任指揮長,開始修建“紅旗大溝”,打通隧道建成溝渠,引來大山背后的螺絲河水。由於資金、技術等原因,工程隻打通了116米長的隧道,水渠后來被廢棄。但黃大發並沒有放棄,因為他心中始終有一個執念:我是村支書,有責任修通水渠,解決村裡人畜飲水問題,改變貧困現狀。1989年,54歲的黃大發向組織申請到楓香水利站跟班學習水利知識和開鑿技術。
經過多方奔走和申請,1992年底,修渠工程終於立項。第二年正月初三,水渠工程冒著大雪開工。黃大發既當指揮長又當技術員,年近六旬的他總是沖在最前面。在修擦耳岩段時,一處倒懸的崖壁成了難題,年近六十的黃大發把麻繩系在自己身上吊下懸崖測量。修渠期間,黃大發的女兒和孫子相繼因病去世,黃大發承受著悲痛,堅守在修渠一線。1994年,水渠的主渠貫通,河水第一次滿滿當當地流進草王壩村。群眾以黃大發的名字給這條渠命名為“大發渠”。
水渠修好后,為了兌現“帶領村民致富”的諾言,黃大發把精力又放在脫貧致富上。他先后帶頭搞起養殖業、種植業,帶領群眾“坡改梯”,昔日的荒山荒坡變成了良田。
黃大發榮獲時代楷模、“貴州榜樣·最美人物”、貴州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350 黃式水
黃式水,男,漢族,1972年5月生,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石灘鎮綠湖國際城建筑工人。
10多年前,黃式水在廣東打工時得了疾病。由於當時手頭比較緊,得到救治后,欠下醫院2900元醫藥費。出院時,黃式水說,一定會回來還上醫藥費。14年后,黃式水輾轉千裡回到當年救治他的醫院,將當年欠下的治療費如數歸還。無論時隔多久都要兌現承諾,這就是黃式水奉行的誠實信念。
2002年12月31日,從江西省上饒市來廣州市務工的黃式水忽然肚子疼痛,初步診斷是急性胃穿孔,被救護車送往增城區人民醫院。處於半昏迷狀態、未交任何費用的黃式水入院后,醫生及時為他手術,很快脫離了生命危險。
由於舉目無親,黃式水沒錢吃飯,躺在病床上無法自理,醫生和護士無微不至地照顧他,這些溫暖和善意讓黃式水念念不忘。黃式水初來增城,沒有積蓄,出院時無法交齊醫藥費,留下了一張2900元的欠條和一句承諾:我會回來還錢的。
黃式水身體康復后,在廣州增城、江西豐城兩地之間奔波。農閑時,在工地做建筑工人,農忙時回鄉收種庄稼。黃式水家裡不富裕,每次攢下一點錢,總會遇到家裡需要錢應急,使他手頭上余錢一直不多。2016年4月12日,黃式水終於攢下3000元錢,從江西輾轉千裡來到增城市人民醫院,償還當年所欠的醫藥費。因年份已久,醫院醫務科信息系統多次更新,已經無法查到當年記錄信息。黃式水去財務科尋求幫忙,財務科幫他查到了14年前的信息記錄,終於把欠的醫藥費還上,了卻了十多年的心結。
黃式水是個懂得感恩的人,他加入了志願服務隊伍。2017年6月,黃式水為廣州市公益讀書項目捐款5500元,用實際行動回饋社會對他的幫助。
黃式水榮登“中國好人榜”。
(未完待續)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24日 24 版)
相關專題 |
· 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