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24日09: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107 韋成剛 |
108 尤良英 |
109 方敬 |
110 方光玉 |
111 盧闖 |
112 田華 |
113 馮西見 |
114 尼瑪次仁 |
115 呂海英 |
116 劉源 |
117 劉長城 |
118 劉鳳英 |
(上接第九版)
107 韋成剛
韋成剛,男,苗族,1973年6月生,中共黨員,貴州省紫雲縣供電局鬆山供電所營業班副班長。
韋成剛少時家貧,父母是殘疾人。他從小吃百家飯,長大后不忘感恩回報家鄉人,修橋便民、綠化河岸,幫助孤寡老人、留守兒童,以實際行動投身家鄉新農村建設。
早年間,韋成剛率先在村裡嘗試應用科技知識搞立體種養殖,發展雜交油菜、烤煙、西瓜等經濟作物種植,摸索推廣稻田養魚和“二元雜交”母豬養殖,當年經濟收入就達10余萬元,成為村裡脫貧致富的帶頭人。被村民推選為村委會副主任后,他積極為鄉親們傳授養殖技術和種植早熟蔬菜的經驗,講解現代“立體農業”的概念和模式,讓鄉親們逐步掌握科技致富的“金鑰匙”。
韋成剛所在的同心村有一條河叫打邊河,由於生產生活垃圾隨意傾倒,造成河道淤積、水質惡化。從2014年開始,韋成剛利用空閑時間投工投勞,同時還育植2000多棵柳樹苗,移植到10余公裡的打邊河兩岸,綠化沿岸。2015年,韋成剛拿出全部積蓄6萬多元,在眾多愛心人士、電力職工捐款資助下,為村裡修建了一座橋,解決了村民出行不便的難題,實現全村三四代人修建橋梁的心願。
韋成剛管理的用戶有1300多戶,哪家幾口人,有哪些家用電器,每月大概用多少電,他都一清二楚。各村寨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多,村子裡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不少。幫助老人孩子,成了韋成剛的一份責任。同心村打邊組一位89歲的空巢老人,一到冬天,雙腳生寒,韋成剛為老人送去保暖鞋和棉衣。擺羊村翁仲組一位80歲老人無兒無女,孤苦伶仃,韋成剛每月對老人的室內線路、燈具、開關、插座進行安全檢查,確保老人亮堂用電,隔三差五還給老人帶去一些蛋糕、糖果。韋成剛還資助著村裡的3個留守兒童,為他們購買書包、筆、本子等學習用品,鼓勵孩子們好好學習。
韋成剛榮獲全國勞動模范、貴州省優秀共產黨員、貴州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108 尤良英
尤良英,女,漢族,1970年4月生,中共預備黨員,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13團11連職工。
2005年,皮山縣農民麥麥提圖如普·穆薩克因受雇採棉與尤良英相識。此后,尤良英不僅手把手教會他種植棉花、紅棗,還先后借給他20余萬元渡過難關,發展果品種植,17次橫穿沙漠去現場指導修剪、疏密、擴冠、環割等技術環節,引導他和村裡鄉親們走上勤勞致富之路,“幫助一個人、帶動一批人、致富一群人”,譜寫了一曲助人為樂、民族團結之歌。
2006年1月,因為妻子重病急需用錢,四處借錢無果的麥麥提圖如普·穆薩克,抱著一線希望,給尤良英打電話,向她借1萬元。家裡年收入也才3萬,最重要的是,當時對麥麥提圖如普·穆薩克了解不多,尤良英有些猶豫,但想到這錢能救命,還是答應下來,並約定3個月后還款。麥麥提圖如普·穆薩克靠低保養活著老人和幾個孩子,妻子生病欠下3萬多元債務,家裡一件值錢的東西也沒有。見到麥麥提圖如普·穆薩克家如此貧窮,尤良英被震驚了,她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要幫助他們一家脫貧致富。2006年4月開始,麥麥提圖如普·穆薩克帶著妻子孩子住到了尤良英家裡,為尤良英家干農活兒,學習種植棉花、紅棗。在尤良英的幫助下,麥麥提圖如普·穆薩克養成科學的種植觀念,日子越過越紅火。現在,他種了12畝紅棗、7畝核桃,還有葡萄、棉花等作物,蓋了3間新房,添置了冰箱等家用電器。
受尤良英無私助人、民族互助精神的影響,麥麥提圖如普·穆薩克也把學到的先進技術和生產理念,無償傳授給身邊的鄉親,幫助村民一同富裕﹔2015年7月皮山縣發生地震,麥麥提圖如普·穆薩克把房子無償提供給4個漢族朋友住,譜寫了民族團結互助的新篇章。
尤良英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道德模范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109 方敬
方敬,男,漢族,1931年1月生,中共黨員,華東師范大學退休教授。
1991年,方敬從華東師范大學退休,隻身回到家鄉蘇北的一個小漁村助學扶困、教化鄉鄰。他傾盡200余萬元積蓄成立“景清獎學金”,資助260名寒門學子步入高等院校。26年崇文興教、涵育鄉風、反哺桑梓,方敬老人成為一位遠近聞名、倍受尊崇的“新鄉賢”。
1948年,方敬考入上海華東模范中學,因為家中貧困,他吃不起午飯,每天中午靠喝水充飢。一天,班主任胡景清老師發現這一情況,便拉著方敬一起吃飯。從此,胡老師把每頓午餐都分出一半給方敬,直到他讀完高中。方敬深受老師影響,立志也要做胡景清老師這樣的人。
方敬任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期間,每年都回到家鄉任庄村,用自己有限的工資資助當地貧困學子。退休后,方敬歸返鄉裡,發揮余熱,致力於用教育回報家鄉、回報社會,設立以自己恩師名字命名的“景清獎學金”,先后資助260名貧困家庭的孩子進入高等院校學習。2011年,方敬罹患癌症,家人把他接回上海治療,勸他留在上海休養。但是他總是惦記著家鄉的學生,身體稍有恢復,就回到他的“景清書苑”和孩子們在一起。方敬回到家鄉的這26年,原來連高中生都很少見的小漁村先后走出140余位大學生。方敬的諄諄教導,讓人們改變“上學不如上船,讀書不如賺錢”的觀念。與此同時,他還免費為鄉村教師、學生等開設書法培訓班,致力打造文化小鎮、藝術小鎮,鎮裡先后走出全國書協會員12名。他言傳身教,倡導移風易俗,引領鄉風文明,宋庄鎮成為有名的省級文明鎮。方敬的事跡和精神像火種在贛榆區蔓延,黨員干部以方敬為榜樣,紛紛學方敬、敬鄉賢、作表率,尊師重教在當地蔚然成風。
方敬榮登“中國好人榜”。
110 方光玉
方光玉,男,漢族,1969年11月生,中共黨員,榆林鶴翼航天航空科技創新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24年來,方光玉秉承“讓財富成為愛的力量”理念,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致力於助學興教等公益事業,從扶危濟困到扶志立德,踐行著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
24年來,方光玉先后設立多個基金,累計捐款捐物達6960多萬元。多次捐款為家鄉通電、修路,資助貧困生、慰問離休干部和農村特困戶1930名。他深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帶領家鄉500多名農民外出學習,幫助他們掌握謀生技能,使鄉親們擺脫了貧困,過上了好日子。2000年至2008年,他先后出資1720萬元,全額資助296名特困大學生完成學業,從來沒有向任何人透露過這些受助大學生的姓名,還定期通過網絡、面對面等交流方式關注孩子們的學習成長。
方光玉認為,扶志立德勝過扶危濟困,建立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聯動育人體系十分重要。2009年,方光玉在榆林市第十中學設立一項600萬元冠名基金工程,幫助該中學建起網絡電教室、圖書館。2013年3月,他又出資設立兩個“1000萬元”工程:“1000萬元青少年品德教育”工程、“1000萬元公民道德建設基金”工程,每年拿出100萬元,對美德少年、美德教師、美德家長、文明市民、誠信商戶、優秀志願者、最美醫生、好公婆、好兒媳、十星級文明戶等各類榆林好人進行獎勵。截至2016年底,已評選獎勵市縣道德模范、榆林好人、品德模范教師、品德模范學生和品德模范家長2960名。在方光玉的帶動下,身邊有好人,處處有溫情,已成為塞上榆林一道亮麗的風景。
方光玉榮獲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工作者、陝西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11 盧闖
盧闖,男,滿族,1984年5月生,中共黨員,遼寧省盤錦市廣田熱電集團人力資源部職工。
盧闖作為盤錦市網絡文明志願者聯盟負責人,在互聯網上,他與3.2萬名志願者共同傳播正能量,營造清朗網絡空間﹔互聯網下,他們一起愛心助學、敬老助殘,將愛心的接力棒在遼沈大地上傳遞,譜寫線上線下的愛心故事。
2003年,剛上大學的盧闖就注冊成為一名志願者。看到部分同學將大把時間浪費在電腦屏幕前,盧闖開始在學校發表公開演講,勸說同學戒除網癮。在他的感召下,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學聚到一起,成立沈陽工程學院志願者服務隊。后來,服務隊擴大到校外,周邊3所高校的同學們也加入志願者隊伍,發展為“沈北大學城四校志願者聯盟”,盧闖擔任負責人。在拯救“網癮”少年的過程中,盧闖到各個QQ群、論壇、聊天室發起公益活動。2008年,他逐漸聯絡到願意開展公益活動的QQ群83個,成立盤錦網絡文明志願者聯盟。至今,盧闖已經幫助近200名沉迷網絡游戲的青少年擺脫網癮。
在開展志願服務中,盧闖和他的團隊設計“共筑七彩夢”關愛留守兒童、“撈人行動”拯救網癮青少年、“暖巢計劃”關愛空巢老人等多個愛心活動,讓廣大志願者既能在線上有“精神感受”,又能在線下找到具體“行動支點”。多年的堅持,這些活動已經成為盤錦市志願服務的標杆。盧闖和志願者們組織的“志願者網絡日記”“跟著郭明義學雷鋒微博”“微信分享活動”“我為核心價值觀代言”等網絡正能量傳播活動,得到廣大市民交口稱贊。14年來,盧闖先后個人資助貧困留守兒童26名、貧困大學生12名,與49名空巢老人常年結對子,累計志願服務8970余小時,組織和參與網上網下公益活動7800余次。
盧闖榮獲全國首批優秀五星級志願者、遼寧省優秀共產黨員、遼寧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12 田華
田華,女,漢族,1928年8月生,中共黨員,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八一電影制片廠演員劇團原團長。
田華1940年入伍,1990年離休,塑造《白毛女》中喜兒、《黨的女兒》中李玉梅等家喻戶曉的銀幕經典形象。她始終把“演黨的女兒,做黨的女兒”作為最高追求,離休后積極參加慈善公益活動,關心扶助下一代成長成才,以實際行動詮釋一名文藝老兵的人民立場和赤子情懷。
她不忘初心,以“革命人永遠是年輕”的信念在演出舞台發揮余熱。離休后,田華仍心系舞台,每逢黨、國家和軍隊重大紀念活動,以及行業活動、賑災義演,她總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參加上百次大型演出和慰問任務。2009年參加新中國成立60周年《復興之路》文藝晚會排練時,她突犯急性骨膜炎,靠吃止疼片堅持。2011年參加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我們的旗幟》文藝晚會,左手骨折的她打著夾板排演節目。2015年,她強忍小兒子剛剛離世的悲痛,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作為抗戰老兵代表接受檢閱。
她不忘使命,以“還藝於人民”的高尚藝德堅持到基層為民為兵服務。作為有著70多年黨齡的文藝老兵,田華多次跟隨“老藝術家委員會”深入油田、院校等單位慰問演出,足跡遍布全國十幾個省市。她多次參加中國文聯“送歡樂、下基層”活動,把優秀精神作品奉獻給人民,把黨的關懷傳遞給群眾。她跟隨中央電視台“心連心”藝術團走進老少邊窮地區,走進廠礦部隊科研一線,義務慰問演出。
她不忘黨恩,以“永遠做黨的好女兒”的赤子情懷投身社會公益事業。田華始終堅守不接廣告的原則,拒絕銅臭之氣染身。她獻身公益事業,長期擔任中華環保聯合會常務理事、北京青少年公益電影節形象大使、中國榜樣公益愛心大使等,積極為老區孩子捐資助學,多次到太行山、大別山等革命老區,給孩子們送去書本、文具。她創辦田華藝術學校致力培養藝術新人,每年新生入學都親自上一堂德育課,教育學生們學藝先學做人。
田華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三級解放勛章、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勛榮譽章,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榮獲第十九屆金雞百花獎終身成就獎、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113 馮西見
馮西見,男,漢族,1967年1月生,中共黨員,陝西省西建實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馮西見在做大做強企業的同時,不忘回報社會,投入3000余萬元幫貧助困支持公益事業。他通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物質助困、精神扶貧中實現人生價值。
馮西見曾無償為家鄉修建出山“致富公路”6.8公裡,資助多名山區貧困失學兒童重返課堂,並負擔他們直至大學畢業的一切費用。從2012年起,西建集團每年為金台區宏文路社區近500戶困難群眾發放救助金60萬元。他積極響應政府號召,使企業和金台區硤石鎮劉家底村、千陽縣觀明村結成精准扶貧對子,為黨分憂,為群眾解難。
2016年3月26日,岐山縣青年侯天祥因營救落水少年英勇犧牲后,馮西見第一時間為侯天祥家屬送去慰問金,並承諾資助其兩個年幼的孩子上學,直至大學畢業。他還以“好心人”的名義捐給眉縣常興鎮王登科15萬元善款,助其完成心臟移植手術,挽救了生命。
馮西見對老年公益事業熱情投入。2015年,在他的全力支持下,純公益、全免費的西建康城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成使用。中心按照國家一級示范標准建設,已接待老年人3.5萬余人次,舉辦公益活動300余場次。
2011年3月,馮西見等人牽頭成立寶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6年來,促進會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服務精神文明建設做了大量工作:連續舉辦四屆道德大講堂,投入近300萬元,開辦小講堂400多場,免費發放各類書籍、光盤20萬冊。2013年,西建集團分別與寶雞電視台、眉縣電視台合作,開辦了《道德講堂》欄目及《道行天下》公益頻道。2016年2月,由西建集團下屬的陝西長樂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與寶雞電視台合作創辦的“文明頻道”正式開播,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搭起宣傳平台。
馮西見榮獲全國敬老愛老助老模范人物、陝西省十大杰出青年、陝西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114 尼瑪次仁
尼瑪次仁,男,藏族,1978年10月生,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諾倍兒童福利院院長。
尼瑪次仁是一個平凡的西藏人,在他的身上,洋溢著溫暖的幸福,這幸福來自於他的仁愛。他始終不忘自己踏踏實實做慈善的初心,堅持發展福利院事業,努力推動孤兒救助工作,竭盡全力為孩子們付出。
尼瑪次仁出生於日喀則市桑珠孜區,9個月大的時候,母親因病去世,18歲時父親也去世了。由於自己的親身經歷,他對孤兒的處境有深刻的體會,深知他們需要更多的同情和關愛。1997年,19歲的尼瑪次仁進入布達拉宮管理處,從事文物登記和布達拉宮講解的工作。之后他辭掉穩定的工作,下海經商,為日后的慈善事業打下經濟基礎。從2007年開始,他騎著摩托車到很多偏僻的地方,尋找需要幫助的孤兒。山路崎嶇,摔倒后他繼續前行,在這樣的艱難行程中,他陸續收養了13名來自仁布縣、江孜縣、日喀則市等地的孤兒。2008年,經日喀則市民政局批准,尼瑪次仁成立了日喀則市諾倍兒童福利院。
日喀則市諾倍兒童福利院建成后,尼瑪次仁始終不忘自己踏踏實實做慈善的初心,堅持發展福利院事業,大力推動孤兒救助工作。如今,在諾倍兒童福利院生活著來自不同地方的27名孤兒,他們都是尼瑪次仁親自打聽后,一個一個接到諾倍兒童福利院的。這些孩子得到了尼瑪次仁和福利院工作人員的悉心照顧和教導,被送進學校,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生活中,尼瑪次仁特別注重孩子們的思想品德教育,他讓這些孩子們懂得,除了要好好學習將來報效祖國、回報社會外,要始終懷有一顆善良的心、一顆關愛他人的心。他用他的愛心點亮孩子們的夢想,用他的行動引領孩子們的未來,用他的肩膀撐起孩子們的天空。
2013年11月底,尼瑪次仁參加了四川省少數民族地區衛生發展促進會第三屆少數民族志願者防艾滋病宣教培訓。之后,尼瑪次仁以志願者名義在拉薩市、日喀則市、山南市、林芝市、那曲地區的學校、單位、基層進行了400余次防艾宣講活動,成為西藏地區宣傳防治艾滋病的先鋒,得到了有關衛生機構的認可,也贏得了群眾好評。
尼瑪次仁榮獲西藏自治區日喀則“最美人物”等稱號。
115 呂海英
呂海英,女,漢族,1971年1月生,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薛家灣鎮翠微裡小區居民。
從1994年開始從事公益事業,呂海英在公益路上獻愛不輟。23年來,她參與志願服務時間累計超過1萬小時,先后資助52名貧困家庭的孩子完成學業,關愛16位孤殘老人和40名單親家庭留守兒童,個人捐助資金累計達到60余萬元。她把公益從當初的“業余愛好”,融為自己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並以一己之力,讓大愛的旗幟飄揚於人心的高地。
呂海英22歲到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薛家灣鎮打工,一次偶然機會,她與當地的空巢老人石奶奶建立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深厚感情。當石奶奶詢問呂海英“是否可以經常去看看其他空巢老人”時,她不假思索地回答“可以”。就這樣一個簡單的承諾,讓她從1994年起,一頭扎進志願服務的“大海”,開啟了公益事業的遠航。
呂海英曾為現年80多歲的殘疾老人周德科家義務擔水9年,其間呂海英雖被查出白血球偏低和肩周炎,但她還是將病痛留給自己,堅持每周兩次、每次五擔水,風雨無阻,從沒有讓周家老兩口因為沒水而擔憂著急過。9年來,呂海英哭過、摔倒過、肩膀磨破過,但她一直堅持著,直到周爺爺家有了自己的水井。除了為周爺爺家擔水,呂海英還為兩位老人洗腳、理發、買生活用品、補貼生活費。如今,已經有16位孤殘老人在呂海英的長期關愛下安享晚年。
呂海英在准格爾旗薛家灣鎮打工時偶然結識了紅霞,她的助學路由此開始。紅霞的母親患精神分裂症,父親常年在外工作,呂海英義不容辭地當起了第二個“媽媽”,照顧紅霞的生活。后來,在電視上看到貴州、雲南等貧困山區的孩子們,呂海英與他們取得了聯系並給予資助。23年中,有52名孩子得到她的長期資助。
2012年,呂海英聯合幾位愛心人士創辦了准格爾義工協會。5年來,由她親自策劃、組織並督導的10個常態化公益項目利用社會資源成功運作,義工從11名發展到1000多名,職能部門從3個發展到20個。為使志願服務社會化、基層化、企業化,她先后成立了8個基層分會,並積極組織准格爾旗志願者培訓活動等。
呂海英榮獲全國首批五星級優秀志願者、內蒙古自治區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16 劉源
劉源,男,漢族,1977年8月生,中共黨員,國網成都市高新供電公司副總經理。
20余年來,劉源始終牢記“有呼必應、有難必幫”的誓言,用貼心的服務和無私的奉獻,為需要幫助的人們點亮了“一盞盞燈”,送去了光明與溫暖,成為黨聯系人民群眾的一道連心橋。
2005年6月,劉源加入成都高新共產黨員服務隊,日復一日堅守在電力服務第一線。在日常的走街串巷工作中,劉源發現他所工作的社區有不少生活困難的空巢老人和殘疾人需要幫助。於是,他同隊友一道,與社區的困難群眾結成對子,開始了助人為樂、愛老敬老的奉獻歷程。
10余年來,劉源先后照顧幫助了所在轄區46戶孤寡老人和困難群眾。服務時間最長的,是一位名叫杜德柱的空巢老人。杜老因高位癱瘓生活不能自理,劉源就像兒子一樣,耐心照顧著老人的日常生活:從檢查改造家中老舊電力線路安全,到為老人買藥送醫,再到端屎端尿、洗腳擦身。后來,杜老搬出劉源所服務的社區后,依舊不舍劉源對她的這份親情,而劉源也依舊風雨無阻地為杜老服務。當老人即將離世,已經說不出話的時候,卻仍然久久地握住劉源的手不願放開……
細心的劉源發現,他所幫扶的老人大多年事高、聽力差,經常聽不到門鈴。於是劉源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發明了一種能夠發光提醒的門鈴,安裝在老人們的家中。如今,“愛心閃燈門鈴”已經遍及轄區數百戶老人的家中。轄區裡孤寡、困難老人們的茶幾和床頭上,都放著劉源的名片,在他們心目中,劉源就是一位隨叫隨到的“電力110”。
12年來,劉源先后走進藏區蝦扎希望小學、儀隴老區成都電業希望小學,以及20多所川電留守兒童之家,開展送愛心、送溫暖、捐資助學等活動,慰問及幫扶孤寡老人、殘疾人、特困戶5000余次,捐資助學近千人次。
劉源榮獲第五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四川省道德模范、中央企業道德模范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四川青年五四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117 劉長城
劉長城,男,漢族,1965年12月生,中共黨員,山東省威海市殘疾人就業服務中心主任。
從1992年開始做慈善,25年來,劉長城從孤身一人做慈善,到組織動員一大批志願者一起幫助困難群體,再到通過項目化運作實現志願服務持久化,使1200余名無助、孤獨、甚至厭世的殘障人士走出家庭,融入社會,擺脫貧困,自立自強。
劉長城出生在威海經區泊於鎮鹽灘村,年幼喪父,母親拉扯4個未成年的孩子艱難度日,在鄉親們的接濟下,他順利完成學業。從那時起,母親就經常告訴他,長大后一定要學會感恩,多去幫助別人。從1992年開始,劉長城運用所學專業法律知識為上百位職工討回公道。1996年,為幫助一名打工妹拿到工傷賠償,劉長城領著女工的父親把官司打到山東省高院,歷時兩年,幫他們一次性拿到21.41萬元的賠償款。2008年11月,根據組織部門安排,劉長城到文登區侯家鎮挂職黨委副書記,負責招商引資。做好本職工作之余,他走村串戶,訪貧問苦,自掏腰包,四處“化緣”,籌集資金為群眾鋪路架橋,幫助全鎮130多戶貧困家庭排憂解難。
在志願服務實踐中,劉長城體會到,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隻有眾人拾柴才能火焰高。2008年12月,長城愛心大本營正式成立。目前,長城愛心大本營先后組織志願者4.13萬名、愛心企業51家,籌集、捐贈公益善款528.9萬元,開展公益幫扶活動240余次,幫助683名困難群眾解決實際困難。
隨著志願服務活動的逐步深入,劉長城感覺到要想使志願服務常態開展,就必須通過項目化、品牌化來推動。2015年10月,長城愛心大本營開展了“輪椅上的畫家夢”助殘項目,聘請專業油畫家免費教授繪畫技能,並統一銷售。兩年來,項目幫助129位殘疾人售出5700多幅畫作,其中79人月收入達3000元。利用“互聯網+”的思路,2016年,劉長城又發起“輪椅上的電商夢”助殘項目,幫助77人實現就業。今年5月,3000多平方米的長城愛心大本營留守兒童及外來務工子女關愛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已為300余名留守兒童及外來務工子女進行課程輔導、親情陪伴、心理健康輔導等,成為他們另一個溫暖的“家”。
劉長城榮獲全國首批優秀五星級志願者、山東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118 劉鳳英
劉鳳英,女,漢族,1950年6月生,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區志願者聯合會副會長。
劉鳳英是吉林市愛心家園的發起人。有人說,上帝給你關上了一扇門,一定會為你開啟一扇窗。年過花甲的劉鳳英是一個癌症患者,曾經做過5次大手術,手術后她積極回報社會,用生命點燃希望的蠟燭,使貧困者看到了光明。
35歲那年,劉鳳英身患癌症,愛人同年也因胰頭癌去世。絕望中的劉鳳英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艱難地生活著,在社會上好心人的關懷和幫助下,她奇跡般地活了下來。從此,她抱定一個信念,用自己的生命、愛心回報社會,感恩每一位志願者,救助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
1996年,大病初愈的劉鳳英,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了孤兒院,開始做愛心媽媽,踏上了扶貧助孤的第一站。從此,她和她的志願者們,堅持救助周邊的13個敬老院,近2000多位孤寡老人﹔救助6個貧困村的近百名特困戶,總救助款近百萬元。
道德感召他人,人格凝聚人氣。慢慢地,聚集在劉鳳英身邊獻愛心的人越來越多。於是,大家商量決定成立“愛心家園”志願者服務隊,並一致推舉劉鳳英當園長。從1996年到2007年,“愛心家園”的隊伍擴大到800多人。2007年4月,劉鳳英和她的“愛心家園”團隊正式加入吉林市紅十字會,更名為“吉林市紅十字會愛心救助家園”,下設69個分站。
汶川大地震期間,劉鳳英和志願者四處募捐,天天忙到夜裡10點多。因為過度勞累,她住進了醫院。在病床上,她還在不斷電話指揮。病友勸她別這麼拼,劉鳳英說:“既然老天讓我多活幾年,那活一天我就要使出一天的力量。”“愛心家園”總計為災區募集近60萬元捐款和棉被、衣物等價值5萬余元的物資,全部寄往四川災區。
20多年來,劉鳳英和她的團隊共救助3000多名貧困學生,救助人口總數達到3萬多人,募集發放救助款4000余萬元。救助物資均以實物兌現,由愛心人士直接把救助物品發到貧困戶手裡,她的做法受到大家的贊賞與好評。
劉鳳英榮獲全國優秀敬老志願者、吉林省優秀志願者標兵等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下轉第十一版)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24日 10 版)
相關專題 |
· 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