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德耀中華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事跡(上)(329-339)

2017年07月24日09: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329 張根寶

330 陸磊

331 陸亞明

332 陳淑梅

332 李其雲

333 陳慧英

334 陳德柱

335 邵桃榮

336 拉齊尼·巴依克

337 郁霞秋

338 金艷霞

339 周海江

(上接第二十二版)

宋兆普還與新疆墨玉羅科曼醫院聯合在當地成立了腦癱兒童康復機構。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目前已在和田地區建立3家腦癱康復機構,先后有1400名維吾爾族患兒在當地得到了及時治療,619名孩子得以康復。

宋兆普榮獲全國助殘先進個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河南省勞動模范等稱號。

329 張根寶

張根寶,女,漢族,1948年2月生,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王店鎮梅溪社區居民。

10多年前,一位老人彌留時將癱瘓的兒子托付給了自己的護工——張根寶。為了老人一個囑托,一句承諾,張根寶無私堅守15年,承擔起了親人的責任。大家都親切地稱她為“最美護工”。

十幾年前,張根寶從老家湖州南潯來到嘉興,舉家搬遷至王店鎮。沒有找到合適工作的她,經人介紹來到李大爺家幫忙。李大爺的妻子早逝,唯一的兒子李增又因小兒麻痺症雙腿癱瘓,生活不能自理。屋漏偏遇連夜雨,李大爺的腿又摔傷了,讓這個家更是雪上加霜,父子倆連頓熱乎飯都吃不上。一向熱心腸的張根寶來到李大爺家做了一名護工,盡心盡力地照顧李大爺和李增,這位善良能干的護工給李大爺一家帶來了溫暖。

2003年,李大爺離世。彌留之際,老人將殘疾的兒子托付給張根寶。她聽了以后心生猶豫,照顧一個比自己小9歲且雙腿癱瘓生活無法自理的男人談何容易?看著老人渴求的目光,感念這一年來和李家父子的融洽相處,善良的張根寶還是一口答應下來:“好,我來照顧他,我不會讓他餓著凍著!”

就這樣,為了一句承諾,張根寶接手了照顧李增的任務。2006年,李增突然昏倒,送往醫院后被查出患有糖尿病,還伴有嚴重的並發症,在醫院裡昏迷了9天9夜,張根寶寸步不離地守了9天9夜。出院后,李增需要每天早晚空腹注射一次胰島素。為此,這個大字不識的農村婦女在醫院裡硬是學會了換針頭。自從李增每天開始打胰島素,張根寶便一步不敢離開,甚至到湖州南潯親戚家吃年酒也要帶著李增。李增的並發症嚴重,大小便失禁,吃喝拉撒每件事都要讓張根寶操心,照顧癱瘓病人的艱苦可想而知。張根寶說:“時間久了有感情了,我就把他當自己的親弟弟來照顧。”

2010年,她拿著老家房子7萬元的拆遷費,在王店鎮梅溪新村買了套一樓的房子,把沒有血緣關系的李增接到家中照顧,而她每月依舊隻拿500多元的護理費。端水喂飯、擦身穿衣、噓寒問暖,十多年來天天如此……為了一個承諾,她堅守15年。她唯一期盼的就是李增能平平安安的,對已故的李大爺有個交代。

張根寶榮登“中國好人榜”。

330 陸磊

陸磊,男,漢族,1983年7月生,中共黨員,某部隊51分隊班長。

面對因車禍導致重度傷殘的女友,陸磊堅守兩人相伴一生的諾言,滿腔柔情悉心呵護,真情喚醒“植物人”女友﹔他信守承諾,堅持迎娶身體重殘、智力低下的未婚妻。七年如一日,不離不棄地陪伴她再次“長大”,用愛的堅守踐行真愛諾言,被譽為“信義好兵”。

2010年元旦,陸磊的未婚妻潘小俠從河南老家來部隊探親,外出時不幸被失控的農用車撞傷,生命垂危。潘小俠家中沒有什麼積蓄,而肇事者家庭經濟困難,能給的賠償也是杯水車薪。為給未婚妻治病,陸磊到處找人借錢,湊夠了手術費。昏迷的潘小俠一直臥床,為了不讓她生褥瘡,陸磊每隔一個小時都要給她翻下身﹔怕她肌肉僵化,每天還要給她按摩5個小時以上,累了就趴在醫院的凳子上睡一會兒。在他的精心照顧下,昏迷20多天的潘小俠奇跡般地睜開了眼睛。蘇醒后的潘小俠身體右側癱瘓、智力僅相當於2歲兒童。醫生建議通過不斷敲擊“記憶之門”來喚醒她。從此,陸磊便對未婚妻一遍一遍講述他們相愛的往事,一遍一遍播放她平時愛聽的歌曲。無數個日夜堅守和付出終於換來了奇跡,潘小俠能用睜眼閉眼和陸磊進行簡單的交流,也重新“認識”了自己的男友。一個月后,潘小俠的左半身可以活動了。

潘小俠生活不能自理,陸磊就手把手教她,兩個月下來,潘小俠學會了自己吃飯。潘小俠一站起來就全身發抖,陸磊每天陪她堅持鍛煉,由最初的1分鐘,到后來可以站立5分鐘。學走路時,潘小俠右半身癱瘓,隻能邁左腿。陸磊便用繩子一頭綁住她的右腿,一頭綁住自己的左手,用繩子拉扯幫她保持平衡,半年時間過去了,潘小俠學會了走路。

鑒於潘小俠的病情,陸磊的父母對這門婚事提出反對,但一向孝順的他這一次卻未遂父母的心意,他說:“從和她在一起的第一天開始,我們就承諾相守一輩子,我不能放棄她。”2011年10月,面對智力尚未恢復、半身癱瘓的潘小俠,他義無反顧地選擇與她攜手走進婚姻殿堂。7年過去了,在陸磊和父母的悉心陪伴下,妻子潘小俠的生活基本能自理。當別人都以苦難看待他的生活時,陸磊卻感到幸福。在他眼裡,兩個人能夠相互依偎著走下去,就是最美好的事情。

陸磊榮獲第五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331 陸亞明

陸亞明,男,漢族,1968年1月生,中共黨員,上海豫園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綠波廊酒樓總經理。

從一個年輕的面點技師,到如今的“上海工匠”,陸亞明與中式面點相伴30余年,以誠信務實為本,爭當餐飲行業排頭兵,建立了“綠波廊中式面點制作工藝標准”,不忘初心,努力創新,承擔起傳承和發揚傳統面點的責任。

雖然綠波廊酒樓至今已經接待了60余批中外元首和政要,但在陸亞明看來,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這才是誠信經營之道。他把誠信經營融入每一個工作環節,從點心創意制作到餐點設計開發,每個環節都精雕細琢,確保品質,讓餐飲也變成一種藝術享受。為了滿足不同類型食客的多樣化需求,陸亞明在總結30多年中式面點制作技藝的基礎上,提煉出“融會貫通、創新面團、餡要多味、營養健康、形要活脫”的五個關鍵要素。堅持“創新不忘本,傳承不守舊”的菜點設計理念,或在傳統原料中融進新的烹飪方法,或用傳統烹飪方法做出新的食材,深得消費者歡迎。

他堅持不懈,像一個菜點制作的“魔法師”,將美食與營銷、傳統與時尚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開發改良了20多款傳統名點。他十分講究點心工藝的精益求精,堅持海派點心色香味形俱佳,用真材實料取信於食客,把誠信融入每一道菜點中。比如名點棗泥酥的餡心,陸亞明堅持選用上等馬牙黑棗,盡管加工費時費力,但自加工的口感和品質卻更能體現“地道的上海味道”。陸亞明不僅推廣了中式點心,更傳播了中國的餐飲文化。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是百姓關注焦點。陸亞明堅持把食品衛生安全作為企業生命線,較早實行了明廚亮灶,即採用視頻技術,顧客在餐廳對整個廚房加工過程一目了然,自覺接受顧客監督。如今,他又在綠波廊引入了ERP系統,食品安全可追溯有了根本保証。他組織建立點心制作標准化制度,經上百次實驗后,編撰推出了12款特色點心統一餡心配方,並根據四季溫度變化,寫出了春夏秋冬同一個品種的不同配方,從主、輔料數量到點心形狀都有了量化標准。他堅持定期召開“點心質量分析會”,形成一整套“綠波廊中式面點制作工藝標准”,推動中式點心走上規范化、標准化、科學化的道路,綠波廊酒樓“讓人放心”的名頭愈發響亮。

陸亞明榮獲上海市勞動模范等稱號,被授予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

332 陳淑梅

李其雲

陳淑梅,女,漢族,1956年1月生﹔李其雲,男,漢族,1956年1月生。二人系夫妻,均為重慶市銅梁區巴川街道六順花園居民。

2013年,陳淑梅和李其雲的獨子意外身亡,欠下67萬元債務。兩位老人強忍悲痛,替子還債。4年來,老兩口起早貪黑,共做手工饅頭、包子約50萬個,一分一厘攢錢,用辛勞和汗水,還清了大部分欠款。

陳淑梅、李其雲的老家在銅梁區平灘鎮青杠村,生有獨子李道生。兒子做塑鋼門窗生意。2009年,塑鋼門窗生意趨冷,李道生因虧損不得不多次舉債。這時,陳淑梅患上了多發性肌炎,住院治療兩個月,醫療費近10萬元。為減輕經濟壓力,李道生一邊繼續支撐生意,一邊為一家建筑公司開水泥罐車。2013年4月18日,李道生爬上水泥罐車整理物品時,不小心從車頂跌落,頭部受重傷,不治身亡。得知噩耗,陳淑梅和老伴李其雲當場暈厥。

聽說李道生走了,很多債主擔心賬收不回來,紛紛跑到陳淑梅面前出示借條。面對一個個上門討債的人,陳淑梅說:“那是你們的血汗錢。放心吧,隻要借條上有我兒子的簽字,我都認!我會盡快還你們的錢,絕不欠一分錢。”經過核實,李道生共欠下67萬元債務,連房子都抵押給了債主。

“得給孫子留個窩,一家人也有個落腳的地方。”陳淑梅用兒子41萬元賠償款,還掉了第一筆30萬元欠賬,將房子贖了回來。隨后,她拿出兒子剩下的賠償款和家裡所有積蓄,按照借據日期,先借的就先還,又還了20萬元欠賬。為了能早日還清剩余欠賬,老兩口想盡一切辦法掙錢,撿破爛、發傳單、打零工……后來在社區干部、小區物管和鄰居們的幫助下,他們在小區內開起了早餐攤。陳淑梅做的饅頭、包子個大味好,附近居民紛紛前來購買。當別人的饅頭已賣到1元1個時,老兩口仍堅持4年前的價格隻賣5毛錢。好多人勸他們該漲價了,可陳淑梅說:“現在1個饅頭能掙2毛錢,這麼多好心人在幫助我,不能漲!”

4年來,老兩口已經賣出饅頭、包子約50萬個,“還差5萬元,就能還清所有債務了!”對社會各界的關心,陳淑梅和李其雲滿懷感恩:“這些溫暖我們會永遠記在心裡,大家給了我們信心,再苦再累我們也不會放棄!相信我們的日子會好起來!”

陳淑梅、李其雲榮獲重慶市道德模范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333 陳慧英

陳慧英,女,漢族,1966年2月生,雲南省紅河州元陽縣新街鎮步行街彩票銷售員。

銷售彩票期間,委托陳慧英代買彩票的人不計其數,中獎的也很多。但她始終認為別人的就是別人的,做人絕不可貪圖他人財物,即使876萬元大獎也不曾令她心動。她誠信經營,拾金不昧,贏得了大家的信任和敬重。

2016年4月26日中午,陳慧英接到老顧客楊先生的電話,請她代買420元的福利彩票。盡管金額較大,陳慧英還是爽快地為楊先生墊錢買了彩票。當天夜裡,陳慧英看電視開獎,發現自己為楊先生買的彩票竟然中了876萬元大獎。彩票是陳慧英墊錢買的,楊先生只是口頭委托。福利彩票具有不記名、不挂失的特點,彩票那一刻就攥在陳慧英的手裡,這是一筆賣一輩子彩票也掙不來的錢。可陳慧英面對巨獎,唯一想到的就是:“好好保管好彩票,等楊先生來拿。”

當晚,楊先生也得知自己可能中獎,但彩票是托人家買的。雖然相信陳慧英的為人,可面對巨額獎金,他心中仍然十分緊張,躺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睡。第二天,楊先生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到銷售點取彩票。陳慧英很干脆,二話不說就把代買的彩票交給了他。楊先生非常激動,連聲道謝並提出要給予酬謝,卻被她婉言拒絕了。楊先生把這件事告訴了單位同事。陳慧英的事跡就這樣在新街鎮彩民中傳開了。大家都對這位面對876萬元誘惑淡定自如的大姐豎起大拇指,而陳慧英微微一笑:“已經答應人家了,那就是口頭約定,我不能失信於人。不是自己的就是不能要。”

多年來,很多人委托陳慧英代買彩票。一次,有一個人打電話來讓她代買彩票,彩票打出來后他又不太想要。后來知道這組彩票中獎,他又改口說想要了。陳慧英沒有多說,把彩票給了他。這些年,凡是彩民遺失在店中的物品,她都妥善保管、物歸原主,光是手機就多達30多部。

誠實守信、知足常樂,這是陳慧英做人做事的原則,在利益面前,她經受住了一場場誠信的考驗,做出了一個個忠於內心的選擇。她的行為贏得了彩民的贊許和敬重。

陳慧英榮獲雲南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334 陳德柱

陳德柱,男,漢族,1933年7月生,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沙田鎮塢壟村村民。

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陳德柱為村民借款擔保總額超過30萬元。不料因債主無力償還,他從“擔保人”變成了“債務人”,他堅持拾荒還債,被村民們譽為“誠信老人”。

上個世紀80年代初,陳德柱憑借祖傳的釀酒手藝,在本地開了一家釀酒鋪子。陳德柱深知“誠信為本,生意才能做得長久”的道理,賣的酒不摻假也不短斤缺兩,村民們都樂意上門。憑借著誠信經營的小本生意,陳德柱成了全鎮首批萬元戶,找他擔保借款的人也多了起來。

到1996年,陳德柱為村民借款擔保總額超過30萬元。后來因債主無力償還,他一夜間從“擔保人”變成了“債務人”。在陸續幫別人還了幾筆債務之后,陳德柱家開始捉襟見肘。加之市場變化,生意不景氣,兒女們打工賺的錢也墊了進去。面對幾十戶村民30多萬元的借款,陳德柱拍著胸脯對大伙承諾:“我擔保的錢,死前一定要把錢還清!”

為信守諾言,陳德柱將祖傳的16口釀酒大缸賤賣了14口。征得兒女們的同意后,他一年內低價賣了3處房產,但仍有20余萬元沒著落。最后,陳德柱夫妻把全家人最后容身的老宅賣了還債。陳德柱年過花甲,體力每況愈下,便開始拾荒還債。他和老伴在破廟裡一住就是六七年,曾連續3年除夕夜舍不得買塊豆腐,到2000年,家裡唯一的電器還是電燈,飯桌是鄰居廢棄的冰櫃。

陳德柱80歲生日那天,兒女們提出剩下的欠債由他們幫忙還,卻遭到了陳德柱的拒絕:“兒女們都有各自的生活,我欠下的債,我要自己還!”如今85歲的陳德柱仍然堅持還債。“總共30多萬的債務,現在就剩下16300多元了。借的是辛苦錢,還的是良心債。”翻開破爛的賬簿,裡面記錄的分明是這位老人的誠信人生。

2015年9月26日,當地志願者為陳德柱老人舉辦義捐義賣活動,共獲得善款7324.65元。沒想到陳德柱夫妻竟然提出將善款全部捐出。“債,我們自己可以還。錢要捐給比我們更有需要的人。”陳德柱斬釘截鐵地說。“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簡簡單單八個字,大寫在夫妻倆20多年的還債路上,他們感人的事跡在上饒引起強烈反響。

陳德柱入選“江西好人”。

335 邵桃榮

邵桃榮,女,漢族,1976年3月生,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汪集街王龍村村民。

35年前,邵桃榮的父親與身有殘疾的黃禮和相識投緣,承諾照料他一生。父親病逝前,將這項任務交給了邵桃榮的弟弟,沒想到兩年多后弟弟車禍身亡。出嫁多年的邵桃榮和丈夫一起搬回娘家,將父親和弟弟沒有做完的事承擔起來,照料“伯伯”黃禮和。一家兩代三人,將重情重義的善舉接力至今。

1969年,31歲的黃禮和作為“上山下鄉”青年,從武漢來到新洲汪集王龍村。他的左右腿先后因受傷、患病被截去,出行十分不便。憨厚朴實的農民邵水清與比自己大十多歲的黃禮和結識后,十分投緣,有空就給他送飯送菜,還讓妻子幫他縫洗衣被。為方便照料,邵水清1982年將黃禮和接到家裡一起生活,承諾為他養老送終。邵家雖然經濟貧困,但對黃禮和始終不離不棄。2009年11月,邵水清因患胃癌去世。彌留之際,他吩咐兒子一定要為“伯伯”養老送終。卻不料,兒子於2011年1月因車禍離世。

面對家裡連遭不幸,出嫁10多年的邵桃榮和丈夫商量后,毅然搬回娘家,照料“伯伯”和母親,“伯伯您放心,弟弟走了,我回來照顧您。”邵桃榮回娘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花3000多元給黃禮和買了一輛殘疾人電動車,方便他出行。幾十年來,黃禮和僅僅回過武漢黃陂老家一次。現在年齡大了,黃禮和經常念叨故鄉,總想回小時候生活過的地方看一看。2017年4月,邵桃榮決定陪伴黃禮和回一趟黃陂。由於黃禮和暈車,邵桃榮就租一輛三輪摩托車,驅車百余裡,把他送到黃陂老家。不少與黃禮和同輩份同齡的親戚都去世了,老家的人都對邵家30多年的善舉贊嘆不已。

在邵家悉心照顧下,如今79歲高齡的黃禮和身體還比較健康。當地民政辦多次找到邵桃榮,提出把黃禮和送到福利院生活,由政府供養。但邵桃榮說,伯伯在自己家生活習慣了,哪裡都不去。35年,邵家兩代接力照料無親無故的黃禮和,歷經艱難困苦依然堅持不懈,情義之舉在新洲傳為美談。

邵桃榮榮獲湖北省荊楚楷模等稱號。

336 拉齊尼·巴依克

拉齊尼·巴依克,男,塔吉克族,1979年4月生,中共黨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提孜那甫鄉牧民護邊員。

拉齊尼·巴依克一家祖孫三代都是優秀護邊員,他的父親是紅其拉甫邊防連義務巡邏向導,拉齊尼·巴依克退伍后從父親手中接過使命也成為紅其拉甫邊防連的一名巡邏向導。幾十年來,慕士塔格峰和艱險崎嶇的千裡邊防線見証了巴依克一家三代人守邊護邊的感人事跡。

駐守在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的紅其拉甫邊防連,有一條全軍最長的陸地巡邏線。由於地勢險要,隻能借助牦牛巡邏,不能乘車。拉齊尼·巴依克十幾歲便開始跟著父親學習探路、查看地形、熟悉地理位置。他牢記父親的囑托,立志成為一名優秀護邊員。2004年,當了38年義務巡邏向導的父親身體狀況大不如從前。為將父輩愛國守邊精神傳承下去,父親拉著拉齊尼的手說:“邊防官兵日夜巡邏邊境線,使祖國的邊關得以安寧,牧民得以安居樂業。我給他們帶路只是做了塔吉克族邊民應該做的事。現在我走不動了,你要把我走的路延續下去。”剛從部隊退伍的拉齊尼·巴依克繼承父輩使命,成為一名不穿軍裝的邊防軍人。

2011年11月,拉齊尼·巴依克帶著巡邏的官兵們奔波在山高路險的吾甫浪溝。天氣驟變,積雪厚度幾乎可以將牦牛埋沒。走在最前面的戰士皮濤突然從牦牛背上摔下來掉進了雪洞。周圍冰雪還在垮塌,拉齊尼·巴依克高喊著“大家都不要動”,自己爬到雪洞旁邊脫下衣服、打成結、做成繩子,花了兩個小時將皮濤從死亡線上救了出來。皮濤得救了,他卻被凍得不省人事,急救3個小時才挽回性命。痊愈后不久,他又騎著牦牛給巡邏的官兵們帶路去了。2012年9月1日,在海拔4639米高的一處懸崖邊,1名戰士騎的牦牛突然四處亂竄,拉齊尼幫助戰士們將牦牛穩住,他自己因為牦牛鞍子肚帶斷裂,摔倒在冰河裡,被河水沖出十幾米遠。

60多年來,誠信和責任一直激勵著拉齊尼一家默默無聞巡邏在祖國的千裡邊防線上。他們家先后有10頭牦牛累死在巡邏路上,9頭牦牛摔傷失去勞動能力,但他們家卻堅持不要一分錢的補償。

拉齊尼·巴依克榮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勞動模范、愛國擁軍模范等稱號。

337 郁霞秋

郁霞秋,女,漢族,1963年9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張家港市金港鎮長江村黨委書記。

郁霞秋從城市“跳”回農門,從醫生變為村官,信守回村時許下的“強村富民”“讓農民生活得更有尊嚴”的承諾,扎根農村16年,帶領父老鄉親把長江村建設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不忘初心、有諾必踐,郁霞秋的一言一行充分體現了一名新時期基層黨員干部的誠朴、信義與擔當。

郁霞秋是長江村走出去的第一個女大學生,從醫15年,成長為一名技術精湛的婦產科醫生。2001年,長江村發展遇到了人才瓶頸。她的父親、老書記郁全和多次勸說,把事業紅火的郁霞秋“拽”回了長江村,她當上了村招商辦副主任。3年之后,鄰近經濟欠發達的韓家港村並入成立了長江村東區,已經成長為村黨委書記的郁霞秋對東區百姓許下了強村富民的諾言:並村並心、黃土成金,長江村要整體實現人人有收入、月月有收入。她團結帶領一班人歷經艱辛,推動長江村支柱產業整體東移,一步步跨越階段性發展目標。2016年,長江村實現銷售收入超50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42500元,全村人真正過上了有保障、有尊嚴的生活。

無論是企業“舵手”還是村裡的“當家人”,郁霞秋始終秉承以誠為本、以信立身。為了給村企輸送更加充足的“創新養分”,她創辦了全國首家非公有制企業科協,並對人才作出“三個一”(一套房子、一個位置、一份股金)的待遇承諾。這個堅守至今的承諾,成為集聚人才的“吸鐵石”,給企業發展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創新紅利”。市場瞬息萬變,郁霞秋堅守的企業家責任“一成不變”。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許多企業減產裁員,員工們人心惶惶。她對員工許下“人員不散、工資不減、工廠不關”的諾言。“三不”承諾一經傳播,不僅穩定了人心,還進一步促進了公司穩步發展,贏得了社會各界的點贊。

郁霞秋不僅情系家鄉父老,還熱心社會公益,先后結對17位貧困學生,為四川永福中心學校捐贈20萬元現金及教學用品,向鹽城阜寧特大龍卷風災區捐贈180萬元現金及藥品。

郁霞秋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江蘇省勞動模范、江蘇“最美基層干部”等稱號。

338 金艷霞

金艷霞,女,漢族,1972年8月生,中共黨員,吉林省雙遼市雙盈種業公司經理。

在金艷霞的店裡,誠信經營的標語被放在了最醒目的地方,這既是對每一位進店顧客的承諾,更是提醒自己不忘創建企業“以誠取信,與民共贏”的初衷。在她的努力下,“雙盈種業”以優質服務、誠信服務贏得良好的社會信譽,成為農民心中一塊保質保量的金字招牌。

2012年,金艷霞購進了40袋試驗品種。因員工疏忽,這40袋種子被賣了出去。金艷霞知道后,立即同員工一起分成3路,到各鄉鎮挨家挨戶查找。當時已臨近春節,她的腳凍腫了、手凍破了,但她還是咬牙堅持找了整整12天,終於把試驗種子一袋不落地全部收回。一次,某玉米種子在銷售過半的情況下,供種公司突然下調價格,且對已售出的不予補償。金艷霞自掏腰包7000多元給已購種的農民予以補償。她說:“在自己的公司絕不允許同一個品種出現兩個價格,這就是我們的信譽。”為了讓農民深入了解玉米品種,掌握更豐富的農業科技知識,金艷霞自己花錢邀請專家講課,為前來聽課的農民提供免費午餐和乘車費用。整個活動花費近10萬元,但她卻沒有賣一粒種子。

金艷霞說:“我搞這個活動絕不是為了促銷,隻希望大家能從中學會更多。”十幾年中,金艷霞為了及時得到售出種子的信息反饋,每年秋收時節,都堅持到農戶家回訪。一旦發現農民普遍不滿意的品種,她在第二年就不會對該品種進行銷售。農民們對她家的種子越來越信任,很多農民已經連續七八年在她家購買種子了。

2007年春播時節,金艷霞在白市村走訪時,了解到大家正在為種植哪種耐旱作物發愁。她向專家咨詢得知紅薯和馬鈴薯是最佳選擇,便二話沒說,將價值2.5萬元的2萬斤紅薯、馬鈴薯種子和專用肥免費送到白市村貧困農民手中。隨后,她又為附近其他鎮的貧困農民送去價值2.25萬元的1.5萬斤馬鈴薯良種。每當有人急需幫助時,金艷霞總會慷慨解囊。遇到經濟困難的農民,她經常免費提供種子。哪怕是素不相識的困難家庭,隻要她聽到消息,總會施以援手。多年來,金艷霞用於公益捐助的資金總額近30萬元。

金艷霞入選“吉林好人”。

339 周海江

周海江,男,漢族,1966年2月生,中共黨員,紅豆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全國工商聯副主席。

周海江把誠實守信確立為企業發展的准則,帶領紅豆集團從鄉鎮小作坊發展成為集多種經營領域於一體的國際化企業,在民營企業中率先通過社會責任體系認証。周海江以誠立身、以誠興業,生動詮釋了一名民營企業家的責任擔當。

2007年,周海江發現公司庫存中有10萬多隻內胎含膠率沒有達標,立即下令當場銷毀。輪胎被一刀刀剪掉,企業損失不菲。但正是這一擲地有聲的決定,讓企業上下接受了一次深刻的誠信教育,進一步樹立了精益求精、質量為本的品牌信譽。此后,輪胎板塊的產品合格率始終保持行業前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紅豆集團公開宣布:不減薪、不裁員。

(下轉第二十四版)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24日 23 版)

(責編:王金雪、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