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咱們老陳”:群眾心裡的“定盤星”

——記省直機關事務管理局派駐綏棱縣靠山鄉靠山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陳華

2017年07月19日14:07    來源:黑龍江日報

原標題:“咱們老陳”:群眾心裡的“定盤星”

陳華(中)與駐村工作隊的其他兩位隊員根據一戶一策的思路一起研究如何防止貧困戶脫貧又返貧。 本報記者萬沖攝

 

7月6日中午,綏棱當地的溫度是35℃,無雲無風,在毫無遮攔的黃豆地裡,“咱們老陳”戴著一頂破舊的草帽,臉上除了汗水就是油光。汗水順著鼻子滴到了手中的紙上,而他全然不顧,興致勃勃地對記者講:“瞧,大豆已經開始揚花了,接下來就會一天一個樣,在這個時候,水可得保証上。”

站在農民當中,老陳比誰都像農民,可當他出現在靠山村綠樹掩映的村頭時,村民們都好似看到了最美的風景,一個個咧著嘴直笑,還有的變著法想跟“咱們老陳”搭上幾句話,老陳也總是主動跟遇上的村民問這問那,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字:親。

“咱們老陳”,就是省直機關事務管理局選派到綏棱縣靠山鄉靠山村的扶貧工作隊隊長陳華,自2015年9月15日擔任村委會黨支部第一書記,村民們從一開始對他是滿腹狐疑,到現在提起老陳,沒有不說好的。很多人叫他“書記”,還有些人說到他時就叫他“咱們老陳”。記者陪老陳在中心屯從東走到西,就看出了這不一般的熱乎勁兒:大家信他、服他、依賴他。一位村民說,老陳說的話、做的事都是靠譜的,准成。

深情“五問”

“亮旗行動”找回黨員干部精氣神

到靠山村進行精准扶貧,已經是陳華扶貧生涯中的第8個村子了,饒河縣蘭橋村、東寧縣東綏村、尚志市大房村、杜爾伯特蒙古自治縣煙屯村、賓縣江南村等貧困村皆留下了他扶貧攻堅的戰果。

他下過鄉、當過兵、做過工人,用他自己的話說,吃苦不算事,越難越愛較勁兒,自打2007年被指派做起新農村幫建和扶貧工作,11年間,他儼然已經成了扶貧專業戶。

時光荏苒,白發盤踞,前年被派到靠山村擔任第一書記時,他已是57歲的年紀了。妻子說,歇一歇行嗎?老陳說:“組織信任我,我就沒有條件好講,帶領大家脫貧,也是我樂意干的事,這是組織給我機會多干實事吶。”結果,換來一句嗔怪:遭罪有癮。他回一句:看有窮的叮當響的,換誰都著急,就讓我再任性一次吧。

來到靠山村,老陳一頭扎到扶貧攻堅戰的第一線。來的時候,全村有113個貧困戶,到2016年年底,全部實現了脫貧。現在,老陳和扶貧隊其他干部正在對84戶進行扶貧鞏固,防止個別脫貧戶返貧。

說來簡單,了解了老陳他們付出的艱辛后,不由得人們不佩服。靠山村是老牌的貧困村,老陳來的時候,全村729戶中有113戶未脫貧困。陳華了解后覺得,那些因病致貧、因學致貧、因婚致貧、因殘致貧的貧困戶,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幫助,很難走出困境。

都說扶貧要扶志,都說人心齊泰山移,可靠山村人心是真散啊。村裡有事兒,叫人都叫不動,就別說出力了。老陳著急,但也認准了,磨刀不誤砍柴工,扶貧必須得從扶正人心入手。

老百姓都看著黨員和干部呢,得把黨員干部的精氣神找回來。第一件事,他發起黨員集合令。和黨員干部促膝談心時,他連發五問:革命戰爭時期黨員是什麼樣子的?建國初期黨員是什麼樣子的?脫貧攻堅戰中黨員應該是什麼樣子?咱村的黨員又是什麼樣子?村民期待黨員是什麼樣子?

這五問打破了大家對他的觀望,大家嗆嗆來嗆嗆去,明白了老陳的想法,也有干脆的,拍胸脯對老陳嚷嚷,啥也別說了,你說咋干吧。

陳華把幾個血氣方剛的黨員組織起來,扯起了黨員義務模范先鋒隊的旗幟。他帶領先鋒隊成員開始清運垃圾、修繕柵欄,種植花草,粉刷院牆,剛開始大家還觀察他是不是真賣力,看到他身先士卒,總是不惜力不惜汗,多臟的活都搶著干。大家說,看樣這個是真的。

於是,黨員先鋒隊從幾人增加到了十幾人、二十幾人,78歲的劉貴林老黨員也加入了隊伍。

村裡的很多事務需要村民義務出工來做,比如挖水溝、綠化、修路,清理淨化村容村貌。這在以前,自家門口的垃圾都懶得收拾,大家都不願意參加這樣的勞動。陳華每每遇到這種情況就自己拿著工具先干起來,有人說不給錢誰干,有人居然說他是不是傻,還有人勸他支個嘴就行了,干部不用親自干,但是黨員跟他干的人漸漸多起來了。

老陳知道,扶貧的目的不是他自己使勁地干,而是找回村裡黨員干部干實事兒的狀態,找回大家立志脫貧致富的信心。在他的倡導下,村黨支部在黨員家庭中實施亮旗行動,在每個黨員家庭的房前都立上旗杆,凡是經評定起到先鋒模范作用的,給予升黨旗鼓勵。

這樣,既肯定了部分黨員的模范行為,也約束黨員要處處起到帶頭作用、吃虧在前、吃苦在前,同時更鞭策了尚需努力的個別黨員。劉貴林看到別的黨員家庭門前升起了紅彤彤的黨旗,跑到老陳跟前問,我也是黨員,咋沒給我家升旗呢。老陳就鼓勵說,再努力爭取吧,這得老百姓都服。

做黨員就不能丟份兒。於是,鄰裡糾紛,黨員先讓步﹔村裡公益勞動,黨員要干得多﹔房前屋后淨化,黨員家門裡門外得漂漂亮亮的﹔比脫貧致富,黨員也要走在前面。

要求別人之前,陳華首先要求自己做到。靠山村11號井口拐彎處的公路在雪天經常形成冰包,因而總容易發生交通事故,他看在眼裡就一聲不響地去鑿冰包,一開始村民們不理解,這段路不歸咱村管吶。但老陳一下雪就去鑿,漸漸地大家理解到,老陳的這種做法,是一種自願的、公益的行為,就如同他不在省城大機關坐著來到咱靠山村一樣。

漸漸地大家還理解到,舉手投足,為他人做點事情,是一種美德。

靠山村的村民,從彼此漠不關心,到都有一副熱心腸,這種轉變,來自陳華和黨員先鋒隊的榜樣示范力量。

在大家面前,陳華從不叨咕“奉獻”兩字,但他的奉獻精神有目共睹,“咱們老陳”的叫法,就一點一點傳開了。

舍得“笨功夫”一戶一策繪出脫貧致富圖

靠山村位於綏棱城東10公裡,共有8個自然屯,面積17646畝,其中水田6000畝、旱田11646畝、水面280畝、林地380畝,全村3089人除了外出務工者都從事種植業。

種植結構調整是他的第一個主抓方向。來到靠山村的第一年,老陳就引導黨員種植戶建立花卉扶貧產業園,他發現城市的美化工程需要大量的景觀花卉,他就說服村裡村外有能力的種植戶嘗試花卉種植,不但出思路,自己還一會兒當種植顧問,一會兒又當起了銷售員。為了讓產品能銷售到哈爾濱市場,他多次去哈爾濱有關單位推銷。去年,這個花卉產業園種植了50萬支花卉,安置了30個精准扶貧人口進入產業園。從種植到售出,短短的兩個半月,務工人員人均增收3000元,除提高了扶貧戶的收入,產業園還創收10萬元。

經過市場調研,老陳發現工程機械租用市場比較熱門,於是他又建議村委會投入83萬元扶貧資金購入了挖掘機、鏟車、拖拉機、旋耕機等機械,並征集村裡的勞力組建扶貧機械服務隊,這樣一來,死錢變成了活錢,18個貧困戶實現了脫貧增收。因為靠本事吃飯,靠實實在在的家伙式兒吃飯,杜絕了脫貧又返貧的現象。

靠山村有132戶家庭住的是危房。在解決貧困戶住房的問題上,老陳爭取來扶貧資金264萬元。為了做到既給盡可能多的村民改善住房條件,又節約房屋改造成本,他找專家、尋技術、算成本,最終確定不用傳統的磚混結構建房,而是採用再生材料壓縮做鋼板夾層的技術建起了一排排嶄新的住宅——幸福大院,既節能又暖和。幸福大院裡既有淋浴室,又有活動室,每家每戶還上下水齊全,一次性改善了40個貧困家庭的居住條件。其余需要改善居住條件的貧困戶也陸續得到泥草房改造款和危房維修費用。

外出打工疏離了親情,守在家裡少有掙錢機會,陳華和村委會干部商量決定建立靠山村務工基地,打出招牌,形成影響力,周邊十裡八村隻要有用工需求就來這找人,使一些青壯年勞力不出遠門就能掙錢養家,實現脫貧。

在陳華眼裡,一隻隻鵝、一頭頭豬,都是致富的好項目,開展森林豬養殖,20名貧困人口脫貧﹔飼養萊茵鵝,30個貧困戶脫貧。葡萄觀光產業園的建成又提供了100個貧困戶就業崗位,每人年收入達到8000元以上。

陳華用了許多笨功夫,一家一戶地走訪,一戶一策地研究脫貧方案,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出頭去協調。田德紅兩次結婚,又兩度失去丈夫,身邊兩個求學的孩子,生活幾乎沒有來源。為了讓兩個孩子有一技之長,老陳通過個人關系,送老大去學挖掘機技術,又送老二去專業學校學醫療護理,田德紅本人則在幸福大院裡踏踏實實地開起了食雜店。

一件件,一樁樁,已經實施的,正在謀劃的案例,給靠山村展現了一幅脫貧攻堅的成果圖。難怪村民們都說,咱老陳辦法多,點子高,脫貧成績沒說的。老陳表示,是駐村扶貧的政策,給了靠山村一個新面貌,作為我個人必須不負眾望,不負黨的攻堅扶貧政策,在精准扶貧工作上不留死角,不落一個。

不干點實事我們黨員的作用不就沒了嘛

靠山村中心屯裡有個鴻運食雜店,是村民們喜歡聚集的地方,7月6日晚,記者也專程去“聊天”。

聽說來了記者,食雜店的人越聚越多,到21時多都不願散去。大家七嘴八舌搶著說,村民趙柏城一個勁地夸“咱書記”的好,並再三地對記者說絕無虛言。

田德紅的二哥,提起老陳對妹妹的幫助,眼淚一直在眼圈中含著:“沒有書記,我妹妹都走不出來。”

63歲尹貴恆說,大熱天,我們農民都受不了,可書記還在趙鬆林家房后的路邊打草,你說他不知道累嗎,心疼地我呀。

在外打工回來的趙柏城對書記也不陌生,他說,全村沒有一個人不說書記好的,你可以去問我爸,我爸也當過村主任,看人賊准,我都想給書記送面錦旗。

當大家嘮到給村裡要水的事,54歲王佔青把記者叫到一邊說,這事我能說清楚。今年天大旱,我家4垧地裡打有7口井,卻井井沒水,眼看庄稼就要種不了了,咱書記去跑水,軟磨硬泡,請求支援,一次,兩次,三次,好不容易要到了。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事。

65歲劉喜蘭說,陳書記來這兩年,淨辦好事,村裡變化太大了,我這麼大歲數,他是我見過的最好的村干部。

孫立新說,這可是造福一方的好書記,我們希望他別走,但是,哪都需要這樣的好干部。

趙雅芝則說,陳書記總穿著迷彩服,戴個破草帽,跟我們大家沒架子,不隔心,看這綠化,看這衛生,我們趕上了村裡的好時候。

在幾天的採訪中,靠山鄉黨委書記宋睿不斷地向記者介紹陳華的扶貧成績。在短短的不到兩年時間,老陳給我們帶來了踏實肯干的干部作風和開拓創新的工作思路,把村黨支部的班子帶出來了,也把攻堅扶貧的經驗留下了。

畢興成鄉長說,兩年來,靠山村的住房保障、教育保障、醫療保障都得到了落實,老陳是全鄉老百姓滿意度最高的村干部,也是取得成績最突出的扶貧書記。

現任村主任趙樹權表示,這樣的扶貧干部我們太需要了,不但他的眼界和人脈我們比不了,關於農業的知識儲備也實在不一般。

今年3月,綏棱縣委做出《關於開展向陳華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對所有這些褒獎,陳華都淡然一笑:“說這些干啥,我就是看著那麼多人還挺貧困,我也就挺著急,我是黨培養的干部,從年輕時就知道,不為老百姓干點實事,我們黨員的作用不就沒了嘛。”

“你常年在村裡扶貧,不想家嗎?”記者問。

他說:“我想我媽了。”

原來,陳華的母親是一名日本遺孤,和陳華的父親常年在日本生活,因為想念這邊的兒子,每年都回來幾天看兒子,而陳華因為工作一直很忙,卻從來沒去過日本。去年,他帶著幾個村干部到哈爾濱買小區健身器材,繞來繞去沒找到地方,他想起來,父母住的小區院裡就有各種器材。這樣,他抽空到家裡和回國的老母親嘮上一小會兒嗑兒,隻一杯水的工夫,就離開了。因為當天還要帶大家趕回靠山村。

記者問他:“你沒想到過去那裡定居嗎?”

陳華說,這裡有我的工作,有我的事業,我舍不得黑龍江這片養育我的地方,但是我退休后會多陪陪父母,但願老天能給我這個機會。

有些熱愛是從始至終的,有些真情是內外兼備的,陳華對龍江沃土的這份情懷,有些人可能得慢慢去理解,但是,靠山村的村民完全能夠理解。(記者萬沖)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