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快馬加鞭未下鞍——龍游攻堅一線鐵軍群像

2017年07月18日10:33    來源:衢州新聞網-衢州日報

原標題:快馬加鞭未下鞍——龍游攻堅一線鐵軍群像

  靈山江畔,山水相依,人城相融。盛夏時節,走進龍游,一幅幅城鄉建設的畫卷映入眼帘:城鄉無處不擁綠,處處見美景﹔大南門歷史文化街區即將彰顯古城風採﹔城市東進藍圖繪就,千帆競發勢如虹。

  這一巨變,源於背后那一股強大的力量——龍游黨員干部“克難攻堅敢為人先”的創新、“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公心和“群眾利益放在首位”的真心,一次又一次贏得了勝似金杯銀杯的群眾口碑。

  重擔在肩思己任,不負民盼當自奮。在建設區域明珠型城市征程中,龍游鐵軍正闊步前行。

  “再難也要啃下‘硬骨頭’”

  伏天酷暑,午后的太陽正辣。龍游龍洲街道竹景花園小區西門外的蓮湖路上,看著自卸車把熱滾滾的瀝青緩緩卸進攤鋪機料斗,馬達轟鳴中,一截路面就成了形,小區住戶丁積義笑著說:“再過幾天,這條堵了14年的‘斷頭路’就能通車,街坊鄰居出門再也不用繞行了。”丁積義或許不知道,與蓮湖路相隔不遠卻命運相似的翠竹路,幾天后也將一並貫通。

  因為補償問題談不攏,產權人和政府僵持了十幾年,阻隔蓮湖路、翠竹路與衢龍路貫通的18間店面一直沒能拆除。今年2月底,縣住建局、國土局、綜合執法局和龍洲街道,把蓮湖路與翠竹路通暢工程,作為聯合攻堅的挂牌項目。

  既是縣住建局局長,又是大南門拆遷指揮部辦公室主任,還是這條“斷頭路”項目“拔釘清障”的責任人,徐建華一人分飾三角,在“白+黑”“5+2”的工作日程中奔波,自如切換著工作頻道。面對鐵板一塊,徐建華動起腦筋,他抽調精兵強將,逐一摸清各產權人的基本情況后,開展強有力的攻勢。

  翠竹路與衢龍路交叉口一共涉及6間店面,3戶產權人各有訴求,徐建華一次次上門動員,面對冷言冷語,他始終笑臉相迎﹔面對無理訴求,他擺事實、講道理﹔別人閉門謝客,他拉著親戚朋友,軟磨硬泡。

  蓮湖路與衢龍路斷頭路主要涉及龍游縣時代裝璜廠,該廠佔地面積25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000平方米,核對証件時,徐建華發現,土地証載面積隻有730平方米,且土地性質為工業劃拔,抓住了違建和臨時建筑的証據,協議簽約順理成章……

  北斗大道是龍游工業園區橫貫東西的主干道,這條3年前開建的道路上,赫然“堵”著兩棟民房。在清障攻堅中,模環鄉副鄉長楊鵬既講政策、亮底線,堅持政策剛性原則,又找來戶主親友和專業律師上門講法說理,最終贏得征遷戶的信任。征遷戶終於簽下搬遷協議,比原計劃提前了20多天。

  從2月底至5月底,龍游縣選取一批擱置多年、群眾反映最強烈、阻礙工程建設最直接的“硬骨頭”“釘子戶”入手,集中開展“拔釘清障”、百日攻堅行動。500多名干部沖到一線,匯聚起攻堅克難的強大力量。一個個“攻堅指揮部”演繹著一幕幕鐵軍敢啃“硬骨頭”、善打硬仗的場景。

  “隻想實實在在為群眾做點事”

  “社區工作要說付出,獲得的總是更多,隻要工作需要,我願意在這個婆婆媽媽的崗位上繼續干下去。”龍洲街道城角坊社區黨總支書記劉利仙這樣說。

  2015年8月,劉利仙從縣紅十字會專職副會長崗位上退下來,改任非領導職務,回到龍洲街道工作。同年12月,城區最老舊的城角坊社區成立。19歲參加工作,在鄉鎮干了30多年的劉利仙,成為社區黨總支書記的最優人選。但家人反對,身邊人不解,劉利仙思慮再三,還是接下了這副重擔。

  城角坊社區地處龍游老城區,下轄的6個小區都是典型的老舊小區,房子老舊,設施不完善,流動人口和下崗人員多,小區管理落后。但是就這樣一個社區,D級危房卻有120戶,佔到整個街道6個社區252戶的近一半。

  雖說量最大,基礎最差,但城角坊社區的治危進度卻一直領先。6月20日,危房戶率先完成簽約騰退。“整個過程有序平穩,社區干部與危房戶沒有紅過臉、吵過架。”劉利仙感慨地說,盡管危房治理是一項民心工程,但一些群眾有訴求、有困難,要平等相待、真情感化。
“不為升官,不為名利,我隻想實實在在為群眾辦點事。”與劉利仙一樣,2010年從縣法院副院長崗位離任的劉益明,退居二線后,為年輕法官做好傳幫帶,還擔任農村生態指導員,投身舊城改造、治危拆違和城東征遷等重點工作。不管在什麼崗位,老劉都做得有聲有色。

  “在‘老鄉鎮’精神中汲取工作動力”

  龍游縣城東南緊鄰靈山江、與江東雞鳴山對望一帶被人們稱為“大南門”。這裡是古時的縣署所在地,今日的城市核心區,承載著龍游幾代人的鄉愁和記憶。

  然而,歷經百年滄桑,大南門已垂垂老矣。挽救古城,改善民生,小動小改不是辦法,最徹底有效的途徑就是整片改造。醞釀十年之久,大南門歷史文化街區房屋收購正式啟動。

  多少個清晨,年近七旬,返聘參與到舊城改造工作中的退休干部林紅,穿梭在大南門片區的街頭巷尾。這裡房子量大面廣,農民、居民混居,是個典型的老城區,即使是20多年的老街坊、老鄰居,做工作碰釘子也是常有的事。

  “他們的心思我懂。”林紅也跟他們一樣,住在大南門縣學路同一幢樓裡。收購核查時,大家發現這幢樓的房屋實際面積較政策標准差了0.2平方米,置換時將被降一檔,等於新房一下少了10平方米。

  這10平方米價值10多萬元!19戶鄰居齊刷刷把目光對准了林紅:“林阿姨,你在指揮部工作,替大家出面溝通一下,這也是為自己爭取利益啊。”“政策有彈性,但紅線絕不能碰。”鄰居們對她頗有怨言,林紅默默把委屈往肚子裡咽,“相信時間久了,大家都會理解的。”

  房子被收購后,林紅搬到鄉下詹家弟弟家,每天乘車往返。她在辦公室放了一領草席、一條毛毯。一趟又一趟,林紅苦口婆心,既當“百事通”,又當“和事佬”,巧手解開千千結,她所在的工作組,收購進度一直領先。

  在大南門征遷中,縣社保局干部吳茂鬆對一件小事印象深刻:臨近新年,指揮部為大南門片區80歲以上的老人准備了大米、食用油等慰問品,聽說有位老奶奶腿腳不便,遲遲未取,他二話沒說就給老人送上了門。此后,老人家竟念念不忘,逢人就夸自己的好。

  “你的舉手之勞,群眾卻看得很高。”林紅的話,深深地觸動了吳茂鬆。“從林阿姨身上,我看到了‘老鄉鎮’精神。”始自大南門拆遷,到后來的小高山村整體搬遷,到現在的城東征遷,吳茂鬆始終將這種彌足珍貴的“老鄉鎮”精神奉為至寶。

  “咱們村干部要踏實干事,也要用心謀事”

  跨過虎頭山大橋,就到了小南海鎮茶圩裡村。

  與隔江相望、日新月異的縣城相比,這裡時光仿佛像被“凍住”:沿路而建的黃泥屋、小平房,連甍接棟,朝向不一﹔七八十年代樣式的二層小樓外牆斑駁,庭院逼仄﹔村裡沒有像樣的公共設施,村委會隻得安置在幾十年前破舊的招待所裡。

  規劃控制20多年,村民們迫切盼變革、盼發展。在外打拼30多年事業有成的周立平,心系家鄉,毅然走上競選舞台,做起村裡的“當家人”。

  上任伊始,肩頭的擔子就不輕。今年,縣裡縱深推進“大拆大整、大改大建”,一批重點項目匯聚小南海,沿江公路、龍北安置小區和石窟旅游度假區配套設施3個項目共需征地1000余畝,茶圩裡佔到六成多。

  “發展才能破解困局,改變面貌,主動接受重點項目和城市功能輻射,既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也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大好事。”項目征地動員會上,周立平講話中氣十足,擲地有聲。

  “地都征光了,往后我們拿什麼吃飯?”村民代表們當面鑼對面鼓地質詢。

  “全村1220多口人,人均土地不到4分,種田幾乎沒有收入。倘若出租,一年租金隻有500元。”周立平曉之以利算起經濟賬:征地后,符合條件就可以參加失地農民保險,往后就跟城裡人一樣按月領取養老金,生活有保障,子女負擔輕﹔建設龍北安置小區,為解決村民住房剛需打開了出口,伴隨城鎮化進程,今后房產變資產,將是一個巨大的跨越。

  “我們村就在集鎮中心,緊靠城北客運站,東鄰龍游石窟,是縣裡打造沿衢江景觀通行走廊的重要節點。憑借重點項目幾個億資金的持續帶動,茶圩裡未來可期!”周立平將腦海中的藍圖徐徐展開,會場內鴉雀無聲,幾次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這次土地征收幾乎涉及每家每戶,全村家家有人參保,周立平定下規矩,必須確保公平公正,絕不允許弄虛作假。自己80多歲的老母親也符合參保條件,開會討論時,他斷然要求,把母親的名字從參保名單上撤下。

  時間緊、任務重,周立平把自家養殖場生意完全交給經理人打理,一心扑在項目上﹔全村黨員干部擰成一股繩,成立專項小組、倒排時間節點,矛盾糾紛限時解決﹔為趕在社保繳費標准調整前完成參保資料審核,女文書陳君燕連續奮戰36小時,第二天嚼著人參繼續干……
從觀望到接受,從接受到支持,村民們對這屆村兩委班子豎起了大拇指。最終,640余畝土地征收,一個月完成。

    報道組 藍正偉 馮煒旭 通訊員 姚菲

(責編:秦華、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