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市區街居民區”四級黨建聯動體系,強化黨建引領的自治共治德治法治一體

十萬多基層黨組織構筑上海發展基石

2017年07月18日11:23    來源:解放日報

在黨的誕生地上海,有著10萬多基層黨組織,逾200萬黨員。他們活躍在繁忙的自貿區、林立的商務樓宇、安靜宜居的社區、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不怕困難、傾情投入,成為這座飛速發展城市的穩固基石。

凝心聚力的背后,是上海黨的建設一路探索、接續向前,一條符合超大型城市特色和規律的城市基層黨建新路正在形成。

2014年至2017年的“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加強黨的建設和基層社會治理提出明確要求——

“核心是人、重心在城鄉社區、關鍵是體制創新。”“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貫穿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一條紅線。”“必須做好抓基層、打基礎的工作,使每個基層黨組織都成為堅強戰斗堡壘。”

這些年來,上海始終按照中央要求和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不斷健全完善城市基層黨建格局,並將其作為未來五年任務寫入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

“切實做到組織有活力、黨員起作用、群眾得實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強調,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在基層,必須始終夯實基層基礎。上海全市基層黨建工作要不斷適應新形勢、新變化,解決新問題。始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創新實踐,不斷探索具有超大城市特點的基層黨建工作新路。

如今,這條新路經過系統建設、整體推進,正逐步構建起“市、區、街、居民區”四級黨建聯動體系,強化黨建引領的自治、共治、德治、法治一體的基層治理格局。

基層變了——

把黨的領導植根於基層

這條新路,並非橫空出世。黨建領域的每一步探索,都順應著時代的變化,進而夯實變化了的基層社會的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發展帶來人口流動、經濟轉型和社會發育等變化,大量“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順應這些變化,上海逐步探索由傳統街居黨建向社區黨建、由體制內黨建向“兩新”組織黨建,由封閉式單位黨建向單位、行業、區域黨建互聯互補,走向區域化黨建,進而向城市基層黨建探索發展。

當前這一輪探索,緣起於近年來基層社會又起新變化。

“高檔小區,我們居委干部連門都進不去”,“群眾利益訴求多元,工作越來越難做”,“社區工作者青黃不接,年輕人越來越少”。當時,不少基層黨組織負責人這樣感嘆。

2014年,上海市委啟動一號調研課題——“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這一課題由市委書記韓正任組長、市委常委和有關領導任副組長,抽調41名干部組成4個調研組,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調研,梳理出街道體制機制、社區治理體系、服務保障等方面的不適應問題。通過調研,市委認識到,社會治理中的許多問題,根子在基層黨建工作。

社會治理不是簡單地維護社會秩序,而是要把黨的領導植根於基層。次年1月出台的“1+6”文件,開出針對性“藥方”:要求以街道黨工委作為基層建設“龍頭”,取消街道招商引資,把“加強黨的建設”作為首要職能,形成街道黨工委、街道行政黨組、社區黨委“1+2”黨建新體制,並通過“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權力下放”等舉措做實基層。

一切圍著基層想、一切圍著基層干、一切圍著基層轉。這是城市基層黨建的聚焦點。

街道體制改革后,長寧區新華路街道通過做實行政組織黨組,來理順資源下沉后的行政條塊關系。對派出機構負責人的考核、提拔,街道有發言權。“改革后,行政組織黨組指揮得動各支隊伍了。”黨工委書記陸敏說,“過去街道要開很多動員會,仍會有相互扯皮的事發生。現在開會不需要動員,隻要把目標和方案提出來,大家就能各司其職。”例如,以前拆一塊違法廣告牌,各項流程走一圈一般要15天,現在從發現到認定再到拆除,15小時就能搞定。

改革后,基層組織的社會動員能力和群眾工作能力明顯提升。“五違四必”環境綜合整治,黨員帶頭拆除違法建筑,換來整治任務節節勝利﹔外環以內煙花爆竹基本“零燃放”,申城30萬“平安馬甲”配合全市5萬公安干警、消防戰士值守“禁燃”,換來城市安寧祥和的春節。一個個在許多人眼裡“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上海完成了。

“黨建是引領社會治理創新貫穿始終的一根 ‘紅線’。”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員彭勃說,這條紅線,應該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底線,保証基層創新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基准線,成為基層治理的支撐結構和內在骨架﹔是基層治理的資源供給線,提供社區公共權威,發揮資源匯聚和協調治理行為的重要功能。

領域變了——

黨建嵌入城市發展最活躍經絡

傍晚的南京西路車水馬龍,一些白領們下班后帶著面包、三明治趕到一處叫作“白領驛家”的活動空間,為了聽一堂黨課。他們曾是這個城市裡找不到組織和歸屬感的年輕人,白領驛家給他們提供了一處心靈家園。從原來淡化政治色彩的公益平台到根據白領需求開展黨建服務,白領驛家理事長、黨總支書記史逸嬋見証了這種轉變,順應這種轉變,他們亮出“紅色”底色,向更多體制外人士輻射“黨建”能量。

與“白領驛家”類似,針對陸家嘴金融樓宇金領的“金領驛站”,針對漕河涇開發區白領的“虹梅庭”等,都在原來黨建氛圍稀缺之處慢慢生長起來,嶄露出勃勃生機。

城市飛速發展,新興領域不斷出現。毋庸諱言,商務樓宇、各類園區、商圈市場和網絡媒體中,黨組織力量比較薄弱。而這些城市黨建的盲區和空白點,恰恰是城市發展最具活力的地方。上海創新“支部+”模式,深化“支部建在樓上”,不斷織密黨的組織網絡。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鄭健麟說,要把黨的組織和工作嵌入到城市發展最活躍的經絡上,堅持人在哪裡、黨員在哪裡、黨的建設就推進到哪裡。

排摸下來,當前新興領域體量不小——近2000幢商務樓宇、200多個產業園區、400多座商圈市場,近2000家互聯網企業,他們在豐富拓展城市內涵外延的同時,也給黨建工作提出了新課題。

自貿試驗區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自貿區黨建怎麼做沒有現成答案。自貿區企業“開關”頻繁,有時花很大力氣幫企業建黨支部,沒多久企業就關了,黨建工作者們吸取經驗教訓,發現自貿區企業有個明顯特征,它們大多扎堆在國際貿易、航運物流、加工制造、科研服務、金融等行業,建樞紐型行業黨總支,可以“區域不變”應對“單位萬變”,而且還能通過黨總支整合行業內共性問題,實現企業與政府部門的對接。

新興領域,因為“新”,公共服務可能跟不上,黨建發揮作用正當時。

濱江建設者之家,這個扎根工地的黨支部,不僅管工人休閑娛樂,還管生活服務、法律服務,黨員牆、黨員學習室,一切“虛席以待”,讓建設者中的流動黨員一個個主動“亮明身份”。先后有66名來自全國23個省份、流動在工地上的黨員來此報到,今年更收到三份入黨申請書。黨支部書記蔡莉萌說,現在這裡是區域內人氣最旺、熱能最高的“據點”,整個大工地滿滿都是“溫度”。

上海社科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副研究員陳祥勤說,政府的行政半徑有界限,而黨的組織半徑卻可以通過它的基層組織延伸到社會各領域,承擔關聯和銜接政府組織和社會組織的中介和橋梁作用,這是中國政治和國家制度的獨特優勢。

手段變了——

打破壁壘,社會活力迸發

濟辰節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張維勇,既是同濟科技園聯合黨支部書記導師,也是創新創業導師。他不僅積極推動園區聯合黨支部建設,還牽頭成立同濟大學學生科技創業者聯盟,設立創業互助基金,扶助小微企業。和他一樣,楊浦區共有33位“黨建+創業”導師,帶動136家小微企業發展。

以區域化黨建為手段,實現資源自由流動,讓需求方享受“溢出效應”,這樣的嘗試在上海由來已久。但過去的區域化黨建也存在資源不均衡、屬地固化等問題。

新形勢下,上海區域化黨建的視野從基層轉向整體,從由“街道為主”向“做實街道、兩頭延伸”提升,將更多資源融入其中。機關事業單位、國企、高校、“兩新”組織等各領域積極融入區、街鎮、居村三級區域化黨建平台,整合大院大所大校近2000家,吸納駐區單位1.3萬家參與。

“區域化黨建如果抱著‘吃大戶’的邏輯,無法深入開展下去。”上海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黃曉春教授說,合作共贏才可持續。在上海,各類參與區域化黨建的黨組織實現信息、陣地、文化、服務共享,為駐區單位解決停車難,提供健康義診、法律咨詢、文化藝術、愛心募捐、為大齡未婚青年牽線搭橋等服務,駐區單位黨組織也熱情為街道服務,形成良性互動。

在上海,區域化黨建的層次更趨豐富。“層層可結盟,處處可聯系,事事可溝通。”楊浦區委組織部副部長龔培娟說,有了黨建聯盟平台,各方力量匯聚,暢通了社會治理“立交橋”,社會活力不斷迸發。

資源匯聚,有賴於精准對接。寶山快速城市化地區,不少社區人員流動更為頻繁,新建大型居住社區帶來大量人口導入,其中既包括中心城區遷移人口,亦有外來人口。寶山用互聯網思維推出“社區通”,將線下分散的社區放到線上重新聚合,暢通服務群眾的“最后100米”。運用大數據、信息化手段,區域化黨建變得便利起來,通過建立需求、資源、項目“三張清單”,這幾年上海區、街兩級實施區域化黨建項目年均達到1.4萬個。

初心不變——

為民服務的能力更強了

加強城市基層黨建,最終成效還要看“群眾得實惠”。

這兩年,數不勝數的為民服務項目在基層黨組織帶領下開展。許多社區改變了模樣,這種改變不僅體現在小區外觀變整潔漂亮,更體現在熟人社區的形成。

“美麗家園”“同心家園”“睦鄰中心”“鄰裡中心”……許多居民都說,周邊環境越來越好,生活越來越便利,城市越來越有“溫度”。

群眾滿意的背后,基層黨組織帶頭人的作用不可小覷。曾經,基層隊伍活力不足、能力不足、動力不足,是困擾上海基層社會建設的難題,“1+6”文件為此專門出台政策,深化“班長工程”,加強居民區書記帶頭人隊伍建設。“基層選拔一批、社會選優一批、組織選派一批”,選優配強書記隊伍,就業年齡段居民區書記全部實行“事業崗位、事業待遇”,同步構建已達4.5萬人的職業化社區工作者體系,建立“三檔十八級”崗位等級序列和薪酬體系。

2015年,上海將市級和區級機關精簡的編制全部下沉到基層一線,全市首批簽約的近3萬名社區工作者平均年齡37歲,八成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2015年換屆后,居村黨組織書記大學本科以上學歷1179人,較上屆增長43%。

“社區崗位令人向往,受人尊敬。”陳衛峰在寶鋼工作了30年,去年6月接受定向招錄,成為虹口涼城街道廣粵居民區副書記。他也在處理社區矛盾中漸漸感受到一種不同以往的成就感。截至今年4月,共有182名寶鋼員工轉型為居民區黨組織書記、社區工作者,佔同期通過寶鋼集團組織推薦員工成功社會化轉型的91.5%。

“准入清單”、“多元主體”、“社區共治”、“自治基金”許多新名詞,伴隨新理念而至,書記們如何適應新變化?“充電”成為書記們頭等大事。在長寧區,“專業化、進階式、積分制”的培訓模式,讓想干事的書記們收獲良多。這裡的培訓可以根據所在居民區的特點、要解決的實際問題、面臨的弱項自主“點菜”。仙逸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楊家生點了自治共治這道“菜”,從其他社區的項目中獲得啟發,開始試驗微心願項目。“這些新思路新做法確實好,可以為居民提供更貼心的服務。”

基層黨建一線,年輕人多了,學歷高了,資源多了,勁頭足了、待遇也上去了。這支龐大的基層隊伍,走訪群眾、開展服務,搭建橋梁、解決難題。他們說,作為基層黨組織的帶頭人,就是要帶領黨員群眾一起努力,建設更美好的城市,奔向更美好的生活。

鼙鼓催征程。隨著日前上海市委全面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意見的制定出台,這條城市基層黨建新路,還將順應新形勢新變化繼續不斷探索,而唯一不變的,是“不忘初心”,一如這座有著深厚紅色積澱的城市始終懷有的,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赤子之心。(張駿)

(責編:楊麗娜、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