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德耀中華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事跡(上)(155-166)

2017年07月24日09: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155 錢海軍

156 倪華成

157 高思杰

158 郭小平

159 唐才英

160 唐革軍

161 黃永騰

162 寇立國

163 韓凱

164 景在平

165 曾美華

166 游文晃

(上接第十三版)

155 錢海軍

錢海軍,男,漢族,1970年2月生,中共黨員,國網浙江慈溪市供電公司客服中心社區經理。

1999年5月開始,錢海軍堅持用一技之長為社區居民免費提供電力維修服務18年,服務用戶達1萬多人次,結對幫助100多位空巢、孤寡老人,每周上門服務20多次,被居民親切地稱為“萬能電工”“電力110”。

1999年5月,社區文書找到錢海軍,問他是否願意當社區志願者,免費幫居民排除電力故障。錢海軍毫不猶豫就答應下來,從此一做就是18年。為更好地服務社區的老年人,他還自學電磁爐、洗衣機等常用家電維修。“用電有困難,請找錢海軍”,是居民們常挂嘴邊的一句話,也成為錢海軍的服務品牌。居民家中碰到電力故障,隻要打電話找錢師傅,保証“馬上到、馬上修、馬上好”。有時候,錢海軍一天能接到20多個電話,還經常佔用節假日,但無論多繁忙、多麻煩,他從不抱怨、從不嫌煩,因為這早已經成為他的日常習慣和生活樂趣。

錢海軍在為一些空巢老人、孤寡老人提供電力維修服務的同時,還把他們當作自己的父母一樣關愛。2008年,他在給一位老人修電磁爐的時候,看到他年過七旬還要照顧40多歲患有智力障礙的兒子,就把老人當作重點服務對象。此后,他定期幫老人檢查家裡的電器、線路,陪老人話家常。逢年過節,錢海軍還和妻子買上衣物去看望老人。對於錢海軍的付出,老人覺得過意不去,一再感謝他。錢海軍卻說:“我就是您的兒子,這是我的分內事。”一位80多歲的老人患先天性小兒麻痺症,錢海軍在2010年上門幫她修過一次台燈后,就經常去看望她,幫忙買米買油,做些體力活。為更好地幫助孤困老人,他做了500張名片,利用在社區排查電力隱患、提供維修服務的機會,把名片送到老人們手中。

錢海軍所在公司為更好地發揮他的示范帶動作用,支持他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服務班、共產黨員服務隊、志願服務中心,組織志願者開展“千戶萬燈”扶貧幫困等志願服務活動。此外,他還帶動妻子和女兒加入助人為樂的隊伍中,一家人先后捐助22名貧困學子。

錢海軍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最美志願者”、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個人等稱號。

156 倪華成

倪華成,男,漢族,1957年12月生,中共黨員,廣西壯族自治區岑溪市波塘鎮楊亦小學退休教師。

1977年9月,倪華成高中畢業回家鄉當老師。從此,他當起“義務撐排工”,每天往來120米寬的河面接送孩子,沒有發生過一起安全事故。40年來,倪華成既是課堂上手執教鞭的“指路人”,又是課堂外護送學生的“擺渡者”。

楊亦村灘急組共有20多戶80余人,黃華河蜿蜒繞過村前,河對岸是全村唯一的教學點楊亦小學。因沿河十多裡都沒有建橋,孩子們每天隻能心驚膽戰地撐竹排過河上學。到校報到當天,倪華成在渡口候渡,看見一個撐竹排的學生因竹篙掉進水裡嚇得驚慌失措,竹排在河面搖搖晃晃,十分危險。他連忙跳下水,游到竹排邊,好不容易才把孩子和竹排安全地推靠了岸。從此,倪華成每天都早早起床,在黃華河渡口等候孩子們,撐竹排分批護送他們過河。下午放學時,他又分批護送孩子們過河回家。為了學生的安全,倪華成利用晚上的時間,挨家挨戶動員學生家長購買救生衣,每天讓學生穿著救生衣乘排過河。如果遇上洪水,竹排無法安全撐過河時,倪華成就請來機帆船載學生安全過河。

1998年,倪華成調到附近古凍小學工作。但是,村民們強烈懇求倪華成回到楊亦小學教書。3天后,他又回到楊亦小學,再度撐起他的竹排,日復一日地護送孩子過河。倪華成護送學生過河最多時有14人,最少時僅有1人。不管人多人少,他始終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每一次船靠岸,倪華成都會扶著孩子們走上高低不平的河岸﹔遇到年幼的學生,他還抱著上岸。40年來,倪華成撐排沒有發生過一起安全事故,是村裡公認最出色的撐排師傅。自從倪華成護送孩子過河上學后,灘急組每年入學率都達100%,一批批學生小學畢業順利升入初中、高中。如今,灘急組已先后走出10名大中專生。2017年3月,倪華成退休了。本該安度晚年的他,難以割舍那一把撐船的竹竿,決心做一名“老船長”,繼續護送孩子們安全上學、回家。

倪華成榮獲廣西壯族自治區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157 高思杰

高思杰,男,漢族,1973年11月生,中共黨員,安徽省阜陽廣播電視台外宣科科長。

從事新聞工作20年來,高思杰以一位新聞人的博大情懷,把對故鄉土地的情、對父老鄉親的愛,化作一組組精彩鏡頭、一行行滾燙文字,堅持為困難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多次向孤寡老人、艾滋孤兒、貧困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捐助。在不幸痛失愛女之時,他無償捐獻女兒器官,並在志願捐獻器官登記表上鄭重簽下自己的名字,讓大愛在奉獻中傳遞。

高思杰出生於阜南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97年成為一名新聞工作者以來,堅持為艾滋病孤兒捐款,為白血病孩子募捐,為棄嬰找尋更好出路,幫助過的人不計其數。10多年前,颍州區文峰辦事處馬姓居民的女兒、兒子相繼患上罕見的肝病,在妻子嘗試割肝救子之后,兒子的病情得到控制,但家中也從此債台高筑。高思杰得知情況后,在聯系社會救助的同時,第一時間動員多位同行集中報道,想盡一切辦法幫助他們一家人渡過了難關。2009年,高思杰榮獲首屆安徽省道德模范稱號,隨后就將5000元獎金全部捐獻給阜陽特教學校。恰在這時,母親被查出患有三期直腸癌,他正在籌錢為母親做手術。高思杰說母親的事兒我會想辦法,那些可憐的孩子也要幫,這筆錢多少能為他們做些事情。2014年12月,腦干腫瘤、丘腦腫瘤等字樣先后出現在女兒的病歷上,他輾轉上海、北京四處求醫,最終也未能挽回女兒的生命。女兒去世后,他和愛人強忍悲痛,決定遵從女兒遺願,於2015年2月無償捐獻女兒的腎臟、肝臟、眼角膜,成功救治4名重症患者。2015年4月,他來到阜陽市紅十字會,在人體器官捐獻志願書上簽下自己名字,用無聲大愛點亮他人的生命之燈。

高思杰幫助他人從不猶豫,干起工作風風火火,在崗位上創出優秀業績,每年在中央、省市電視台發稿600多篇。由於長期的奔波勞累,高思杰患上雙腿嚴重靜脈曲張、慢性胃炎、心絞痛等疾病,但一刻也沒有停止工作。成名之后,不少外地媒體開出高額薪資、優越條件,希望可以聘用他,都被一一拒絕,他希望把更多的光和熱奉獻給深愛的家鄉土地和父老鄉親。

高思杰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158 郭小平

郭小平,男,漢族,1963年2月生,中共黨員,山西省臨汾市紅絲帶學校校長。

多年來,郭小平心懷大愛,專注公益事業,幫助弱勢群體,竭盡所能免費救助病患。他成立專門收治艾滋病兒童的“紅絲帶學校”,無償收治了來自全國各地的33名艾滋病患兒。

2004年,臨汾傳染病醫院收治幾名艾滋病患兒。為讓這些孩子在接受治療同時,也能得到受教育機會,時任該院院長的郭小平在病區成立愛心小課堂,組織醫護人員輪流上課,教孩子們讀書、寫字。隨著住院艾滋病感染兒童增多,他又多方籌資,費盡周折,成立了專門為這些艾滋病患兒開設的紅絲帶學校,並擔任校長。2011年,紅絲帶學校經批准正式被納入國家義務教育行列。

2015年,郭小平辭去醫院院長職務,隻擔任紅絲帶學校校長。“醫院不缺院長,但孩子們缺我這樣一個校長。”正如郭小平所言,這些因母嬰傳播感染艾滋病的孩子們需要他、依賴他。33個孩子就是33份牽挂,每個孩子的身世、生日、性格習性,郭小平都了然於心。在紅絲帶學校,孩子們親切地叫他郭伯伯。在這裡生活了十幾年的濤濤,在參加高考前夕,畫了一幅郭小平的肖像,寫上“郭伯伯,我們永遠在一起”送給他。這份珍貴的禮物,被郭小平裝裱好挂在辦公室裡。

郭小平還不遺余力宣傳防艾工作,呼吁社會上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用正確的態度對待艾滋病患兒。“艾滋病從全民防治到全民理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郭小平深知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微薄,就帶著孩子們一次次走出去,參加各種防艾活動,讓孩子們感受社會的愛心,也讓外界更多了解艾滋病和這些孩子們。郭小平用愛呵護著艾滋病患兒,也教孩子懂得感恩和付出,傳遞愛心和善意。2012年,他發起“愛心傳遞”閑置衣物捐助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心包裹紛至沓來。一時間,紅絲帶學校成為一個愛心集散地。從衣物選擇、清洗、消毒、整理、包裝到最后發送,郭小平讓學校的孩子們參與其中,傳遞愛心、體會快樂。

郭小平榮獲“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山西省特級勞動模范等稱號。

159 唐才英

唐才英,女,漢族,1936年1月生,江西省新余市分宜縣人民醫院退休職工。

30多年來,唐才英不離不棄、無私付出,省吃儉用、含辛茹苦,撫養10名無血緣、無親緣的棄嬰長大成人、讀書成才,以實際行動譜寫一曲大愛之歌,被人們稱為“愛心媽媽”。

提起收養的第一個孩子,唐才英至今還記憶猶新。1982年3月10日,唐才英在菜地種菜回家,發現被遺棄在鐵路旁、凍得瑟瑟發抖的芳芳。盡管她知道自己有5個孩子,最小的才11歲,家裡再多一個孩子生活會更清苦。但為救孩子,她毫不遲疑地把芳芳抱回家。為了讓孩子有個合法身份,唐才英抱著芳芳來到民政、公安、計生等部門,為芳芳上了戶口。由於沒有奶水喂養,全靠喝奶粉,每月光奶粉錢就要花去16元,那時唐才英月工資僅30元,生活的擔子更重了。但為了孩子,她不但盡心盡力做好在醫院的本職工作,下班后又到醫院后勤部門幫忙洗衣服、被子等,甚至還在家裡后院養了七八頭豬,盡量多賺點錢,讓孩子吃得好點。

1997年,她收養了3個棄嬰,其中一對還是雙胞胎兄弟。她總是那個理由:丟掉的孩子也是一條命。3個孩子不會吃飯,唐才英就小心翼翼地喂,常常忙得自己吃飯的時間都沒有﹔擔心3個孩子從床上掉下來,她就加高了床沿,輪番摟著睡,讓孩子感受著母親的呵護。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要吃飯讀書,這個大家庭的生活也越來越拮據。唐才英時常在工作之余外出撿些垃圾廢品填補家用,寧肯自己少吃點少穿點,也決不苦了這些孩子。她常說:“再苦再累,也要供他們讀書。”她深知教育的重要性,關心孩子不僅要讓他們吃飽穿暖,更要教會他們如何做人。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性格和愛好,她因勢利導地進行教育和培養。她鼓勵他們讀書,教他們學做家務,學做好人,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習慣和能力。現在,收養的10個孩子中,與她生活在一起的仍有5人,一家人其樂融融。

唐才英榮登“中國好人榜”。

160 唐革軍

唐革軍,女,漢族,1950年10月生,中共黨員,遼寧省遼陽市白塔區南門街道關工委原常務副主任。

17年來,唐革軍憑著一副熱心腸,慷慨解囊做公益,累計花費30多萬元﹔自掏腰包舉辦12屆冬(夏)令營活動,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唐奶奶﹔十多年悉心照料孤寡老人,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2000年,退休后的唐革軍被南門街道關工委聘用為常務副主任。此后,再次“上崗”的唐革軍,熱情投入工作崗位,熱心開展公益事業,個人先后出資30多萬元用於舉辦各種公益活動、資助幫扶別人。

到廣場鍛煉身體時,唐革軍發現廣場上很多設施、雕塑都有破損,很不美觀。她就把來廣場鍛煉身體的人組織起來,成立志願者團隊,每天在鍛煉身體的同時,義務宣傳保護環境,及時制止不文明行為。她出資10余萬元,組建南門街道豐樂社區圓夢藝術團,成立起夕陽紅文明交通宣傳隊、學雷鋒愛心團隊、太極拳隊、健身操隊等18支隊伍,積極參加各類志願服務和文化體育活動。

每年寒暑假時,唐革軍看到很多孩子整日在廣場、小區裡玩耍,沒人照看。她就自掏腰包數萬元,購買學習用品,聯系場地、請老師,個人出資舉辦“南門我最棒”夏令營和“學習雷鋒點亮人生”冬令營,教授孩子們編織、剪紙、繪畫、根雕等課程,請來雷鋒戰友講述雷鋒的故事。至今,冬(夏)令營成功舉辦12屆,已成為深受遼陽市小學生喜愛的品牌活動。

唐革軍天生一副熱心腸,看到困難群眾就想幫一把。她十多年如一日,像女兒孝敬母親一樣,照顧社區裡的孤寡老人宋阿姨,生病時尋醫問藥,換季時准備衣服,平日裡幫著干家務活、交水電費,讓老人享受天倫之樂。她叫宋阿姨“老娘”,宋阿姨視她為“貼心小棉襖”。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兩個人,在外人看來就像一對母女。

唐革軍榮獲遼寧省道德模范等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161 黃永騰

黃永騰,男,壯族,1939年8月生,中共黨員,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少先隊總顧問。

黃永騰扎根祖國邊疆,將畢生心血都奉獻給教育事業。在崗時,自費為孩子們購買圖書等學習活動資料﹔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到少先隊活動、關愛未成年人成長,贏得社會肯定和群眾尊敬。

黃永騰先后設計少先隊活動方案600多個,退休后實施的達400多個,獲獎86個。他根據城鎮學生的特點,設計的“解除煩惱,快樂成長”活動,在實施的10多年間有數萬人次參與。每學期他都志願與10多個“后進生”結成“解煩手拉手”對子,進行跟蹤幫助,大家稱他為“快樂朋友”。防城區現已有300多所中小學開展了“解煩惱”心理咨詢活動,受益學生累計達兩萬多人次,“解煩惱”活動受到學生歡迎、家長稱贊和社會認可。

黃永騰師范學校畢業后,一直在小學任教。從教幾十年來,先后自費購買用於少先隊活動的音像資料上千盤,還購買了8000多冊圖書供孩子們閱讀。退休后仍然念念不忘邊境的孩子,他先后100多次義務到邊境40多所學校調研,和師生一起研究制定主題教育方案300多個。在志願指導防城區灘散小學“護界碑小隊”的16年間,帶動了邊境25所學校近千名學生參與“護界碑”。2001年,他策劃的“跟隨邊防軍叔叔護界碑”活動獲全國少工委優秀課題一等獎。

因超負荷工作,黃永騰患上了細胞惡性腫瘤等多種疾病,先后動過4次手術,做過放療、化療。黃永騰在與病魔做斗爭時仍堅持工作,積極發揮傳、幫、帶作用。近30年來,他每年10多次深入邊境基層學校,開展少先隊輔導員的傳幫帶工作,並受邀到南寧、北海等地講課培訓累計達780多場次,把全部愛心、精力和智慧奉獻給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

黃永騰榮獲全國先進教育工作者、廣西壯族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自治區勞動模范等稱號。

162 寇立國

寇立國,男,漢族,1980年7月生,立國集團有限公司總裁。

寇立國自幼家境貧寒,十幾歲即輟學外出打工,經過自身努力拼搏,創立立國集團。成功后,他不忘回報社會和家鄉,積極投身公益事業,先后為家鄉建學校修村路,成立“龍商立國慈善基金”,與多所高等學府對接資助困難學子,多次為災區群眾捐資捐物,用一顆感恩的心幫助別人,回饋社會。

幾年前,寇立國發現家鄉的小學條件與城裡的學校有很大差距,決心要為家鄉建一所現代化小學。2010年,寇立國捐資390萬元建設尚家立國希望小學,親自到場監工。建成后又捐助100多萬為學校購置教學器材、圖書、電腦等,現在小學的教學設備一應俱全。2012年9月,為方便村民出行,他為肇東市尚家鎮尚家村捐款120萬元修建柏油路。

2011年3月,寇立國捐資210萬元成立龍商立國慈善基金,專項用於資助家鄉考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學府卻交不起學費的“龍江”學生。2013年和2014年,他分別與中國政法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簽署十年捐助框架協議,第一年首批100萬捐助款已經捐出。他向黑龍江省慈善總會捐贈100萬元用於資助哈爾濱工程大學家庭貧困、品學兼優的學生。2017年3月,向中國人民大學捐贈100萬元,設立“立國集團獎助學金”,用於每年獎勵及資助20名優秀貧苦學生。

為了支持檢察教育事業,寇立國為中國檢察官教育基金捐資360萬元﹔為幫助解決西南地區飲水問題,他通過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向昆明市婦聯捐建150口“母親水窖”﹔聽到有“母親健康快車”這個公益項目,他毫不猶豫地向黑龍江省10個貧困縣捐贈10輛救護車等等。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都有他公益奉獻的身影,寇立國的慈善之路越走越寬。

寇立國榮獲“感動龍江”2014年度十大人物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163 韓凱

韓凱,男,漢族,1956年2月生,浙江省杭州市“微笑行動”慈善醫院醫生。

韓凱在唇腭裂慈善事業中執著堅守近30年,成立了“零收費”的慈善醫院——杭州“微笑行動”慈善醫院,並發起微笑行動專項基金,帶領團隊走遍祖國大江南北,為45個民族的3萬余名貧困唇腭裂患兒提供免費醫療救治,僅他一人就治愈多達5000余名患兒,為患兒們帶去了微笑、尊嚴和夢想。

韓凱說:“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擁有微笑的權利和生命的尊嚴。”上世紀90年代初,韓凱毅然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和先進的醫療研究環境,在杭州率先發起中國“微笑行動”,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微笑傳遞“長征路”。微笑傳遞之路曲折坎坷,韓凱絲毫沒有動搖,不斷積極爭取,並且做好一切准備,包括技術設備引進、洽談合作項目、交流計劃、人員邀請、活動宣傳、患者篩選等工作。1991年5月,韓凱終於成功邀請首批美國專家來到中國進行義診,並第一次在杭州整形醫院開展了慈善醫療救助活動。首批報名的患者多達300余位,160名唇腭裂患兒得到治愈,獲得了社會的點贊好評。

“微笑行動”發起以來,面臨很多困難,其中最大的難題是沒有固定場所,這讓很多孩子在救助的路上不得不選擇中途放棄。韓凱克服重重困難,在杭州發起並成立了專門為唇腭裂患兒提供免費矯正手術和治療的“微笑行動”慈善醫院。每年醫院依靠社會募捐可進行2500—3000例免費手術,患兒們可以在良好的環境下得到救助,還能獲得長期的跟蹤治療,這對於“微笑行動”來說是一個長足的進步。

如今,全國已有200余所唇腭裂慈善醫院,遍布23個省(自治區)的65個縣市區,治愈患兒30077個,擁有168支志願醫療團隊、2萬余名社會及專業志願者,開展大型慈善活動165次,“中國微笑行動”不斷發展壯大。一項工作干一天容易,長期堅持則難能可貴。近三十載,一萬零九百多個日日夜夜,韓凱把他有限的青春和熱血都獻給了唇腭裂慈善公益事業,以精湛的醫術、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強大的精神力量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用慈善公益彰顯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愛。

韓凱榮獲“最美杭州人”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64 景在平

景在平,男,漢族,1955年11月生,中共黨員,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血管外科主任。

景在平從醫40余載,醫者仁心、心系蒼生、扶危助困,利用業余時間潛心書畫創作,通過義賣籌集善款,免費為困難患者手術。迄今已舉辦22場愛心書畫展,籌集600多萬元愛心善款,成功為20位患者實施了免費心臟主動脈瓣膜微創手術。他以一腔大愛譜寫了“中國好醫生”助人為樂的人生傳奇。

1980年,景在平從第二軍醫大學軍醫系畢業,分配到第一附屬醫院普外科,成為一名外科醫生,並立志提高血管疾病的診治效果。1989年,他牽頭創建血管外科,通過貸款62萬元引進國內首台血管鏡等設備,開展了一系列開拓性研究,邁出了我國微創腔內血管外科歷史性的第一步,成為我國腔內血管外科的奠基人。2017年1月,景在平團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景在平在技術創新的同時,始終牢記“醫德為首,行醫為人”。一位下崗工人患有巨大胸主動脈夾層,曾因三次動脈破裂差點丟命。得知他的情況后,景在平一邊精心實施手術,一邊通過募款解決手術費用。面對一位前來求救的困難打工者,景在平毫不猶豫地說:“費用你別著急,先把病治好!”類似的患者還很多。因此在百姓中流傳著一句話:“有‘景’教授‘在’,患者就‘平’安!”。

2011年初,家住上海市奉賢區患有嚴重心臟主動脈瓣狹窄症的老馮慕名找到景在平。面對普通家庭無法承受的巨大經濟負擔,如何才能幫助患者重拾生活的希望?景在平反復思量,打起了自己書畫專長的主意。景教授從小興趣廣泛,自幼喜愛詩書畫,歲月荏苒,他筆下的水墨山水畫以及書法作品的風格獨樹一幟,頗具藝術上的創新和突破。景在平毅然決定,通過義賣自己創作的書畫籌集善款來幫助病人。由此,白天無影燈下拯救患者生命,夜晚伏案潑墨揮毫。2011年5月,他親自主刀免費為老馮成功完成了第一例球擴式心臟主動脈瓣腔內微創置換術。近年來,通過書畫義賣募集善款,他成功為20位患者免費實施微創手術。這些愛心手術不僅包含著景在平在醫學領域內的創新與探索,更包含他對貧困患者的一份仁愛之心。

景在平榮獲“感動上海”2014年度十大人物、上海市擁政愛民先進個人等稱號。

165 曾美華

曾美華,女,漢族,1943年3月生,民進會員,重慶市江北區蜀都中學退休教師。

曾美華退休后的11年裡,堅持幫教失足少年,每月前往未管所、看守所或派出所,把溫暖帶給他們。她寫下23萬字的《與失足少年零距離》,成為家庭教育的活教材。她帶動150名志願者,讓240余名失足少年重獲新生,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曾媽媽”。

2006年,重慶市未管所向全社會征集失足少年的“愛心家人”,退休老師曾美華獲悉后,第一時間報了名。因為,在她心裡一直有個心結,她的一個學生由於缺失家庭溫暖,最終因盜竊入獄。雖然她也曾苦心勸導,但未能阻止孩子誤入歧途。

曾美華第一個幫教對象是一名入監6年的女孩。因為一直沒有人來看望安撫她,女孩表現得既冷漠又消極。曾美華決定用行動感化她心中的堅冰,無論晴天下雨,堅持每月探視,寫信撫慰心靈,並與她的親人們聯系,和他們一起幫教,還自掏腰包鼓勵她參加自考。通過長達8年的幫教,女孩對未來重燃希望,隻讀到初一的她8年連續自考11科,獲得多次減刑,提前出獄。如今,女孩已找到工作,並組建起自己的幸福家庭。在給曾美華的信中,她寫道:“那是一個終生難忘的日子,從此自己不再孤獨。曾媽媽,謝謝您給我帶來一片陽光。”

從開始當“愛心家人”的第一天起,曾美華就將幫扶故事、心得體會等內容寫成手記。2007年,為了採寫手記,64歲的她開始學習拼音、電腦、寫作。2011年,曾美華嘔心瀝血完成23萬字的《與失足少年零距離》手記,記錄了20多個失足少年的故事,還收錄了孩子們的日記、給她寫的信,成為家庭教育的“活教材”。

2012年,曾美華創立“曾媽媽愛心工作室”。為帶領“愛心家人”更好地開展工作,70多歲高齡的她主動申請到高校學習心理學,每天早上6點起床,晚上學習至11點。她還定期開展座談會總結經驗,採用“老帶新”等方式幫助大家共同提高。如今,“愛心家人”隊伍日益壯大,有150余名志願者加入到“曾媽媽愛心工作室”,先后幫教240名失足少年走向新生。

曾美華榮獲全國首批優秀五星級志願者、重慶市道德模范等稱號。

166 游文晃

游文晃,男,漢族,1955年12月生,中共黨員,福建省廈門市湖裡區祥店社區居民。

22年前,游文晃投身公益事業,從此無怨無悔,即使身患重病,仍不忘貧困孤兒。他先后資助上百位貧困學生,救助數十名殘疾孤兒、孤寡老人和重病患者,累計捐助300多萬元。

在家人支持下,游文晃把大部分工資、工傷傷殘退養金和收入節省下來,並變賣了自家店面,全部用於救助貧困孩子。他資助的孩子遍及廈門、莆田等10多個城市,每年春節或寒暑假,都會去看望這些孩子,或者把他們接到廈門做客。在他資助的孩子裡,已經有43人大學畢業,還有31人正在讀大學。一位受助學生深情回憶道:“那時候,因貧困導致重度營養不良的我頻頻生病,就在我快要徹底絕望的時候,是游爸爸給了我學費和每個月的生活費,讓我的學習和生活有了保障,使我順利完成護校三年、醫科專科大學三年學業。游爸爸像慈祥的父親一樣關愛著我,我會永遠銘記游爸爸這份無私的愛。”

2013年7月,游文晃突發心梗。在重症搶救室,游文晃仍然牽挂那些孩子們,他囑咐家人:“如果我走了,辛苦你們繼續幫助這些孩子”。他的心臟植入4個支架,每天服用10多種藥,但他從未停止過對貧困孩子的資助,他說:“是意志和孩子們支撐我的生命,我願意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奉獻給慈善事業。”

(下轉第十五版)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24日 14 版)

(責編:王金雪、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