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德耀中華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事跡(上)(101-106)

2017年07月24日09: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101 丁蓮

102 王寬

103 王治勇

104 王頌湯

105 王新法

106 王黎君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代碼 101—106 第九版

代碼 107—118 第十版

代碼 119—130 第十一版

代碼 131—142 第十二版

代碼 143—154 第十三版

代碼 155—166 第十四版

代碼 167—168 第十五版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

代碼 201—209 第十五版

代碼 210—221 第十六版

代碼 222—233 第十七版

代碼 234—245 第十八版

代碼 246—256 第十九版

代碼 257—260 第二十版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

代碼 301—306 第二十版

代碼 307—318 第二十一版

代碼 319—328 第二十二版

代碼 329—339 第二十三版

代碼 340—350 第二十四版

代碼 351—362 25日第九版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代碼 401—412 25日第十版

代碼 413—424 25日第十一版

代碼 425—436 25日第十二版

代碼 437—448 25日第十三版

代碼 449—460 25日第十四版

代碼 461—468 25日第十五版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

代碼 501—504 25日第十五版

代碼 505—516 25日第十六版

代碼 517—528 25日第十七版

代碼 529—540 25日第十八版

代碼 541—552 25日第十九版

代碼 553—564 25日第二十版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101 丁蓮

丁蓮,女,漢族,1962年10月生,民盟盟員,雲南省紅河州紅河日報社記者中心原聘用記者。

丁蓮曾是一名地質工作者,經歷過3次下崗,當過社區居委會主任,年近不惑才成為紅河日報社的一名聘用記者。她不論身處逆境還是順境,始終堅持“用一生幫助別人”,始終堅持“筆尖指向群眾”,為百姓謳歌,常年報道基層群眾疾苦,給予困難群眾無私幫助,被群眾譽為“平民記者”“好人記者”。16年坎坷公益人生路上,她用大愛勇擔責任,用感恩回報社會,用真情告訴人們一個記者的社會良知。

她鐵肩柔情,堅定走在扶貧路上。16年裡,她先后在紅河州11個市縣發起幫貧、助困、助學、修橋、修路等公益活動。經她發起捐款或主動聯系后建成和在建的愛心橋(路)達9座(條),為貧困山區經濟發展、群眾生產生活發揮了巨大作用。她用個人收入先后持續資助貧困學生20多名,並帶動和聯系他人一對一助學達幾千人次。僅對紅河縣垤瑪鄉的助學活動,就有數百名當地學生獲得資助。孩子們把她親切地叫做“丁媽媽”。

在做公益的過程中,她曾遭遇車禍、泥石流,兩次與“死神”擦肩而過,還因過度勞累昏倒在下鄉扶貧路上。但她依然不忘初心、誓不言棄,用道德的力量感召人們,讓愛心聚水成海。16年來,在她的感召下,紅河大地始終涌動著幫貧助困的無邊大愛,並帶動了北京、上海、廣東、安徽、甘肅、黑龍江等20多個省市愛心人士紛紛加入。

她不僅在生活上幫貧助困,還俯身為橋,做精神上的“扶貧者”。她結合參加公益活動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定期在學校、機關、社區和監獄開辦“愛心講壇”,多次在彌勒、瀘西、個舊、蒙自、元陽等地舉辦“感恩,讓社會更美麗”主題講座,還把“道德講壇”講到了上海、山西等地。她的大愛情懷讓聽眾一次次受到心靈的洗禮。

丁蓮榮獲民盟社會服務工作先進個人、雲南省道德模范等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102 王寬

王寬,男,漢族,1942年8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鄭州市豫劇團原團長。

君子抱義,大愛至慈。王寬和妻子以微薄的退休工資,先后收養5個孤兒。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生活和學習,他以病弱之軀,放下“名角”身份,到茶樓“獻唱”7年,努力掙錢把孩子們撫養成人。

幾十年藝術生涯中,王寬和妻子王淑榮捧回100多個獎項,被譽為“中原老戲骨”。1999年1月,夫妻倆回淮陽老家時遇到8歲的袁錢糧。袁錢糧父親早逝、母親遠嫁,和爺爺奶奶靠救濟度日。從此,他們就開始資助這個苦孩子。后來他們又相繼資助了4個孩子。

剛開始,王寬夫婦都是按時給孩子們寄去生活費,經常買生活用品去看望他們,每逢假期則把他們接到鄭州居住。2002年,由於孩子們相依為命的親人相繼去世,夫婦倆決定把孩子們接到鄭州一起生活。雖然,那時他們身邊還有患病的外孫需要照顧,但還是義無反顧地把5個孩子先后接到家裡,組成一個特殊的大家庭。

三居室的房子住8口人,空間狹窄。6個孩子都在長身體,開銷猛增。夫婦倆每月不到3000元的退休金顯得捉襟見肘。為讓孩子們更好地生活和學習,王寬決定放下藝術家的身段,到茶樓去“獻唱”掙錢。一開始,老伴堅決反對:“你是河南豫劇界的名人,怎能出去賣唱!再說,你患有冠心病和關節炎,你的身體也吃不消呀!”后來家裡開銷的“窟窿”越來越大,王淑榮無奈答應丈夫,甚至陪同王寬一同去茶樓唱戲。為了孩子們,老藝術家王寬願意“舍名”,也願意“舍命”,甘願到茶樓獻唱,隨叫隨到,有時甚至熬通宵,六七個茶樓來回跑。如今,幾個孩子先后學成參加工作。孩子們說:“爺爺好事做了一輩子,我們要像爺爺一樣,把助人為樂的精神傳承下去。”

除了撫養幾個孩子,王寬夫婦還在家鄉開辦藝校,教留守兒童一技之長。為災區募捐、各類義演、愛心助學等活動中,也總有他們的身影。十幾年來,他們累計為慈善事業投入150余萬元。

王寬當選“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103 王治勇

王治勇,男,漢族,1977年1月生,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菠蘿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

2012年,王治勇在佛山市南海區組織成立以城市救援為主的專業救援隊伍——“菠蘿義工隊”,並任隊長。5年裡,他帶領義工隊先后參與高州、英德水災,湖北荊門水災,雲南魯甸、普洱地震等大小各類救援活動400多起,直接救助群眾2000余人次。

王治勇在廣東奮斗多年,靠勤勞致富,事業有成后,開始投身公益。2008年,我國南方部分省份遭遇特大低溫冰凍災害,他利用開辦物流公司的便利,免費為災區承運電塔。2010年,廣東省高州市發生水災,他又第一時間組織車輛向災區運送物資。2012年8月,他依托企業員工,正式注冊成立“菠蘿義工隊”,決心“用自己的能力,盡可能幫助他人”。為辦好義工隊,他甚至把公司交由職業經理人打理,自己則全身心地投入公益事業。

2014年8月3日,雲南魯甸發生6.5級地震。第二天,王治勇便帶領載滿救災物資的車隊趕往災區。救災期間,他帶領車隊多次冒險突進,在亂石橫飛的災區艱難前行,把一車車物資送到被困群眾手中。同年10月,雲南普洱發生6.6級地震,義工隊又急行軍30多個小時,行程2000多公裡,第一時間趕赴災區救援。

王治勇把“盡可能幫助他人”作為自己人生的最大追求,聞災而動,不遺余力。2016年5月20日,廣東信宜發生特大水災,“菠蘿義工隊”第一時間進入災區救援。6月23日,江蘇阜寧突發龍卷風、冰雹災害,義工隊又火速趕往救援。7月2日,安徽桐城孔城鎮、潛山王河鎮發生水災,王治勇帶領隊員每天工作16個小時,轉移被困群眾154名。7月9日,王治勇帶隊趕往福建閩清參加水災救援,協助對24個受災鄉鎮發放物資。7月19日,王治勇和隊員們在湖北荊門、天門水災地區救援,搜救轉移被困人員272人,配合電力部門運送變壓器17台。一個多月時間裡,王治勇帶隊馬不停蹄地馳援四省參與救災。連續高強度勞作,使他一度暈倒在救災現場。

如今,“菠蘿義工隊”從最初28人發展到2763人,下設5大部11支分隊,隊員遍布整個珠三角,能夠面向全國提供全年365天、全天24小時的免費救援服務。

王治勇榮獲全國“最美志願者”、中國優秀青年志願者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04 王頌湯

王頌湯,男,漢族,1938年3月生,中共黨員,廣州遠洋運輸公司原總經理。

王頌湯退休后,牽頭成立廣東公益恤孤助學促進會。在他的推動下,協會志願者從2名發展到2661名,累計募款1.25億元,組織40多次“訪貧助學行”,資助廣東省35個縣(區、市)24346名孤貧學生,舉辦“千名孤貧兒童省會行”“中秋思親訪貧童”等系列活動,開展“愛滿罐”儲蓄捐贈、“愛心午餐”“鄉村學校蛻變”“全城愛心接力義剪”、重症貧童救助等慈善活動,幫助24346名孤貧學生實現上學願望、1274名重症病童得到救治。

2004年,王頌湯發起成立廣東公益恤孤助學促進會,歷任副會長兼秘書長、代會長。工作中,他不僅不領取任何報酬,還捐出自己的退休金補貼公益。為確保慈善款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他堅持親力親為深入實地調查,足跡遍及廣東省境內35個縣。他身患腰椎間盤突出症,卻曾腰綁著固定帶、手拄拐杖奔波近千公裡,對1470名貧困學生逐戶家訪核查,深入了解申請資助學生情況,真實記錄每戶家庭情況,篩選最需要幫助的孩子。他與志願者一起,自帶干糧,到偏遠地區看望窮困群眾,安慰孤兒孤老。他還一次次來到醫院病房,把社會關愛送到重症病童身邊,讓病童及家人看到生活的希望。

王頌湯帶領促進會與廣州當地多家報業集團、廣播電視台簽訂協議,設立“愛心直達專項基金”“天天公益專項基金”“真情追蹤專項基金”,開展精准扶貧“小草行動”,通過媒體發聲,激發社會正能量,助力恤孤助學等公益活動。

王頌湯十分注重款項使用的公開透明,堅持每月在網站上公布財務報表、捐贈清單、資助款使用明細表和資助款匯付一覽表,主動對協會資金進行審計並公開審計結果,堅守慈善事業的純潔性。

王頌湯榮獲廣東省勞動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05 王新法

王新法,男,漢族,1953年7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南北鎮薛家村名譽村主任。

王新法當兵轉業后在故鄉石家庄市當民警。2013年退休后,他不遠千裡赴湖南省石門縣南北鎮薛家村義務扶貧,2014年被推選為薛家村名譽村主任。2017年2月23日,他因過度勞累,突發心梗去世。

到貧困山村扶貧,是王新法多年的夙願。退休前,他利用假期先后考察多地,最終選擇革命老區薛家村。村裡一位百歲老人生活困難,王新法經常上門送飯送菜送錢﹔村裡修路時要拆遷一位貧困戶的木板房,王新法二話不說掏出6000元資助其建新房……對本村村民如此,對外村群眾也是這樣。鄰村一名村民因患癌症無錢醫治,王新法聽說后,登門看望並帶著他四處求醫問藥。一名退伍軍人想栽柑橘脫貧卻苦於沒有資金,王新法得知后先后資助其1.55萬元,幫他承包荒山、買橘苗、買化肥……僅僅3年時間,他就給村裡捐資100多萬元。這些錢,是他20多年積攢下來的工資和退休金。修路時,因地勢險要危及生命安全,王新法第一個在“生死狀”上按下手印﹔為尋找潔淨水源,他和幾位村民在山上一找就是5天。

除了自己不遺余力,王新法還動員戰友共同為扶貧出力,成立140人的“與民共富”軍人團隊。3年多時間裡,他們幫助村裡筑路架橋,引水建池,解決村民出行和飲水、灌溉等問題。他還組織村民開墾荒地,栽種600多畝油茶,建成1100畝生態茶園。2016年,薛家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由過去不足2000元增加到7700多元,一舉摘掉貧困帽。

經濟脫貧,精神上也要“脫貧”。王新法每月組織一次新型農民培訓班﹔他買來60台攝像機送給村裡的學生,組織開展“我看是非我看美”攝像活動,弘揚真善美,糾正陳規陋習﹔他推動綠色生態殯葬,紅白喜事不放鞭炮、不辦酒席、不收禮金,村容村風煥然一新……

王新法一直是個見難就幫的人。他曾解救一名被困危樓的3歲兒童﹔曾連續11年資助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陘縣的一名貧困孩子,直到他順利完成博士學業﹔還收養一名孤兒,一直撫養他到成家立業。

王新法被追授為湖南省扶貧楷模、湖南省優秀共產黨員,榮登“中國好人榜”。

106 王黎君

王黎君,男,漢族,1954年12月生,中共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經濟開發區潤澤糧油有限公司經理。

王黎君三十年如一日投身慈善事業,先后拿出500多萬元愛心助學、扶貧幫困,累計幫扶20余所學校、5000多名貧困學生,資助困難群眾2000余戶,以愛心善行譜寫中華傳統美德之歌。

王黎君的心裡,始終裝著那些貧困學子。1996年,固原地區遭遇旱災,原州區彭堡中學20名貧困學生面臨輟學。王黎君聽到消息后第二天,就挨家挨戶上門了解情況,給每個孩子送去學雜費和足夠全年使用的學習用品,使孩子們新學期照常走進了教室。在寧夏育才中學,他一次就拿出6萬元資助200名貧困生,對考上大學的學生還持續資助學費和生活費。廣西運賴小學校長聽說他是助學幫困“熱心人”,給他打來求助電話。王黎君二話不說伸出援助之手,先后與該校42名貧困學生建立長期資助關系。每年“六一”兒童節,他都會准備慰問金和文體用品去看望周邊農村學校的孩子,給他們幼小的心靈留下美好的記憶。

除了孩子,王黎君想得最多的還有貧困群眾。女兒生病住院,他辦手續時看到原州區官廳鄉一位農民的女兒得了急病交不起住院費,便替這位素不相識的孩子交了費。得知一些抗美援朝老戰士生活困難,他每年給每戶送去500元慰問金,直至老人去世。

2007年底,王黎君高票當選為村主任。他把村民的認可作為群眾對自己的鞭策。閆堡三隊隻有一口井,遇到大旱之年,很多糧食作物被旱死。他自籌資金10余萬元,給三隊又打了一眼機井,解決三隊吃水、灌溉問題。閆堡二隊一位老人家庭生活很困難,住在一間危房中,每遇下雨天都有倒塌危險。王黎君自掏腰包近10萬元,給她家蓋了6間新房。住進新家不到10天,舊房就在大雨中倒塌。老人逢人就說:“不是王黎君,我早就被埋在房下了。”

任村主任9年多,王黎君每年春節都要到貧困戶家中慰問,累計達3000多戶。2010年大年三十,他慰問完160多戶貧困群眾時已下午6點多鐘。在驅車回銀川路上,天降大雪,他隻得住宿吳忠。“雖然冷落了小家,但溫暖了大家。值得!”他這樣安慰妻子。

王黎君榮獲寧夏回族自治區道德模范等稱號,被授予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下轉第十版)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24日 09 版)

(責編:王金雪、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