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德耀中華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事跡(上)(119-130)

2017年07月24日09: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119 劉文福

120 劉玉杰

121 劉在環

122 劉貴芳

123 劉哲昕

124 劉嗣東

125 李光

126 李瑛

127 李廣佳

128 李雙南

129 楊明媚

130 楊慧芝

(上接第十版)

119 劉文福

劉文福,男,漢族,1953年11月生,中共黨員,河北省遷西縣福珍全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文福30多年如一日,堅持扶貧濟困、愛老敬老、愛國擁軍、捐資助教、回報社會,為各種公益慈善事業捐款捐物累計6200多萬元,資助范圍達河北、河南、天津等10多個省市。

劉文福傾情盡力捐資助教,常年為貧困家庭的大、中、小學生提供資助,先后捐助家鄉6所幼兒園、小學和中學,改善了師生的學習、生活條件。遷西縣一中新建教學樓,他捐資141萬元。灤陽鎮中學教學樓亟須修建,受金融危機影響,企業資金緊張,面對股東的質疑,劉文福力排眾議,用鐵精粉做抵押,貸款201萬元送到施工現場,他說,“貸款可以還,教育不能等”。2017年,他為張家口市崇禮區職校冬奧班60名貧困生設立“夢圓冬奧”基金,鼓勵孩子們努力學習、為國爭光。

劉文福堅持扶危濟困,出資100萬元在縣慈善協會設立扶危濟困基金,每年定向捐助孤寡老人、困難家庭的大學生。洒河橋鎮敬老院居住著100多名孤寡老人,他每年中秋、春節都前往看望,20年從未間斷。雙目失明的流浪老人岳海文病倒在路邊,飢寒交迫,劉文福把他接回自己家中,請來醫生為他治病。老人痊愈后,他又出資將老人送到縣福利院安享晚年。2008年汶川地震,他主動繳納特殊黨費20萬元,帶動所有親屬及公司員工捐款60多萬元。

為家鄉筑橋修路,改造危房,安裝引水工程,資助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參與扶貧攻堅行動,劉文福累計捐資1600多萬元。他把愛國擁軍當作一生的事業,先后捐款捐物410多萬元,堅持每年走訪慰問部隊。在縣慈善協會設立擁軍優屬專項基金,用於慰問部隊官兵,資助貧困現役軍人和優撫對象家庭。2012年,他為全縣406名農村老復員退伍軍人、老傷殘軍人和老軍烈屬每家送去一台彩電。他積極關心軍屬,某基層武警母親罹患癌症,他送去1萬元﹔某部兩名河南籍戰士家裡困難,他為每人捐款2500元,為石家庄3名家裡遭受水災的戰士分別捐款2000元。

劉文福榮獲河北省道德模范、河北省勞動模范、河北省優秀民營企業家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20 劉玉杰

劉玉杰,女,漢族,1954年9月生,中共黨員,北京市朝陽區奧運村街道雙泉社區第二黨支部書記。

63歲的劉玉杰高位截癱康復,站起來后,她全心全意服務群眾。她負責的康復站,成了居民服務中心﹔她牽頭的志願服務隊,精准幫扶社區困難群眾。劉玉杰被群眾稱為“靠得住的黨員先鋒”。

劉玉杰原是北京市汽修一廠員工,2000年因舊傷發作導致頸椎錯位高位截癱,經過兩次大手術和近半年的休養,她再次站了起來。2006年,居委會工作人員找到身殘病退的劉玉杰,希望她擔任雙泉社區殘疾人康復站負責人,劉玉杰想都沒想就答應了,並且不要報酬。她組織大家給老人織帽子,上門服務殘疾人,為行動不便的老人辦理老年卡等。很快,“有事就找劉姐”在街坊鄰居中傳開了,大家都說:“這裡就是黨員服務站!”

2010年,劉玉杰把院裡已經退休的70多名老黨員組織起來,成立了社區第二黨支部,開始了助人為樂的公益行動。她帶領24名身體條件好的黨員組成“春雨”志願服務隊,和院裡30戶老、疾、殘、獨困難群眾結成幫扶對子。為了精准幫扶,劉玉杰帶領志願服務隊制作“連心卡”,貼在幫扶對象家裡,幫扶對象可以24小時電話求助。幾年來,“春雨”志願行動累計上門服務300余人次,總服務時長達5000多個小時。服務隊志願者發展到60人,被幫扶對象51人。如今,很多年輕人也主動加入“春雨”隊伍,社區裡形成了“低齡助高齡,有事大家幫”的良好風氣。

社區居民一致表示:劉玉杰是黨員,信得過!小區建立准物業管理,劉玉杰被推舉為准物業委員會主任。她帶領志願者修剪小區裡的樹木,統計居民車輛信息,施劃停車位,制定出小區車輛的出入制度,讓小區管理一步步走向規范。

劉玉杰家住五樓,老舊小區沒有電梯,上下樓困難,需要抓緊欄杆借助手勁。即便如此,隻要樓下傳來鄰裡的呼喚,她總是連聲答應著往下就走。日子久了,欄杆上就被磨出一道锃亮的印跡。她是將軍的后代,卻總是默默躬身前行,用行動為黨旗繼續添彩。

劉玉杰入選“北京社會好人榜”。

121 劉在環

劉在環,男,漢族,1953年6月生,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沙坡頭區常樂中學退休教師。

劉在環把鄉親當親人,關愛身邊生活困難的老人。2011年以來,他用退休金資助困難戶49戶,發放救助款3萬多元,覆蓋全鎮11個村。自費開辦了三家“愛心飯館”,累計支出5萬多元,解決了30多名老人的吃飯問題。

2011年,劉在環決定用自己的退休金去幫助生活有困難的老人。他不定期地到各村摸底詢問,將鰥寡孤獨、肢體殘疾和智力障礙老人作為重點幫助對象。他採取分類救助的方式,對重點救助戶,給予每月每戶100元的救助﹔對一般救助戶,就定期給他們送去大米、面粉、煤炭等生活用品。

劉在環在對困難戶摸底的過程中發現,政府的低保政策已經覆蓋了所有的困難家庭,有一部分老人生活困難不是缺錢少糧,而是年事已高無法自己做飯。針對這一情況,2013年6月,劉在環在常樂鎮街上租了一間房子,開辦了第一家“愛心飯館”,每天為生活困難的老人免費提供兩頓飯。有些老年人不按飯點來,他也會安排隨來隨做,盡量滿足老人們的需求。這一年,有8名老人成為他飯館的“常客”。

起初,有人用質疑的眼光打量他,甚至有人懷疑他用這種方式套取國家政策補助。然而,劉在環並沒有理睬,每天依舊到市場買糧買菜給生活困難的老人做飯。有一位老太太70多歲,雙目失明、行動不便,他就堅持每天用飯盒裝飯菜送到老人家中。慢慢地,議論的人少了,贊許的人多了。

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社會愛心人士也紛紛為他的“愛心飯館”捐來米面油等生活物資。2015年3月至6月,劉在環又分別在永康鎮和黃河花園辦了兩家“愛心飯館”,免費就餐老人已達30多人。劉在環每天還會查看“愛心飯館”的伙食,詢問老人們吃得是否合口味。在他的感召下,有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和志願者捐贈糧油蔬菜,幫助“愛心飯館”正常運轉。目前,來自社會的捐贈已累計6萬多元。2014年8月,劉在環又牽頭成立了“一碗水”愛心協會,不斷擴大志願服務范圍,影響並帶動身邊的人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形成了互幫互助的良好風尚。

劉在環榮獲“感動寧夏”2015年度人物稱號。

122 劉貴芳

劉貴芳,女,漢族,1969年10月生,河北省廣平縣南陽堡鎮鄉村醫生。

劉貴芳把病人當親人,把村裡的孤寡老人、留守老人當爹娘,帶給他們兒女般的貼心照料﹔她心懷大愛,開辦醫養結合養老院﹔她的愛跨越地域、民族界限,不遠千裡救助瑤族女村醫……從醫30多年來,劉貴芳用實際行動闡釋了一個鄉村女醫生的大愛。

劉貴芳所在村擁有3600多人口,60歲以上老年人超過500位。按時為他們體檢,建立健康檔案,作為鄉村醫生的劉貴芳把每位老人的健康挂心上。由於近些年村裡的留守老人越來越多,老人缺乏照應問題突出,生病時尤為如此。村裡75歲的留守老人孫西林,兒子外出打工,家裡就剩下她和老伴,都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為方便老人就醫,劉貴芳總是主動上門打針送藥,不管白天黑夜,刮風下雨,總是隨叫隨到,悉心照料。孫西林說:“拿起手機,最熟悉的號碼就是貴芳的手機號,這個號碼24小時為全村開機,不管生病也好,需要做點家務也好,兒女能做的,劉貴芳都能做。”

劉貴芳看到村裡的孤寡老人一方面無人照顧,另一方面也存在看病難、缺乏醫療保障的情況。她就想如果能給老人們建個“家”,把他們集中起來照料該多好。2013年年初,劉貴芳決心籌建一所醫養結合的養老院,她拿出家裡所有的積蓄,不惜把孩子結婚時的車和房子變賣,把家裡的房子也做了抵押。最后,在各級政府的幫助和全家人的努力下,總投資295萬元的養老院終於在2014年7月建成並投入使用。養老院突出公益性,五保老人免費入住。

30多年來,劉貴芳先后為貧困患者減免醫療費用超過30萬元。汶川地震她捐款2000元,青海玉樹地震她捐款1000元,2016年邯鄲特大洪災,劉貴芳通過縣委統戰部捐款6000元。劉貴芳帶領全家參加無償獻血超過20次,全家獻血量超過1萬毫升。她先后參與救助流浪人員20人次。當廣西瑤族女村醫身患重病無錢醫治時,劉貴芳第一時間拿出1萬元,並通過微信朋友圈和社會組織募集資金12萬元。

劉貴芳榮獲全國優秀鄉村醫生、全國孝親敬老之星、河北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123 劉哲昕

劉哲昕,男,漢族,1973年11月生,中共黨員,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法律與人文綜合教研部主任。

劉哲昕不忘初心,堅持常年義務送教下基層,傾囊助學西部貧困孩子,不畏艱險參加抗震救災,是孩子們心目中最敬愛的“劉叔叔”,是地震災區家喻戶曉的“教授民兵”,是“知行合一”的道德踐行者、傳播者、示范者。

劉哲昕既面向黨員領導干部講課教學,更始終心系基層群眾。每年到災區、藏區和南疆義務巡講,送教累計超過200場。每次送教,他不僅不要一分錢的報酬,還把身上的錢留給需要幫助的群眾。2013年4月19日,劉哲昕剛從汶川義務送教回到上海,第二天早上就發生了“4·20”蘆山地震。他毫不猶豫地直奔機場,飛回四川,連夜徒步7小時進入震中救災。幾個月后,汶川發生“7·10”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他再次飛赴四川,身負80余斤物資,攀援懸崖,冒著生命危險進入草坡鄉,給災區群眾送去了希望和溫暖。

他長期資助63名西部貧困孩子,累計達100萬元。面對巨大的經濟壓力,他不以為苦、反以為樂。在給孩子的信中,他寫道:“隻要你認真學習,叔叔一定資助你到大學畢業!”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常常整晚與孩子通話通信,幫助分析功課,鼓勵孩子克服困難。每年不遠萬裡到各地看望孩子,已經成為他的生活方式。他說,“我不是有錢人,也不是慈善家,這些孩子都是我的親人,對他們,我隻有愛。”多年的心血澆灌換來累累碩果,已有23名孩子參加高考,並考上了大學。

在他的感召下,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成立了“劉哲昕愛心團隊”。目前團隊已經擁有近千名成員,精准助學1000多名孩子,每年資助金額超過200萬元,在許多學校設立了獎學金和獎教金。愛心團隊在喀什開辦了38家愛心雙語夜校,在校學生超過2000人。

劉哲昕榮獲全國干部學院優秀教師、“感動上海”2016年度人物、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124 劉嗣東

劉嗣東,男,漢族,1967年12月生,內蒙古北方重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第四中學教師。

19年,123次獻血記錄,拯救了229個生命。劉嗣東的獻血量相當於15個人身體血液的總和,僅捐獻過的血小板,就達到了220個治療量。他隻想把生命的希望隱藏於血小板中,期待它們開啟另一扇生命之門。

1999年,一個患有白血病的小姑娘得到一位捐獻者捐獻的骨髓重獲新生的故事,引起了包頭市北重四中教師劉嗣東的關注。從那時起,他開始獻血,並努力成為一名骨髓捐獻志願者。十幾年過去了,劉嗣東去過最多的地方就是血站,光是獻血証就積累了厚厚的幾摞,上面是每一次獻血的記錄。包頭市100次、呼和浩特市3次、北京市3次、上海市血液中心2次……無論去哪個城市,當地的血液中心都是他必去的地方。現在,劉嗣東的兩條胳膊上還隱約有著數不清的針眼痕跡。獻血一次最少要挨兩針,化驗一針、採集一針,有時候一次不成功還得多挨兩針。123次獻血,意味著他挨過近250針。

盡自己的所能為他人提供健康,這是劉嗣東的人生態度。劉嗣東的平常心,讓他的熱血10多年來長久流淌。他讓許多人品嘗了幸福,他也獲得了無上的幸福。為了更好地幫助血液病患者,2004年,劉嗣東在內蒙古組建了一支專門為血液病朋友提供幫助的民間公益組織——“包頭愛心小團體”。在他和隊員的感召、宣傳下,目前已有3000多人加入了中華骨髓庫。在他的影響下,身邊的很多同事也成了各個領域的志願者,就連他的女兒也加入了中華骨髓庫,並經常獻血。

劉嗣東只是一名人民教師,妻子是一名工人,家庭收入並不高。盡管如此,自2003年以來,劉嗣東先后為白血病患者募集善款近百萬元,個人累計捐款4萬多元。即使身在異鄉,隻要了解到當地的患者急需血小板,他就會立即捐獻,每次捐獻后,還會捐給患者幾百元錢。

劉嗣東榮獲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內蒙古自治區道德模范等稱號。

125 李光

李光,男,漢族,1920年9月生,中共黨員,貴州省遵義市政協原副主席、市城建局原局長。

老紅軍李光14歲參加紅軍,今年已97歲高齡。離休以來的30多年間,一向節儉的李光,將自己的大部分工資用來資助貧困學生1699名,捐款40多萬元。他結合自己親身經歷,在革命紀念遺址堅持為青少年義務宣講革命傳統20多年,達1000余場,受教育人數10余萬人。

戰爭就是課堂,革命就是熔爐。李光認為,理想信念的力量可以強大到戰斗時自己用右手去堵槍眼而不覺痛,落下殘疾也無怨無悔。“比起犧牲了的戰友,我做得還不夠。”李光說,他要把逝去戰友們的故事和精神講出去、傳開來。從2000年起,李光先后被確診患直腸癌、重症胰腺炎、皮膚癌。但隻要有需要,他就去講革命故事、長征精神,從不推辭。

李光於1987年擔任遵義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顧問,決心把余生的精力投向教育事業。1994年,遵義市關工委到海龍鎮桂花小學組織活動。小學操場沒有五星紅旗,教室的牆千瘡百孔,課桌是兩個樹墩搭一塊木板……看到此景的李光很是難過,“不能讓孩子們讀書的環境這麼差,更不能讓他們因窮讀不起書。”他決定拿出退休金捐助桂花小學。第二天上午,李光買了100套棉衣親自送到學校,同時捐贈5000元用於購買紅旗、制作課桌。從那時開始,李光給自己定下計劃:每年要向貧困學生捐款1萬元。2007年,李光對貧困生的捐款增加到每年1.5萬元,2010年增至2萬元。他不但在經濟上資助貧困生,還在思想上關心他們,鼓勵他們好好學習,長大后回報黨和祖國。

在外孫馬征眼裡,外公李光就是一個特別節儉的倔老頭兒。從他記事起,外公就一直穿著同一件已經洗得發白的舊外套,一年四季都戴著同一頂舊軍帽。一日三餐要麼是一碗白米飯加一小碟青菜,要麼是一碗素面條。“經歷過飢餓,就知道節約的可貴﹔經歷過戰亂,就知道和平的不易。”李光希望全社會的人都關心那些小山村的貧困孩子,並用自己的一舉一動感染身邊的人。當了老師后,馬征慢慢理解了外公。“他摳門,因為他想節省更多的工資,幫助更多的孩子﹔他有愛,因為他想通過講故事,留下紅色精神於后人。”

李光榮獲全國老干部先進個人、貴州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126 李瑛

李瑛,女,漢族,1959年8月生,無黨派人士,天津歌舞劇院歌劇團副團長。

李瑛舉辦百場惠民公益演出,把舞台搭在基層,讓藝術貼近百姓﹔認養孤殘兒童,當起了美麗“媽媽”﹔解囊資助困難家庭,傳遞正能量,她用實際行動踐行一位藝術家的社會責任和擔當。

李瑛是天津歌舞劇院歌劇團副團長、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面對各種榮譽,李瑛想得最多的是,如何用自己的歌聲回報黨和人民的培養。“要搞100場不要1分錢的個人演唱會!”2015年4月28日,李瑛決定舉辦個人百場惠民公益演唱會。之后的兩年多時間,她的演出走上公交車,走進社區、廠礦企業、高等院校、農村、山區、養老院、部隊、監獄等,為辛苦的一線人員、特殊群體演唱。演出場次達96場,在觀眾當中贏得很好的口碑。

2017年3月底,李瑛第二次來到天津市未成年犯管教所,慰問監獄干警、看望服刑學員。她用一首首充滿正能量的歌曲感染了現場的每一個人,許多學員潸然淚下。干警柳泓霞說:“去年李瑛老師來我們這裡演出后,學員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思想上、行動上都有了很大改觀。”一位和李瑛一起演唱過的學員激動地說:“從她的歌聲和擁抱中,我感受到了她母親般的溫暖關懷和殷切期望。”

除了歌劇事業,李瑛還熱心慈善公益事業。2009年“母親節”,她舉辦公益獨唱音樂會並將演出所得捐給了10位貧困母親。李瑛還多次舉辦“幸福工程公益演唱會”,將所得善款全部捐獻給希望工程。她長期資助困難家庭、孤老戶、單親母親,並認養了6名在汶川地震中失去雙親的藏族孩子,成為孩子們的“媽媽”,擔負他們的學費、生活費等開銷。逢年過節,她還接孩子們回家,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李瑛樂於助人、熱心公益的善行,帶動了家人和許多同事。

李瑛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藝德標兵、天津市道德模范、天津市勞動模范等稱號。

127 李廣佳

李廣佳,男,漢族,1947年8月生,中共黨員,湖北省宜昌市殘聯退休干部。

1965年,李廣佳化名“謝臣”,向河北受旱災區寄去30元,從此開始了匿名助學幫貧之路。1997年以后,他將自己80%的工資和家庭的一大部分收入用於資助受災群眾、貧困農民、下崗職工、復退軍人、輟學兒童、殘疾人和刑滿釋放人員。53年間捐款累計30多萬元,救助殘疾人近4000人次。

李廣佳1964年入伍,成為全國“愛民模范”謝臣生前所在部隊的一名戰士,1965年8月,深受雷鋒、謝臣等人助人為樂的精神影響,他開始以“謝臣”之名,向困難群眾捐款。1985年5月,李廣佳轉業回到宜昌,繼續化名“謝臣”扶貧濟困。為了籌錢創辦殘疾人救助中心,李廣佳將位於市區繁華地段的住房出租,自己和家人再租住更便宜的房子,租金的差價用來助人。為此,他曾先后32次搬家,家越搬越小,越搬越遠。2006年初,退休后的李廣佳在宜昌市民政、殘聯等部門的支持下,將自己原先的房子與點軍郊區一名農戶的四層樓房交換,用於創辦宜昌市三峽殘疾人救助中心,接納社會殘疾人。2006年8月,在宜昌市夷陵區三斗坪鎮霧河村,李廣佳利用當地政府無償提供的荒山土地、兩層廢棄樓房,花光全部積蓄,創辦了民辦救助站——“南泥灣”殘疾人生活園。被收留的精神殘疾人,在進行藥物治療之余,還在李廣佳的組織下開展簡單的生產勞動,享受“家”的溫暖,生活得體面且有尊嚴。2016年,在社會各界的大力資助下,李廣佳又新建起康復樓、綜合樓,樓內娛療、體療、醫療等功能設施一應俱全,他還在園內鋪設了操場,建成了佔地22畝的種養農療基地。在李廣佳退休后的11年裡,“南泥灣”殘疾人生活園、三峽殘疾人救助中心先后接納救助各類殘疾人近4000人次。

2003年,李廣佳組織10名道德模范、勞動模范發起成立了學雷鋒協會,並擔任會長。在他的帶領下,在雷鋒精神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宜昌市民凝聚在一起。協會成立以來,堅持弘揚和傳承雷鋒精神,已有1100多個學雷鋒志願服務組織、13萬多名學雷鋒志願者常年活躍在宜昌市的大街小巷。以李廣佳為原型創作的一個人與一座文明城的故事——電視劇《夷陵好人》在央視播出。

李廣佳榮獲第五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助殘先進個人、湖北省勞動模范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128 李雙南

李雙南,女,漢族,2001年6月生,共青團員,海南省屯昌縣屯昌中學初三學生。

李雙南和身患殘疾的譚寧同在一個班級讀書,六年來,不論是在學校還是往返學校途中,不論是酷暑還是台風雨天,李雙南都會陪伴在譚寧身邊,悉心照顧她,陪她上下車、幫她背行李、打飯,讓她更好地融入學校的學習和生活。

李雙南和譚寧的家都在屯昌縣廣青農場,距屯昌縣城12公裡,從家到學校,要轉兩次車,耗費近一個半小時。低山丘陵的地形使得兩人上下學並不是十分便利。每次李雙南都會悉心照顧行動不便的譚寧,陪她一起等公交、幫她上下車、背行李、去食堂打飯,扶她上下樓梯……有譚寧的地方,幾乎都會有李雙南的身影。雨后地面濕滑,譚寧的雙拐不易固定,稍不留神就會摔倒在地,這對於李雙南和譚寧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每逢此時,李雙南都會特別小心,一邊幫忙撐傘,一邊用她瘦弱的身體攙扶著譚寧上下樓梯,行走於食堂宿舍教室之間。很多次,李雙南都是用自己的腳掌墊在拐下作為支撐,幫助滑倒在地的譚寧站立。遇上台風天氣,放學回家對於她們更是一件難事。風雨中,李雙南竭盡全力照顧著行動不便的譚寧,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遇到積水深的地方,瘦弱的李雙南就會把譚寧背在身上,蹚水而過。兩人經常會被雨淋濕,可是李雙南從不在乎。

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李雙南一堅持就是六年。她說會累、會委屈,但是也會很快樂。李雙南希望以后能和譚寧一起讀高中,繼續為她做一些事。李雙南成為同學們可親可敬可學的身邊榜樣,“我們要向李雙南學習,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在她的影響下,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理念漸漸融入同學們的心田,轉化成互幫互助、友善待人的日常行為。

李雙南榮獲全國“最美中學生”、海南省優秀共青團員等稱號。

129 楊明媚

楊明媚,女,漢族,1972年7月生,中共黨員,福建省工商局主任科員。

2002年5月,楊明媚申請設立助學專項基金,幫助全省考上大學而家庭生活特別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15年來共資助了110多名大學生。她還先后為藏區捐助兩所希望小學、一所圖書館,聯系支教志願者20多名。

為了幫助家庭困難的大學生完成學業,2002年5月,在家人的支持下,楊明媚申請設立了“福建省律師協會明媚助學專項基金”。15年來,受她資助的學生多達110多人,遍布全國眾多高校。楊明媚一直心系邊遠貧困山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事業,多次前往青海、四川、西藏等地,深入鄉村考察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情況。2009年,楊明媚到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奔達鄉陰巴村考察后,拿出多年積蓄的10多萬元,建成了陰巴村明媚小學。2011年7月,楊明媚到西藏林芝地區朗縣金東鄉一所小學考察發現,90多個孩子的學校沒有圖書館。回來后她便積極籌備,為藏區的孩子建一所圖書館。她動員身邊的同事朋友,捐書、捐電腦,充實圖書館軟硬件設施。2012年12月,金東鄉小學明媚德育樓正式落成。2013年10月,楊明媚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澤曲村考察時發現,村裡隻有一間土壘草蓋的教室和一名藏語老師,沒有課桌椅,孩子們上課、吃飯、睡覺都在這個房間裡。她又多方籌集資金,建成澤曲村希望小學。2015年,楊明媚為藏區100多名老人和200多名小孩,送去1500多條棉被和棉衣。2016年,楊明媚再次到理塘縣,看到當地一些貧困家庭的老人老無所依,便多方呼吁籌集資金為這些貧困老人蓋老人院。目前,甘孜理塘老人院已破土修建。楊明媚還為西藏朗縣洞嘎中心校校舍危房改造努力奔走,新校舍於2017年6月破土動工。

楊明媚榮獲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先進個人、福建省三八紅旗手等稱號,被授予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

130 楊慧芝

楊慧芝,女,漢族,1956年12月生,中共黨員,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新圩鎮新圩社區居委會主任。

楊慧芝從小受“行善積德”家風影響,當選居委會主任后,立誓“多做好事、多辦實事”。20年來,她細心照顧孤寡老人24位,向災區、貧困家庭和學生捐款16000元,帶動他人捐款10萬余元,帶動500余人成為志願者,用行動踐行“雷鋒精神”。

楊慧芝最拿手的事情,就是化解鄰居糾紛。她不計得失,有時甚至自掏腰包化解矛盾。一次,鎮上的兩個水果攤主發生爭吵,一個扯爛了衣服、一個扭壞了秤杆,互相要求理賠。楊慧芝出面調解,看到衣服破洞較小、秤杆損壞不大,她一邊分開兩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一邊私底下找人修補衣服和秤杆,並告訴他們是對方修好的,雙方最后握手言和。20年來,她堅持用“愛的擔當”,化解了上千起矛盾糾紛,成為矛盾雙方公認的“草根好人”。

楊慧芝愛老敬老,以親人相待。易家洲村的易大娘和老伴年事已高,二老生活沒有著落。楊慧芝心疼得不得了,把二老接去自家吃飯,告訴老人今后有困難就去找她。這一諾至今,楊慧芝堅持細心照顧二老,經常上門洗衣煮飯,送菜送藥,像對待自己父母一樣。如今,即便是神志不清的易大娘見到楊慧芝都會說:“女啊女,享你的福啰!”像這樣得到楊慧芝細心幫扶的老人多達24位。

楊慧芝常講:“教好一個人,留住幾代福。”對失足青年,她總是特別關愛。村裡的小阮出獄后,找不到工作,成天在街上游蕩。楊慧芝得知后,多次找他談心,幫助他重新樹立起生活的信心。小阮深受感動,決定外出做生意。為了幫小阮籌集本錢,她不顧勸阻,把自家的房產做抵押,貸款3萬元交到小阮手上。小阮激動地說:“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您!”如今,小阮事業有成,每次回到家鄉都不忘去看望“媽媽”楊慧芝。為節約資金做好事,她對家人、對自己非常“摳門”,省吃儉用,家裡至今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一年到頭舍不得買件像樣的衣服。

如今,“有事就找楊慧芝”,已成了當地百姓的一種習慣。

楊慧芝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江西省十大法治人物等稱號。

(下轉第十二版)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24日 11 版)

(責編:王金雪、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